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优美的句子10字(《童年的发现》好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童年的发现》优美的句子10字(《童年的发现》好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 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1、写出近义词:

祸患── 迷恋── 妨碍──

2、写出反义词

轻盈── 澄澈──

3、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1、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2、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3、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4、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5、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2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是这个单元中难度最大的课文。

白金声老师说“较为浅显的文章,可以来个浅文深教;比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浅教……一句话,就是要因文定法,辩证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进行“深文浅教”。

首先,是梦中飞翔,引发追问。追问是小学阶段所有孩子们的共性,只是所追问的问题不同而己。对于“我”的追问孩子们不难理解。从梦中飞翔到从河里看到小鱼会翻来覆去仔细看想了现将来人类会有什么样的特征,体现一个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层的知识。

其次,对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为此设置了一个环节,将一个答对问题的孩子强行赶出教室。他在冷风中体验到了被老师冤枉的心情。所以,没有过多去讲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要面临着被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时,建议孩子们在课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

第一次这样尝试着”深文浅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板书的设计不够明朗化,显得有些乱。上完了一课,静下来反思,为”再教设计“做准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3

《童年的发现》这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想法:

1、学路确定教路。

结合学生需要以及课后习题来确定学习目标。如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练习,依然是高年级学生首要训练重点;“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化字为词,反复认读,强化积累的一个过程。

2、关注预学要求。

一次偶见苏教版的教材,每课后面均有一个积累本课词语的练习,人教版的没有,于是除了常规预习作业外,我要求学生也要把每课自己喜欢积累的词语整理在课文后,不懂的加以理解,给一定的自选权。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环节,一方面对懒于预习的学生起督促作用,另一面对预习到位的学生给予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有效节省课堂时间。

比如本课听写词语环节,就选取了五个学生在预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共同纠正共同强化。设计好预学要求很重要,它能让学生有备而来,打有准备的仗,目的性强且有针对性,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展示自信心的培养。

3、生活、语文两贯通。

让生活是语文,让语文即生活,是我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境界,努力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从中感到快乐。比如猜词游戏环节的设计就是有心而为之,词语的选择要选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理解的语言也要贴近生活。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等,而且描述的语言也是精心设计过的:“随心所欲”一词的释义是引用前一课《祖父的园子》里的一句;“翻来覆去”和“一本正经”的释义是近、反义词的练习;“绞尽脑汁”释义中“拦路虎”是三字固定词语的运用等等。这个游戏是我学生最爱玩的文字游戏之一。

4、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路上的常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渗透在点点滴滴。小组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学生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才有效,不让讨论流于形式,则是我们要追求的效果。

因此自学提示布置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方法要有针对性,一课有一课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完成任务。如小组讨论“我是怎样发现的”,那就依据方法指导中“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进行,学生自然而然理清“我”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5、单元间、课文间的整合。

我认为每本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名言积累”的设计,选择文言文的名句积累,意在强化学生对古文的认识,为下一单元《杨氏之子》的学习做好过渡。

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两点急需改进:

1、指导力度不够,有的问题设计太过笼统。比如自学要求2“我是怎样发现的”改为“我是怎样发现的写了哪几件事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路可循,就避免了课堂上小组汇报时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情况了。

2、训练仍不到位,诸如学生汇报学习体会一环节中,学生仅仅关注课文内容、关注联系生活去谈,却不注意习得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强化引导。

这是一节常态课,是一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整合的尝试课,可不管哪种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是根本,最终就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4

昨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怀着愉悦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课,课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学生认真的听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在我看来这节课的知识学生似乎很好接受,由于比较接近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来了都比较的轻松,我感觉水到渠成。

正当我满心欢喜地以为学生学的很好,这节课即将圆满结束时,一个异样的声音出现了,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说:“老师,那现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师有没有给他道歉呢?”听了这个学生的提问,我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开口。不知道各位有经验的老师会怎么做呢?回到办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也给我一个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后备课一定要全面备课,不仅要仔细地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另外,这个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向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考虑考虑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多听一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常听说应蹲下身子与孩子们欣赏风景,我想我们还应多给孩子一分钟,听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也许我的想法还很浅薄,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5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书写了自己在童年时的发现。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接着细致表述了发现的过程,最后得到证实的同时又被老师误解。于是,一个好幻想、爱刨根究底孩子跃然纸上。

课题“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可分“我的发现”和“童年时的发现”来确定题眼,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为:1、通过阐述理由来辨别图片,读准认识““胚胎、草履虫、细胞”等词。2、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读懂“发现什么”。3、以梳理“发现”历程、小组学习交流为基础,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师生评价来进一步读出童年的情趣。

教学板块分三块进行,一、检查预习,二、读懂“发现”,三、读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课堂实施情况,分板块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在检查预习板块,学生已经预习过文章,利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童年的发现》的起点。我的导就在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基础上进行。拿出网上找的三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胚胎,哪个是草履虫,哪个是细胞,并要阐述理由。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明白可以通过字典、词语手册和书本中的注释去读懂词语,更可以通过查资料,看图片,看视频去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它们。

在读懂“发现”板块,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写“我”发现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学习小组交流中准确抓到信息,哪些语句能告诉我们发现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最后我在小结中授予方法指导“我们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找重点语句读懂了发现是什么。”

在读出“童年”板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趣?首先我还是选择了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交流,并提出学习要求:1、选择一处或几处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2、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懂读出“童年”的味道。3、交流完成“童年的发现是怎么样的发现”,并批注在相应的段落语句旁边。汇报交流中,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感受童年的味道。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想通过老师的凭借、自己谈感受、同伴的评语中一步步营造一份梦境,体会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发现。这环节的教学我一直很困惑,学生正处童年,成年人的我们去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时,那种意境会很有体悟,学生却很难。策略与手段比较单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读,难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6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己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正式上课之前我看了实录和查阅了不少的资料,对备课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不想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上,因此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1、熟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3、搜集资料。

整堂课我主要是围绕着“发现”二字进行的,切入点为课后的三道习题,想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去解决问题。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课上他们在理解和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在检查预习上,后面的小练笔就没来得及写,把这个遗憾留在了课后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学能把朗读训练、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课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读丰满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整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7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9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备课时,第一次教学这篇文章的种种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无论是对教材的分析,还是对学情的估计,我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许是准备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课堂效果较为理想,我心中颇为得意。没想到,意外出现了。当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突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但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状况下,我让学生回忆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明白发现能够是用眼睛看,还能够用耳朵听,甚至能够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潜力、写作潜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课堂中的这个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务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能让灵感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更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思考──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潜力。它不仅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不永远当“学生”。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0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向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就应是充满期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此刻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透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潜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资料,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资料,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透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样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就应学会的资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状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就应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必须的语文学习潜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资料,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资料,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必须会相当简单,课堂气氛也必须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能够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就应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

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11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一、教学效果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自然段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人的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的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三、不足之处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多姿多彩,像蝴蝶般色彩斑斓。那一件件趣事,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在蝴蝶美丽的翅膀上,有一点最亮,那是我童年的发现。

五岁时的我对天空特别感兴趣,天为什么是蓝的?天上为什么有云彩?为什么天空会下雨、会下雪?这些奇妙的问题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中。但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天的尽头在哪里?

我时常抬起头,仰望蓝天。我眼里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一眼望不到头。我便围着小区跑啊跑啊……却怎么也找不到天的尽头。累得我躺在草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当然没有忘记仰望天空。

我要过六岁生日了。爷爷说要带我去济南游玩,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我要离开小区,向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天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达到了济南。我们来时是下午,到了济南,天就已经接近傍晚了。那时幼稚的我,发现越往北天色就越暗。我想:天可能快接近尽头了吧。于是,我拉着爷爷的手朝北走去。想去寻找天的尽头,揭开心底的一个谜。

可是,天完全黑下来了,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天的尽头。失望中,我再次抬起了头,仰望天空,却发现,原本亮得刺眼的天空,现在变得伸手不见五指了。我以为这里就是天的尽头。我兴奋地嚷道:“我找到天的尽头喽!我找到天的尽头喽!”

回到家里,我高兴地把这条“喜讯”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们都笑了,他们告诉我,天没有尽头,那只不过是天黑了。

虽然我有一点淡淡的失望,但我没有灰心,打算将来,一定要找到那所谓的天的尽头。

更多《童年的发现》优美的句子10字(《童年的发现》好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