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旧址(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观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华中大学旧址(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观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群山如屏,洱海如镜。盛夏,我们来到了云南大理喜洲镇。在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校长赵立忠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纪念馆、五台中学、颜佳大院等与华中大学西迁有关的遗迹,大致了解了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华中师范大学前身3354华中大学7年的办学历史。

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云南有一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却不知道有一所同时从内陆迁到云南的华中大学。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私立大学武昌华中学院在西迁过程中,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水土不服等种种困难。1938年8月,华大师生携带教学设备、书籍和行李,前往长沙、衡阳等地。他们一路颠簸来到桂林,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轰炸后,决定西迁昆明。再次西迁之路更加艰难,坚定的信念照耀着师生勇往直前。向西迁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师生持越南护照分两批乘车到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再经河内坐火车到昆明。首先,设备、仪器和大件行李将由卡车从柳州带到贵阳,然后到昆明。

1939年3月,华中大学迁至滇西,定居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这里仍然有许多歌曲。西州素有“上帝从未定居之地”之称,其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老师们吃着清淡的饭菜,穿着破旧的西服,抽着西州产的香烟,却心满意足,乐此不疲,苦中作乐,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尤国恩、傅茂勋、包、尹法禄等老师依然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华中大学西进运动纪念馆,可以看到魏卓民校长的故居和办公室是那样的昏暗、局促、破旧。他住处旁边的教室也一样昏暗简陋。我们可以在校庆和各种活动的合影中看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依然是那么乐观,微笑着面对生活。春暖花开的时候,师生们还一起游览苍山湖、洱海,考察民族风情,以坚定的乐观精神战胜困难。

华中大学“重在研究高级学术,培养真正的专业人才”。我在西州期间,华大依然保持着认真严谨的学术氛围。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展了外语社、歌友会、生物社、无线电社、人民服务团等社团活动。它仍然保持着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先后邀请老舍、徐悲鸿、冯友兰、熊庆来、罗昌培、查福熙等名人演讲交流,极大地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气氛。同学们也在这片远离纷争的净土上努力学习,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师生们也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当地社会服务。历史哲学家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学术方向,研究南诏、郭襄、佛教和彝语,撰写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有的理工科教授修旧利废,组装了滇西第一套发电设备;有的带领学生拦河筑坝,建立了当地第一座电站;有的研究滇西的醇油技术,造福民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研究过洱海生物,写过论文,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惊叹。

华大师生在学习的同时,仍不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民主的思想。1940年,中国大学生自发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创办了《苍洱半月刊》 《华大桂声》 《华大滇声》等期刊,成为宣传抗日和抗日斗争的园地

华中大学能在大理喜洲落户生根,和当地一个知名乡绅有很大关系。他叫严子珍。严子珍老师不仅是一位富有的白族商人,也是一位开明的爱国者。魏卓敏校长到昆明后,经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介绍,认识了严子珍老师。颜子真建议在苍山脚下、洱海边的喜洲办学,协调当地的文庙、大慈寺、张氏宗祠作为校舍。她还借用了自己的颜氏宗祠、海心阁、苍翼图书馆、西周小学、五台中学作为华中大学师生的校舍和宿舍。颜子真老师的爱国情怀和教育情怀,值得永远铭记!他无私的帮助和慈善值得我们永远感激!

为了感谢西州人民对华中大学的接纳和帮助,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大理二中(原五台中学)正式挂牌,意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滇西,回报和造福西州人民。2017年起,校长、副校长进驻,帮助大理喜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当地培养优秀人才和合格公民。张开元校长、马敏书记、黄晓梅书记、赵凌云书记、郝芳华校长等校领导到大理喜洲,看望附中师生,感谢喜洲人民。2017年11月,90岁高龄的张开元校长长途跋涉来到西州,出席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开馆仪式。他当场为纪念馆题词“思源水,感恩西州”。

赵立忠校长告诉我们,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融合五中“五种精神”和华中师范大学“博雅精神”,坚持“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争创学习”的校训,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成长,让每一位老师成功,让师生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恭喜你!这是对华中大学“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对西州人民最好的回报!

(作者是湖北新民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更多华中大学旧址(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观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