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原理(木牛流马原理图结构)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原理(木牛流马原理图结构),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原理(木牛流马原理图结构)。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但是诸葛亮闲暇之时,也搞搞发明创造,展示自己的各种才华。《南史 祖冲之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转,不劳人力”。
意思是说,他根据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造出了一个神器。不用人力,就能自己动,大大节省了人力劳动。由此可见,木牛流马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器械。《资治通鉴》中也有诸葛亮木牛流马的记载,但是并未记载其详细的原理。
木牛流马广泛应用于北伐战争,用于运送粮草。其结构简单,是一种省力器械,由人操纵,且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操作也很简单。《三国志、武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考工记》中描述:“轮为辁,辁内有釭,轴上有锏,其间有瓦。”上图为后人推理出的木牛流马图纸,这种器械大大节省了人力,为战争中粮食的运输提高了效率,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
谢邀,据说日行数十里的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其丑妻黄月英的帮助下制作而成的。背景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时,为了军队的后勤运输供应及时而批量使用的,它的制作原理是这样的。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木牛流马?木牛流马实际是诸葛亮发明的两样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所发明,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到『木牛流马』长的啥样,后人众说纷纭,不过它的制作原理大多人认可是利用连杆和杠杆的作用输出动力。也有人认为是利用现在仍然使用的,齿轮组传动的绞盘原理设计而成。同时普遍认为,木牛先投入使用的,流马是木牛的改良板。
木牛流马的发明,是丞相诸葛亮日常观察的结果,他是在蜀国百姓经常使用的独轮车(鹿车)的基础上创新改进而成,由二人驾驶改为一人,运输效率提高一倍。
主要创新有:1、车轮改在中部:重心降低,利于左右前后平衡;2、刹车部件(牛头分档加压):下坡防滑;3、支撑部件(可收起的四足):上台阶、过沟坎;4、防护部件(背盖、板方橐):防雨、防晒、通风;5、车靽:利用腰背力量、减轻臂力。
当然,原来制作木牛流马的文献多有丢失,资料不齐全,后世人依现有的资料制作的木牛流马『五花八门,』但原理基本相同,动力的输出都是利用杠杆和齿轮。至于木牛流马的『脚』是腿还是轮子也有争论。
木牛流马不是神话,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它不吃不喝,日行数里仍然是个谜,如果没有人的操作和帮助,“能量守恒定律”在这里解释不通。也许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和木牛流马的爱好者,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更多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原理(木牛流马原理图结构)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