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统一天下(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出来),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统一天下(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出来)。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同样从汉中出发,为何刘邦能够一举拿下关中,蜀汉则只能无功而返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的一生都是在为了重建汉室江山而努力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刘备用尽毕生的精力,也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曹魏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本人也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在五丈原。

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和刘备制订了《隆中对》。在《隆中对》里,对将来统一天下的行动方针规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跨有荆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个阶段是内修政治,外结好孙权,等到合适的时机,分兵两路北伐。一路从蜀中出发攻秦川,一路从荆州出发攻宛洛。

我们看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一切行动都是有蓝本的。从蜀中出兵攻打关中,其实是当年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例。而从荆州出兵攻打宛洛,则是刘秀时期的战例。后来由于关羽的荆州覆亡,蜀汉只剩下了蜀中出兵关中的一个目标了。不过即使如此,当年刘邦依然成就了帝业。可为何蜀汉就不能复制刘邦的成功呢?

一、双方的战略形势不同。

如果仅仅从蜀汉和刘邦所占的地盘来看,刘备似乎比刘邦还要强一些。这是因为项羽当年分封刘邦的时候,为了堵塞天下人的非议,也为了满足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项羽借口说巴蜀也是关中的地区,将刘邦封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地区。

但是,在刘邦的时期,巴蜀一带是一片穷山恶水,道路险阻。那里一直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区。因此刘邦在得知自己封到了巴蜀,气得要起兵与项羽拼命。多亏了部下的劝阻,刘邦才怏怏去上任。他的手下则因为环境恶劣,很多人都逃亡了。

到了三国时期,巴蜀的情况要比秦末好上许多。当时的成都平原已经得到了开发,由于人烟稠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再加上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让蜀汉虽然长期征战,也能够做到足食足兵。蜀军军心稳固,战斗力与刘邦的那支人心惶惶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刘邦出兵关中,一战就夺取关中,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这首先是因为刘邦和蜀汉时期的战略形势不同。在刘邦的时期,项羽分封诸侯,制造了新的纷争。在项羽刚分封完诸侯,天下就再次陷入战乱之中。项羽为了维持自己建立的秩序,只得疲于奔命于平息叛乱的战场,无暇顾及身在巴蜀的刘邦。

这样,刘邦面临的战略形势就要比较有利。他要面对的主要敌人项羽并不跟自己直接交锋,他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对付关中的敌人。项羽为了防止刘邦进入关中,专门在关中分封了三个诸侯王。这三个诸侯王虽然对项羽忠心耿耿,拼命抵抗刘邦。可是他们的封地本身就小,力量又分散,互相之间难以配合,根本就无法阻止刘邦的进攻。

而到了蜀汉时期,整个天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蜀汉面对的是地跨关陇和关东的曹魏政权。这个政权是一个完整的政权,拥有天下大部分的土地。虽然有东吴的配合,但是由于双方远隔千里,难以达成一致。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蜀汉作战的难度。

二、双方的兵力不同。

在刘邦攻打关中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在鸿门宴的时候,刘邦拥有的兵力总数是十万人,而项羽拥有的天下诸侯兵力一共是四十万。在分封后,刘邦的部下虽然有所逃亡,不过还是拥有数万之众的。

当时在关中抵抗刘邦的三个诸侯王严格的说,其实是三个光杆司令。他们率领秦军和项羽作战,在巨鹿之战中战败投降了项羽。谁知道项羽趁其不备,将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了,只带他们三个人入关。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这三个人虽然是关中的王,可是他们的军队都是刚刚组建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和刘邦的军队相比。

等到了蜀汉时期,双方的情况颠倒了过来。蜀汉经过了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损失了上十万的人马。任何一个国家遭受这样的损失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损失的军队中,包括了刘备多年纠合的精锐。在夷陵之战后,蜀军的战斗力一落千丈,蜀汉政权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在诸葛亮的大力经营下,重建了蜀军。但是诸葛亮建立的蜀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少有经验的骨干。在个缺点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显露得淋漓尽致。虽然马谡在指挥街亭之战中犯了错误,可是他手下的蜀军在不利情况下,一击即溃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蜀汉面对的魏军则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这支军队拥有战斗力很强的骑兵部队,这是蜀军无法比拟的。而且如果关陇地区发生变故,曹魏还可以从关东抽调军队来增援。这样一来,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的蜀军就越发困难了。

三、战地百姓的民心不同。

在刘邦攻打关中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是对刘邦十分欢迎的。这是因为刘邦在推翻秦朝的时候,采取了正确的对民政策。刘邦不对关中进行破坏,不骚扰百姓。他还宣扬自己的仁义,破除秦朝的苛法,和百姓约法三章。这一切,都让刘邦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在分封诸侯前,关中的百姓唯恐刘邦当不上关中的王。

而项羽违背当初的约定,将刘邦封到巴蜀,让关中百姓失望的同时,也对刘邦抱有同情。接替刘邦的这三个王则丢弃了秦军,投靠对关中大肆破坏的项羽,让关中百姓深恶痛绝。所以,当刘邦打着恢复当年约定的旗号进取关中的时候,得到了关中百姓的热烈拥护。所以,刘邦的战争有了百姓的支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蜀汉时期,一切又都发生了变化。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刘备说,以匡扶汉室为旗号,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响应。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合实际。在当时,天下的人们对汉朝的感情已经慢慢疏远了。从士大夫阶层到百姓阶层,对于匡扶汉室已经没有那么热情了。

相反,当时的天下传说着各种谶言。大部分有一定实力的集团,都做着替代汉朝的梦。劝进的举动随处可见,代替天子行事的行为也习以为常。诸葛亮说的那个天下百姓要恢复汉室江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整个关陇地区本身就经过了多次的战乱。曹操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将反对势力进行了多次屠戮。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魏再次对那些响应诸葛亮的人再次进行了清算。这样,在关陇地区,经过战乱已经极度稀少的百姓中,拥护汉朝的百姓基本已经绝迹了。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他采取屯田的策略,和当地百姓一起耕作生活,互不干扰。可是这种和谐的景象只是表面现象。当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一撤退,马上就有当地百姓向司马懿报信。如果不是诸葛亮事先做好了周密的安排,蜀军能否安全撤退还很难说。因此,没有当地百姓的支持,给蜀汉的作战带来了困难。

四、双方统帅的能力不同。

除了以上说的那些客观原因,双方在主观原因上也有差异。如果客观上为将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将领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也可以改变形势,取得胜利。这就要看主帅的主观能动性了。

在刘邦出关中之前,虽然各种客观情况对刘邦都很有利,可是刘邦依然动弹不得。这是因为,刘邦如果要出兵关中,他要面对的主要对手就是原来秦军的名将章邯。刘邦在项梁手下为将,知道项梁被章邯击杀的惨剧。他知道自己不是章邯的对手,因此才在汉中隐忍不发。

直到萧何推荐了韩信,刘邦才开始了对关中的军事行动。他拜韩信为大将,将汉军交给韩信指挥。韩信也不负众望,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击溃了关中的诸侯军,夺取了关中。韩信的行为,诠释了一个优秀将领对战争的作用。

等到了蜀汉时期,蜀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北伐。经过了五次北伐,蜀汉都没能成功。在军事指挥上,诸葛亮暴露了他过于谨慎小心的弱点,使得蜀军处处受制。由于诸葛亮的性格,他的军事行动,在发起前就被对手判断出来,预做了准备,这使得蜀军的行动更加困难。

我们可以理解诸葛亮对蜀军的珍惜,因为这支军队是他的心血结晶。可是战争就是要冒险的,不敢冒险的战争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加上蜀汉有秦岭天险为依托,即便是失败,对蜀汉的生存也不会造成影响。可惜的是,由于性格的原因,诸葛亮只能采取集中兵力,和对方正面交手的的方式。在对方坚守不在的情况下,蜀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史书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也颇有微词。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因此,在诸葛亮指挥的北伐中,蜀汉的军队很少采取出奇制胜的战略,而是以正面交锋为主。曹魏的将领抓住了诸葛亮的用兵特点,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这使得诸葛亮求之不得,最后只得无功而返。

结语:

刘邦在起兵夺取汉中的时候,掌握的地盘和后来的蜀汉差不多。可是刘邦一战就夺取了关中,奠定了楚汉战争的胜局。而蜀军则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对关陇发动了五次北伐,直到诸葛亮去世也没能成功。造成双方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双方面对的战略形势不同,对手不同,战区的民心不同。在这些方面,刘邦的情况要比蜀汉强得多。刘邦面临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自己可以对这些势力各个击破。他的军队对关中占有优势,而且得到了战区百姓的拥护。因此,在作战中,刘邦对于蜀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蜀汉则面对的情况完全相反,因此夺取关陇的难度要比刘邦大得多。

在主观原因上来说,刘邦知道自己的军事能力不强,所以在面对名将章邯的时候,才隐忍不发。当得到了韩信这员大将后,刘邦才出兵关中,取得了一举成功的效果。而蜀军北伐则是在诸葛亮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由于诸葛亮谨慎小心的性格,面对坚守不出的敌人,诸葛亮很少运用奇谋,最终北伐只能黯然收场。

更多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统一天下(刘邦为什么能从蜀地出来)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