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自动驾驶总裁(华为汽车总裁苏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华为自动驾驶总裁(华为汽车总裁苏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作者 | 宇多田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封面来自网络

大约 1 个半月前,我们就获知了苏菁要离开华为汽车 BU 的事实,而那时关于他的去向与华为汽车 BU 结构调整,都在谈判和迅速变化中

这位先后在华为担任终端首席架构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技术专家,在业内以 ” 耿直和敢说 ” 著称,但也正因发表了 ” 所谓的不当言论 “,在 2021 年 7 月被任正非签署免职令同时,进入内部 ” 预备队 ” 待命。

今天,在苏菁离职消息公开化并得到华为官方承认后,其实关于他的去向也有一个” 谣传 “:将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 CTO。而他将带领从华为的四、五百人团队一起加入大众。

有消息人士向虎嗅透露,其实这也算是华为的一项对外交易,跟荣耀和 X86 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不全是。作为顶级技术专家,且是具备一定领导力与战斗力的 ” 老人 “,苏菁团队也许更像是华为求生存的一枚筹码。

不过,当初苏菁发表不当言论受到内部和外部非议也是事实,毕竟大公司都会存在内部权力斗争。而人事斗争过程中,也推动着不同业务部门扩张与收缩的起起伏伏。

华为前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

言论真的不当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苏菁发表的大部分所谓不当言论,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私下里还会拍手叫好。譬如——

提及特斯拉事故时,他说:”L5 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会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讲难听点就是杀人。”

” 所有以 Robotaxi 为商业目标的公司,都得完蛋。”

” 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机器的智商都不会超过人类,而完全自动驾驶在这辈子也很难实现。华为将尽量让这个行业平稳度过未来 5 年的危险期,不然华为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

……

还有很多直白的言论。个人觉得,除了明显给华为打广告的内容外,绝大部分言论每次看了都不由想爆粗口:”TND 太对了 “。话糙理不糙。

只是在需要 ” 擅长打圆场、不犯错 ” 和 ” 拉帮结伙 ” 的汽车供应链 2B 市场,过于耿直和直白是绝对会吃亏的。在国内,这个产业还是需要有更多的伙伴,而非敌人。

但华为要做 Tier 1 的行动和被媒体渲染过度的声音,与 ” 一直活在 Tier1 阴影里,太想放飞自我 ” 的中国车企显然在心理上完全相悖;

而在内部,苏菁领导的 ADS 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团队,很显然与包括 MDC 在内的华为团队有一些业务与理念上的冲突。(感兴趣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华为入场,这个行业即将腥风血雨》,里面有提到两个部门在激光雷达方面的一些动作)

前者强调为车厂提供软硬一体 ” 全家桶 ” 方案,而后者则是在保持自研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举个例子,英伟达的 Xavier)上,呼朋唤友,创建一个算法合作伙伴满天下的生态。

此外,由于华为汽车 BU 相对 ” 年轻 “,所以这两年架构调整变化极快,其实很多小型团队成立与解散(据说跟电子电气架构相关的某团队…),就在须臾之间;而在软件世界,如果你一直关注自动驾驶,就知道有三件事是最正常的—— ” 不合 “” 离职 ” 与 ” 再创业 “。

中国市场的无奈与新挑战

其实从《财经》在 11 月份曝光华为自动驾驶原研发部长陈奇(苏菁同僚,有人说副手)加入极氪,再到 12 月份华为在苏州召开的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生态大会 “,都预示着华为汽车 BU 内各业务线一些微妙的权力变化。

12 月,我们在华为苏研所专门为汽车 BU 召开的 ” 媒体吹风会 ” 上,看到的是墙上满满当当的技术合作伙伴名字。在这里,华为的三个职能格外被凸显出来—— ” 底层平台 “、” 智能化 “、” 联网 “。

当然,尽管他们仍然表示 ” 全栈方案 ” 与 ” 局部方案 ” 在并行推进,但明显的是,包括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被拿出来放在了聚光灯下。无论是硬件还是 ” 拉产业链兄弟一起做的说法 “,都属于 MDC。

换言之,比起做 Tier1,华为在相对特殊的中国 2B2C 汽车市场,似乎又选择了一种 ” 以退为进 ” 的方式——退回了算法与技术圈,退回了自己的底层职能。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无论是 L4 以上高阶自动驾驶市场,还是汽车供应链市场,如果想把属于自动驾驶的时代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能放手的绝对是 ” 计算平台 ” 与 ” 激光雷达 ” 等传感器。

而这些华为都有。

所以之前有人说华为会放弃激光雷达,个人觉得这不太可信,因为不明智。

华为的传感器硬件方案

说回苏菁带领的一部分 ADS,未来极有可能会以挂靠某家车企的新身份,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这其实是更迅速把华为全栈技术装进车里的阻力最小的方式。

而谣传中如大众这类集团,在当下特殊的国际环境与考虑到大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其实也需要在国内有一套特别的、独立的汽车智能软硬件系统方案。而好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当然,既然是消费级市场,无论把华为的技术说的多天花乱坠,还是在真正的产品推出并开上路时,再吹牛和横评也不晚。

而华为剩下的、仍然有千人组成的汽车 BU,能否蹚出汽车市场的大生态路线。我们只了解到,他们受到了很多 ” 相对弱小 ” 中国技术公司的欢迎,而这些公司,很多也是汽车市场的新手与破坏者。

真心的,中国汽车市场,有华为不一定能做的多好;但没有华为,就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写在最后

其实纵观两年华为 ” 求存 ” 的举动,不难看出,华为一直在选择 ” 以退为进 ” 的方式——

重新回到传统和相对更重的产业,譬如钢铁、煤炭,这里有华为此前做通讯最擅长 2G 商业模式;

在供应链利益联接极其复杂且铸成铜墙铁壁的汽车 2B 市场,从强势切入,再到擅长的 ” 通讯 ” 与 ” 软件 ” 层,拉着一群小兄弟一起对抗 ” 旧势力 “。

抓住最不能放弃的部分——” 数据 ” 往上是云,往下是传感器与芯片,这才是一个真闭环优势。

通过剥离资产与业务线的方式维持现金流,但又完全不减弱研发。事实上,坚决不能削减研发。

总之,祝福华为的选择与苏菁的未来。自由商业市场,有鲶鱼才好玩儿。

我是虎嗅科技组主笔傅博,关注半导体与自动驾驶,(沟通爆料欢迎加微信 fudabo001,请务必备注身份)。

更多华为自动驾驶总裁(华为汽车总裁苏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