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多的行业(什么行业出差多赚钱多)
出差多的行业(什么行业出差多赚钱多),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出差多的行业(什么行业出差多赚钱多)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来源:中国企业家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创业者们面临的现实变得更加残酷,他们除了要面对日常生活,还需要重新审视公司能力,思考行业规则和未来趋势。
创业维艰。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身在上海的创业者们又多了几道棘手的必答题――如何在封闭期间维持公司业务正常运转,如何在产业分工中不掉链子,如何满足特殊时期的用户需求,如何克服自身焦虑……
更重要的是,既有商业模式、行业规则正在疫情下受到冲击,他们需要重新思考并作出判断,形成新的商业认知。这对公司活下来、活得更好,乃至逆势扩张,至关重要。
我们采访了五位上海的创业者及投资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呈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不安和焦虑,作为企业一号人物所必须开展的未雨绸缪和商业探路,以及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危机意识与创业精神。
以下是五位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口述整理: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新的企业经营的逻辑”
――应宜伦 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
我从4月1日开始居家办公。在居家这段时间,我们加强了几件事:第一,保持着非常好的业务沟通;第二,保持员工的心理健康,在公司群里也开展一些跟心理健康相关的工作;第三是物资保障,发挥自救能力,保证公司团队得到足够资源,以及出差在上海的项目组,有足够物资。
目前,博泰车联网的整体工作都在有序正常进行。其实在家隔离比在公司还忙,会议都排满了,就是“车轮战”,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我今天(4月12日)的会议是从上午9点排到下午6点半。昨天也是。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几件事,一是工厂不能停产,二是我们不能断供。关键是芯片,芯片大多是进口,从前年下半年我们就做了应对方案。对公司来说,第一,要紧急调动资金,我们调动了两亿的资金,提前购买芯片。第二,芯片的交接地要多元化。第三,芯片的储存要多元化。我们非常幸运的是,从去年到现在,芯片没有缺货。这其实是考验公司的体系能力。
除了芯片,我们是一级供应商,肯定会跟二级供应商采购各种模具、塑胶件等。他们分布在各个地区,现在物流瘫痪了,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芯片有了,工厂也保住了,但是我自己需要的零部件买不来。我们做了几级防控,一是增加物流成本,使命必达。原来一天的物流时间,变成四天五天。相当于原来是一个人的400米,现在是4个人的4*100米。这肯定大大增加成本。第二是要建立长效物流。现在货车全堵在路上,我们从3月份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车队――而且是两支物流车队,有自己的车,自己的司机,完全可以由自己调配。我们跟当地有通行证的物流公司合作。
当然,自建物流车队这种事本来不应该是我们供应商干的活。我们内部叫战时管理,现在就是特殊状态,根本不是正常状态。我们要确保工厂不停产,只能这么干。
谈到客户,疫情期间生产线受阻是客观事实,货物积压的压力非常大,不过他们还是非常理解我们的困境。所以我们三个月前与车企沟通,改成了入库结算,我们的设备进了仓库,就算交货,车厂就跟我们结算,也保证了我们的现金流。
所以从芯片、工厂、上游、物流,再到客户的交付,其实是一套完整流程。
我们从每个环节提高管理要求,非常累。不过我们今年前三个月的产品交付量,环比增长23%,对比预期目标增长了68%。
最近我们又拨了5000万,把一些我们认为高风险地区的物料先买回来,以此措施加大了库存比。这就和家庭囤菜是一个道理,未雨绸缪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近期我们同行有的断供了,车企的订单就加到我们这了。这个时候比的不是成本,而是博泰能不能使命必达。还有,博泰能不能通过战时状态,建立危机应对能力――这是你应该具备的能力。
从个人来说,跟以前相比,我现在晚上有时间陪家人了。过去工作比较忙,高节奏,一年出差一百七八十次,回来一看孩子都长大了。因为我们做智能汽车相关业务,有车企在的地方你都得去。现在被强迫在家,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我六点左右结束会议,孩子网课也结束了,我可以跟家人聊聊天,看看电视,下下棋,也是非常好的生活的增值吧。总之,就是把原来晚上用来安排商务活动的时间,用来陪家人,这也是有所失,有所得吧。
但现在也有个缺点,就是你跟父母相处时间少了,因为父母住在另外一个地方,只能通过视频聊聊天。
最近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大,如何跳出以前人生的维度,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或者站在一个挑战巨大的维度上,重新思考自己、家庭、产业发展,其实是疫情居家期间有很多时间去思考的问题。不过目前我还没思考透彻。以前的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是有边界的,而目前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是无边界和无序的。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个新的企业经营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只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去建立。
“不能有幻想――太多公司死于幻想,死于一拖再拖,死于混乱”
――徐沪生 一条创始人
我从3月中旬开始居家办公。
上海封城前十来天,一半员工无法正常上班的时候,我们就立即要求全公司进入一个新常态。这个时候,公司要做最坏的打算,不能指望一周两周就会恢复正常(这样公司运营就进退失据了),糟糕的状态可能会持续很久,我们要求做好半年都无法正常的心理准备。如果提前恢复正常了,算是大家赚到的。总之不能有幻想――太多公司死于幻想,死于一拖再拖,死于混乱。
我们要求员工每天要在线上打卡上下班,以形成一个“正常上班”的节奏感,在家上班,人是很容易躺平的。
对外的交流拓展,一开始都大面积延后了,这时候我们要求,必须主动应对,推动各方面的合作公司一起线上开会,不能躺平。我们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可以线上解决的。公司也没有改变既定的季度、月度目标。
从一季度的结果看,我们的各项业务,几乎都100%完成了预定目标,可以说,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实际上,当所有人都居家隔离的时候,一些事情反而是有利的,比如,你要采访一些大咖,过去他们很忙,现在他们都在家没事干,采访反而变得容易了。这时候你不能和对方约疫情后的采访,而是现在就去采访,可以视频采访。
HR部门,每天都在视频面试。行政部门在帮员工、VIP用户、合作伙伴买菜、送菜。技术研发部门的工作,在家也完全可以正常运行。
我们的艺术拍卖板块,是增长最快的,这个时期我们就大力推出一些NFT产品,因为它没有物流问题,几千份的NFT,几分钟就一抢而空。
另外,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基于对形势的判断,提前一年多启动了关闭线下业务线的工作,目前线下业务已全部清零。不然这一块的损失就太大了。
这种特殊状态,我对于具体业务的介入无疑会有所减少,有更多时间来思考一些商业模式层面的问题,复盘公司过往的种种决策,和高管、同事多一些这方面的讨论。
特殊时期,心态的确会不太一样,似乎会更“超越”一些,我个人发现,过去一些局部的成功,未必是幸事,反而可能是埋了个坑。过去一些局部的失败,也许反而是幸事。一些局部的循环起伏,恰恰是一个正向的积累的过程。对于全局和局部,努力和“运气”,似乎有了一些更深切的感受。
疫情期间,我也给全体员工写了公开信,把公司的战略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沟通。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我在给全员的信里说:“现在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时期”。一方面,线下店带来的烦恼,彻底清零了。另一方面,来自资本市场的不正常的干扰,也几乎清零了。聚焦、再聚焦,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努力去做就是了。我们的目标是很清晰的。
艺术板块的成功(用户人数虽少,但是客单价可以可以高达几万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做“高端人群”的生意,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最能发挥我们内容优势。所以,我们在积极筹划电商板块的全面升级,跳出“新中产”这个今天已经过于宽泛的人群,聚焦更高端的目标人群。我们每天都在密集开会,对所有品类的选品标准进行全面的梳理、提升,做到真正以设计、生活美学为标准。
这样,让我们的内容、电商、艺术板块,实现真正的合一:一个标准、一个用户群。
个人方面,空余时间,我主要是临帖。临帖可以使人安静。平时,临帖也比较适合我们这种时间被切得很碎的人:有几分钟的空闲,就临几个字,被打断了,也没关系。
“把自己从具体的事务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创业和自己”
――尹桑 Oasis创始人
今天(4月13日)是被封控的第31天。我家就在上海华亭宾馆所在街道,基本是被封控最久的小区。
现在我和两只猫在一起生活,我对信息还算敏感,家里有两个冰箱,囤的物资比较多,生活基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此外,我每天也在积极参加小区的团购。
我们公司做出海业务,从2020年开始一直有在线办公的文化,工作和业务都没太多变化,只是间歇会听到有同事被送至方舱医院的消息,还挺让人揪心的。
今年3月,我们刚宣布完成千万级美元B轮融资。我看到部分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我创业10年了,之前也遇到过现金流的问题,这次比较谨慎,预留了至少24个月的现金流。
只是原本我们有新一轮的融资计划,本来预计在最近几个月完成,因为疫情以及二级市场跳水等各种原因,融资节奏被拖慢。此外,其实创业者们都在面临新的挑战,不管估值还是业务发展。
现在我们还在招聘新员工,一方面我们永远在找更好的人,另一方面当下人才市场的溢价没那么高,同时也能解决就业问题。我发现很多出自大厂的人是在2021年底离职或被裁,这些人以前可能都面试不到,但他们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时机,把自己从具体的事务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创业和自己。
疫情之前,创投圈聊的最多的话题是,你的销售额多少,融了多少资,目前到第几轮了这些很具体的问题,而现在大家都得跳出来,考虑自己怎么转型,怎么面对不确定性风险,更多从底层去思考问题。
生活上,我也发现朋友、邻里之间的交流变多,多年没联系的朋友得知上海的消息后,也纷纷打电话给我希望寄送物资。与此同时,邻里的关系也变得温暖。以前我在小区几乎不认识其他人,但是有一天我没有沐浴露了,在小区群里发了愿意拿一瓶红酒换沐浴露的消息后,瞬间引爆话题,群里气氛也活跃起来,大家还约定等疫情结束后开个party。
此外,我还发现原来很多投资人、创业者朋友同住一个小区,再一次体验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在短暂体验以物易物的过程中,还能看到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觉得这是社会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但我也曾看到朋友直播他们楼里有人急性阑尾炎,从晚上到凌晨4点多,整个小区帮他打电话,联系医院,找证明出小区,到凌晨5点多,他还没有被收治,后续那个人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换作是我,是不是我就死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急性阑尾炎是会死的,很疼,且发作时无法预测。身份代入之后,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真没办法。这种无力感还是很强的。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很多负面的消息。在家我会让自己忙起来,不然就会放大痛苦。封控期间可以看更多海外的新项目和新技术,跟海外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有更多交流,不仅仅把自己封闭在国内圈子。
4月9日,我发了一个朋友圈,配图是我在阳台摆的红酒和牛排,文案是“最后的倔强”,我认为疫情下心态还是要乐观,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对未知的焦虑日夜笼罩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克服”
―― 居一 MollyBox 魔力猫盒创始人
我们公司在长宁区,风险比其他区要低一些。3月31日之前大厦一直没封,大家都会尽量来公司上班。3月31日早上,大厦八层有一个人阳了,物业很紧张,让我们30分钟内必须离开。
我们是做宠物用品的公司,公司里养了很多猫,一些同事上班也可以带宠物。物业要我们立刻走人,但猫不能放在这儿不管,匆忙之下,我们每人都扛着一两只猫回家,顺便带了些猫粮、猫砂。
当时不知道会被封几天,政策说是从4月1日凌晨至4月5日凌晨,但现在已经封在家里两周了。很多养宠物的人,家里的宠物用品都开始见底了,但也不敢在社交平台发声,毕竟在疫情下,宠物的地位是很低的。
现在上海的宠物食品非常紧缺,市面上的库存都被锁在线下店里,或者被封在仓库里面,解封仓库要提申请才行。但现在最需要保障供应的是人吃的事物,宠物的猫粮、猫砂不是人的必需品,也不可能是抗疫物资,所以申请很难被批准。
我们有两家线下店刚好跟盒马开在一起,所以上面允许这两家店继续开,但是人不能出店,我们的小伙伴已经在店里住了27天。用户可以叫闪送来取订单,但价格比较贵,而且运力很紧张,也不一定能叫到。
现在我们的库存几乎已经消耗完毕,昨天(4月12日)又联系了朋友的库存,拿到1200包猫砂。还有同行找到我,想让我们线下店的小伙伴去把他们店的锁撬开拿库存。讲起这些事情,我挺难受的。虽然现在宠物的需求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但能拯救一条生命是一条,所以我们要努力找库存。
前几天有一车几十万的货从北京发到苏州,司机出发的时候,北京还不带星,结果到苏州后就带星了,要申请额外的通行证才能进苏州。司机申请时申报了宠物食品,工作人员一看,既不是抗疫物资又不是生活刚需,所以根本不批,司机就在高速路口卡了整整三天,吃喝拉撒都只能在原地。
不过这件事倒是给了我一点启发,以前我们只有苏州和盐城有仓库,都在江苏,应该多补几个仓,分散一下风险和压力。而且我们深圳广州的用户量比较大,华南应该拓一个仓。
说实话,原本今年想大干一场的,做了很多规划,也对股东做了一些承诺,现在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三月份刚开完第一季度的董事会,现在可能要临时再开一次,调整一下销售规划了。
本来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销售额增长50%,1月、2月都达到了预测目标,3月出现疫情后,销售额没达标,就多投了营销费用想在4月冲一冲量。
营销费用投了,销售订单也转化了,结果仓库被封了,一直发不出货,用户肯定是要退货的。所以可能投完营销后当天的ROI是1:1.2,但拉到一个月来看,ROI可能就变成了1:0.2,因为80%的用户都把货退了。
但如果4月份不冲量,基础量没做好,就会影响到618的销量。但平台不会在乎你是不是受疫情影响,它们有自己的规则,基础量不够,大促的流量肯定不会倾斜给你。
电商的大促对消费品企业非常重要,一般在618、双11的前两三个月,我们就要为大促当天做准备,包括库存、客服、物流、售后,都要提前备战去迎接峰值。现在要做这些,就比较困难。
这几天我们内部还在开会讨论应急方案,最后得出了结论,我们还是要优先保证老用户的满意度,不管是从库存层面,还是服务供给,都会优先考虑老用户。
做这个决定,我是很不舍的。原本我们的想法是整个市场相对萧条时,拉新获客的成本也会相对低一点。去年我们没有做太多拉新动作,而是专注研究怎么把用户服务、用户留存做到极致,目前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所以今年计划重新做拉新。但以我们现在的库存水平,连服务用户的能力都做不到,还拉什么新?只能再缓缓了。
被封在上海的每个人,生存压力都很大,我多了一个老板的角色,压在身上的担子更是重到难以喘息。现在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面临亏钱的现实。
上海还没出台社保公积金延迟缴纳的政策,仓库和大厦的租金也没减免,作为创业公司的老板,我至少要保证150多个员工的工资能按时发放。但零售企业的利润来源自于货品流转,现在货品没法儿流转,钱从哪来?一些问题我都不敢仔细去想。
我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上海什么时候解封、苏州物流什么时候恢复。这种对未知的焦虑日夜笼罩着我,而且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克服,只能向现实妥协。
但当我跳出创业者的角色,把自己置于茫茫世间的微小个体上,又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上海还有很多买不到药、患病难医的人,和他们的痛苦比起来,我这点痛苦倒真的不算什么了。
居家以后,我直观地感受到我的时间变得更多了,并且能够掌控它了。这是我创业七年以来,极少有过的体验。现在虽然心理压力依然很大,但也确确实实在时间管理上得到些许放松。
被封这些天,我读了四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我觉得在眼下这种特殊时刻,重读这本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你会发现,有能力、有信任基础,愿意跟你共进退、在价值观上跟你契合的团队才是你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上海的春天已经行至半程。向窗外望去,虽然路上空空荡荡,但路边的垂丝海棠开得正旺盛,收入眼底的尽是恰到好处的生机。但消费企业的春天却没有如约而至,疫情的出现更是将消费企业的一抹生机拉得更远。
对于消费行业的现状,我是有一点悲观的,很多消费类的企业都没能熬过这个冬天,而且还将会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掉。但对市场来说,优胜劣汰可能是件好事,起码留下来的公司不再只盯着数据和增长,而是要好好修炼内功。
“财富来自于低频的大事件,幸福来自于高频的小事件”
――李论 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
我们公司从3月14日(星期一)开始居家办公,主动居家。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一些公司被封,员工隔离在里面,我们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怕通勤路上不安全,就决定全体居家办公,看疫情发展情况。关于团队内部协作,投资机构的工作并不复杂,线上办公问题不大。
到现在居家办公一个月,工作肯定还是挺受影响的。我们正好在募资,很多LP还是需要线下去聊。现在只能线上沟通,要寻求别人的理解。
另外,我们现在投的很多是农业项目,大部分都不在上海,要去实地看,要和项目团队聊,要做市场访谈。现在都没办法出差,只能提高和项目团队的沟通频次,同时用视频解决一些实地查看的问题,比如一些农机的使用场景,让对方在现场直播。投资还是投人,我们可以做大量基础研究,但最后临门一脚的时候还是需要见面,有对人的感性认识,线上毫无疑问是打折扣的。
即使上海解封了,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也没办法出差,影响真的很大。我们在北京的同事本来还能出差去现场,但北京办公室在望京SOHO,最近也出不去了,运气非常不好。我甚至想如果再这么下去,要不要招几个兼职,去全国各地帮我们看一看。
我以前很多时间花在通勤上,一周还得飞2、3趟,现在在路上的时间都省下来了,晚上的应酬、聚会也没有了,时间效率提高了。
我两年前开始选择all in农业赛道,从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确实有很多要去改善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出现抢菜难?本质上是物流不畅,物流不畅背后,是农产品在源头的产品化和商品化率太低。一筐筐蔬菜从全国各地运过来,都是非标的,比如叮咚买菜让大家早上6点抢菜,是因为头天晚上蔬菜运到大仓后,早上6点前完成下单,才有时间在仓库里完成分拣、进入物流系统,运到前置仓、分销等,最后送到人们手里,这个过程很复杂。如果在源头就做好农产品商品化,用机器自动化进行清洗、保鲜、分拣,比如几根黄瓜装在一个盒子里打包好,打上条码进入物流系统,最后再根据每个订单进行分拣时就方便很多。
第二,围绕超级城市和城市群的订单农业,也叫配套供应,是空白。遇到问题时麻烦就来了,外地运过来运费高、损耗大。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农业放进厂房里?不需要那么多土地,就在厂房里养鱼、养鸡、种菜,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然后端对端送到盒马、叮咚买菜。我们现在投了一家循环水养鱼公司,成本比过去低了20%。
第三,我在想是否需要优化食品结构,是否可以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培育一些更耐储藏、运输的蔬果种类,比如国外人们吃番茄罐头,就把番茄培育得皮比较厚,适合机械化采摘,在产地加工。
我现在在家没事也和孩子们聊一聊这些话题。我觉得这次疫情对我的生活反而是正向影响,陪伴家人的时间变多了,孩子出生以来我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天天和他们在一起。虽然在家电话会也是从早到晚,但至少每天三餐能在一起,可以交流。
财富来自于低频的大事件,幸福来自于高频的小事件。和孩子相处就是高频的小事件。孩子其实也非常渴望了解大人的生活,你开电话会时,其实他可能也在听,孩子走进了我的生活。
总之我觉得疫情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大家有机会慢下来,真的去想一想什么是必须的、哪些事是更底层的需求。
更多出差多的行业(什么行业出差多赚钱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