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的历史(历史上有梁山起义吗)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水泊梁山的历史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水泊梁山的历史以及历史上有梁山起义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历史中真实的水泊梁山与梁山好汉是怎样的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泊的。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景区面积4.6平方公里,现在水泊梁山已经成为AAA级的风景区了。
《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由文可以得出,这时候的梁山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这时的梁山泊,顶多是比一般河道大一点的而已。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
有了梁山泊,那么,小说里梁山好汉是真实的存在吗?
大自然的演变,终于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个巨大的回馈,不但环境宜居,而且水草茂盛,肯定是很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就有诗:花开南北一般红,路过江淮万里通。飞盖靓妆迎客笑,鲜鱼白酒醉船中。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除天罡星外,梁山好汉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出身并不那么光鲜,相反的,更多好汉其实都有”鸡鸣狗盗”的前科,这样的人物,如何能称得上“好汉”呢?
徽宗政和年间,朝廷成立了一个掌管公田的机构,名曰“西城括田所”。括田所以清理公田为名,把民间地契不全的、地契与实地方位或面积有异的,以及当权者想要的良田美地,一律指为公田。然后抑勒百姓承佃,强征公田钱。“由是破产者比屋,有朝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前后所括,共得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
《宋史·杨戬传》载:“梁山泺(泊)……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杨戬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根据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
看到此,有点头绪了,概括起来“官逼民反”。大自然回馈给当地的丰富资源,因为实在是太好了,统治者阶层作为财富的收割者,不可能不垂涎三尺的。于是,通过法令,甚至是强权的方式,把原本属于大众的资料“国有化”,变成官家的独享。而在这“国有化”过程中,执法者中饱私囊的叠加剥削,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民,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这些流民,后来有一部分,凭着独特的能力,加入到了宋江的起义军队,是很有可能的,然而,绝大多数,应该都是客死他乡的结局吧。
再来看看,历史中真实的宋江以及他的起义军。
上文我们讲过宋徽宗将梁山泊改为“公有”,从此以后百姓进入梁山泊捕鱼、采莲,都要交纳繁重的赋税,即便遇灾荒年也照交不误。权贵朝臣以朱勔等人为代表,不仅在江南各地肆意掠夺,中饱私囊,就连位于运河沿岸的梁山泊也深受其害。
长江、黄河两岸的贫苦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浪潮。
宋江起义军并不是长期驻扎于梁山泊的武装割据势力,而更像一股流寇。《宋史》将宋江称为“淮南盗”,即起兵于淮南(今苏北皖北一带),之后才率军北上,来到今山东梁山等地。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率领起义军先后进攻淮扬、京西、河北等地,又从梁山泊沿着泗河南下海州、楚州地界,纵横千里,横行十郡。虽没有《水浒传》中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重大胜利,但宋朝官兵确实拿这帮飘忽不定的好汉没辙。
宣和三年,当方腊起义军攻陷楚州(今江苏淮安)时,宋江的军队也开始进犯京东。直到此时,朝廷才为之震动。此时亳州知州侯蒙上书宋徽宗,说:“宋江等三十六人起兵横行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也不敢与他们对抗。这宋江想必是个人才,现在盗贼蜂起,南方青溪一带还有方腊造反,不如下诏赦免宋江,让他们去征讨方腊,将功折罪。”
看到没有,统治者招安这些流寇的目的就是,让代表了官家的流寇,支对攻另外一支队伍……统治者甚至不需要动用国家的军事力量。
历史中,梁山好汉真的那样高光地接受招安吗?
当年二月,如日中天的宋江起义军转战到海州一带(今江苏东北部)。当地官军听说宋江起义军到来,大都望风而逃。海州知州的张叔夜淡定自若,摆出一种“哥才是主角”的气场。张叔夜招募了上千人的敢死队,准备与宋江起义军交战。
宋江起义军在海上劫持了十几艘大船,并不断登岸骚扰。张叔夜先派出一支军队轻装上阵,引诱宋江与其交战,同时命一支精兵埋伏在海岸边。宋江不知是计,率大军直接扑向张叔夜派出的轻兵。宋江起义军大喜过望,杀得兴起,急忙趁胜追击,一直打到海州城下。这时,埋伏在海边的精兵冲到宋江的船上,放火烧船,海风一刮,船队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大本营失火,起义军无心恋战,纷纷作鸟兽散,乱军中,官家军队不断涌来……自知大势已去的宋江,不得不下令投降,接受招安。
呀,这个投降与小说版本的期望值差太多了……
我们按照草根的理解,梁山泊与梁山好汉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大自然的演变,使得运河两岸的百姓拥有了独特的农、牧、渔等资源,这里的百姓原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统治者阶级的财富收割,执权者的叠加剥削,让原本富饶一方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于是爆发了群体性的抗议,起义军的领头者适时打出了“替天行道”的义旗,通过“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草莽英雄见解,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引起了陷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极大的共鸣。这种共鸣的最高天花板就是,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向披靡,撼动了统治者阶级在某个区域的独裁。然而,也由于是自发性的组织,缺乏大格局的眼见,小富即安,以及“皇位明年到我家”的局限性(起义军的目的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层,而是希望取代之,拥有这样的特权),最终,在当权者的重压下,作鸟兽散……
这里不得不说,其实,相较于梁山泊义军,其实,方腊的义军,在那个时代,才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最彻底坚持要推翻当局者的代表,也实际上在很大区域里撼动了皇权的统治。归降后的梁山泊义军,换上了“官军”的行头,大战方腊,两败俱伤……
水浒传里,每个英雄好汉的侠肝义胆、豪情万丈,是作者对生活故事的提炼与升华,向我们展示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历史中的梁山好汉,不过是官逼民反的最朴素的要求,但在腐杇的封建制度下,也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
最后,借用一首诗: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梁山县是什么时候划归济宁的
梁山县,位于鲁西南,与菏泽、泰安等地交界,在1990年前是属于菏泽市的,据说当时梁山归属济宁管辖是因为济宁市争取黄河引流的结果,济宁将核桃园镇作为交换给了菏泽市,历史上看梁山也是多次归济宁管辖,正式的时间为1989年12月梁山归入济宁,国务院1989年79号文对归属进行了批复。
历史上有梁山起义吗
有的。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
宋江与梁山泊
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官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次。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间,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线是北宋设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于政和元年(1111年)设立这一机构,专事搜刮。梁山泊原为很小的湖泊,因黄河决口使许多原来的小湖泊与之汇合,到北宋末年形成水域八百里的大湖泊,许多破产农民以及一些逃犯据此为生。但“西城括田所”将整个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犯禁者以盗贼论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不得已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武装聚集,抗租抗税,阻杀官兵。因此,梁山泊就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为据点,“结寨于此”(《宋史·蒲宗孟传》),“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宋江等人在这里共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皇宋十朝纲要》)。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有关史书如《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载,只有36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36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近人余嘉锡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此36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据此有人认为这36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可能是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36人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大致有数千人的队伍。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得明白:“贯中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这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之说。罗贯中在写小说有感于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之言,对于当时那些“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自亦异于他贼也”,才将梁山36位英雄写成108位,小说自是小说,万不能当成历史来对待。
宋江的结局
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义后,不久便离开了梁山泊,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之间,“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乘船到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轻兵临海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义军登陆后,旋遭伏兵包围,张叔夜派兵烧了义军的船只。起义军陷入重围,退路已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率众投降了宋朝官兵,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成为宋军中的一员。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争论颇大,主要围绕宋江有没有去征方腊的问题展开。
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上讲要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一事,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这就是史学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就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宋江投降、征方腊都属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记载自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因此,我们认为宋江的确是投降了,并充当了宋朝的马前卒,参与镇压了方腊农民起义。
宋江与《水浒传》
有宋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几百次之多,这是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的。但宋代的农民起义终未形成全国性规模,活动范围只限于一隅,参加的人数也有限,持续的时间很短,长者几年,短者数月,加之宋代统治者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以宋代的农民起义未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宋代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中,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不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讲,基本上算是较小的一次。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宋江等36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人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水浒传》反映了梁山英雄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
关于水泊梁山的历史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