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木屐是什么意思,履屣屐的区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屐齿是什么意思
  2. 好屐是什么意思
  3. 中国人穿木屐吗
  4. 履屣屐的区别

屐齿是什么意思

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出自: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原诗: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释义: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

好屐是什么意思

好屐的意思:“好”的基本义为美好、良好,引申为达到完美、完善的程度,又引申表示友爱、和睦的意思。作为名字具有十分美好的寓意,代表主人的人生顺利,家庭幸福美好。“屐”的基本含义为木头鞋,泛指鞋,如木屐、屐履。

中国人穿木屐吗

中国从来不穿木屐的,因为过于笨重,从而导致行动不便,给他人的生活造成困扰,中国也不提倡穿木屐,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沉重历史教训,一般中国人不会违背先烈们意愿,中国人也不会穿木屐,除了个别忘记历史的中国人才会去穿这种东西。

履屣屐的区别

“屣”“履”“屐”“屦”四个字,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指“鞋”,但仔细辨析,却又有细微的差别。

屣,一般指拖鞋

“屣”,读音xǐ,本指穿鞋不着鞋跟,后特指拖鞋,也指拖着鞋走路。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文中的“屣”既非穿鞋不着鞋跟,又非穿着拖鞋,而是拖着无跟的旧鞋。这句话描写的是宋濂为求学而“背着书箱,拖着旧鞋,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倒屣相迎”是一个成语,讲的是东汉时的蔡邕与王粲的故事。一天,蔡邕听门人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叫王粲的小孩来求见。蔡邕早已耳闻王粲的大名,他年龄虽小,却才智过人。蔡邕爱才之心急切,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顺势倒拖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王粲。后遂用“倒屣相迎”来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

倒屣相迎

履,古人对鞋的通称

“履”,读音lǚ,是会意字。《说文》中释“履,足之所依也”,后泛指一般的鞋,如成语“郑人买履”。有时也作动词,意为踩着,如成语“如履薄冰”。

成语“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因听信坏人的话而骨肉相残、父子相危,就好像砍去脚趾头而适应鞋的大小,砍去头颅而便于戴冠一样愚蠢。现用“削足适履”来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

吐鲁番古墓群出土的织成履

屐,相当于今天的木屐

“屐”,读音jī,鞋底用木板做成的鞋,一种是平底的,一种是鞋底有齿的。唐以前“屐”常用作登山鞋,宋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历史上有名的“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特别设计的木头鞋。这种鞋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形状像拖鞋,底上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很是方便。

木屐

屦,也可理解成草鞋

“屦”,读音jù,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是一种较古老的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中的“葛屦”就是一种用葛制成的鞋。

周朝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周王及王后制作草鞋,这些人叫“屦人”。据《周礼·天宫·屦人》记载,屦人的职责是“掌王及后之服屦”。国王和王后夏天穿的鞋一般是葛草编的草鞋,而且草鞋需要和服饰颜色、款式搭配,“玄端黑屦”“素积白屦”,意思就是黑草鞋配黑衣服,白草鞋配白腰带。

关于木屐是什么意思和履屣屐的区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