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古代人的地图是怎么画的)
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古代人的地图是怎么画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古代人的地图是怎么画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测绘是绘制任何地图的第一步。据记载从0755年到79000年,五帝之一的炎帝,行程数十万里,丈量大地。公元前2200多年,于霞“左准则,右规矩,四小时开九州九路”。755-79000也记载了于霞派了两个门徒,张达和竖亥去测量世界的大小。这说明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测绘工作。其中,“准”量高度,“绳”量距离,“规”画圆,“矩”画正方形、三角形;还有一个“步”,是计量单位。三百步折成一里。夏朝绘制的地图上有九州的山川、河流、植被、道路和动物的分布。现在有人把地图命名为《春秋纬》,意思是大禹的足迹。
毕竟走测的效率和精度都差。好在历代都有很多立志创新的人。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记路车”,可以计算里程。到了东汉时期,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还是觉得不够好,就做了一些改进。利用差速齿轮的原理,他每十英里敲一次鼓,每十英里敲一次钟。车上的指南针记录了车的方向,大大提高了里程测量速度。
古人还用测量“日影”的方法来计算场距:当天中午,在南北两个方向竖起高度相同的哨位,然后测量哨位的影子,根据“千里影规”计算南北距离。但“千里影”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经验值,准确性比较差。后来被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隋代刘超、唐代僧伽、南宫的理论和实测所否定。
之后的测量工具再精密,实际测量工作还是挺辛苦的。比如近代地理学家邹,当年从英俄回国后,编了一个《山海经》的调查。勘测采用测量经纬度和大地三角测量的方法,他每天的工作是艰巨而琐碎的:“8个人勘测一个县,每8个人分4路,其中2路作为1路的‘天测’。在县办事处和固定点以外,仍应测量地面三角;一个负责‘李稷伦’的人和一个学生是一样的,人行道的内外也要和地面三角一样测量。其他四个同学兵分两路,专门测量地面三角形……”二。画法:“规划在一个正方形里”用了1500年。
在古代,人们称地图为“地图”。“舆”字的本义是马车、车辆,正好概括了当时人们绘制地图的方式。3354坐在车里(或者骑马、坐船、散步等。)到要探索的区域,借助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然后把自己亲眼探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在地图上。古代县志中出现的地图,大多是用许多方格绘制的,这是一种古老的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称为“计中有计”。制图时,先用正方形填充地图,正方形的中间边长代表田间里程,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格网;然后把地图内容用方块画出来,保证一定的精度。
“计中有计”始于西晋裴秀提出的“六式画法”原则。除了经纬度和地球投影,他还提到了现代地图学中几乎所有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传教士利玛窦将西方地图带入中国之前,这种方法已经使用了1500年。但它的局限性是相当严重的,因为没有标注经纬度数字,只能应用于大比例尺、低纬度的地图。
宋代的沈括不仅是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家。他奉命编《禹迹图》。可惜这套图纸已经丢失了。他发展了裴秀的“画六法”,取消了“道理”,增加了“互同”。沈括的“道里”被视为地图上的距离,认为有了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自然就存在了;至于“相互认同”,大概是现代地图中使用的等高线标记。著名地理学家邹所批评的“像山水画一样”的地图,一直是中国早期地图的表现形式。虽然精度不高,但比直观的图像和丰富的地理信息要好。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和林在翻阅一本画册时,无意中发现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上面详细记载了五台山及其周边的地理特征,画中有一座名为“武科寺”的寺庙。北幸创立于北魏。它在唐武宗摧毁佛教时被毁,12年后重建。被破坏前的图像描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中。可想而知,这座寺庙在唐宋五大名刹中的地位。梁思成夫妇后来去了山西,他们真的发现了这座藏在山下的破败古寺,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的断言:中国没有唐朝及其前辈的木结构建筑。这恐怕就是地图“像山水画”的贡献吧。绘制角度:山川方向,测量人的出行方向。
在没有GPS和大数据的时代,古人的地图绘制格局必然会更小。许多地图是从测量人员的主观角度绘制的,依靠实际观察和经验,借助于简单的定向和测量技术。而且很多地图并不是“从北到南”,这和今天严格按照比例尺和经纬度坐标的地图有很大区别。即使是“行政地图”,古代的地图也往往是以山川走向为依据的。这种地图实际上是官员的手册:先在中心画出县城,再按照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画出辖区内的山川、河流、景点,最后把村镇填进相应的山川。比如清光绪十一版《湖北全省分图》,这幅图就不是典型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排列方式。而是根据县城的地形和重要河流的走向,设置西北为上,东南为下。与现代大宁县(巫溪县)地图相比,完全不同。
基于测量人们路线的地图看起来很有趣。比如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图》浮雕,就是典型的以水路为主的地图。这张“地图”是在中心画一条河,并在画卷的头部画北京城;测绘人上船,把沿途的山川、河流、城市画出来,到了杭州,在画卷的最后画出杭州城,一幅地图就完成了。这种“地图”可以说是一套“游记”,以制图员的位置为中心,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丰富的地方画大一点,枯燥的地方画小一点,完全不讲究绝对的方向和尺度,艺术性远高于纪录片。
055-79000也是如此,描述的是长乐(福州)周边的海岸线。基于船夫站在船首观察相关景色的视觉感受而绘制。有画山的,也有画岛的,在陆地上突出海岸线、近海岛屿、港口、河口、浅滩、暗礁、桥梁、寺庙、宝塔、旗杆等沿海航行的标志。这张地图的比例不标准。地图中的虚线表示航线,在远离岸边的航线上标有针的位置(航向、方位)和编号(航程、距离)。有时还会标注航道的深浅和航行中的注意事项。是中国最早的不依赖海道专书就能自主导航的地图。
更多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古代人的地图是怎么画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