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西晋祠的风景(晋祠有什么特色)
描写山西晋祠的风景(晋祠有什么特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描写山西晋祠的风景(晋祠有什么特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山西太原的晋祠如何?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我是1998年去过一次晋祠,算起来到现在有20多年的时间啦!那时候还很年轻。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因为拍了几张不错的照片,所以还有些印象。中国有寺庙祠堂之说。寺一般是佛教的宗教场所,庙是王、诸侯、大夫自设宗庙祭祖之地,比较知名的如孔庙。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是供奉祭祀祖先或者有名望有功德的人的场所,所以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到明朝,朝廷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了,目前我国的南方这种家族式的祠堂普遍盛行。那么太原晋祠又是怎么回事呢?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姬姓也是天子的姓氏)。周武王灭商(周武王灭商以后自感有愧。所以不称天子,称自已为王,以表示自己不得已而反商,只是为民的想法)。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因为年幼,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在平息了商纣王儿子的叛乱以后,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即今山西),所以也称唐叔虞。因在晋水之傍,便改唐国为晋国,唐叔虞也是开国诸侯。为纪念姬虞,又在太原郊区(晋水发源地)的悬瓮山下修一祠堂来祀奉他,称为晋祠,晋祠后来也成为了所有山西人的祖祠,当然后来也有三晋之说!晋祠内有周柏唐槐。两株周柏“齐年柏”和“长龄柏”,树龄在2600年-2990年,两株古树,看遍了中国近3000午的文明,滔滔黄河洗尽了三晋大地的铅华。
晋祠内还有晋阳第一泉,它出自断岩层,由于终年涌水,在北齐的时候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句子,起名“难老泉”!另外就是在晋祠内的圣母殿。殿内有宋太宗赵光义下令修的泥塑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这是中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共43尊彩绘泥塑像基本都是宋代原塑。圣母为姬虞之母邑姜,彩塑居中而座,凤冠霞帔,庄严华贵,生动传神。 而与隋炀帝杨广关系复杂的李渊(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既是表兄弟的关系,也是亲家,李渊的母亲跟杨广的母亲都是北周独孤信的女儿,而且后来杨广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世民为妻,也就是杨妃)在晋阳(今太原,别称并州或龙城)的晋祠祭拜盟誓起兵,这唐朝的龙兴之地,之所以取“唐”也是尊唐叔虞之意。李世民登基后,在贞观十九年冬,亲征高丽战败而归,驻足晋阳时,李世民有感晋祠唐叔虞与唐朝的情结,写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并御书御制碑刻,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完整能看到它!
所以晋祠虽然只是4A景区,但是如果不去晋祠等于没去过山西!
山西太原的晋祠如何?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如果您去山西太原,那么晋祠一定不能错过。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是晋国的宗祠。《晋祠志》中讲: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尽在晋祠。正所谓不到晋祠,枉来太原。晋祠位于晋祠公园的内部,需要穿过晋祠公园才能到达晋祠,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晋祠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筑很有特色,形如凉亭,雄壮敞亮。鱼沼飞梁是始建于宋代的十字形桥梁,典雅大方,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圣母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富丽堂皇,宏伟壮观。殿外八条形态各异的木雕盘龙盘绕在柱子上,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要几人才能合围。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下泉水的清凉,品尝晋阳第一名泉的甘甜。泥塑彩绘人像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对牌匾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晋祠三匾,用笔苍劲有力,颇具神韵。古朴沧桑的晋祠,难老泉的涌流,千年古槐的郁郁葱葱,饱经风霜但风韵不减当年的宋代铸铁武士像,铠甲鲜明,晶莹明亮。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 历史 文化遗产。至于为什么才是个4A级景区,我想这个可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即便是个4A级景区,这个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也是值得我们游览的。
我是在2016年去了山西太原晋祠游玩。这个地方非常有 历史 。如果不了解 历史 的话,去那里游玩就是看看一些古代建筑。
我当时去的时候,是6月份,里面有很多游客,也有导游在进行解说。据说,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晋祠也成为了山西人的祖祠。
景区的星级是有评判标准的,每年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现在是4A,明年有可能是5A景区。
我当时去玩的时候,一进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群臣雕像,然后是圣母殿,在圣母殿前方,有一个建于宋代的鱼沼飞梁。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然后是金人台、难老泉、周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周柏的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它们“目睹”了晋阳的兴废,世间的沧桑。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山西的太原晋祠如何?为什么是4A级景区?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原名为晋王祠,解放后改为晋祠。当初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 历史 悠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公园风景秀丽,建筑宏伟,古朴雅致。
晋祠比较主要的是鱼沼飞梁,一座精致的十字形古桥建筑,是通往圣母殿要道,构思别致。建筑学家梁思成对这座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经过鱼沼飞梁,就是圣母殿了。它是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大殿前廊柱上雕饰了八条木龙。八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
是中国唯一现存唐宋的古建筑。所以说晋祠非常值得一去。
在交通方面:晋祠离太原市区很近,做公交车直达晋祠。
我在说第二个问题,现在的景区共有5个等级,5A级景区是国家最高级的景区。不管是从内涵上、设施上、服务上等等都是一流的。晋祠为什么是4A呢?具体的我也不知因为什么,可能从软件或硬件上还没达到国家级景区标准吧!
有人说“山西遍地都是古迹”,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这片土地人文荟萃,自然形胜迷人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想要仔细品味山西,花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够的。
晋祠是太原最古老的古建筑遗迹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宗祠式园林建筑群,其 历史 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最初是为周武王次子唐叔虞修建的祠宇,名叫唐叔虞祠,后来才改为晋王祠,最后省掉王字,直称晋祠。
晋祠将自然山水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其雄浑大气又不失儒雅气质的园林风格有别于南方园林的小巧精致,又因为北方四季分明,所以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风采
他也可以说是5A级景区了吧,也许没有申报吧 ,或者有些个别的原因
个人说点儿感受吧。
从 历史 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环境等方面来说,晋祠对我国的 历史 研究, 社会 研究,美学研究,特别是建筑学,雕塑学,园林艺术,甚至植物学,水利等多学科来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仅就全木结构的圣母殿,以及店内的宋代侍女群像,殿前的被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划重点的鱼沼飞梁,再加上飞梁旁边两株相辅相成的千年周柏(话说晋祠里的柏树不活个百八千年的,都不好意思说是晋祠的
太原晋祠介绍一下
? ? ?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历史文化
? ? ? 晋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 ? ? 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 ? ?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建设沿革
晋祠正门的匾额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
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十五年(1520年),铸昊天神祠钟。
明嘉靖中,建白鹤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晋祠庙内东南角创晋溪书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宁化王府修圣母殿、鱼沼飞梁。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水母楼。
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重修东岳祠。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
清乾隆元年(1736),建钧天乐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鹤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阳洞及读书台。六十年(1795年),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
清嘉庆六年(1801年),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东岳庙。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晋祠部分建筑。
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清华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圣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御题“三晋遗封”匾额。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刘大鹏完成《晋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晋祠待凤轩。
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十六年(1927年),荣鸿肪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
1964年,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整修陆堡河及三台阁。同年拆除同乐亭,改建山西历代书画室。
1965年,扩建难老泉水堰,兴建晋祠公园南湖大厅、船码头。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宫。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
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22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
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
1980—1981年,在晋祠王郭村附近发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为中国保存最早、艺术价值很高的历史珍品。
1981年,扩建唐碑亭。同年维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阁、陶然村别墅等主要建筑。改造晋祠公园饮马泉景区,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长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寿平美术纪念馆在晋祠博物馆落成开馆。刻制晋祠内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恢复晋溪书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2]
文物遗存
圣母殿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
晋祠圣母殿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既有四通功用。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有较好的通透性。
寝殿是祠庙中敬神祭祖的神圣场所,设于主轴线的后部,由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便仿照前朝后寝的形式来建造。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前廊深两间, 殿内无柱,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侍从42尊,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4]
金人台
水境台
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现在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晋祠之铭并序碑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笔力奇逸含蓄,是书法艺术的珍品。[6]
水母楼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6]
名奉圣寺
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膏药。但没人买他的药。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扬长而去。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人们称为复生槐。[6]?
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众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水镜台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7]
对越坊
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在中国古代,坊的作用是旧时用来宣传封建礼教所谓“忠义节孝”的,俗称牌楼。在晋祠三块匾中,从字面意思看,“对越”匾给人的感觉最是难以明了。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7]
圣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于晋,后人纪念他,才修了晋祠。又为叔虞 的母亲,“邑姜”建了圣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两庑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1102年),而在殿内圣母像的座台背后有墨书元右二年的题记(1087年)。 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由于仪轨、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较拘谨、刻板。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
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
古建筑三绝
这里还保存着中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中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
? ?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罕见。
文物价值
1、艺术特征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
献殿外观
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2、造型风格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3、文物保护
晋祠园林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便有晋祠。属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晋祠泉域保护条例》。
2015年发布《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总体规划方案(2015-2030)》。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晋祠
开放时间: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价70元/人.次,景区以中准价为基础,淡旺季在20%幅度内上下浮动,最高为72元。对残疾人、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等,凭合法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对儿童、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对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实行票价优惠,具体优惠幅度由景区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308、856、804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早6:00--18:3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与什么特点?山西的“晋祠”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群与其它建筑也格外不同,造型独特、风景如画,无论是壁画还是碑刻都展现出古代们将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独特传统文化特色。
一、晋祠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游玩晋祠的时候,从进入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人们无不为里面的建筑惊叹不已,无论是鱼沼飞梁的造型别具一格,尤其是十字形建筑结构是现存所有古代桥梁中仅有的造型,还是奉圣寺的古朴典雅、又或者是水母楼和圣母殿的大气宏伟。每个建筑都独具特色,建筑结构非常精美,体现出工匠们的艺术修养和超高的手艺。
二、晋祠的高阁亭楼十分精致,颇具江南风格
晋祠当中的白鹤亭、吕祖阁、三清祠、真趣亭、难老泉等崇楼高阁错综排列与地势相融合,尤其是楼台与楼台之间泉水潺潺,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进入江南园林的感受。尤其是圣禅寺是唐朝将军尉迟恭所居住的地方,在宋代和清代重新修建,可以登高望远晋祠美景尽收眼底。
三、晋祠的选址十分讲究,以山水构成古建筑独有特色
古人对于建筑的选址和环境非常的在意,因为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成为人类的精神的象征,古人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自然与人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息息相关。晋祠就完美的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特性,晋祠背靠悬山,前面是汾水,依靠山势的起伏构建了壮观的景象,又利用泉水来烘托其意境和效果,让人心神所往。
总结
晋祠的景美不胜收,将大自然与建筑相结合,建造了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将严肃的宗祠变得灵动有生命力。古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天有着崇拜的心理,而晋祠依地型巧设楼阁,展现出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
晋祠有哪些特色论及晋祠的文化特色,可从现存祠庙、碑刻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中加以评说。在清末刘大鹏编撰的《晋祠志》里记述,光绪年间在悬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东西不过半里的晋祠镇竟建有各种祠宇亭榭百余座。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虽为历代建造,但专事祭祀的祠庙便多达五、六十座,就连塑像、壁画和碑刻也都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而且把对祖先、圣贤和名人的尊崇纪念与对自然神灵祭祀崇拜的祠庙集中建造在同一处,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灵,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国实属罕见。其中祭祀年代最久远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晋国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扩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庙又在晚清。同一处祠庙和碑刻所蕴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的时空跨度达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晋祠这样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也仅此一例,堪称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缩影。
祭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样,中国的先民也经过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与神灵崇拜的阶段。但是把这些原始崇拜通过祠庙与社稷的祭祀活动固定下来,纳入国家礼仪典范强制克守,却是中国的独创。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庙祭祀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务,为了治国安邦,维护统治秩序,随之又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融入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形成非常严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礼仪,即礼仪制度,在西周以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长期保存下来,对于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对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经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届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合乐而声闻霄汉。由是丁男子妇,攘往熙来,壤叟衢童,趋前逐后,献酒、献帛、献牲之众,不一其人。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妍。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时晋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绝。祭祀的神灵、祖先和圣贤有玉帝、日月、文昌、东狱、山神、台骀神、水母、河神、井神、龙神、土地神、财神、苗裔神、五谷神、药王、圣母、唐侯、至圣孔子、晋圣孟子、老子、关帝、公输子、王恭襄公、晋水七贤等数十种,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氤氲,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晋祠的祭祀如此频繁兴盛,与晋阳古城的命运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晋阳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紧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个舞台。深受战火涂炭和天灾袭扰的晋阳公子王孙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纳福,安土重迁。而久负盛名的晋祠距晋阳古城仅有十里之遥,风景秀美,清旷静谧,超然世外而独居,处处透着灵气,实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况且隋唐以来佛教开始世俗化,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这一时期忻、并、汾三州地区以五台山佛教圣地为中心盛兴佛事,也使晋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响。特别是悬瓮山两侧自北魏大规模凿建天龙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龙山道教石窟后,晋祠祠内便广修寺庙道观,兴起宗教祭祀,与传统的吉礼活动相辅相成,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祠庙祭祀之举。
在晋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天圣至景佑年间本因唐叔虞祠而闻名于世的晋祠,却在宗祠原址大兴土木建造了圣母殿,将叔虞祠偏安于北侧配殿位置,自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晋祠祭祀晋国始祖的主题。
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圣母殿的位置。北宋赵昌言《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也印证了叔虞祠的方位。另从圣母殿两侧现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庙似乎也应始建在周代。因为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寓意长生不老的苍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于宗庙、佛寺和道观庭院。而周代尚无佛教和道教建筑,那么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两侧栽植,说明这里极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庙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命“毁晋阳城,改置平晋县,以榆次为并州”。太平兴国七年又移并州治于唐明监(今太原市庙前街一带),由政治军事中心降为紧州,专司军事,领河东路经略。目的在于根除这一“龙兴之地”和“霸府所在”,从源头上防止再度发生动乱,形成藩镇割据。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晋祠渐渐淡化晋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礼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政治的需要。当时晋祠离并州城已有四十余里,地处偏远,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晋祠结庐而居的民众却有感于晋水赐给的恩惠,更崇拜晋泉神水源源不绝绵亘千年的灵性,于是基于对阴阳五行中水、女同属阴、同样能够延续着生命的认识,把水神想象成女郎、水母和圣母。及至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并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众,遂将女郎与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时将唐叔虞改封汾东王,并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庙。晋祠的女郎祠“一祀晋水之神,一祀晋始封之君,后人或以加封圣母,题为叔姜。”此后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间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几经重修和改建,最终竟被改成了圣母殿。至今虽无史料表明圣母殿为宋仁宗诏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晋祠受到赵宋王朝冷落却是事实。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时殿内所奉主神不仅完全变成了圣母,而且还彩塑了数十尊侍女像。辅以大殿前鱼沼飞梁、金人台、赤桥等建造,延伸和强化了建筑群的主轴线,更加突出了圣母殿巍峨壮观,把对圣母邑姜的奉祀推动了至尊的地位。从此晋祠的祭祀主题由宗庙祭祀改为对水神的祭祀。圣母也因传说祈雨屡应,泽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后人大都只知圣母,不知叔虞,丢了三晋之根。晋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历史缩短为宋、元以来的一千多年。不过倘若我们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这种民间祭祀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环境,与旅游观赏结合在一起,无疑会使晋祠的祭祀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
祠庙建筑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正因为统治阶级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晋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更多描写山西晋祠的风景(晋祠有什么特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