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以科技创新(十四五科技创新思路)
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以科技创新(十四五科技创新思路)、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以科技创新(十四五科技创新思路)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2021年“两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是近年来最高的。图为今年春天,无人机在麦田喷洒除草剂。(ICphoto/图)
2021年的全国两会,科技创新被放在核心位置。
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人民日报(节选)版中,“创新”出现45次,“科技”出现24次。出现的频率是近三年来最高的。
人民日报3月6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今年两会的气氛与往年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关于基础科学的讨论更多了。”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万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赵万平看来,今年两会的气氛可以用“紧迫”来形容。“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不打破科技创新的软肋,中国如何成为制造强国?这种氛围确实是有的。”
中国社科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1年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应该是近几年两会中最高的。”
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相信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将是前所未有的。”
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政策既保证了国家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力量。“我相信,这必将调动各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联动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说,“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将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科大讯飞将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人工智能从单点创新、小场景应用发展到解决社会重大命题的应用,靠的是系统创新。“我相信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的系统创新能力将使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时代重塑产业链格局。”
R&D每年的投资增长超过7%。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多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技创新需要从自身需求出发迈上新台阶。
“我国各类经济主体已经进入必须依靠创新发展的阶段,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上海科学研究院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王迎春看来,科技一直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政府、科学家、企业,包括公众,在科技创新问题上达成了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1,000美元,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研究员万金波的说法,这代表着“中国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坚实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7%以上,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
“7%的年均增长率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基础研究是关键。3月8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番。这表明,在整个R&D投资结构中,基础研究投资的比重正在增加。
王志刚指出,下一步,要把基础研究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国家科技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应设置《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重要达到8%。
这个数字在2020年将是6%。
李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可以描述为:学科覆盖比较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综合性领先的基础研究不多。”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柯睿卫安2020年1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有63所大学拥有ESI的学科,9所大学拥有万人学科。
李霞说:“如果把万分之一的学科作为国际领先标准,那么我们9所大学只有4个领先学科,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和工程。”
在上述四个学科中,化学和材料科学可以概括为基础研究。“由此大致可以看出,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的基础创新还比较落后。”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蒋寒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和外观层面,真正核心的、顶尖的科技创新仍然不足。
王迎春还说:“我们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上还有很多不足,与世界一流强国还有差距。”这主要与我国科技发展起步较晚,历史积累投入不足有关。
他认为,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应该根据科学规律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的配套政策。基础研究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对《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充满期待”。
2021年2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科技部将根据中央的要求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做出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叶玉江表示,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树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企业创新联合体《纲要草案》提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R&D投资。
在王迎春看来,这很重要:“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是中国创新体系的一大变量,是“十四五”时期中国下一步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一直是学科水平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期望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溢出。然而,知识溢出的承接需要相应层次的承接主体。企业的发展对高科技没有很强的需求,很难提出基于市场前沿的科学问题。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产学研合作和发达国家在能级上的差距。”王迎春说。
南方周末记者从腾讯获悉,腾讯已与m开展了150多项科研合作
目前,科大讯飞采用“721模式”进行R&D布局:70%投入当前主导产品,20%投入战略新产品,10%投入不追求一定回报的前瞻性、探索性R&D。“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保持高R&D投资。
截至2019年底,R&D在科大讯飞的员工超过640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1.3%。至于未来的行业划分,业务线负责未来1-3年,讯飞研究院负责未来3-5年,联合实验室负责未来5-10年。
刘庆峰介绍,在获得第一笔融资后,科大讯飞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让这些研究所专注于各自优势的研发和创新。最后,科大讯飞为工业运营和转型提供了统一的平台。
“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以企业为主体,有能力前瞻性地理解、欣赏和运用产业方向,把从R&D到产业的整个链条串起来。二是与高校、科研机构成为长期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利益共享。”刘庆峰强调说。
周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建设了360网络安全大学,与北航等600多家机构在量子计算安全方向合作,孵化高校研究成果;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落地全国首家新创学院。
2020年12月,360还发布了X-Plan计划,将率先投入10亿研究和孵化资金,带动和支持学术界和产业界探索安全的未来前沿。
目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短板在于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万博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从创新活动的主体来看,2019年企业、国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分别为76.4%、13.9%和8.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从2019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来看,企业分别只占7.7%和27.4%。
金波解释说:“这说明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程度相对不足。“未来需要更多创新型企业提前介入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以技术更新和新的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要立足自身需求,在“十四五”《纲要草案》中提出,着力抓住未来产业发展机遇,培育主导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不强。
王迎春表示,中国在芯片、基础软硬件、部分领域关键技术、基础材料、部分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从“十四五”规划的布局来看,希望“我们的科学技术来源于发展的需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只跟着国际流行的问题走。
蒋寒也认为,“与以往的科技创新政策相比,这次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针对我们日常的基础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更深入到创新的底层,是创新的根本动力。
从0到1,从1到100的创新,需要经历原始创新、技术改造创新、将转化成果转化为规模化生产能力三个阶段。在《结构性改革》一书中,黄指出,F
对此,李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制度上来说,我认为规划这个研究所是应该在“十四五”期间做的事情。”位于Flawn的Hof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工业应用技术研究。国内高端前沿基础研究成果不多,但应用成果不少。我们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差距就在于缺少一些这样高水平的研究所。
“中国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专家。成立这样的研究院,不一定要有世界一流的知识水平,而是要把知识转化为服务现实。这是中国的力量。”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哪里?
“未来是城市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周对说道。
他分析,过去20年,人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已经全面数字化,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是城市、企业、行业的数字化,这将像过去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一样,孕育出无限的机会。
根据刘庆峰的判断,基于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大量数据支持的背景R&D能力,未来三个领域将会发展非常迅速。
一个是家庭服务机器人;二是医疗,包括重大传染病的自动发现和预防,以及各种新药的研发;第三,新材料,一个全新的深度学习算法框架和相关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将使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未来材料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
周末南都记者梅玲
更多关于十四五时期,要推进以科技创新(十四五科技创新思路)的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