邮政是以前的邮局吗(以前的邮局叫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邮政是以前的邮局吗(以前的邮局叫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很多朋友对于旧时称邮局为什么和邮局的邮最开始表示的是国都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时有没有邮局?

中国古代有邮局,当时的名称叫做邮驿、驿站、民信局等。周朝形成了向各地传送官府文书的邮驿制度,元朝的时候将邮驿改为驿站,明朝时又出现了为各地民众传送信件的民信局。

旧时称邮局为什么?

邮政在古代是邮驿,为中国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

来源百度百科

古代邮局叫什么

1、古代邮局叫驿站,送信叫邮驿。

2、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3、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 *** ,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 *** 交还中国 *** 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 *** 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 *** 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旧时称邮局为什么

邮驿,中国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

古时候人们都是通过书信来联络,那古代的邮局叫什么,属于国家机关吗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 ***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 *** 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 *** 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 *** 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邮政是以前的邮局吗(以前的邮局叫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