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谁家新燕啄春泥读音),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谁家新燕啄春泥读音)。

7月中旬和弟弟妹妹相约,回乡下老家小住,一同看望年迈的父母,在低矮的旧堂屋的当门间,无意间看到黑悠悠的房檩上规规矩矩地垒着燕子窝,窝中的铺草依稀可见,对此,我感到既新奇又亲切,惊讶地叫道:“看,几十年前燕子垒的窝还在呢!”忙问母亲:“这些燕子还在吗?”弟弟妹妹们也循声望去,母亲连忙答道:“最近几年不再回老窝了,燕子也搬新家啦!”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是母亲的不经意的一席话,勾起了我对家中一桩桩往事的回忆……

这栋房是上世纪80年代初盖的,是当年我村最漂亮的三间青砖水泥瓦房。前后墙均7尺多高,一对桐树梁,十五根杂木檩,都是自己的宅基地生长的,青砖水泥瓦是父亲买煤用大队的小土窑自制的,“人”字型的屋顶房廊是父亲买的竹竿和芦苇杆编织而成的。盖房上梁那日,我尽管毛笔字写得不怎么样,但是,为了表达我这位人民教师的喜悦心情和全家人的喜庆,按照民俗,我还是书写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在长长的霹雳啪啦的一阵鞭炮声中贴在两根房梁上,以代表改革开放后一代新型农民述说自己解决温饱后的喜悦心情。新房盖好后,父母从过去发过洪水后(75.8特大洪水)所盖的土坯过渡房里搬进来,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改变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可是,燕子这对小精灵仿佛知道房主的愉快心情似的,从遥远的地方叽叽喳喳飞来了,在房屋间来回穿梭盘旋,最后选择堂屋当间朝阳的二檩作为筑巢,要日夜陪护二老住进新房。

自从小燕子落户我家后,每天就可见到他们从外面嘴衔新泥,扑棱棱飞来飞去,叽喳喳叫个不停,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它们为了构筑新家,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衔泥衔草,就像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既科学又坚固地垒砌了自己的安乐窝。巢穴垒成后,一对老燕子呢呢喃喃,窃窃私语,就像一对新婚的夫妻,它们在恩恩爱爱中衍繁着下一代。当小燕子孵化出生后,忙坏了老燕子,它们会不厌其烦地飞到野外,寻找雏燕的口粮,一旦寻到,就会衔着口粮不舍得自己吃,而是不顾一切地拼命飞回巢穴,嘴对嘴精心地喂养着那几只嗷嗷待哺的小燕子,不分昼夜无私地抚养自己的儿女们!等到小燕子翅膀长硬了,它会飞出孵化它的巢穴,不甘心于终日穴居,被动接受喂养,要在老燕子的搀扶下现天日,经风雨,见世面。小燕子也会仿照老燕子衔泥衔草,重新选择新宅,构筑新巢,以满足于分家过新生活的需要。

在坊间,谁家垒了燕子窝说明是喜庆的事,预示着谁家会人丁兴旺,招财进宝,所以,人类和燕子和谐相处,也有个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在我的记忆中,小燕子垒巢在我家就有三次,说来也巧,我家的人口也由少到多,新房一座又一座地盖,燕子窝一穴又一穴地垒,小燕子总是伴随着我家的人丁兴旺而衍繁。

小燕子在我家最初垒巢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正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吃罢食堂,家里一贫如洗,从朱氏桥搬到新庄,我家只有5口人,父亲和别人借钱才盖起两间低矮的堂屋和一间灶屋。我那时刚上小学,清晰地记得,房基只有5层碎砖,土坯墙有一尺多厚,两间堂屋仅有三根长檩,是父亲用自己的肩膀一根一根从30里外的县城木材公司硬扛回家的,为的是节省运费,父亲磨破了双肩,房廊买不起竹竿苇杆,只好用秫杆扎成把来代替,屋顶修缮的是当地生长的一种槐草,用来挡风遮雨,盖起这三间房父亲也生了一场大病。可是,燕子不嫌家贫,堂屋刚盖好, 就招来一对燕子来垒巢,我睡的土坯床铺就斜对着燕子窝,它们天天飞来进去,叽叽咋咋,只要在家,我都能看见听见。我大部分时间喜欢它们,是这些小生灵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也有讨厌它们的时候,那就是它们随意往外拉屎是时候。一不注意,它们就会把屎拉到堂屋当门干净的地板上,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大声地斥责我还不赶快把地板用铁锨铲干净,然后再铲些碎土掩上。我边干边嘟囔道:“干脆把它们的窝铲掉算了,省得以后再拉了。母亲总是说:“它垒咱家是咱的福分,它是益鸟,千万不能招惹它, 要好好地善待它"!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动赶它走的念头,还不时地教育弟弟妹妹们共同善待它们。正是我们的精心呵护,这窝燕子十几年衍繁生息,从我家飞出去了一大群,不是1975年遇到特大洪水房倒屋塌,燕子窝还会存在,这时,我家的人口也从刚来时的5口增加到十口,正好翻一番,按母亲的解释,那是燕子庇护的结果呀!

洪水过后,到了1978年,生产队规划了排房,我家经过3年的积累和救灾帮助,在原有的废墟上率先盖起三间瓦接檐的土坯房,不过,为了防飘雨,后墙是“里生外熟”,即墙体里面是土坯, 外面是青砖,也叫“砖包后墙”,从屋后看很体面,像是砖墙,但从前面看,还是有土坯。这样的房屋在当时经济困难的年代已经是很不错了,能住上这种半边瓦房已经是上等家户了,后来,我和二弟结婚就在此屋,算是很体面了。如前所云,房屋刚盖好,燕子又来垒窝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好像是这些燕子有千里眼,顺风耳,专门盯着我家看啥时盖新房,前脚盖好, 后脚就跟上来了。这时的房屋比原来盖的都高一些,特别是门楣下,专门留出燕子随时出入的亮窗,即使关门不开,也不影响燕子的进进出出,很显然,盖房时已设计好了,把燕子已考虑进去了,仿佛是家庭一成员,人鸟和谐相处,注意生态平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把燕子称为“家燕”,仿佛对待自养的猫啊狗啊,一视同仁,燕子天天陪伴着我们兄弟姊妹慢慢长大,燕子窝是留给我们的最大念想。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兄弟姊妹6人就像那一群小燕子, 一个个翅膀长硬,男婚女嫁,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陆陆续续地离开了父母,飞到了自己营造巢穴的地方,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年迈的父母送走了奶奶,现在相依为命,终日在家守老营,变成了“空巢老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作为儿女们,孝老养老的方式很多,“常回家看看”是最基本的常识,接老人到自己家养老或者是住敬老院,都是老人的自己选择。敬老孝老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燕子还知道反哺,何况人乎?工作再忙、事业在重要也要抽出时间给老人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尽量多抽时间陪陪老人,不但让老人衣食无忧,还要病有所医,老有所乐,解决精神空虚和心理孤独问题。

这次我们兄弟姊妹相约一同看望父母,老人显得很高兴。能多陪他们说说话,唠唠嗑,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是老人求其不得的。逢年过节要关心他们,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时也不能忘记他们,兄弟姊妹多好处多,平时可以分开回来陪他们,假如住院了,更应该前前后后护理他们,只有身体好精神好,老人才会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对此,我们做的还不够, 还需要继续努力,绝不能像母亲所说的,燕子搬了新家忘记了老巢!

更多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谁家新燕啄春泥读音)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