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隋朝有鲜卑血统(隋唐是鲜卑人),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隋朝有鲜卑血统(隋唐是鲜卑人)。

这种论调是清末日本京都学派为方便配合军方侵华而炮制的一系列矮化中国、为日军攻清涂抹正义色彩行动的一部分,并得到部分急于事功、希望凸显“华夷之辨”以激发民间对满清愤怒感的旅日革命党人的响应和推波助澜,又被清末民初一些通俗演义小说家如蔡东藩之流为“流量”大肆翻炒,结果居然成了一说。

隋朝的创始人是杨坚,杨坚父亲杨忠是弘农杨氏,典型的汉族大姓世家,因为仕西魏,在东西魏分家时西魏权臣宇文泰为恢复凝聚力,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下令将军队各级将帅按官爵高低分赐鲜卑传统的三十六国、九十九姓姓氏,皇帝本人也从元氏恢复为鲜卑的拓跋氏,身为八柱国之一的杨忠因此得到普六茹氏的赐姓。但这种出于政治需要的“复古”即便鲜卑族自己也吃不消,北周宣帝宣政元年(578年)北周皇族宇文氏(也即“鲜卑化”倡导家族)恢复汉魏衣冠,三年后隋文帝杨坚就篡周自立了。

杨坚的父母都是汉族人,他本人称帝后为迅速消除鲜卑影响不仅屠杀宇文皇族,而且衣冠制度刻意仿效北周灭掉的敌国北齐,因为北齐皇族高氏是汉人(虽然其实是鲜卑化的汉人,但北齐前身东魏继续了孝文帝以来的汉化趋势,以汉化为正统),而此后隋陈之争,隋朝已俨然以汉魏正统自居了。很显然,不仅族裔,隋朝皇室也认同自己是汉人。

杨坚的妻子独孤氏的确是鲜卑人,因此隋炀帝有鲜卑血统,但这种母系有外族血统的现象古今中外王室极多——我们能因此认定英国女王其实是一个德国人么?

唐朝皇室的情况大同小异: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赐姓中因为官居八柱国之一得到大野的鲜卑赐姓,但他本身属于陇西李氏(法琳说李氏是拓跋后裔意在和傅奕抬杠,不足为训,陈寅恪说李渊可能是赵郡李氏的论据不足,且赵郡李氏仍然是汉族,朱希祖认为李虎属于陇西李氏的论据较为充分),且认同也一直是系于陇西李氏-十六国西凉王族这一脉,同样以汉人自居。李渊生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姐,因此他也确实拥有一些鲜卑血统(独孤氏母亲很可能是汉人),但如前所述,皇室血统以父系为准,母系有外国血统古今中外司空见惯,欧洲王室因王族间通婚,差不多个个都是本国血统最不纯正的家族,而中国和古代东方王室因为多妻,几代之后,嗣君和王族子弟的血统更是热闹非凡,如果因此就认定他们“非我族类”,大约中国真的是“山顶洞后无华夏”了——这不是岂有此理么?

“有人说”?一般是指现代活跃网络上的一群岭南百越人后裔说的。

岭南百越人常常扛着键盘自诩是“纯纯的汉人”,哪怕一副个矮肤黑鱼泡眼高颧骨塌鼻梁的样貌,也丝毫不动摇百越人的键盘执着。

百越人认为五胡之后北方的隋、唐、宋、明都是“胡”,他们百越人是纯汉。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魏书》形容越佬族“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崔沆:“时循人稀可与言者”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宋代周去非“余又尝令译者以礼部韵按交趾语,字字有异”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可惜被隋、唐、宋、明的史料打脸了,该怎么办呢?百越佬又携洋自重,扛着键盘自封联合国语,国际语。自封的时候也不打个草稿,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非要把百越音塞进去,也不懂的把“六”改“七”。

更多隋朝有鲜卑血统(隋唐是鲜卑人)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