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和拔草的意思,什么叫种草?什么叫拔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割草和拔草的意思,什么叫种草?什么叫拔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乍一看现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很容易觉得满眼都是辛勤耕耘的园丁:

这个嚷嚷“今天又种了好多草”,那个说“拔草了拔草了”,微博朋友圈里满是一片大草原欣欣向荣的景象。

种草、拔草这两个概念,其实已经诞生蛮久了,是难得的不仅没有变得过时、反而生命力变得比以前还旺盛的网络流行语。

种草,是指被别人的推荐打动,心里对被推荐的东西产生了欲望。虽然行动上还没做,但精神上已经把想去的地方列进了心愿单,把想买的东西扔进了购物车,并且有朝一日很有可能把精神渴望转化成对钱包的物理伤害。

种草的比喻也可以说相当生动了。想象一下心里被撩拨起的占有欲,是不是如同有人拿着一根狗尾巴草轻扫你鼻尖一样痒痒?

最烦人的是在你犹犹豫豫要不要喜加一的时候,不停地看到关于这个东西新的安利,那片草原不停地挠你痒痒,长势愈发狂野——这种持续性助长种草的外力,是为浇水。

但对于拔草这个概念,现在的语态中已经分裂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一派延续的是当年这个词在论坛时代的本意——种草时的喜爱,出于种种原因被连根儿拔掉了。

这种拔草,可能是真的买了之后发现自己简直上了惊天大当,也有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喜欢它了。这种强烈的失望感和失落感常常会让人举起正义的锄头,提醒其他还被蒙蔽着双眼的人:

这货不咋地,别花那冤枉钱了,快拔草吧!

当然,贫穷也常常让人抡起这把锄头砍向自己心中的草原,强行命令自己戒断对那些想要的东西的渴望。

很多人看上去光鲜亮丽,心里却揪起了花瓣,反复地折磨自己:

种草了,想买→算了,拔了拔了→还是想买,又种回去了→还是拔了吧……无限循环。

总之,“拔”这个动词在这里有着强烈的断舍离意味。

但在现在较新的衍生意义里,拔草变成了“终于等到你”的幸福满足感。

想吃的店终于吃到了,拔草了!

想买的游戏终于买了,拔草了!

想看的演出终于去看了,拔草了!

新的含义里,拔草没有对结果的褒贬,只是表达心里种的草终于落实到了行动上。

想想这个解释也说得通,拔这个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反复期盼之后的决定性举动,咔嚓就把草原占为己有了。

但老派含义党就常常觉得很奇怪:以前这种行为,我们都是说“割草”的,这不是更有那种谋杀钱包以成全收割果实的血淋淋残酷感?

草明明代表的是你心中鲜活的对享乐的欲望,拔掉它,它岂不就成死掉的荒草啦?

想想也是,你剁手之后躺在steam里没临幸过的那些游戏,梳妆台上行将过期的口红军队,不是一片荒草是啥……

但是不管到底是哪种解释,种草拔草这个过程,已经成为无数妙龄男女惨遭剁手前的必经之路。

它的重点不在于最后消费没消费的结果,而在于“种草”这个过程的意义。

曾经,人们想买东西时的“长草”过程和程度,并没有今天这么复杂的内涵。

这种“长草”,主要是商家的广告宣传效果,偶尔会来自小孩子间的攀比和嫉妒:ta爸爸给ta买了一个好酷的双层铅笔盒,我也想要!

后者其实很像今天所说的种草了:切实地看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心里也被撩得痒痒。当然,由于那时候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所限,攀比种草的结果通常是——

有了互联网之后,在长草这个概念最先火起来的论坛时代,“种草”这件事是以年轻女性在专门的论坛版块上,自发分享、交流时尚话题的心得为主。

但是那时的气氛并没有如今这么狂热,感染氛围也没有这么大,不是随便拉出一个年轻人都能发现ta发表过“种草了,想买”的冲动。

而现在的全民园丁(误)现象,是基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社区的便利开创的口碑时代。

铺天盖地的,总有人在全方位无死角地给你推荐你该有的、可以有的、不管咋样先有了再说的好东西。

而且真正在推动一些商品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不是商家投放的广告,而是网上你目之所及的口耳相传。

杨幂代言的某口红在商业区投放巨大的广告,可能不及美妆大V说一句:听我的,今年这个色号绝对是流行色,已经替你们验证过它的美貌度了;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特色小店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可能要靠10条来自朋友圈的repo:打卡网红店,真的名不虚传!

在谁都有途径点评的时代,我们反过来也对这些第一手的口碑、反馈、repo、测评非常依赖。

看见朋友发的奶茶特别好看,心动,赶快去搜了搜它在点评网上的评分,和别人在微博发的图片,研究一下口味、搭配;

一根口红入了法眼,就必须得再去搜搜几十张别人亲自上嘴的照片,仔细对比各种灯光下的颜色;

听说这个护肤品口碑挺好,但必须要反复研究别人写出的功课,不停患得患失:我是干皮她是油皮,听她的到底靠不靠谱?

当代年轻人看起来消费很狂热、很冲动,买什么都图个痛快劲儿,但其实买东西前那个货比三评的样子,跟长辈在菜市场里挑挑拣拣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这种看点评、找口碑,反反复复地种草,已经成了年轻人最后掏钱之前的某种仪式感。

正因为大家对口碑评价有了极大的信任,现在写测评也在很多人那里成为了极为精致和有使命感的事情。

认真对待种草事业的用户们(特别是年轻女孩子)喜欢花大力气渲染细节,极其突出使用感受,再配上加了各种小贴纸、边框、标签、滤镜的不少于三张的图片。

在这种精致种草的语态里,只要你愿意,不费力气也能在repo中把肯德基装扮成著名美式餐厅。

遮上肯德基的名字,心里还真有点长草是怎么回事。

照这种惯用套路,下次招聘的时候我可以撰写一份测评着重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公厕:

看天下公司的厕所,装修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带着同事试用了,真的要给五星好评了!

新换的隔间是鹅黄色的,装修风格简单舒适,最适合我们这些赶稿狗小呆一会儿放松心情。

坑位也增加了两个,瓷砖换成了更高级的北欧风格。

新换的窗户增大了通风面积,通风效果特别好,而且在窗边VIP坑位还能清风拂面,真的是很享受的体验啦。

美中不足的一点小瑕疵:洗手池的水温有时候不太稳定。但瑕不掩瑜,性价比这么高的厕所我还是会经常光顾的!

扯远了……总之,铺天盖地的测评和种草文是可以具有迷惑性的。

在这个时时刻刻种草的环境里,那些以分享好物为目的的社群,常常给它的成员一种有精致感的生活愿景。

在一个人群属性相对集中的社区里,看见这么多人都拥有这件物品,难免会产生跟风心里和虚荣心,认为自己也该拥有这件东西来彰显某种认同感

或者干脆造成了幸存者偏差:看到这些博主经常po这些化妆品,总去吃这些看起来很有格调的店,买了这些看起来很上档次的首饰……

没有足够辨别力的年轻人很容易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平均标准线,是自己也该有的样子。

然而一旦盲目地向网红博主打造出的大草原靠拢,不顾自己的财力、不顾自己生活的适配度,看见大家都在种草这个就也投身进去……

小马过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读过。

其实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大家开始和心里太容易长草的土壤搏斗,展开拔草大战。(注意:这里的拔草是斩草除根、此生不复相见的那个意思)

有网友想制止自己长不切实际的草,就上网发帖求助:看上了这条裙子,求大家给我拔拔草!

下面素昧平生的网友也是很认真了,揭穿真相一个比一个毒:

被不认识的网友损一顿有啥好处?好处就是没有头脑发热地买回来一条失败率极高的衣服,钱包得救了,日后也不会在对着衣柜看到这件冗余的衣服时感到烦躁。

作为种草主力军的年轻女生,更是需要相互勉励,一起谨防虚假种草。

有一种友情是相约买买买,可以称作“种草之交”,彼此之间用“很合适,快买吧,手慢无,我挺你”的十二字真言,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坚定的力量。

然而现在大家更需要的,是冷酷无情的拔草之交,也有铿锵有力的十二字真言:

不好看,不搭你,别买了,不值得!

据说,现在最为坚固的友情,就是她能开着强力除草机在你脑子里横冲直撞。

其实说到底,还是贫穷阻碍了我无休止地收割心里的草原。毕竟这世界上能让我长草的东西多了去了,我还能都收入囊中不成?

而我们确实需要在这个随时随地种草的氛围里,多一点声音提醒自己。

但可怕的是,贫穷没能成功阻碍过分的消费主义。

时值年底,我们也不妨小小地回顾一下今年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风气。

今年关于“买买买”话题的声音,其实很撕裂。

一波营销号每逢节日便鼓吹,女孩子就该对自己好一点,要拥有这些那些,和一个愿意给你买这些那些的男朋友。

反感这些洗脑和消费主义的人也会站出来痛批。但批评的声音有时会跑偏到价值审判:你存在的意义就只能靠那点化妆品/衣服/游戏/手办吗?你为什么一定要买那些东西呢?

还和性别的刻板印象、“隔爱好如隔山”的互不了解联系到了一起。

可是,对喜欢买口红、衣服、游戏、球鞋这些类别进行审判,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那是能力范围内能承受的需求,谁也没有权力阻止别人自给自足。

需要保持警惕的,是类似于知乎“种草拔草”话题下面的这种消费观↓↓↓

虽说现在年轻人中流行“you only live once”,崇尚想做就做、想要就要,可是完全忽视了理性考量、只图一时快感的消费观,真的健康吗?

毕竟,如果为了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物质欲望付出了不可逆的代价,后悔的代价并没有自己以外的人来买单。

当技术为消费的欲望提供了有利的氛围,我们能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嘲讽受了消费主义迷惑的年轻人,更没必要彻底将消费这件事打入十八层地狱。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更多割草和拔草的意思,什么叫种草?什么叫拔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