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峡的形成过程图片(铜锣峡的形成和发展)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铜锣峡的形成过程图片(铜锣峡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铜锣峡的形成过程图片(铜锣峡的形成和发展)。
名称由来
铜锣峡位于铁山坪山脊南端。
据《巴县志》卷一,第17页记载:“该峡悬崖临江下,有园石如铜锣状,故此得名。”
另据《华阳国志》载:当初大禹疏通九河,见一山拦住长江去路,即挥开山斧辟之,山裂处即为铜锣峡。
《巴县志》卷一下,第3页记载:明朝进士曹学铨名胜记中写道,铜锣峡以水声响似之,故名。
历史故事
南宋赵暹铜锣峡大败蒙古军
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蒙古军计划经重庆以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从万州湖滩突破长江,取道施州(今湖北恩施),打通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的战略通道,军情十分紧迫。
蒙古达罕率兵大举攻川东,欲渡长江,驻重庆下流之铜锣峡,播州(今贵州遵义)安抚使杨价受命屯兵重庆长江南岸一带,进行声援,派其裨将赵暹率万兵迎战蒙古军于铜锣峡,大败蒙古军,阻止了蒙古军南进步伐。
明玉珍大夏国:成也铜锣峡败也铜锣峡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还未称帝时,奉命西征,溯江而上。四月,兵至铜锣峡,行省右丞相连夜逃离,参政出战被擒,明玉珍占领重庆。明玉珍占领重庆6年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4年后,明玉珍病逝,由其10岁的儿子明升继位。
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欲征服四川,向明升借道为由,反目大夏国,并命汤和、廖永忠率兵伐大夏。明升命大夏丞相戴寿率兵在瞿塘峡及铜锣峡等处凿崖壁、牵铁索、垒石置炮以阻明军。《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夏人守瞿唐,以铁索断关口。北倚羊角口,南倚南城寨,凿两岸壁,引绳为飞桥。”
正面无法突破飞桥防线,廖永忠便带领一支奇兵,抬着小船,从南岸白盐山顶密林中伐木开道,绕到敌后出其不意从上下游同时夹击,才突破了这道飞桥防线。明升见状,急令人向廖送去金帛,求和不成,只好令兵固守。
同年7月,陆路进攻的汤和抵重庆,廖永忠便在铜锣峡向大夏军发起猛攻,得手后便向重庆逼近。明升见兵临城下,率领大夏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大夏国宣告灭亡。
张献忠铜锣峡大胜攻占重庆成定局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30余万,集木船万余只,从湖北荆州第五次入川,二月攻下夔门,五月夺取涪陵,六月初抵铜锣峡口,企图一举夺占重庆。
此时,四川巡抚、重庆知府等早也在铜锣峡设重兵屯守,并备有大量火炮滚木檑石,设置铁索封锁峡口江面。
张献忠见铜锣峡口地势险峻,明军防守甚严,易守难攻,便将军队主力集于铜锣峡口,作出要与明军决一死战的假象,暗中却抽调数千人,从陆路攻占江津,夺舟顺江而下,占领重庆咽喉浮图关。
明军腹背受敌,调铜锣峡守军援渝保“帅”,留下部分固守峡口。张献忠乘机发起猛攻,很快突破通远门,拿下铜锣峡,然后上下夹击,不久占领重庆城。
更多铜锣峡的形成过程图片(铜锣峡的形成和发展)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