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些(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一些)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些(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一些),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些(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一些)。
题主好!古今注解《道德经》的很多,若做学问、写论文,多看会好些,自己就能做结论,但最终无用;若实修实悟,增智发慧,应循序渐进,厚积自明,难度较大,看哪家的都无所谓。下面简介些知识,供参考。
【1、《道德经》的真义不在文字、版本和谁解】
因为“道德”是世界的起源,独在绝对,超越时空,没有因果,没有含义,也就不可思、不可说、不可见和不可被描述,故宣讲和书写“道德”都是徒劳,没必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换言之,《道德经》及注解都是指路牌,叫“非道非德”,在指向“道德”的方向而已,本身不是真的“道德”。若不先明白这个入门之理,一开始就错了,最终将一无所获。
【2、道德的“真性”与文字、语言无关】
老子在书中说过,道德具备两个属性,“无”是真性,只能觉悟,不能思、说、写,永恒圆满;“有”是假性,在矛盾、变化和短暂中,有欺骗性。当人对万物时,若有欲(有心理活动),则见道德的假性,顿时迷“道”,不能超越时空,常在生死;若无欲,进而无为,则见道德的真性,顿时悟“道”,超越时空,没有生死,永恒圆满。所以,人生的意义只在明道和证道,入“无”则智,没有别的。换言之,接受道家教育,只需內悟道德,与读多少版本的《道德经》和注解,没啥关系。为何?真性的“无”不可描述,一说、思、写,就变成“有”,变成假性了,故凡能写出来的注解,都靠不出,证道不以“说、思、写”的方式。
【3、道德与万物是一体,不可旁观】
“道”是万物之源,“德”是万物之用,可见“道德”与万物同体、同在,没有对立、矛盾和彼此。也因此,道德即万物,道德=世界=自我,故人不能研究、表达、描绘“道德”。在这个意义上讲,注解《道德经》是盲人愚行,白费力气,误导别人。当年老子本不想写经、庄子偏爱隐居的史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俩都不再著述或讲学,去推广什么道德教育,背后秘因就是“人说、思、写道德,都无用,在以盲导盲”。这很好理解,对人而言,道德就是自己,所及全是道德,为何不自省自觉,向外面找什么“别的道德”?世界万物,哪个不是道德?哪个不与自己同体?
【4、“无欲”是入道的大门,“无为”是证道的原理】
既然道德是人的本性,为何人却不知这个圆满本性呢?老子说,根本之病出在人有此身,身有此欲,“欲”藏在人的天性里,与生俱来,能蒙蔽道德的真性,造成对假性(有)的颠倒错觉,产生无量多幻想,作茧自缚。欲望害人,大致分十类:(1)见到矛盾性。(2)趋向两极性。(3)常在运动性。(4)失去永恒性。(5)远离道中性。(6)陷在生灭性。(7)自造自罚性。(8)具有时空性。(9)自欺迷惑性。(10)缺失自主性。反之,人若能“无欲”,也就是没有心理活动,日久变成“无为”,彻悟道德,则所及的世界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见万物是一体,知万物就是自己,与万物无差异;跳出矛盾,超越时空,再无生死,与道德一样永恒长寿。也就是说,悟道的方法只是“断欲、少念、无心”,与看不看经文注解,没有关系。
【5、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关系】
在根本教义上讲,儒家与佛家的“人天乘法”近似,道家与佛家的“小乘法”近似,最终二者都归入佛家的“佛乘”,故佛家教理含摄儒道,是两家的归宿;以佛典作指导,参学儒道经典,是较好的入门方法。史上佛教高僧和大德居士都曾讲过《道德经》,从佛家理念做的各种发挥,比常见的文人泛谈更有意义。为何?就因佛家人天天在修“入无”的能力,更易通达道德,所说有证有据,值得信赖。
总之,若不明白“无欲”的窍门,不修习“无为”的功夫,怎么读《道德经》都无用,也看不懂任何注解;只要功夫到家,见每个版本和注解都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也就没必要比较优劣高低。自古以来,智者不谈道德,只劝人不私、不求,知足而安;唯有迷人才多此一举,四处寻觅道德,骑驴找驴,终究自误,白费力气而已。
道德经是直入本心的
无须解释 写得最好的就是老子
和老子平等的是你自己,只要你心入无为法,进入经义里,那就是最好的解读。在那里无我无意,无智亦无得。
更多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些(道德经哪本书解读的好一些)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