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山雀幼鸟特征(黄腹山雀的挑选及饲养)
黄腹山雀幼鸟特征(黄腹山雀的挑选及饲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黄腹山雀幼鸟特征(黄腹山雀的挑选及饲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黄山雀(学名:Parus venustulus)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雄鸟的头部和上背部是黑色的,脸颊和后颈部有一个白斑,在深色的头部很显眼。后腰和腰部为亮蓝灰色,上翅覆黑褐色羽毛,中大型覆羽有黄白色端斑,翅上形成两个翼斑,飞羽暗褐色,羽缘灰绿色;尾部为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多为白色;下巴到上胸部黑色,下胸部到尾巴覆盖着黄色的羽毛。雌鸟上半身灰绿色,下巴、喉咙、脸颊、耳羽灰白色,下半身其余部分黄绿色。
类似种类的绿背山雀体型较大,腹部有宽大的黑色纵带,在野外很容易辨认。
单独、成对或成小组,有时与其他物种混合。听起来像灰蓝色的山雀。尖锐的唧唧声和责骂声。复杂的歌曲包括高音颤音。
黄腹山雀的外貌特征
男性的前额、眼睛前部、头顶、枕头和后颈一直到上背部都是黑色,带有蓝色的金属光泽,后颈有一个白色的,有时略带黄色的白色斑块,脸颊、耳羽和颈侧是白色的,在头侧形成一个大的白斑。下背部、腰部和肩部为亮蓝灰色,腰部较轻,翅膀上部羽毛为深褐色,中大型羽毛有白色和略黄的末端斑点,在翅膀上形成两个明显的翼斑;飞羽为深褐色,除了外侧的两根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的边缘为灰绿色,第三根飞羽的顶端为黄白色。上面的尾羽和尾羽是黑色的,最外面的一对尾羽靠近基部多为白色,其他外侧尾羽中间为白色。下巴、喉咙和上胸部为黑色,带蓝色金属光泽,下胸部和腹部为亮黄色,肋骨为黄绿色,尾部覆盖黄色羽毛,腋羽和翅羽为白色,有时略黄。
雌性的前额、眼睛、头部、枕头和背部呈灰绿色,后颈部有一淡黄斑点。腰部也是灰绿色但略轻,两翼覆羽,飞羽为黑褐色,羽毛外缘绿色。中覆羽、大覆羽、三级飞羽有黄白色末端斑点。脸颊,耳羽,下巴和喉咙是白色或灰白色,下半身的其余部分是浅詹姆斯J.S .王绿色。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和喉部染有黄色。
虹膜呈褐色或深褐色,嘴呈青黑色或灰蓝色,足爪呈铅灰色或灰黑色。
尺寸:重量9~14g,9.7 ~ 12.5g;体长88~108mm,83 ~ 105mm;峰值为9.5~10.5mm,8.5 ~ 10.5mm;翅膀60~66.6mm,60 ~ 63mm;尾部30.8 ~ 39毫米,31.3 ~ 40毫米;跗跖15~18mm,14 ~ 17 mm,(注:男性;女)
黄腹山雀栖息地
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区各种林木上。冬季多下到平原低山丘陵的次生林、人工林和疏林灌丛中。
黄腹山雀的生活习性
繁殖期除了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间都是成群活动,常以10~30只为一组在高大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上,有时与大山雀等其他鸟类混杂在一起。大多数时候,它们在树枝间跳跃穿梭或在树冠间飞来飞去,发出“哔、哔、哔”的频繁叫声。
迁徙:留鸟,部分流浪。
食性:主要以直翅目、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黄腹山雀的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巢在天然树洞内,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柔软的草叶、草茎等材料构成,内垫动物毛发。每巢产5~7枚卵,白色带红色或褐色斑点,按3枚卵测量,卵的大小为17~18mm12~13.5mm。
黄腹山雀的地理分布
黄山雀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中国甘肃西南部,陕西西南部秦岭太白山,贵州北部的平武、南平、雅安、峨眉、宝兴、乐山、卢希安、康定、马边、甘洛、西昌,贵州北部的赤水、S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原产地为当地常见种(Harrap和Quinn 1996)。这种鸟在中国大约有10,000~100,000对繁殖(巴西2009)。黄腹山雀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丰富。
黄腹山雀亚种的分化
单型,没有亚种分化。
未经许可的繁殖:黄腹山雀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更多黄腹山雀幼鸟特征(黄腹山雀的挑选及饲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