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解析(记承天寺夜游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解析(记承天寺夜游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è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shǎo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圩年号(1078-1085)。念:考虑,想到。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内容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zhé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文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写作特色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第一层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第二层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第三层议论抒怀,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抒发了作者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

更多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解析(记承天寺夜游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