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怎么读怎么组词(醇的读音和组词)
醇怎么读怎么组词(醇的读音和组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醇怎么读怎么组词(醇的读音和组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诗词常识之词的句式来源:见微斋作者:笑傲江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诗词的句式发展,大抵是沿着由短到长、由齐到杂这么一条道路发展,即由四言到五言、七
诗词常识之词的句式
来源:见微斋
作者:笑傲江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诗词的句式发展,大抵是沿着由短到长、由齐到杂这么一条道路发展,即由四言到五言、七言,再到杂言。这个杂言就是指词的句式,所以总体上讲词的句式是比较参差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
一、词的句式分类
首先,按照每句字数的多少,词的句式可以分为一字句至十字句。超过十字就应断为两句,具体原因后文再论述。
其次,按照每句音步排列的不同,词的句式可以分为顺起句式和逆起句式。词本于诗,故词的基本句式也是以两字为一音步,平仄交替。若为偶数字句,则全句皆为双字音步;若为奇数字句,则最后一个音步为单字。凡是符合这个规律的,都属于顺起句式。词中有一类特殊句式,它的第一个音步为单字,通常称作领字,或者一字逗,这样的句式称作尖头句。另外还有一类句式,它的前两个音步为三字,且需读断,这样的句式称作折腰句。尖头句和折腰句,统称为逆起句式。
再次,按照是否符合诗词格律要求,词的句式还可以分为律句和拗句。词中绝大多数句子都是律句,只有少数词牌的个别词句可以或者要求用拗句。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在论述时所称的词句皆为律句。
二、词的断句原则
古人没有标点,一般以句逗来表示停顿。句尾的停顿叫句,现代标点一般标为逗号或句号;句中的停顿叫逗,现代标点一般标为顿号或不加标点。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判断句读时有它自身的规律,不仅要结合文意进行判断,还要根据每首词的词牌格式来综合考量。判断词的句读,归纳起来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则。
一)句不过七
这里的句指单句,不包括含逗的复合句。如前所述,诗句的发展是由一个由短到长的过程,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六言诗也有,但没有形成气候),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八言及八言以上的诗呢?一个原因是诗到八言,就可以断为四言两句,这样的八言诗写出来,其本质上还是四言诗。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普通人在不停顿、不换气的前提下,朗诵七言诗基本已到极限,再长一点的话就不利于朗诵吟哦了。词本于诗,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单个的长句不超过七个字。
(二)逗不过三
词句中的逗,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一字逗、二字逗、三字逗。一字逗又称作领字,是词句的一个显著特点,有的句式从词句的节奏来看,实际上是上一下多,即前所述尖头句,读的时候第一个字要单独读,后面几个字连起来读。二字逗在词句中表现不明显,地位不够突出,这是因为词的基本音步是两个字,二字逗即使不读断,从节奏上来看也没有太大影响。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结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即二字逗,按理应该读断,但我们把它和后面的"一江春水"连起来读似乎也无不妥。三字逗也是词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折腰句法的标志,和一字逗有相似之处,都是构成逆起句式的重要手段。一字逗和二字逗不用加标点,三字逗通常需要用顿号隔开。
那么词句有没有四字及以上逗呢?从词牌的规定和词句的内在要求来讲,四字及四字以上都应断为句,即使从文意上看仍属于"半句"范畴。如辛弃疾《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第一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第二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虽然从文意上讲,"觅"、"被"两处语意未尽,都还是半句话,但《永遇乐》这个词牌格式要求在这里断句,故仍然应判断为句,而不是逗。事实上,限于词牌的规定,很多词句都有这种"半句为句"现象,这就是词在判断句读时的特殊之处,也是词句式参差的一种表现。
(三)句无双逗
这个主要是指在复合句中,在前面已经有逗的情况下,后面的句子就不宜再安排逆起句式,否则读起来感觉不顺畅。如“且向长天笑”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上一下四”的句子,而四字又作“上一下三”的话,读起来且字一顿、向字又一顿,感觉就会很别扭,这样的断句方式错就错在违背了“句无双逗”原则。又如《粉蝶儿》这个词牌前后段的第三节本作“三三四”三句,辛弃疾用这个词牌填了一首“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词,后段第三节作“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单从文意看三句话实际上连成一句才能完整表达意思。有论者据此认为这是一个“上三下七”的十字句,且七字句又作“上三下四”折腰句法。如果我们知道有“句无双逗”这么一个原则,那么对这种错误观点就很容易进行批驳。事实上,辛词此处即使不依词谱断句,也只能看作折腰六字和四字两句,即“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其中“一江醇酎”是宾语,而宾语成分单独成句在词中是较为常见的。
以上三个原则,前人虽未明确表述,近人亦鲜有归纳总结者,但历代词人在进行词牌、词作的创作时,对词句句读的判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三个原则。
三、词的句式详解
(一)一字句
一字句在词中非常罕见,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十六字令》的第一句。其它如《钗头凤》变体前后段结句的定字叠韵也勉强可以算一字句。
(二)二字句
二字句在词中也较为少见,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四种形式,其中“平平”、“平仄”相对用得较多,前者如《南乡子》前后段第四句,后者如《定风波》前后段间入的二字仄韵句。
(三)三字句
三字句在词中较为常见,分为“上一下二”和“上二下一”两种,都语气连贯而不读断。
1.上一下二。有“平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节奏点在第一字和第三字上。如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后段第二、三句作“当景盛,耻疏闲”,分别对应以上两种句式。
2.上二下一。有“平平仄”、“仄仄平”两种句式,节奏点在第二字和第三字上。前者如《望江南》的起句,后者如《梧桐影》的起句。
有的三字句既可以看作“上一下二”,也可以看作“上二下一”,如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后段第三、四句作“波似染,山如削”,前句“似”字与“染”连作“上一下二”,后句“如”字与“山”连作“上二下一”。
(四)四字句
四字以上词句均可分为顺起、逆起两类,四字句顺起作“上二下二”,逆起作“上一下三”。
1.上二下二。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节奏点都在偶数字上。
“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式第一、三字不拘,但不宜同仄,即在不伤害词意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使用“仄平仄仄”这样类似于孤平的句式。如第一字用仄,第三字应用平以救,即作“仄平平仄”,宋人作品里特别爱用这样的句式,其使用频率甚至超过基本句式“平平仄仄”,以致有的论者认为应该将其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
“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第一字不拘,第三字不能用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就成了拗句,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字用平也不行,因为“平仄仄平”虽然有两个平声字,但并不相连,仍然属于广义孤平的范畴。当然词谱规定可以或必须使用拗句的除外,如《望海潮》前后段第四句通常就用“平仄仄平”格式。
2.上一下三。首字为领字,宜用去声。根据后三字的结构又可细分为“一二一”和“一一二”两种句式。前者较为常见,如《水龙吟》后段结句、《雨霖铃》前段第二句等。后者较为少见,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后段第七、八句作“使李将军,遇高皇帝”。另有后三字不可分者,如辛弃疾《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后段第二句作“封狼居胥”,其中的狼居胥是山名,属于专有名词,故不能拆分,不过这种用法属于特例。
(五)五字句
五字句顺起作“上二下三”,逆起可作“上一下四”,也可作“上三下二”。
1.上二下三。和五言律句基本相同,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式。
2.上一下四。首字为领字,宜用去声。后四字可作“平平仄仄”,也可作“仄仄平平”,根据词牌格式而定。前者如《水龙吟》前后段第九句,后者如《摸鱼儿》前段第八句、后段第九句。
3.上三下二。这种句式较为少见,且多为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对句式的灵活运用用,而非词谱的强制性规定。如姜夔《齐天乐?蟋蟀》后段结句作“一声声更苦”,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后段结句作“吹不散眉弯”,而按之词谱,这两处实际上都是“上二下三”的五言律句。
(六)六字句
六字句顺起可作“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逆起可作“上三下三”,也可作“上一下五”。
1. 上二下四和上四下二。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二二二”结构,节奏点都在偶数字上。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段一、二句作“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为“上二下四”;后段一、二句作“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为“上四下二”。平仄安排可以是“平平仄仄平平”,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但不宜同仄;也可是“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但第三、五字不宜同仄,理由同前四字句“上二下二”句式。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特殊拗句“平平仄仄平仄”,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但不宜同仄,如《念奴娇》前后段结句。
2.上三下三。这种句式即折腰六字句,是词中常见句式,需要加顿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来安排平仄。《水龙吟》前段结句即用此句式,如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词作“无人会、登临意”,陈亮“闹花深处层楼”词作“都付与、莺和燕”。
3.上一下五。这个句式不多见,且经常被忽略,一般被看作“上三下三”的折腰句法。如《青玉案》第二句,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词作“但目送芳尘去”,若作折腰句法,则三字逗为“上一下二”,节奏点在第一、三字上,可是“但”、“送”两字皆仄,岂不连仄失谐了吗?只有把“但”字看作领字,后接仄起仄收五言律句“目送芳尘去”,这样才合律。
(七)七字句
七字句顺起可作“上二下五”或“上四下三”,逆起可作“上三下四”,也可作“上一下六”。
1. 上二下五和上四下三。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二二三”结构,和七言律句基本相同,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式。
2. 上三下四。这种句式即折腰七字句,是词中常见的句式,需要加顿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四字句来安排平仄。如《满庭芳》前后段第七句,《雨霖铃》前段第八句和后段第四句、第七句等,都用的是此种句式。
3. 上一下六。这个句式也不多见,且经常被忽略,一般被看作“上三下四”的折腰句法。如《桂枝香》后段第七句,王安石“登临送目”词作“但寒烟衰草凝绿”,其中“寒烟衰草”为并列词组,若作折腰句法从“烟”字处读断,则有伤文意,且“衰草凝绿”连仄失谐。只有把“但”字看作领字,后接六言特殊拗句“寒烟衰草凝绿”,这样才合律,且文意贯通。此外,《行香子》前后段第三句,晁补之“前岁栽桃”词分别作“更黄鹂久住相知”、“任功名生事俱非”,也应看作“上一下六”。
(八)八字句
八字句顺起作“上二下六”,逆起可作“上三下五”,也可作“上一下七”。
1.上二下六。这个句式也不多见,相当于二字逗领起六字句,如《雨霖铃》后段第六句,柳永“寒蝉凄切”词作“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王安石“孜孜矻矻”词作“终被阎罗老子相屈”。这种句式还有个特点,就是中四字必不可断,否则应作“四四”两句看。
2.上三下五。这种句式即折腰八字句,词中也较常见,需要加顿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五字句来安排平仄。如柳永《八声甘州》“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苏轼《贺新郎》“枉教人、梦断瑶台曲”等俱是此句式。这个句式如果断作“五三”,则应作两句看。
3.上一下七。这个句式也不多见,且经常被忽略,一般被看作“上三下五”的折腰句法。如《沁园春》后段第二句,苏轼“孤馆灯青”词作“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毛泽东“北国风光”词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又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哨遍》“念寓形宇内复几时”等俱是此句式。
(九)九字句
九字句顺起作“上二下七”,逆起作“上三下六”。
1.上二下七。这个句式相当于是二字逗领起七字句,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词前段结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前后段结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这个句式如果前二字不作逗,那么就有可能断为“四五”或“六三”两句。
2.上三下六。这种句式即折腰九字句,需要加顿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六字句来安排平仄。如周邦彦《瑞鹤仙》“暖烟笼细柳”词后段第七句“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姜夔《法曲献仙音》“虚阁笼寒”词后段第三句“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等。这个句式如果断作“五四”,则应作两句看。
(十)十字句
十字句只有逆起一种,作“上三下七”,即以三字逗领起七字句,亦不常见,需要加顿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按三字句、七字句来安排平仄。《摸鱼儿》前段第六句、后段第七句即此种句式,如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作“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十字句若断作“四六”、“六四”,都应作两句看。
根据前述词的断句原则,一个三字逗领起一个七字句已是词句字数的极限,故词中不存在十一字及以上的句子。
本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诗词轩
更多醇怎么读怎么组词(醇的读音和组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