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凤霞的资料(1966年新凤霞),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新凤霞的资料(1966年新凤霞)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新凤霞 60年代毛主席接见新凤霞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著名戏剧家新凤霞,两人亲切握手。见到新凤霞,毛主席突然发问:“一直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有来,她去哪儿了?”

三仙姑是谁,毛主席为什么特地询问,她又为什么没来呢?事实上,他口中的“三仙姑”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赵丽蓉。

大部分人了解赵丽蓉,或许是在她出演的春晚小品中。其实,赵丽蓉不仅是优秀的小品演员,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评剧演员。

赵丽蓉

赵丽蓉:我妈说我命硬

1928年3月,赵丽蓉虽然一口唐山口音,是河北宝坻县西庄村(现天津宝坻区)人,她出生地却是在东北。

宝坻县虽然算不上“地灵”,但也算“人杰”,像马季、李瑞环都是宝坻县人。赵丽蓉的父亲赵秉中,是个高大魁梧的庄稼人。和周围的父老乡亲一样,他不仅会干农活,还学了一些手艺,比如理发,理发理得还相当不错。

20世纪的中国,到处是兵荒马乱、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尽管赵秉忠很能干,但还是无法摆脱贫穷困苦的命运。

再苦也得挣扎着活下去。那一年,河北省受灾比较严重,北京、天津,还有河北省内的县城里都挤满了逃荒要饭的灾民。

看来,要挣钱活命,近处是指望不上了,赵丽蓉的父母就提议趁着年轻、孩子少,去闯关东试试。

旧社会下的人民

那时,附近一些闯关东的农民,有不少已经在东北安家了,日子也过得不错,但是,毕竟远隔千里,人生地不熟的,全家一块去不太把握,赵秉中决定自己先去闯一闯。

赵秉中扛着行李卷儿,步行往天津走,一边给人理发挣几个饭钱,大概走了五六天,才来到了天津,又在天津干了几天活,攒够了路费,这才挤上了去东北的火车,两天两夜之后,来到了奉天(沈阳)。

当时,在奉天附近的郊区有几处小煤窑,赵秉中刚来时,就在煤窑附近给矿工们理发,矿工都是穷人,挣不了多少钱,熟悉了环境之后,赵秉中开始在街面上支起挑子。他的手艺好,价钱公道,慢慢地生意开始有了起色,也交下了一些朋友。

赵秉中落稳了脚,就托人带信让妻女来奉天团聚,不久,赵丽蓉的母亲带着大女儿也来到奉天,一家人就算在东北安家了。

生活安定下来了,赵家的人丁也兴旺了。赵丽蓉的母亲接连生下二姐、大哥、三姐、四姐、二哥、五姐和赵丽蓉,此时赵家有两个男孩六个女儿,赵丽蓉是最小的一个。

赵丽蓉儿时的照片

家里女儿多,最末这个又是女孩,可赵丽蓉的父母还是挺高兴,把她当成宝贝。赵秉中给这个最小的女儿起了个小名叫“老爱”。后来,赵丽蓉回忆:

“听我妈讲,她怀我的时候,没当肚子里是个孩子,一直以为是病,肚子不好受,就左吃药,右吃药的,甚至还喝大烟灰。可到头来,药也没给我打下去,我还是足斤足两地生出来了。所以我妈说我命硬,好养。”

赵丽蓉出生的时候,她的大姐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但还没有订下婚事,就在家里带孩子。赵丽蓉说:

“我生下来时就不好看,但有一样,又白又胖,常言讲一白遮三丑,小孩子白白胖胖就招人喜欢,我大姐特疼我。”

老爱出生后不久,他们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赵秉中开始沉迷于赌博,而且赌注越来越大,在经营股票上也吃了大亏,家里开始借债过日子,生活越来越困难。

赵丽蓉的母亲只得去帮人家干杂活挣钱。母亲不在家,所以赵丽蓉回忆:

“我一着地就喝豆浆,喝豆浆又省钱又养人,我身体棒得像头小牛犊。或许现在身体好,还是喝豆浆打下的基础呢。”

赵丽蓉和新凤霞

赵家败落之后,就有人劝赵秉中去剧场给唱戏的艺人梳头。在旧社会,唱戏的艺人被定为“下九流”,被人看不起,当然,过去也有“五子行业”的说法。

“五子”指的是:戏园子、饭馆子、窑子、澡堂子、挑担子,干这些行当的都属于“下等人”。赵秉中自己也挑过“剃头挑子”,但是要去戏班梳头,不到万不得已也是不好下决心的。

最终,赵斌中在走投无路下进去大观茶园的“复盛戏社”,给戏班子的评剧演员芙蓉花等人梳头。可他今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被迫之举,竟然改变了赵丽蓉和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进了大观茶园后,戏班班主和其他演员都觉得赵秉忠的手艺很好,他便正式成为戏班容装师。后来,赵丽蓉的二姐、三姐、二哥都进了戏班子,母亲也在戏班子做杂货,一家人算是正式落户,开始了卖艺生涯。

新凤霞与赵丽蓉演《刘巧儿》

一岁登台演出,15岁初露头角

小时候的赵丽蓉长得白白净净,听到锣鼓喧闹也不哭,惹人怜爱,戏班子的大人小孩儿都喜欢逗她玩。

一次,演员在出演《桃花庵》时,需要道具娃娃出场。有人可觉得赵丽蓉不哭不闹很听话,就想搞点新鲜的,结果就把赵丽蓉抱上了舞台。

当时,后台的人暗自悬着一颗心,手心捏了一把汗,担心孩子又哭又闹会把戏搅了,这便是赵丽蓉人生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她还不满周岁。据赵丽蓉长子回忆:当时她只有八个月大。

也许是天天在铜鼓声中长大,小小的她练出了胆量。上台不仅没哭反而笑了,台下的观众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演员”,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从此,戏团凡是有道具娃娃出场的戏,赵丽蓉都会出现。在戏剧行当中,年龄几乎等于艺龄,赵丽蓉大概是唯一一个不折不扣“演了一辈子”的人。

赵丽蓉和孩子们

四五岁那年,赵丽蓉便第一次演了一个“角儿”,她在一出名叫《败子回头》的戏中扮演了一个在妓院混迹多年,已经年老色衰的白发老妓女。

演员们将老生戴的“髯口”套在小丽蓉的额头上,白胡子在脑后梳成辫子,盘成发髻,一个小女孩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也跟在后边出门接客,走到场门,冲着客人耸耸肩膀,动作刚完,台下已经哄堂大笑。

这个角色赵丽蓉演得十分精彩,所以,演员们更喜欢让赵丽蓉扮戏了,因为观众总是喜欢看个新鲜,而且赵丽蓉在戏班里长大,从小跟戏班子跑码头,过着江湖艺人的流浪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不少东西。

尽管没有正式拜师学艺,但是一上台,身段、动作、念白都挺像回事。在台上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一点都不怯场,而且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现场发挥。观众一喝彩,她也高兴,演得更卖力了。

赵丽蓉和儿子合影

1935年底,赵丽蓉的父母带着她和二哥回到老家河北宝坻。父亲不愿意让她继续学唱戏,便送他们二人去西庄小学念书。

刚开始,他们兄妹二人还算听话。时间一长便坐不住了,不仅自己不学习,还给同学们表演唱戏、翻跟头。学校管不住,就让父亲把他们领回家。因此,赵丽蓉从小没念过书,甚至字都认不全。

后来,赵丽蓉每次想起这件往事,都非常后悔,自嘲自己是井底的蛤蟆,只能看到小小一片天。

1935年12月,“复盛戏社”南下上海,赵丽蓉的母亲便带着他们来到上海。转眼到了1937年,赵丽蓉也到了正式拜师学艺的年纪了。

这一年,赵丽蓉正式拜马金贵为师。马金贵的舞台经验丰富,鉴赏力强,尤其对戏曲的理解全面深刻,是个带徒传艺的好老师。

赵丽蓉和家人

拜师当天,赵丽蓉在文书上摁了手印,规规矩矩给师傅磕了三个响头,还按例给戏班子里的的芙蓉花、王万良、魏凤鸣、张久凤等师叔、师姑、师兄们磕头行礼。

拜师后,赵丽蓉正式开始了学艺生涯。每天早晨天不亮,她就要早早起床练功喊嗓子。喊完后,师傅便教他们拍板教唱。

过去,戏班的孩子都不识字,跟师傅学戏是“口传心授”,师傅先把台词教给大家,等背会词了,再教唱腔。先是一段一段地学,整出戏的唱段都学会,再串连起来,那时并不讲究分析剧情,理解人物。

会唱以后,师傅就教身段、动作,身段学完了,一出戏就学成了。背词的时候不上弦儿,琴师给师姐们上弦儿调唱时,小一点的可以休息,玩一会儿。

有心的赵丽蓉总是在旁边听,把师傅给师姐们说的戏记住,轮到教小孩子了,只要师傅一点拨,她就学得很像样了。

赵丽蓉旧照

赵丽蓉跟师傅学的行当是青衣、花旦,后来也演了很长时间的青衣花旦,所以,她的正功底子很厚。

赵丽蓉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和年长的老演员们常年跑江湖,去各地赶庙会串野台子,在戏棚中给大家演出。

晚年惋惜:我要是一揭帘,我也是离休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复盛剧社”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解散了。戏班解散后,赵丽蓉一直没有放弃演戏,跟随芙蓉花等流动小组来各地演出,先后去了绥远、包头、哈尔滨沈阳等地。

赵丽蓉十四五岁,已经学会了不少戏,甚至能独自扛起主演的担子。每当芙蓉花身体不好时,她便会代替她登台演出。

演出和学戏期间,赵丽蓉不仅积极学习新的表演方法,还注意吸收其他剧种有益的东西,并将其运用到自己表演中。

郭兰英

当时的张家口, 除了赵丽蓉之外,还有两个十四五岁的姑娘在评剧同行中出类拔萃,时常和她同台献艺。一个是唱梆子戏的郭兰英,另一个便是评剧旦角花淑兰。

但在当时,最出名的当属唱梆子戏的郭兰英。当时还盛传着一句口头禅:“宁卖二斗红高粱,也要听郭兰英唱一唱。”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丽蓉和花淑兰、郭兰英等同在张家口庆丰戏院一同被八路军接收。抗敌剧社和联大文工团的陈强、郭兰英等人排了好几出新戏《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白毛女》,赵丽蓉也参加了演出。

抗战结束没多久,解放战争便开始了。部队已经撤走时,何迟等人来接赵丽蓉参加革命。可赵丽蓉的父母不懂革命,硬是不让她走,还把她藏到供桌下面。就这样,郭兰英、何迟等人参加了革命,她却没能去。

到晚年,赵丽蓉惋惜地说:“到现在郭兰英他们都是离休。我当时在桌帷子后面藏着,我要是一揭帘子出来,我也是离休;可我在供桌底下猫着呢,结果我是退休!”

花淑兰照片

1948年12月,解放军将张家口解放。一个月后,北平也和平解放。赵丽蓉欣喜的看到这些变化,便决定出演《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没多久,新凤霞和盛强这两个名字走进了赵丽蓉的生活。从此,她的艺术和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2年,新凤霞的身体一天天垮下去,她创办的实验评剧团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宋之的便动员新凤霞带着她的剧团参军。这样,不仅能解决全团的生活问题,她也能安心养病了。

在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的亲自批准下,批准新凤霞和剧团成员参军。可愿意参军的人只有三个,其中有张德福。

在张德福的鼓动下,赵连喜同意和他一同参军。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带上自己的妹妹。而赵连喜的妹妹,指的就是赵丽蓉。

新凤霞

1951年,解放评剧团正式成立,赵丽蓉也是其中一员,长期和马泰、新凤霞、李忆兰等名家合作。

在评剧舞台上,赵丽蓉虽然出演的都是配角,但还是被她精湛的演技倾倒。在《刘巧儿》这部戏中,她扮演了李大婶一角;在《小二黑结婚中》,她扮演了三仙姑;在《凤还巢》中饰演程雪雁。

尤其是她和新凤霞合演的《花为媒》中饰演的阮妈,贴近人民群众,幽默风趣,深受大家喜爱。在“报花名”的唱段中,她每唱一句,台下都是一片掌声。

饱受命运打击,却能微笑面对生活

1953年,热心的新凤霞为赵丽蓉和盛强牵线搭桥,两人结为夫妇。盛强是书香门第出身,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曾在大众剧场担任经理,后来到中国评剧院担任秘书。

起初,赵丽蓉的母亲孟云德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因为对方文化高,长得好看,可能靠不住。后来,盛强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孟云德消除了成见。

赵丽蓉旧照

赵丽蓉和盛强结为夫妇后,她们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虽然她身怀六甲,但依旧照常工作,上台演出新排的《祥林嫂》,她在剧中饰演鲁四奶奶。像《花为媒》《刘巧儿》等剧目也是照演不误。

1955年,赵丽蓉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春春。令人遗憾的是,盛强却在1959年病死了。这一年,赵丽蓉只有31岁。

之后,赵丽蓉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1964年,在亲人的劝说下,赵丽蓉与盛强的三弟盛弘结为夫妇。

上世纪60年代,赵丽蓉先后出演的评剧作品《花为媒》《小二黑结婚》先后被翻拍成电影搬上电视荧幕。

毛主席在看了这几部片子后,认为“讲明理、通神韵”,决定亲自接见新凤霞等演员。新凤霞听说毛主席要接见他们这些演员,执意邀请赵丽蓉一同前去。

赵丽蓉和盛弘

要知道,人民大会堂有许多媒体和记者准备报道,还是中央最高领导人接见。对于他们这样的艺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荣誉,也是不可多得能出名的机会。

但赵丽蓉却推辞说:“我不去了,你去就能代表我们大家伙,你替我和毛主席他老人家问个好!我的艺术功底不够,还需要多磨炼磨炼...再说,我文化不高,去了也说不出什么道道……”

当新凤霞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笑着问:“三仙姑怎么没来啊?”新凤霞只能将事情的缘由和赵丽蓉所言如实相告。

毛主席听后,欣慰地点点头说:“没想到啊,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这么谦虚的人。好,好!谦虚让人进步啊!”

1970年,赵丽蓉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将其取名为盛家欢。可就在孩子出生三天后,却发现这个孩子是个脑瘫。

毛主席旧照

悲痛之余,她只能一边演出一边照顾女儿。由于生活困难,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每次在单位洗澡,她都生怕别人看到。不幸的是,这个女儿7岁那年去世了。

1984年,赵丽蓉的丈夫盛弘在演出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命运如此不公,让她接连遭受这样的打击。可即便如此,她却从来不抱怨、不愤恨。

对此,她曾经说:“只有吃过黄连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甜。只有在悲剧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创造出笑声。”

赵丽蓉是在苦日子过来的,但是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却能接受住考验。有一年,一个厂家出高价钱请他拍广告,甚至扬言:“只要同意,愿意给多少给多少。”

当她听说对方是做医药广告时,不由得犯嘀咕:要是让自己瞪着两只双眼说瞎话糊弄人,让成千上万老百姓上当受骗,这不是让别人戳脊梁骨吗?思来想去,她还是拒绝了。

赵丽蓉

过了几年,一个厂家又请赵丽蓉拍广告,可她依旧不为所动,甚至没让人家进门。

可是在生活中,赵丽蓉生活简朴。一直到去世,她都住在海淀区温泉乡农村的一间普通院落中,玉米贴饼子、小葱拌豆腐是她最喜欢的饭,她还喜欢吃黄瓜就炸酱面。

对此,赵丽蓉说:“咱们就是庄稼人出身,脚下离不开泥和土!”

晚年达到艺术高峰

和许多艺术家不同,一般演员都是在年轻时大放异彩,赵丽蓉却是在晚年创造的。83版《西游记》中,赵丽蓉饰演了车迟国皇后,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电视角色。

1987年,谢铁骊拍摄电影版《红楼梦》,邀请赵丽蓉饰演刘姥姥一角。赵丽蓉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相关资料,她就一遍一遍看连环画,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自己设计了小动作和小细节。

赵丽蓉在《红楼梦》中饰演刘姥姥

等正式拍戏时,导演已经喊停了,她还沉浸在角色中,四周人都被她逗得前仰后合。导演谢铁骊说:赵丽蓉把刘姥姥这个人演活了,真正入戏了。

1991年,赵丽蓉还凭借在《过年》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捧回了东京国际电视节最佳女演员奖杯。

凭借自己身上独特的喜剧天赋,赵丽蓉成为了一代小品王。1988年,年逾花甲的她正式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此后,赵丽蓉一共参加了八届春晚,先后完成了《英雄母亲的一天》《打工奇遇》《如此包装》《老将出马》《追星族》等小品,每个小品堪称精品,“司马光砸缸”“麻辣鸡丝”等台词也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的口头禅。

从1989年初次登上春晚,一直到1999年谢幕,是赵丽蓉努力拼搏的十年,也是她和病痛斗争的10年。

赵丽蓉和巩汉林

1996年春晚,赵丽蓉在小品《打工奇遇》中,现场写下了“货真价实”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台下的观众都连连称赞。事实上,赵丽蓉不会写毛笔字,她之所以能写出几个字,都是她苦练出来的。

《如此包装》小品中,赵丽蓉一个踉跄跪在地上。一些观众还以为是有意设计的,其实她是腿伤发作,不小心意外摔倒了。

1996年春晚时,赵丽蓉腿伤发作,一度严重到了要动手术的地步。起初,导演组不想让她冒这么大风险完成这个节目,可她坚持要排演出,并表态:“演出照样,后果自负。”

这一年,春节晚会开始了,赵丽蓉为全国观众送来了笑声。可坐在台下的三个儿子却在母亲一出场就流泪,一直流到演出结束。原来,赵丽蓉已经是肝癌晚期。

可他们知道母亲一直热爱舞台,只能继续默默支持,瞒着母亲,等到表演结束后才告知她。可等她表演结束后,整个人瘫软,当即被送到医院。

赵丽蓉饰演的车迟国皇后

不久,赵丽蓉的病情加重,从肺癌转为胃癌,不得不住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那些专家号,他从来不看,都是挂普通号。

赵丽蓉住院期间,许多同学、朋友、领导前去探望她。可她觉得自己一人住院,耽误了别人这么多时间,执意要搬回家。家人拗不过他,只能按照她的意思搬回去。

2000年7月17日清晨,赵丽蓉在与病魔斗争一年后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在她去世十天后,赵丽蓉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追悼会当天,上万群众自发前来追悼这位为无数人带来感动和欢笑的艺术家。

赵丽蓉曾言:“咱们老艺人有个准则,叫做能耐大值钱,架子大不值钱。我自己有点儿成就,都是观众给的。”

赵丽蓉

而她,也用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涯践行了这句话,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个称号。

标签:

更多关于新凤霞的资料(1966年新凤霞)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