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的军队的军衔是什么不同级别各管多少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上将是什么级别,我国古代的军队的军衔是什么不同级别各管多少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秦国上将军衔是什么级别
和丞相的权利一般大
根据《东周列国志》述: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强盛并达到战国第一,其上将军如战神白起、名将王翦等,是当时的最高军事武官。秦王赢政在位时,上将军(有时称大将军)一般都是战时授封的,战毕即除,如秦王赢政决定攻灭楚国时,就分别授予过李信、王翦为上将军(大将军),在战役过后即行解除。
汉代将军的级别及名称
汉朝将军位,分六品近百种称呼杂号将军。较显赫的有一品:大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我国古代的军队的军衔是什么不同级别各管多少人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上等军官称将军,中等军官称都尉,初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3级;额外官佐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司令跟将军哪个大
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官阶、一个是军衔,司令有大有小、看是那一级司令,将军必须有一定官阶、有一定数量的部队、有一定的战功、才能评为将军。
关于上将是什么级别和我国古代的军队的军衔是什么不同级别各管多少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