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是什么(尧舜禹禅让制真的吗),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是什么(尧舜禹禅让制真的吗)。

谢邀,这个问题我没法确定是否有《史记》中记载的禅让制,相关史料太少。个人倾向于禅让的内在本质是谁行谁上,既不美化、也符合原始社会族群的发展需要。

尧舜禹这些,基本处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阶段,在当时的父系氏族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剩余,已经推动了贫富现象的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逐渐加大,导致阶级产生,进而向奴隶社会转变。

这种原始社会的阶段,要想获取族群的话语权基本都是靠竞争得来,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这应该是一条亘古长存的自然法则,禅让不过是谁行谁上的一种美化。

《三国志》中,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时,也上演了一出,类似“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的戏码,借此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也是基于曹丕的德行足以一统天下,自己德行不够就要像尧、舜学习。

裴松之在注解中,引用《魏氏春秋》的一句话,“礼毕,(曹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提到的舜禹之事,也就是禅让之事。

这番逼迫献帝的大戏在他看来,也同当年舜禅让大禹一样,所以他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而在当时古籍又比较多的情况下,曹丕看到的尧舜禹的权力交接内容可能版本更多。

而在《竹书纪年》《韩非子》中,对于禅让一事记载的也是截然不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等等,这其中,权力的争夺体现的淋漓尽致。

“德衰”不过是没有继续统领族群的能力,“囚”、“逼”似乎就是逼迫禅让的实质。

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其实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和《尚书?大禹谟》,作者无从知晓,只知是先秦诸子所作,猜测孔子可能参与了编撰。

如果是孔子参与编撰,那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从需要推行礼教的角度猜测,将谁行谁上、逼迫禅让美化一下,成为选贤禅让、任德使能,更能教化天下,传播思想。

所以,个人倾向于禅让的内在本质是谁行谁上,族群发展的内在需要。

(图片来源网络)

读《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哪有什么“禅让”?

五帝之首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二十五人。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帝喾,颛顼,尧,舜,禹,都是黄帝与螺祖生的两个儿子的后代,“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姓,女人生。黄帝之后到舜,禹,都是螺祖生的两个儿的后代。只不过不是父传子制,而是选拔制,从这两个儿子的后代中选拔。禹之后,父传子制。

更多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是什么(尧舜禹禅让制真的吗)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