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担心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老是怕考试考不好怎么办)
考试后担心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老是怕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考试后担心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老是怕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注意标题,我要讲的是“考试”的基本法,而不是“学习”的基本法,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本人虽然于考试方面稍显笨拙,所幸有点小运气,不管考什么,总是一次就过。除了上期提到的以外,还有什么税务师啊,保荐代表人啊,也都莫名其妙就过了,准备时间更短,不超过一周。
大学期末考试也奇怪。一学期没上课,也没看过书,只提前一天把教材拿过来,通宵刷一遍,第二天就能拿高分,各种4.0。当然,和大学考试难度有关,课后题就已经是难度天花板了,和高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老师考勤给打了低分,那就徒呼奈何了。我总体学分绩低主要吃了考勤的亏。
虽然我不太擅长考试,但还是勉为其难,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想了想,我看书或备考有这样两个重要的习惯:
看书,则一遍三读;
考试,则去书就题。
一、不要笔记
可能和大家平素听别人讲的 *** 不一样,但是,我说的确实是自己行之有效的 *** 。
我想,各位胖友们应该都听过类似的劝告——要把一本书反复读、做笔记。
但这种做法很反人性。
尤其是做笔记,现在涌现了一堆教人做笔记的视频,没点绝活儿都不好意思说会做笔记了都。
不知道大家怎样,就我个人而言,在看书这件事上极其讨厌重复,喜新厌旧。
看了一遍就不想翻第二遍。
翻第二遍完全没新鲜感,根本不能进入状态,强行翻也是溜号。
至于笔记,太费事了。我懒,懒到无可救药,做笔记写几行字就累了。而且,我嫌笔记费时间,感觉生命在笔端飞速流逝,有种莫大的恐慌感。再有,笔记做完之后就再也不会翻开看了。喜新厌旧。
所以,为了有效地应对喜新厌旧和懒惰这两个劣性,我形成了一遍三读的习惯。
具体来说就是,既然再读就读不进去了,干脆之一次读的时候读个彻底,让读一遍等于读三遍。
我会准备两支笔,一红一蓝,边读边划线。
不要再多颜色了,再多没有用。以前看到有同学带了好几管彩笔,赤橙黄绿青蓝紫,看书的时候几乎每句都划,整本书搞得跟画册似的。那种做法毛用没有。全是重点就等于没重点。脑子里没层次。
我划线的时候心里会有个标尺,一页书内,蓝色划线部分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红色划线部分不能超过五分之一。
这个界限会强迫你透视文本,对文本的重要性层次进行区分。
接着,蓝色线代表一般重要;红色线代表非常重要。
同一颜色划线,波浪线又要比直线重要。
极其重要的,打星号标识。
别小看这种区分,有了层层限制之后,看书的时候就一定是边往前看,边迅速回溯,从而对原文进行解构。
再者,用蓝笔、红笔圈出关键词,更好是一两个关键词就能概括出这段、这页的主要意思。如果某句话、某个段落很精彩,根据提炼的关键词当场记忆,不要等以后,没有以后,因为这本书我们大概率不会翻第二遍。
最后,每页书都尽可能在旁边写批注。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就简单几个字作出品评阐发;如果有困惑,可以把疑问写在一边;没想法,可以简单几个字概括原文思想;如果有复杂的推理过程,可以用关键词加箭头的方式提炼出来,写在页眉或页脚的位置。
这套流程下来,你读一次就相当于别人读了三遍。
我一直和别人说,笔记用途不大。
笔记呈现的是一种形式清晰,你脑子里清不清晰则是另一码事。记笔记的时候,心力都耗在写字上了。手段很容易绑架目的。
划线、圈词、批注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思考上。脑子里形成清晰的笔记,比书面笔记有用得多。
你可能会问,这种方式看书很慢啊,大学期末突击考试,这么搞能来得及么?
一开始这么做会很慢,但你平时都是这样看书的话,程式熟悉了,就会越用越快。
边读边记,脑子里不断红蓝交错、关键词组合,快速记忆,你读一遍相当于别人读三遍,甚至不止。
再次强调,千万不要迷信笔记。
我发现,越是差生,越喜欢做笔记,越觉得做笔记重要。
他们可能都没意识到,做笔记会赋予你一种虚假的获得感。就跟你说要减肥,今天买个跑步机,明天买套哑铃,后天报个瑜伽班,但始终没怎么动弹。
脑子里的思考很难量化为成果,而笔记则写出一篇是一篇。
看着整理出来的笔记,就觉得自己行了。
结果一考试,果然还是不行。
差生文具多就是这么回事。
纸笔橡皮是立体的文具,笔记不就是平面的文具嘛。
我倒不是彻底否定笔记的意义,学霸也做笔记。但千万别把逻辑弄反了。
学霸不是因为笔记做好了,所以学习好。
而是因为学习好,所以笔记做得好。
对学霸来说,有没有笔记,一样牛逼。
对学渣来说,本就需要额外时间来追赶,还都把时间浪费在笔记上,你怎么想的。
二、去书就题
对资格考试而言,连书都没必要看,直接做题就行。
有人不是好奇,那么短时间你怎么过的?
很简单啊,那六本书除了《战略》之外,其他的多厚啊,还有那个司法三大本,可别傻乎乎从头翻。
市面上不是有辅导教材嘛,每章前边都有一两页提炼出来的精要,大致看一遍就行,然后直接刷题。
记住,所有的资格类考试都不要沉迷教材,直捣题库。
有人要问了,这种方式,我连书都没看过,上来就做题肯定是错错错啊。
不要怕,咱们先做的肯定是选择题,对不对?
答案肯定有解析,对不对?
我们学习的关键就在答案解析。现在的习题解析都很细致,除了解析题目本身,会把和这道题相关的许多知识点都摘出来叨咕一遍,有时候还会附有类型问题的总结。
因为不看教材所缺失的学习,我们直接从每一道题的答案解析中补回来。
就用我前面讲的一遍三读的方式来看解析。
争取通过关键词记忆把解析内容记个百分之六七十。
就这样,边做题边记忆,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来替代教材的完整阅读。
要知道,考试用的教材厚如板砖,一翻开就如堕大海,不知何处是岸。而且,你根本不知道重点在哪,乱跑乱撞,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可以略过。精力平白都摊薄在了没用的地方。
再有,这种大海捞针的读法缺乏阶段性的成就感,无法形成持续的正向反馈,快速向前推进。
做题就不一样了。
辅导教材上的题目都是针对往年重要考点,已经给你筛出了重点,在答案解析大段大段的废话里,你就可以看到从教材上摘取的重点相关原文。
那还等啥?照着背不就行了。
这种方式,每刷完一个答案解析,就会有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成就感。
题刷多了,雪球就越滚越大,还有必要看教材吗?
没必要。
另外,不要浪费时间用笔写的方式去做主观题。用脑子过就行了。如果是计算题,脑子里把主要计算步骤过一遍,不用细究具体数字结果;如果是简答题,更好办了,在脑子里挨条过关键词。然后迅速翻到答案做比对,看你错哪了、漏哪了,用一遍三读的方式记忆答案。
你说,我时间多,除了刷题之外,就想再回去翻翻书,查缺补漏。
不要这样。
如果你时间多,就再买一套其他机构出的练习册,继续刷题。
大家学英语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背单词,如果只是死背不用,不管背了多少遍,那单词也记不住;但是,这单词背了一遍之后,相继在三篇阅读理解中都见到它,短时间内,你就很难忘掉了。
同理,别看资格考试的书厚,重要考点每年反复拉出来鞭尸,就那儿点。
不论是真题还是模拟题,都围绕着考点转悠。你只要多刷点题,涉及到同样考点的答案解析就会反复见到,而且还是在不同场景下,记忆会不断强化,比你来回翻同一本教材有用多了。
前面说了要克服对笔记的迷信心理。
这里还要提两个心理误区,很多人都有,自己隐隐也都能感觉到,但很少有人刻意去纠正。
之一,看本书非要完完整整看完了才舒服,我管这个叫完整阅读强迫症;
第二,非要把教材内容都看完了,才正式去做题,这种心理来自“非要准备好了才开始”。
这两种心理危害极大。
是的,我说的是“极大”。
完整阅读强迫症让你不能有效把握重点,总把时间花在一些次要乃至无效信息上;“非要准备好了才开始”这种心理则不仅影响你考试,还会导致你错失人生中许多机会。
去年三月我写了篇文章,其中提到过“开始”而不是“良好的开始”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我们总是想准备得无懈可击了再开始,但又普遍有拖延症,拖着拖着情况发生变化了,又得重头准备,所以,迟迟不能开始,最后啥都拖黄了。
其实,只要你开始了,犯错也没关系,可以慢慢试错、纠正。就像我刚才说的刷题 *** 一样。每道题记忆一个解析,记得多了,正确率就上来了。千万不要怕错。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所有资格考试,每一个我都是直接从刷题开始的。遇到确实有答案解析也说不清的地方,我才会回去翻书找上下文。这样,有的放矢,比你上来就没头没脑翻书要强太多。想想那本《审计》,说实话,那是碳基生物一上来看就能看明白的玩意么?
我最后考完试了,几本教材也都嘎嘎新,基本没翻过。后来几个考试我压根连教材都不买了。只刷题。
这招到底多有用,谁用谁知道。
最后做个总结吧:
一遍三读,去书就题;不要迷信笔记,戒掉完整阅读强迫症,不要准备好了才开始。
现在回到开头的话题。
为什么我说这是考试的基本法,而不是学习的基本法呢?
三、主动输出
因为,这是速成法门。
世上所有的事情,不论什么,捷径必有代价。
“去书就题”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通过考试,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基础必定不牢。
如果是认真搞学习,而不是为应付考试,那就只能结硬寨,打呆仗,一点点啃教材。
读书 *** 依旧可以用我说的,一遍三读。
但是,你可能得多来几遍。
此外,还有一条有用的学习 *** ,很多人都提过,最费神费力的:
把你学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即,将输入转化为输出。
如果要读透一本书,或者要下决心研究个什么东西,你可以把书的内容,要研究的东西做成视频,传到网上来。自己读和对外讲,思考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很多事情,你想的时候好像特别透彻明白,但只要一落笔,就会发现许多细节有待推敲。
于是,你就会反复琢磨,反复查找资料。所以,一倍的输出背后往往是十倍的输入。
这种方式绝对是积累性最强的。
与之相对应地,需要付出的精力成本也是更大的。
做完节目之后,传上来,网友的反馈会进一步强化你这个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让你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说今年读了一百本书,没什么敬佩的,吃得多未必嚼得烂。
如果一个人说今年读了十本书,每本书读完还都做了一期三十来分钟的节目,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做出分析评价,那才真是没白读,这书应该是吃进肚子里了。
更多考试后担心考试考不好怎么办(老是怕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