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去的男孩儿(被抹去的男孩完整)
被抹去的男孩儿(被抹去的男孩完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被抹去的男孩儿(被抹去的男孩完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数字一(one)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心里波澜不惊。反而首先吸引我的是戳爷的歌《Relavation》,余音绕梁,扣人心弦。
经过各种洗礼和恐吓,不评片名已经成为我坚定不移的观影伦理。但是豆瓣7.4的评分告诉我,按照之前豆瓣出道的规律,就是高峰短了就飞下来。上映几个月还能保持这样的成绩,只有两种可能:依靠水军和观众。
感情上我更喜欢后者,加上卢卡斯赫奇斯/妮可基德曼/泽维尔多兰等实力演员的加盟,从阵容上来说不会太差。
而且片子真的没有让人失望。这是一部不完美但非常细致入微的电影。更接地气的是,这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对手是爱自己的父母和尖锐扭曲的世俗主义。
从思路上看,这部作品与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颇为相似。从艳阳天到坠入深渊,在一个遮蔽灵魂的黑夜后,坚持追求自由的希望,在最悲痛的时刻,让人的人性闪耀。这是一部具有美国意识形态特征的电影。
2
贾里德勋爵一家住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虔诚的牧师,母亲温柔美丽。按理说这样的生活条件应该不错。如果在中国,他就是小康之家。
然而,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中,贾里德发现自己深陷同性恋之中。19岁那年,他向父母出柜,被无法接受这一切的父母送进了矫正中心。
这种剧情发展可以预料,但没想到的是,电影开始不到五分钟,男主角就被送来了.
前五分钟,设备全靠打架,这资本家的效率,666。
细微的细节,铺垫的话语,几乎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也忍不住为男主默哀一秒,虽然从男主抢先为母亲开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男孩。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采用了感叹语结构,将梦、露、电等记忆片段展现在我们眼前,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拼图理论,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恢复欲。
然后矫正中心发生的一切甚至让男主产生了“这里感觉真好”的想法。这时,男主嘴角微微上扬,无比恐惧地想着。
不得不说,虽然和这个美国矫正中心本身相关的场景不多,但是无论是从拍摄还是剧情的暗示都把握的很好。
比如挂在墙上的国旗,被矫正者身后的负责人,以及随后的强化矫正训练,都有点意思。
但是下一个出现的人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影片中,泽维尔多兰饰演的乔恩,盖瑞,普克叶饰演的说谎男孩,腼腆害羞的胖子,虽然不多,但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他们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代表了三种性格鲜明的人。
期间,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导师教病人的时候,被纠正的人反应不一。面对导师将同性恋等同于“吸毒、赌博、酗酒、滥交”的行为,有人在认真做笔记,有人在无奈的低头,而多兰的乔恩翘着二郎腿坐着,把书卷成圆筒,坐在台阶上摇着腿看别人敬礼。
如此轻松的身材的出现,为后来男主的强烈反抗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而胖子则是内向和恐惧的化身。他不能违抗别人的要求,忍受严厉的惩罚。当他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好心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虽然这是违反规定的,但这一刻却让人感觉更温暖。
在礼教的束缚下,他从来不敢和家人、导师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也从来不敢逃避,甚至不敢出声说一句话。被压抑了很久的他只能低声诉说自己的委屈,像是倾诉,但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无奈。
其实从人物塑造来看,胖子在性格上更像中国人,温柔,内敛,有耐心。
加里的出现可以说是整个剧情的转折点。其实我觉得让眼神很好的戳爷演这么一个精明的少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接下来不得不称赞导演的思路。就是这样精致纯净的外表下隐藏着滔天巨浪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出不可思议,可见内心有猛虎嗅蔷薇。
“我们以室友的名义同居了一年。事实是,在那一年里,我犯了鸡奸罪。在那之后,我的家人揭开了真相,并帮助我恢复了理智。”当贾里德站在台上读这些话的时候,我不知道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从那一刻起,他恐怕再也不想忍受这样的屈辱了。
洗脑不可怕。可怕的是,洗脑的同时,人还得含着泪说幸福。拿着圣经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不知道上帝是什么感受?
在一个号称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同性恋被视为异类,被迫接受违背世俗的无意义待遇,这是一个苦涩的讽刺。
3
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避免无用的鸡血,展现真实的细节。如果故事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问题少年连争取解放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引起了中国广大网友的共鸣。从这一点来说,《被抹去的男孩》做得相当不错。
男主在厕所试图向窗外看的时候,这个镜头很巧妙。
在他眼神流动的那一瞬间,我们终于释然地发现,他要反抗了,他要逃跑了。
但是电阻适合用在这里吗?他是否需要逃离深渊去寻找一个可以认清自己的天堂?不,他不需要逃跑。他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一直坚持的价值体系真的正确吗?这部电影在每个人心中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以爱的名义,抹杀男生的不是父母而是观念。
维克多,导师,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同性恋者,但他宣扬以上帝的名义改造他人。这位男领导虽然义愤填膺、不满委屈交集,虽然他对母亲的话并不歇斯底里,但实际上是给了保守的世俗观念一记耳光。
就像那人说的“谁出事了,什么时候出事的?”这让我想起鲁迅的反问:
“总是这样的吧?”
4
在我们过去看过的电影中,从来没有太多抨击现实和世俗的经典。比如《肖申克》挑战美国负面压力下的极端制度化,《被遗忘的时光》影射社会夹缝中被忽视的人权,这并不稀奇。
《被抹去的男孩》之所以有冲击奥斯卡金像奖的实力,除了其优秀的剧本、一流的演员、深刻的摄影之外,最重要的是它撕开了过去跨越在理想化与现实之间的帷幕,它通过男主把原本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同性恋现象说了出来,挑战了以往正确观念的准则。
同性恋是一种罪,而且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罪过,这顶帽子真的够大,大到让人一辈子都脱不掉。
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这顶帽子可能是变态、不孝、精神病等词汇,这是一个划分人性善恶的界限。谁碰谁就意味着彻底脱离正常人。
“为你好”“做个孩子”“过年”是中国人被道德绑架时最爱说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更适合拍这种发人深省的剧情片,几千年的伦理教育绝不允许中国承认这种现象。
在公序良俗和个人人权之间,法律总是保护公序良俗的。
当贾里德的手指深深抓住铁网时,他身上的一切早已被分割成碎片。
5
幸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讽刺。男主也有一个懂大义的母亲和一个善解人意的医生。
妮可基德曼在片中的演绎可谓淋漓尽致,展现了伟大母亲的慈悲心。
一开始,她不理解那个男人,和身为神父的父亲站在一起,担心孩子的性取向。她几次提醒男主不要把胳膊伸出窗外,并展示了一张报纸截图,照片中一名男子把胳膊伸出窗外受伤,跨越时空,相当亲密。
我们的父母大多也喜欢从微信里给我们发一些有深度的好文章。那一刻,我的眼睛有点湿润。后来,南希和贾里德的一段对话逐渐将影片的气氛推向高潮,妮可基德曼展现了她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包容。
真正的母爱,不一定是离别时的眼泪。它可以像斯巴达之母一样大胆、坚决、豁达:
“要么接受,要么躺在上面。”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充满希望。一个很老的主题在这里,但没有什么反对的。
故事的最后,男人将手臂伸出窗外,自由的挥舞,与眼前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认为这象征着男性主导地位的改变,从包容到反抗,从顺从到自由,很励志。但如果要刺现实,结果可能是男主被抓回来沉了。
现在这个结局其实挺好的,幸运而圆满,不留遗憾。
如果在中国,这个结局会实现吗?
不可能。毕竟证明一套价值观的不合理,比证明一个人的错误要难得多。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哪辆车在逆行?我觉得所有的车都在倒退。
当你不一样的时候,你就已经错了。
PS: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道长立场。
更多被抹去的男孩儿(被抹去的男孩完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