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为什么被踢出课本(出师表移出课本了吗)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出师表为什么被踢出课本(出师表移出课本了吗),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出师表为什么被踢出课本(出师表移出课本了吗)。
《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本里面,而且还是必背的,很多人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背过的,对于其中所描述的,诸葛亮对于蜀国鞠躬尽瘁的行为也是非常尊敬和敬佩的。但是为什么却有人认为,这篇课文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而是应该将它删除掉?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出师表》应该删掉,这篇文章中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呢,你怎么看?
1.是谁认为出师表应该删掉孔明虽有经世之才,但一心都在沙场上,所以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除了前后《出师表》,就是《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这4篇经典之作,虽然语言用词并不华丽,但却蕴含了诸葛亮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公元227年,46岁诸葛亮终于决定北上伐魏,走之前他给年轻的后主刘禅写下了《出师表》,先生洋洋洒洒写了700多字,可谓句句发自肺腑。
此文一出受到了不少文坛名家的推崇。陆游在《书愤》一文中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放翁一生心系抗金大业,诸葛亮心中的苦他怎会不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称《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是因为和诸葛亮一样赤诚,他才有写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志。
好的作品是不会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出师表》在1700多年后,终于传到了我们这一辈人手里。今人向它致敬的方式是将它收录入中学课本,希望它能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所熟知。然而,近几年有些人提出这篇表文应该被移出课本,陕西知名教授胡觉照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这篇表文体现的其实就是“愚忠”二字,初中的同学们才十几岁,不应该受这种思想熏陶。
2.为什么认为应该删除出师表这个观点一出,受到了网友一边倒的反对。很显然这样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诸葛亮本人的认可和崇敬,毕竟卧龙先生是很多人从小到大的偶像;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出师表》写得够精彩,虽然当初老师要求全文背诵让很多网友伤透了脑筋,但大家在心底对这篇表文是喜爱的。 其实如果抛开这两个理由,胡教授提出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呢?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首先,愚忠是否会影响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只想说胡先生确实多虑了,十几岁的中学生完全是能分得清历史和当下的。这一点就像席慕蓉女士因为担心大家会不环保,所以提出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一样。学生们不会因为愚公去移山伐木就也跟着去学,就像我们从小就知道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却没见过哪个小朋友真的拿大铁棍去磨成针一样。
其次,《出师表》中难道真的只有愚忠吗?不!从精神内核上来看,这篇表文的涵义是很丰富的。它有不畏艰险的大气和壮志豪情:“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的。它充满着智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贤人远小人的道理,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诸葛亮的忠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报当年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忠其实是兄弟之义,与皇权无关,这一点中学生去学是没有问题的。
再次,从纯文学角度来看,《出师表》是一篇议论文佳作。高考时,议论文是绝对的主角,这篇《出师》其实就教会了我们如何写议论文。表的前半部分由势入理,由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的后半部分,由理入情,言辞恳切,令人动容。全文无华丽的辞藻,也不屑用典,读来却荡气回肠,这是不少唐宋名家都无法达到的水平。
当然我们相信希望将《出师表》移出的胡先生,是出于对后辈的关怀才会这样提议,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希望胡老这些长辈们,能对后辈多一些信心,相信他们是有判断善与恶、愚与智的能力的。
3.出师表应不应该删除对于是否应该将《出师表》移出中学课本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学习《出师表》的目的:
首先,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选文,《出师表》最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古文。在这方面,《出师表》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的出处。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作奸犯科、裨补缺漏、不知所言等等;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即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也不胜枚举。另外出师表条理清晰,整体工整,讲求排比、对偶,朗读起来相当上口,虽然辞藻不够华丽,但是流畅、简明、通达。
其次,好的文言文,文、质各占一半。《出师表》表达的是丞相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后主刘禅、表达坚定信念、志在报恩效忠的一篇文章,内容详实、言语质朴、态度恳切、感情真挚。句句在理字字珠玑,这样一篇佳文,既具有实在的内容,又饱含热烈的感情,为什么不让学生们进行学习呢?
那么,主张删除《出师表》的人主要持哪些观点呢?
第一个是,认为诸葛亮的“愚忠”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价值观。我认为这一点纯属诽谤。愚忠一词有多种含义,一是对自我忠心的谦称,二是昧于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于没有能力之人的行为。恐怕人们对于诸葛亮,多指的是第三条吧。但是我们应当认清,诸葛亮只是忠心于刘备父子,而不是完全听从于后主刘禅的指挥。恰恰相反,诸葛亮作为刘禅的叔辈,且是刘备托孤之人,诸葛亮对于刘禅的“指挥”反而更多。这一方面体现在诸葛亮对于刘禅的谆谆教导上,这点从《出师表》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等。另一方面,蜀国的政务、军事方面,诸葛亮并不听从于刘禅的指挥,而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反倒是诸葛亮进谏应当如何处理,而刘禅则只负责批准。从这两方面来看,并不能说诸葛亮是一种“愚忠”。
第二个是,认为诸葛亮主张北伐的思想不利于如今“止战生息”的正确军事观在未成年人脑海中的形成。我认为这一点更是子虚乌有。现如今社会是主张和平发展没错,但不代表人们不需要学习军事战争知识,或军事战争方面的思想,这正是所谓的“居安思危”。何况,如果说但凡有关战争思想的文章都要移出未成年人的教科书,那么《曹刿论战》学不学了?《围魏救赵》学不学了?《木兰辞》学不学了?战争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对这部分的学习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学习的不全面、不充分。另外,我不相信中学的孩子们在学习《出师表》时,会对诸葛亮的忠诚、勤恳、细心、负责等等这些优秀品质,以及他惊为天人的智慧与谋略都无动于衷,偏偏记住一个诸葛亮的主战思想,这是怎么可能的呢?
这样出类拔萃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的入选却也绝不是偶然。如果说想要剔除它在中学课本中的位置,那么恐怕也很难再找到一篇能够在文学、内容、背景、作者、意义、影响等方面全面超越《出师表》的文章了吧。
更多出师表为什么被踢出课本(出师表移出课本了吗)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