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最便宜的手机(lg手机哪款性价比高) 1,手机LG 中哪一款最好 价格在800左右

GD580,适合女生用。

2,LG品牌手机多少钱

2000元

我刚刚买了,不知道质量怎么样,900

3,LG所有手机的价格和图片

很详细的对比

4,LG F160L和三星E120L

当然是LGF160L 了,配置比E120L好,价格也贵不到许多,还有LG手机的屏幕可是相当好的哦

5,lg手机为什么比较便宜?

你看到的LG手机1000多应该是网上看到的吧!而实店买的行货是1500到2000以上的网上的价格可能是水货它避免了各种通道收费才这么便宜LG手机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只是系统有时不稳定而已!

KP500 的确不错. 样子比较新颖, 功能还凑活.电视连续剧神话里 易小川 拿的就是这部手机.毛病当然也不少, 电池不太够用.

用的芯片也便宜,所以爱死机卡机,做智能机也不如摩托诺基亚的好,底子不好,lg就是做屏显好,其他跟国产mtk是一样的,没什么内涵!质量不好。所以便宜,就像国产的有些机器。

6,最前线 | 三星可折叠屏手机量产倒计时,但很难成为大众用户的选择_...

三星的可折叠手机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旧金山当地时间周三,三星在SDC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可折叠手机,邀请开发者为其开发新应用。

这款手机的发布日期尚未确定,也没完成最终命名和设计,会使用一种新的显示技术,三星称其为Infinity Flex Display。为了可折叠并减少厚度,三星开发了一种耐用的柔性新材质覆盖在屏幕上,并采用了超薄偏光层。

相比可折叠手机的发布,更有吸引力的其实在于安卓系统的支持。谷歌表示,Android P将会支持折叠设备。三星的折叠手机将采用基于安卓9.0的新系统One UI。谷歌、三星、开发者三方共同制作适合折叠屏的界面及程序,谷歌会向开发者提供API,三星会推出模拟器APK。

开发者大会和谷歌的支持,预示着这款产品进入量产倒计时。三星透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款可折叠屏幕就会量产了。

折叠手机由于可以扩展屏幕,进一步打通手机、PC的边界,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支。三星是最大的安卓机厂商,同时最领先的手机屏幕供应商,在可折叠手机的开发上享有技术优势。

不过,其他的厂商也在快速跟进。有消息称,另一家手机、屏幕大厂LG,也将在明年的CES上推出可折叠手机。LG官方承认正在和合作伙伴研发已与合作伙伴研发可折叠手机。过去两个月内,华为轮值主席胡厚崑、CBG业务CEO余承东都表态,将在明年年中发布会带有折叠屏幕的5G手机。

以上三家均有官方明确的表态,可能是未来折叠手机的先发者。

近期,柔宇科技也发布了一款折叠手机,但一家创业公司能否凭借折叠屏技术在智能机的红海中崛起还有待观察。苹果也拥有折叠屏专利,2017年曾宣布正在和LG公司合作研发可弯曲显示屏技术,用户可将iPhone展开成iPad。小米、OPPO的折叠屏专利也被曝光过。

虽然概念机看起来很酷炫,理论上前景非常美好,但其技术、工艺难度可想而知,用户是否接受也是问题,比如手机不可避免地加厚,以及折叠屏的磨损,都会影响用户体验。这对手机厂商的技术和工业设计、供应链的生产工艺,都是很大的考验。

荣耀总裁赵明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如果折叠出来特别厚,可能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最终还是看在工业实践当中,怎么它做到最好。”

此外还有成本的问题,折叠手机的价格不会很亲民。柔宇发布的FlexPai(柔派)折叠手机,起售价高达8999元,这个价位会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考虑到这些因素,折叠手机短期内未必比现在常规的全面屏手机更有优势,很难成为一个比较大众的选择。

但长期来看,如果可折叠手机被市场接受,对三星持续下滑的手机业务有所提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是一个更长期的竞争。

7,外媒评 2018 年最值得购买的十款安卓手机_

编者按:购买安卓手机可能需要认真挑选,因为很容易被漂亮的设计或能言善辩的推销员动摇,而忽略了产品的性能。虽然不少支付商店可能会会推出各种花花绿绿的分期支付手段减轻你的购买负担,但为了满足刚需,购买之前也要考虑一下。在无尽的选择中,本文为您介绍了一些综合性能极佳的款式, 其中包括性价比最高的the Pixel 2等。本文译自Wired.com中原标题为"THE 10 BEST ANDROID PHONES YOU CAN FIND IN 2018"的文章。

1.顶级选择:Google Pixel 2 和 Pixel 2 XL

售价:600美元

Google的 Pixel 2 和屏幕面积更大的 Pixel 2 XL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智能机,如果按照满分10分打分,这两款手机拿到9分也是当之无愧,甚至比经典的iPhone 8性价比更高。原因很简单,The Pixel 2 配置了一款非常厉害的摄像头,简直是极品中的极品,抓拍非常快,甚至远远超出一般用户的预期。同时这款手机中的应用软件会直接通过谷歌浏览器进行及时更新,在这一点上,没有一款安卓手机能与之匹敌。如果想要最好的安卓体验,那么用Pixel系列绝不会后悔。

2.亚军:三星 Galaxy S9

售价:719美元

如果你想要一款各样功能都十分完备的安卓手机,那么三星Galaxy S9是一个不二选择。这是市场上第一款以采用最快高通骁龙处理器为特点的智能机,当然它的其他方面也非常优秀:软件配备齐全,照相机功能卓著,屏幕也非常华丽。在设计方面,因为从前指纹传感器离摄像头太近以至于总会弄脏镜头带来不便,因而这款手机改变了之前的指纹传感器,更方便用户使用。特别是如果你从前就是Galaxy系列的粉丝,这款手机可是其中的大升级。

3.500美元价位中的佼佼者:OnePlus OnePlus6

价格:529美元

知道OnePlus6的人大概都会对它有好感。这款手机同样也有尖端的处理器系统,内部设置也不亚于Galaxy S9, LG G7等其他优质的安卓产品,而且价格也较为适宜,比前面的产品便宜好几百美元。美中不足的是,这款手机背部采用易碎的玻璃面设计(还好自带一个塑料套保护),而且防水功能也比较差。除却这个,它在AT&T和T-Mobile等网络中的表现还是很优秀的。

4.300美元价位中的佼佼者:摩托罗拉 Moto X4

价格:300美元

个人成为Moto X4这款机型的粉丝已经很久了,虽然它不算是有史以来最惊艳的产品,但在300美元这个价位区间内算是非常优秀的了。这款手机的配置摄像机性能非常好,同时它在美国四大无线网络的运行中也十分流畅。买Moto X4能为你省下不少钱,所以对青少年学生党来说算是比较合适的了。

5.最便宜的好手机:摩托罗拉 Moto G6

价格:250美元

Moto G6虽不是一款完美的手机,但在250美金的价位上算是性价比很高了。虽说不能奢望它像前面几款高端手机那样顶尖,但它也出色地通过了各项测试。如果想要拍摄精美画质的旅游风情照它可能会让人失望,但应付一般的日常拍摄并不落伍。由于摩托罗拉全球解锁,这意味着世界各地的运营服务商都支持该手机的网络,也十分方便。

6.最强大的音乐手机:LG G7 ThinQ

价格:750美元

如果你能忽略看起来傻傻的ThinQ logo设计和几乎没什么用的AI摄像头,那这款手机还是一款可以与OnePlus6和Galaxy S9相匹敌的好手机,例如它也采用了骁龙845处理器,运行方面也很叫人放心。虽然这不是一款非常惊艳的手机,但它的音频配置可称为是杀手级的,设计团队在考虑声音效果时,将整台手机的内部空间都考虑在内。除此之外,在音频组件的选择上,G7 ThinQ 也和近来的 LG 旗舰一样搭载了 Hi-Fi Quad DAC。而且厂方这次还加入了 DTS:X 支持(应该是该技术首度出现在手机之上),这样即便使用者听的是普通耳机,只要播放的内容支持 DTS:X,就可以享受到最高 7.1 的 3D 环绕声效了。

7.最省钱的装备:Essential Essential Phone(PH-1)

价格:450美金

这款手机是2017年发布的,和当时功能较强的其他手机一样软硬件都很不错,但也算不上惊艳。但现今它的售价从700美金跌倒了350美金,实在算是非常划算了。这款手机也有非常突出的屏幕设计,并对摄像头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进。它也在美国四大运营商网络中通行。

8.LG G6

价格:380美元

能超越LG G6的智能机市场上并不多见。你会发现很少有手机可以胜过LG G6。 这款设备在2017年的市场中表现非常出色,功能十分强大,而且就算是2018年也只有少数型号能够胜于它,比如Galaxy S9和OnePlus 6,但它却在价格上吊打这两款手机,所以说不定真值得你考虑。这款手机适用于AT&T,T-Mobile和Verizon网络。

9.LG V30

价格:740美元

这款手机可以说没有什么实在的缺陷,但和其他LG手机一样,并没有惊艳到引人注目。当然这并不影响选择,毕竟它是一款好手机。V30并不像前面几款手机一样采用非常迅捷的处理器,但它在其他方面并不逊色。V30配有6英寸18:9 QHD OLED显示屏,边框很窄,圆角设计,背面是5代大猩猩玻璃,安装双摄像头和指纹传感器,位置恰好设在放置食指的地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10.三星 Galaxy Note8

价格:750美元

如果你喜欢大一点的屏幕和手写笔功能,那这款Galaxy Note8是市场上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这是一款高端机,价格也略显高端。唯一的美中不足是指纹传感器与后置摄像头过于贴近,虽然电池续航能力也能满足日常需求,但并不是很优秀。另外,Note 8与美国四大无线网络兼容。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8,5 年前手机圈的霸主,不是 iPhone 而是它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木斯。36氪经授权转载。

智能手机已是一个巨头垄断的行业,然而过去十多年,它也有过百家争鸣的阶段。时代的局限造就了诸多商业上失败的产品,但历史的尘土并不会埋没金子的闪光,若干年后,你会在琼楼上发现它们耀眼的一面。

为此,爱范儿将会围绕「不该被忘却的智能手机」主题展开一系列话题文章,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产品。

往期回顾:《在 2009 年的「iPhone 杀手」身上,我们看到了 iPhone X 的影子》、《诺基亚当年的「不跟随」之作,死了 7 年却仍是最好看的手机》

在 Android 手机的发展史上,摩托罗拉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初代里程碑 Milestone 自不必说,此后的 Defy、Droid Razer 系列也都拥有极为出色的工业设计。

但假如要让我从众多摩托罗拉手机中选出一个最有个性的型号,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 moto X,而且应该也不止我一个人会这么想。

回过头来看,虽然你很难用「革命性」和「改变世界」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moto X,但在智能手机的历史上,和它一样不按常理出牌,不玩配置堆砌的设备并不多,无论是对于摩托罗拉这家公司还是整个手机行业来说,它都是一款值得怀念的设备。

所以,不管你现在手上用的是不是摩托罗拉的手机,你都应该了解一下 moto X,看看 5 年前它都在这个行业里留下了哪些故事。

在「嘿,Siri」出现之前,Google 和摩托罗拉就想着靠语音来控制手机

前段时间网 传了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人在公交车上丢了小米手机,而机主确定小偷就在车上,所以马上叫司机让车停下不开门,车里瞬时安静起来,此时机主大喊了一声:「小爱同学!」,某个角落就传出了「我在!」的声音。

虽然这更像是一个段子,但这种类似于苹果「嘿 Siri!」式的隔空语音交互,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产品中并不少见,最早有这个想法的便是 Google 和 Moto。

2012 年,Google Glass 眼镜上就率先尝试通过语音来控制设备各种功能比如拍照,只要你喊一句「OK,Glass」就能随时唤醒设备,这也是 Google 第一次尝试在硬件设备上展示语音交互的作用。

2013 年,Moto X 接踵而来,此时的摩托罗拉已经被 Google 收入囊中,而 moto X 也成为了首款充分运用了 Google 软件和服务的设备,其中就包括了新的 Google Now 语音助手。

为了让「助手」的概念进一步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摩托罗拉打造了一项名为「Touchless Control」的无接触控制功能,它和「嘿,Siri」等多数语音服务类似,就算是手机处于锁屏状态放在一旁,你只要来一句清晰的「OK,Google Now」,便可以直接启动语音服务,并实现打电话和发短信等日常操作。

为了让这种语音服务可以随时被唤醒,当时 moto X 搭载的是摩托罗拉专门研发的 X8 处理器,主核心采用的是当时的高通骁龙 S4 Pro,同时还额外加入了两颗语境计算和自然语言处理核心,前者主要负责各种接触交互和各种传感器的控制,后者则负责和音频相关的识别和处理。

这种架构和现在的「协处理器」很相似,意味着手机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工作指令交给低功耗芯片来处理,而无需再启用高功耗的主核心,所以哪怕是当时 moto X 仅有 2200 毫安电池容量,依旧能保证足够的续航与待机时间。

这么做的并不是摩托罗拉一家,苹果在同年发布的 iPhone 5s 中也加入了名为「M7」的协处理器,专门用于各种传感器数据的测量,但类似于 moto X 实时语音交互的「嘿,Siri」功能,苹果在两年后的 iPhone 6s 中才得以实现。

也许 Google 和摩托罗拉对于当时的 moto X 都有一种期盼,它们希望达成一种理想的合作,一种像是 iPhone 那样的能够在软硬件层面进行深度结合的产品,而不再是单纯的第三方和割裂的 Android 系统。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还有效果的,moto X 成为了当时理念最领先的设备,也多少让手机朝着「智能」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Made in America」的口号很美好,但这件事摩托罗拉和苹果都没成功

在 moto X 发布前,Google 投入重金在美国多家的主流报纸刊登了整版广告,但宣传的重点并不是手机本身的功能,反而是在强调它的「国货」属性——「由你设计,美国组装」,这是当时广告的口号,专门拿去给了老美们看的。

没错,这是一款设计、制造和组装都在美国本土完成的智能手机。

这个口号的背后,摩托罗拉在 moto X 上市前就花了 6 个月的时间,重新对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废旧工厂进行改造,并招聘了 2500 名工人,实现每周 10 万台设备的出货量。

时任摩托罗拉 CEO 的 Dennis Woodsid 还表示:「因为成本而不能在美国制造手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假象。」

按照摩托罗拉的设想,将制造地设在美国主要是为了 moto X 的定制化服务 Moto Maker 而准备的,这项服务可以让用户像定制 Nike 球鞋一样对 moto X 手机进行 DIY,自己选择手机的背盖和材质,甚至还包括配色,因为随机性较强,只有工厂在本地才能更快地对定制产品做出响应,同时保证发货的速度。

另一方面,从营销策略上,Google 和摩托罗拉也希望借助「美国制造」的精神标签,进一步推动 moto X 的热度和销售。

但这项投入只持续了一年就被迫中止了。摩托罗拉在 2014 年 5 月宣布将会关闭工厂,原因大概归咎于 moto X 低迷的销量,工厂已经没办法维持正常的运转。此时工厂仅剩下约 700 名员工,主要负责的仍然是 moto X 的组装和全美发货工作。

还有一个原因是成本问题,按照摩托罗拉当时的供应链负责人 Mark Randall 指出,销量较低也意味着工厂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美国本土工厂较高的人力和配送成本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在之后的中低端产品如 moto G 和 moto E 上,摩托罗拉重新选择了中国等劳动密集型地区进行生产。

所以,纵使「美国制造」这样的光环能够让本土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信赖感,但考虑到人力成本,美国消费者们也无法指望在美国生产的东西能够获得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样的价格。而对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和稳定的量产化始终是销售产品的关键。

正如 Strategy Analytics 分析师 Neil Mawston 当时所说的:「在美国生产或组装智能手机会让摩托罗拉自尝苦果。美国是设计智能手机的好地方,苹果也是这么做的,但在这里造手机是另一回事。」

类似的问题也曾让苹果感到头疼。在 2013 年,苹果就将最新的 Mac Pro 搬到美国进行组装,还专门制作了一个介绍视频来彰显本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然而这款原定于 12 月开卖的设备一直拖到隔年 3 月才上架,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缺货的状态,预定后的发货时间更是要长达五六周。

两年后,库克接受 CBS《60 分钟》采访时也说,苹果之所以不愿把 iPhone 产线从中国搬回美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数量的专业技工,但美国却无法满足苹果的需求,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产品生产依旧是平衡效率和质量的最佳选择。

moto X 第一次让大众知道,原来智能手机也可以玩专属定制

在之前我们曾提过一个观点,即智能手机这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决定了,它很难会去为少部分人的个性需求而放弃掉大部分人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均摊设计和生产上的成本,并最大化地降低风险。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手机厂商一般只会给自己的设备做 2-3 个颜色和款式,只有体量较大一点的品牌才会有余力做一些另类的设计,但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黑白款式依旧供货量最高。

但在 moto X 上,摩托罗拉却推出了一项服务,让用户可以在购买手机前先对存储空间、机身颜色、手机背壳和材质进行定制,甚至还能在手机背壳上进行刻字,最后再将它们组合到一起,让这款手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

这项服务名为「Moto Maker」,一度让 moto X 成为手机个性化的代名词。和以前那种仅仅只是换换外壳颜色的手机不同,单纯手机背部的颜色,Moto Maker 就提供了超过 200 项的可选组合,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选项。

具体来说,大到背盖的颜色、材质和存储空间,小到侧边的音量键样式、镜头的线圈和内置铃声,你都可以亲自在网站上挑选,最终确定的型号会直接在前文所说的德克萨斯州工厂进行生产,用户在一周后就能收到手机。

哪怕是在现在,你依旧很难找到一个类似于 Moto Maker 这样,能够让用户亲自对消费电子产品进行定制的平台,这种理念在当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声。

比如苹果的设计总监 Johny Ive 就曾在《纽约客》的采访中表示,让消费者决定工业产品中的设计,是一种偷懒的价值主张,其实就是在暗指 Moto Maker;之后摩托罗拉的 CEO 也对苹果的高定价策略进行了一番嘲讽,同时认为这只是「不同的产品哲学」而已。

但很现实的问题是,moto X 这项最大的定制卖点,某种程度也局限了它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这项定制服务当时只向美国本土地区消费者开放,而且大部分消费者想要的木质后盖在开售的几个月后才正式上线,这让不少潜在的用户都投奔到了同期的三星、HTC 和 LG 手机上。

另一方面,这种 DIY 的性质也决定了 Moto Maker 只能引起小众群体的关注,这种高随机性的设计,也导致它无法像其它手机一样摆在门店的货架上任人挑选,基本上就是告别了线下销售的模式,也失去了一定的曝光度,后几代的 moto X 产品虽然仍然有 Moto Maker 支持,但定制的深度就远不如初代了。

如今,摩托罗拉品牌一息尚存,新产品依旧在按部就班地更新,但被联想收购之后的它愈发像是一个跟随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设计,少了推陈出新的创意,多了东施效颦的无趣,不提也罢。

这只能说是一个悲伤的延续。

9,风向2019 | 能被“掰弯”的手机,你会买吗?_

各大手机厂商又开始在屏幕上做文章了。这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弯。

10月底,柔宇率先发布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 (柔派)并开放预售,搭载7.8寸柔宇“蝉翼”二代柔性显示屏,可支持0到180度、超过20万次的屏幕弯折;11月,三星在SDC2018上公布了代号Winner的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搭载Infinity Flex显示屏, 将归入Galaxy F系列,于明年面市;同期,华为余承东在外媒采访时表示,将于明年推出可折叠屏智能设备且支持5G......

三星11月发布的Winner可折叠智能机样机,折叠可成4.58寸手机,展开则为7.3寸平板电脑

创业公司抢跑入场,各大厂商更来势汹汹。索尼、微软、苹果、LG、小米早在前几年就已进行可折叠设备专利布局;三星霸主光环下,LG、京东方等屏幕厂商也在蓄力柔性屏产能突围。围绕折叠屏的手机之战一触即发。

近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尺寸、材质、屏占比、深度摄像头再难调动购买热情,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创新迫在眉睫,“可折叠柔性屏”手机会是那颗打破僵局的子弹吗?

本篇「风向2019」将主要分析以下三个议题: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柔性屏会是手机行业新的转折点吗?

可折叠柔性屏是什么?

可折叠柔性屏,顾名思义,薄如纸张,能够弯折、卷曲。看上去很酷,但并非新鲜事物,其基础就是OLED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

36氪现场实拍柔宇“蝉翼”二代柔性AMOLED屏,厚度0.01mm,可卷曲半径1mm

回溯历史,1979年,时任美国柯达实验室研究员的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发现了这款有机发光材料,并于1987年正式注册了小分子OLED专利;在2000年初,OLED屏显技术由三星、LG、索尼带入大众视野;2008年诺基亚 N85首次将OLED应用在手机屏幕上;2017年被苹果选为iPhone X屏幕材料,随着屏下指纹、全面屏技术发展,OLED成为主流。

从前,手机大多采用TFT LCD(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屏,材料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且由于液晶层、背光层的存在,屏幕较厚,不可大幅度弯曲。相比之下,OLED可以自发光,具备无穷对比度、宽视角、低能耗、高响应速度的特性,且材料更为轻薄,支持柔性显示。

OLED有不同种类,其中主动发光型的AMOLED最常用于手机屏幕上。AMOLED的柔性程度与基底材料息息相关,目前包括使用刚性玻璃基板的“硬屏”和基于聚酰亚胺背板(PI膜)的“软屏”。可折叠柔性屏就是基于这块PI膜生产出来的。

各种OLED屏幕材料结构,图片来自知乎

柔性AM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早已有之,三星在2014年就将其作为Galaxy Note4的屏幕。近两年各大厂商推出的曲面屏、双曲面屏手机(如Galaxy Note Edge, LG G Flex2等)也大多使用柔性AMOLED。

LG Flex2

尽管如此,由于成本高昂及手机形态的限制,柔性AMOLED的销量和增长都远低于硬性AMOLED。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柔宇推出首款可折叠屏手机,三星、华为等大厂纷纷入场,柔性AMOLED将形成一股热潮。

据 IHS Markit 预测,到2025年,柔性AMOLED出货量将达4.76亿,预计占AMOLD面板总出货量(8.25亿)一半以上,其中柔性程度最高的可折叠面板预计出货量为5000万。

离可折叠屏量产、我们用上可折叠屏手机还有多远?

手机量产绕不开屏幕制造,而一块小小的柔性AMOLED背后却有着庞杂的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设备、零件生产商,中游的面板制造和模组生产商,以及下游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厂商。

在产业链中、下游,早在2001年入场的三星是绝对的霸主,在中小型AMOLED面板制造方面就占据了97.7%的市场份额。面对三星的技术垄断、日益增长的柔性AMOLED需求和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许多厂商开始“弯道突破”,其中中国厂商尤为活跃。

如下图所示,目前全球有20条已公布的柔性AMOLED产线中,包括京东方、和辉光电、华星光电、维信诺、柔宇科技等在内的国内厂商均已入场。据悉,柔宇此前发布的FlexPai也是使用的自研自产的可折叠性AMOLED屏。

全球6代及以下AMOLED产线及产能分布,图片来自群智咨询

尽管国内厂商玩家不少,能否实现量产仍旧是个问号。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问题:

上游材料设备依赖进口

纵观产业链,国内厂商都还聚集在中游。而柔性屏的关键则是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供应,这些技术目前都掌握在日本和欧美国家手中。

材料方面,柔性基底材料的PI膜一直被由美国杜邦、日本宇部兴产、日本钟渊化学、日本东丽-杜邦和韩国SKC垄断。36氪从业内某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处了解到:除全透明PI膜外,要实现防碎屏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厂商还需要使用屏保树脂,这些材料均需从日本进口,且成本极高。

设备方面,真空蒸镀机被誉为“AMOLED制程的心脏”,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柔性基底板上。然而,全球最顶尖的真空蒸镀设备则为日本Cannon Tokki所垄断,年产量仅在几台到十几台,有钱难买。36氪从某业内人士处获知:目前,国内仅京东方拥有Cannon Tokki设备,花费在1.5亿美金以上。

Cannon Tokki真空蒸镀机

进口依赖存在着风险:一方面容易被国外厂家制约,一旦限制原料则切断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材料、设备成本高昂,使得整体产线造价攀升,数百亿元已是常规入场价。

据悉,京东方绵阳产线耗资465亿元,设计产能在48k/月;维信诺十月公布将在合肥斥资440亿自建产线,设计产能在30k/月;而据官方资料显示,柔宇的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耗资110亿,年产能预计可达5000万块以上。

良品率低影响量产

除产链上游缺失外,柔性屏良品率也存在风险。

普遍来说,柔性AMOLED良品率低于刚性,此前LG面板就爆出在华为mate系列上出现绿屏问题。

对于国内厂商,尽管实现柔性AMOLED量产的消息不绝于耳,然而关于良品率的信息却少之又少。京东方此前曾称其成都产线综合良率可达65%,而据几位国际、国内一线屏显厂商内部人士介绍:所谓综合良率包含了返修的情况,按现在国内技术水平,柔性AMOLED良率或在一半以下,可折叠屏良率或在20%上下。

京东方于今年5月展出的可折叠WQHD AMOLED全面屏,官方称弯折次数可超过10万次,图片来自京东方官网

如此看来,当前的柔性AMOLED制造业是否能撑得起可折叠屏市场,确实还有待观瞻。

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手机会是手机行业下一个转折点吗?

虽然柔性OLED量产挑战重重,但这并不妨碍各大厂商发布可折叠屏手机的热情。除柔宇、三星外,华为已在与京东方共研可折叠屏方案,Sony可折叠屏手机渲染图也在日前被爆出。

看上去,2019年会是个可折叠屏手机的元年。

然而,从概念到商用,可折叠屏还要跨越一些鸿沟。

硬件形态方面,现在的可折叠屏手机还在“屏弯机难弯”的阶段。无论是柔宇的FlexPai还是三星的Winner都是依靠改变电子元件位置,实现部分屏幕的弯曲折叠,折叠处的厚度如果控制不好则会影响手机的便携性。如果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柔性手机,则还需要柔性电路板、柔性芯片、柔性电池等配套材料和技术。

软件方面,可折叠屏手机开辟了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开发者和设计师需要为此做专门的适配,何时能建立起软件生态对硬件产品普及尤为关键。

Google近日发布的Android可折叠屏适配UI,图片来自the Verge

价格方面,囿于成本限制,目前可折叠屏手机的价格确实不菲。柔宇的FlexPai官方售价8999元起,三星可折叠屏手机的售价据韩媒曝光在200万韩元左右,相当于1.23万人民币,高于顶配iPhone XS Max。笔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京东方某产线每月在材料采购上就耗费1亿人民币,外加其他开支,如此分摊到每块屏幕上,自然价格抬高。如果要降低成本,则需要建立更为完善、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高昂的售价,新的产品形态,用户又是否会为之买单?

现在,市场上仅有柔宇科技的可折叠屏手机开放预售,其他厂家还停留在概念机阶段。该公司创始人刘自鸿博士在36氪采访时透露:柔宇至12月初已有超过40亿的订单,其中涵盖B端广告、汽车等屏显,以及各类C端电子产品(FlexiPai、柔记笔记本、头戴观影设备Royole Moon等),其中手机销量已经超出预期。虽然并未获知FlexPai确切的销量数据,但我们了解到当前的预售仅通过官网渠道,刘自鸿表示明年将会进行线下渠道的铺设。

基于对柔宇FlexPai的亲测体验,36氪认为:这款可折叠屏手机确实带来一些新颖的交互体验,如镜面拍照、可折叠分屏操作等,柔性屏幕也能规避碎屏等问题,然而在操作中也存在软件操作卡顿、偶尔黑屏的瑕疵。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新技术和形态并不具备绝对吸引力,同等价位下,大家或更倾向于技术、体验成熟的全面屏手机。

刘自鸿博士为36氪演示FlexPai可折叠屏手机,通过机器背后的铰链结构可以实现横向左右折叠

(36氪所体验的的是刘自鸿自用的FlexPai,属初代样机。刘自鸿表示:首批FlexPai将于年底发货,到手产品将会在软硬件层面有优化升级。)

回归到手机这一品类上,更大的屏幕展示空间或许只是个加分项,而便携性才是用户的刚需,因此可折叠柔性屏或许只是切中了用户的痒点。对于诸多大厂而言,当下的可折叠性手机依然处于试水与观望的阶段。

基于此36氪认为,手机行业下一个的转折点不会马上到来,不如我们就让可折叠柔性屏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

后记:

如果说可折叠屏手机只是过渡试验产物,那么未来的智能手机形态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可自由弯折、穿戴的全柔性手机?是能解放双手,将信息展示延展到实体环境中的AR眼镜?还是超越屏幕以外的全息投影?

你们又怎么看呢?期待大家与36氪分享你们对于智能手机未来形态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