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七绝100首(咏史七言绝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咏史七绝100首(咏史七言绝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咏史七绝

《咏史七绝》是宋朝诗人写的诗。这首诗主要讲述了陆游东下过忠州后,又到归州,有感而作。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咏史七绝创作年代:南宋文学体裁:七绝作者:陆游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间应礼部试,被秦桧罢黜。宋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作品原文咏史七绝【其一】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其二】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作品鉴赏少陵先生,杜甫。杜甫曾在长安西南的少陵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入秋抵忠州,曾在龙兴寺住了大约两个月。公元1178年(南宋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这首诗是他四月间路过忠州时写的。中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泛称。两京,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大兴)叛变,攻陷了洛阳,次年又陷长安。安禄山本是杂种胡人,所率部队又为契丹、奚、突厥等族,故称其叛变为胡尘。扈跸(bì音毕),随从皇帝车驾。跸本指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清除道路。老臣,指杜甫。安禄山陷长安后,玄宗逃往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史称肃宗。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杜甫由长安奔赴凤翔谒肃宗,并随驾回返长安。后又因救房琯事弃官西走,辗转流离,在忠州时已五十四岁,而陆游写此诗时,也是五十四岁,可谓巧合。身万里:指杜甫身在忠州,距长安很远,不是实数。陆游原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寺门闻江声甚壮。”楚城,即楚王城,遗址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境内长江南岸。公元278年(淳熙五年),陆游东下过忠州后,又到归州,作此诗。归州北岸有屈原故宅,后人就其地建祠堂。从楚怀王到宋孝宗,其间大约一千五百年。陆游在四川游宦多年,也曾参与军事活动,但恢复大业迄无所成,终于奉诏东归了。他经过平生敬爱的、一生都作为学习榜样的屈原、杜甫的遗蹟,想到自己和他们类似的命运,不禁感慨万分。这是他此行所写这类诗中的两首。上一首从空间着想,下一首则从时间着想,略有不同。屈原和杜甫在我国历史上,无论从思想还是从艺术说,都是最伟大的。他们最难以企及之处就在于,生活在皇帝是天然尊长的时代,心中永远有人民。司马迁曾表示对屈原的不理解:“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他似乎忽略了,在列国纷争的时代,作为服务对象的君主是可以改变的,而任何时代,与自己血肉相联的人民则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基于同样的原因,杜甫在人民被统治者残害的时候,他永远站在人民一边。陆游当然不会不看到这一点。同时,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受秦国的欺凌;杜甫生活的时代,汉族中央政权正受到带有民族斗争性质的地方叛乱的威胁,陆游更不能不想到自己和两位先辈的境况何其相似。古代诗歌中有咏史一类。从晋左思以来,咏史已经成为咏怀的一种常见手法。而以七言绝句咏史,则在陆游之前,唐之李商隐、宋之王安石在这方面成就尤高。陆游在他们的启发之下,也写过一些咏史的七言绝句。这两首对屈原、杜甫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实际上是为自己年过半百而壮志难酬所发出的长叹息。

更多咏史七绝100首(咏史七言绝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