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姜维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
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姜维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姜维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三国时期,群星璀璨。对于还不知道的读者来说,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将为您带来详细介绍,然后继续阅读~
建兴六年(228),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发动第一次北伐,迅速得到天水、南安、安定三县的积极响应,震动了整个关中。然而不久之后,镇守街亭的马谡被张合击败,率领佯攻部队的赵云、邓骘也遭遇惨败。因此,蜀汉王朝复兴汉朝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然而,蜀汉没有白回来。——诸葛亮偶然发现了姜维,一个璞玉。对于未来可期的姜维,诸葛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视其为中兴的优秀接班人。然而,自那以后,姜维不仅未能带领蜀汉走向繁荣,反而引来朝野许多反对的声音。就连土生土长的蜀汉人陈寿也给了他《三国志》的低评价。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陈寿对姜维的评价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他们谁是对的?
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在接受姜维后不久,就给蒋琬、张仪写信说:“姜伯约忠于时事,思虑缜密,万事皆考。永南和吉昌不如别人。其人,上士凉州也.姜伯约对军事非常敏感,而且有勇有义,对敌人深感放心。这个男人的心在汉朝,但他只能是个男人。教完军功,要送他进宫见主。”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他对姜维的归顺非常高兴,其次他认可姜维的能力,认为他是凉州数一数二的人才。
但此后姜维一直跟随诸葛亮北伐,却从未真正被委以重任。诸葛亮死后,姜维先后辅佐大将蒋琬、费祎进行小规模军事行动,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增强实力,削弱曹魏。这期间,虽然姜维独自领军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处处受到严格限制,不允许他把太多的权力放在曹魏的消耗上。
颜夕十六年(253),费祎遇刺身亡。几个月后,姜维率领数万将士踏上北伐征程,一度围攻南安。随后几年,姜维率军北上,职位逐渐升至大将军。在北伐过程中,姜维曾取得过胜利,如攻破永州刺史,造成敌军数万人伤亡;但他也因兵权不足、兵力不足而屡遭败绩,招致民众不满。
尧帝六年(263),曹魏派大军攻打,姜维虽然守住了江阁,却在邓艾的夹击下宣布投降。据《元和郡县志》的记载,邓艾的军队在到达成都城下之前,在绵竹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进行了一场大战。诸葛瞻临死前曾感叹:“我三罪并罚,除了黄皓、姜维、江油。”如果这里的记载是真的,那就说明连诸葛亮的亲生儿子都不喜欢姜维,认为他没能约束住他就是大罪。
总之,面对刘禅要求投降的圣旨,姜维不得不放弃抵抗,尽管他坚持到了最后。然而,他很快就煽动曹魏的将军钟会叛乱,打算借机收回蜀汉,并欢迎他回到刘禅。可惜,姜维和钟会还没来得及正式揭竿而起,就一起死在了乱军中,蜀汉复兴的星星之火彻底熄灭了。
对于姜维,陈寿给出的评价是:“我文武双全,名声在外,却玩弄无数人,被人误判,最终身败名裂。”在这位历史学家看来,姜维的军事谋略和军事胆略并不拔尖,一味追求功勋导致了无节制的军事化和蜀汉国力的浪费。咄咄逼人的征服,加上决策能力的不足,最终导致了姜维的死亡。
相比诸葛亮的褒评,陈寿甚至可以说对姜维的批判和贬损更多。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两者都不是真正客观真诚的。首先,诸葛亮对姜维是有褒有贬,但在他生前并没有真正将重任托付给他。甚至临死前还让杨毅、费祎、姜维分担退兵的任务。而且,诸葛亮曾经偷偷写信给刘禅,“如果我不幸,以后的一切都由我来偿还。”由此可见,虽然姜维在他口中是完美的,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接替他的人选。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第一次北伐遭遇不利的诸葛亮,可能是为了鼓舞士气,让人以为北伐还有很大的成功率,故意夸大姜维的才能。另一方面,陈寿对姜维的“批评”似乎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姜维传》中,陈寿作为历史学家对姜维的评价是“粗中有文”,但在给出这个结论之前,他引用了蜀汉秘书郑玲对姜维品质和行为的一大段赞扬,比如勤俭节约,处处克制。这种叙事形式在整个《三国志》中是相当少见的。所以有人提出了陈寿在评论姜维时没有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假设。
归根结底,姜维的身份太复杂了。他最初为曹魏效力,但后来投降了蜀汉。蜀汉死后,表面上投靠曹魏,暗地里却在准备谋反。从他的各种行为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看,姜维也许没有诸葛亮说的那么完美,但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优秀将领。当然,陈寿对它的评价也不算太偏,只是有点严格。
更多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姜维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