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灏个人资料(李滨灏哪里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李滨灏个人资料(李滨灏哪里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个人简介李浩(1926年12月―) 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中山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中就读于高州中学,后毕业于中山大学,1947年10月参加革命,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桂边纵队大队教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电白县人民政府县长、国家计委农林局局长、国家经委农林局第一局长、国家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工贸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兼副秘书长、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市长,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市长,中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浩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立志改革的政府官员的代表人物。李浩于1985年从国务院副秘书长调任深圳,是深圳经济特区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市委书记。上世纪80年代,他推动了特区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在历时半年多、于11月30日揭晓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相关评比中,他以高票评选出最高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社会人物”。2007年8月,他被授予“促进中国股市发展杰出贡献奖”。

他的改革意识和行政智慧,让深圳一直是一个“特区”,承担着改革试点和开放窗口的双重功能。

李浩在担任深圳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成立深交所。现任深圳市政府高级顾问,2005年成立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会并任会长。1992年,他陪同邓小平同志南巡。

个人简历1947年10月参加革命。

1953年起,先后在国家经委、计委、建委等单位工作。历任国务院工贸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专职委员、对外经济贸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1983年后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党组副书记。

1985年8月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市长。

1986年5月任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市长。

1993年3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5年12月,深圳市特殊经济研究会成立,并任会长。

深圳主政时期股市重大事件的九大推手

中国资本市场20年十大股改

担任深圳市委书记后,力推深圳改革开放。在他的任期内,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1985年颁布《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成立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李浩也为经济特区赢得了最重要的资源——经济特区立法权。

1986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有的企业按规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有的甚至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开始在柜台交易

1991年10月31日,第一只b股深证CSG B股上市。这是我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精彩语录“当一个有改革权威的市长真有意思”

1984年,深圳出台工资改革方案,改革劳动分配制度。但广东省认为标准过高,要求停止。这说明改革也是可以否定的。我问:“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或那个,我们能突破一些过时的做法吗?”他点头表示同意。有了这个权利,我觉得来深圳才有意思,不然一点意思都没有。

“建深交所是老师和孩子的结婚证”

我们说的是集中交易,不是“试营业”,更不是“正式营业”这个词。上海证券交易所12月15日正式开业,我们12月1日试营业,没有任何仪式。可以说,在深圳的证券市场,老师生完“孩子”就拿到了“结婚证”。

“深圳应该有更多的危机意识”

李浩表示,深圳要牢牢把握“改革试验田”的定位,要有敢于试验的自觉性。而且深圳对改革开放30年的总结也不够。要多总结,多危机意识。

一个改革者和一个明智的人按照国际规则打篮球。

调整只是改革的前奏,改革才是更大的战役。只有突破制度壁垒,推进制度创新,才能跳出“放-乱-收”的怪圈。

计划还是市场调节?发生了争执。深圳的改革试验是为了检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是否“兼容”。李浩在接受上海《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深圳的改革应该朝着“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方向推进。《按国际规则打篮球》刻意回避姓“社”姓“子”的争论。参照国际惯例,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新路,是深圳改革的重要特色。

李浩导演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他说深圳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改革是被逼出来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未来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单兵到综合保障。深圳迎来了改革最密集的黄金期。

最有效的改革是建立外汇掉期市场。李浩上任不久,就遇到了著名的“外汇特案”。深圳特发公司涉嫌“倒卖”外汇,被中纪委派出专案组调查。专案组准备抓捕特发公司的总经理和一名副总经理。李浩得知案情后,以为深圳已经在为外汇调剂改革做准备了。特公司的所作所为合理不合法,外汇只是在自己企业内部调剂。个人并没有从中获利,所以不应该抓人。“外汇特保案”给了李极大的震撼:同样的事情,放在不同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结果。深圳经济特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起来,所有的工作都会像绑了手脚一样,无法执行。不改革外汇体制,“逆汇”等问题还是会发生;不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李浩上任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提出建立外汇调剂中心等四个机构。

被称为阻力最大改革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深圳破冰。1987年12月1日,深圳会堂座无虚席,一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拍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李浩陪同李、周建楠、等。要安静的坐在后排,还有参加全国市长培训班的市长们也来观摩。这一天,敲响了新中国历史上土地拍卖的“第一锤”。土地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改革闯入禁区,就要“不服天下”,“违宪”之罪不轻。李浩不是一个鲁莽的人,在实际操作中很谨慎。派人考察香港的土地制度,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深圳进行专题研讨。不仅如此,他还去北京的全国人大会见了彭真委员长和王汉斌秘书长,把土地制度的弊端告诉了他们。得益于深圳的改革实践,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后的第2004/2005号法律。《宪法》,并将第十条第四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土地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住房制度改革是最耗能的改革。1987年,深圳成立了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房改方案。深圳提出了“涨租卖”的思路。房改办工作人员走访了5000多人,统计了14万个数据。经过反复测算和广泛征求意见,1988年6月,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实行“双轨三模式”:一是由政府提供福利性住房,解决公务人员和教职工住房问题;二是由市场提供商品房,房地产公司开发销售;第三种是微利房,面向国企和其他企业有需求的员工。当时深圳基本解决了公教人员和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满足了少部分富裕人群的需求。不幸的是,这一改革体系没有得到巩固。随着住房货币化、市场化的兴起,深圳也开始“随波逐流”,取消了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福利分房制度,只剩下两条腿走路的一个市场。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房改方案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福利房、营利房,作为周转房,首先应该由政府收购,想卖也只能卖给政府。这一条没有得到执行。另外,对租房的了解也不够。那时候“居者有其屋”不一定能实现,但可以朝着“居者有其屋”努力。

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是产权制度改革。在很多人心目中,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股份制就是私有化,没人敢碰。李浩回忆说,他还在国务院工作的时候,看过一份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委婉地提出了改变中国国有企业现状的思路:在不触及国家所有权的情况下,实行股份制改革,将一般的“国家所有权”改为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所有权,划分为若干利益主体,逐步推行员工持股。这个思路给了李浩很大的启发,国企改革只能通过股份制来突破。1986年,深圳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政府文件。于是,深圳打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股份制银行都诞生在深圳。深圳的改革试验触及了产权问题。当时民企身份不明,没有法律地位。李浩一直在想:为什么连外资都可以办企业,中国人却不行?我们能否绕过所有权这一敏感领域,打开一扇实验之窗?在他的推动下,1987年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不仅可以以资本入股,还可以以商标、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企业,不受员工人数限制。深圳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很多中央和省领导来华为考察,都有一个疑问:“没有中央和地方的投入,华为是怎么起来的?”华为CEO任郑飞如实回答:“我们是从一个红头文件开始的。”任的“红头文件”是指深圳市政府发布的《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规定》号文件。这一政策的出台,点燃了无数怀揣梦想的科技人员的创业激情。

风险最大的改革是建立证券市场。当时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反对的声音特别激烈。1988年,深圳市政府成立了资本市场领导小组,迫于压力,后将“资本市场”改为“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试运行。次年7月,深交所补办开业仪式。开幕式上,李浩高兴地说,“今天,深交所正式开业,是我市在经济金融活动中逐步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关键一步。”深交所开盘前,股票的黑市交易近乎疯狂。在交易所开市的同时,深圳市政府发布了禁止黑市交易的通知,同时调整了涨跌幅限制。然而,意想不到的后果是股市暴跌9个月,面临全面崩盘。深交所负责人余国刚找到李浩,要求政府救市。李浩说,股市下跌,政府出手救市,最重要的是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不能再等了。李浩和市长郑良宇、副市长张弘毅商量,市政府动用两亿调节基金暗中救市。9月7日至10月3日,救市不到一个月,股市触底反弹,市场人气重聚。毕竟,建立证券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经验和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大的风险。深圳股市“8?这就是10英寸风暴是如何发生的。李浩说,那次股票风波是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事件。作为市委书记,出了这么大的事,对深圳特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他很苦恼。好在中央政府支持深市改革,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关闭深交所。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周刊》发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李浩名列十大杰出人物。授予李浩的勋章的评语是:“视野开阔,股市摸着石头过河;我有

最耗时的改革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这项改革酝酿于1987年,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1992年出台方案,历时5年。过去实行供给制,一直延续到老年,搞平均主义,不与个人贡献挂钩,显然不符合改革方向;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方法,尤其是高福利国家的方法,量入为出,过度消费。通过调研和反复比较,深圳的社保方案参考了新加坡和智利的一些经验,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这个改革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三大领域,一项改革解决了三大问题。1992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浩、郑良宇到北京看望劳动部负责同志,征求他的意见。负责人爽快地说:“你们是经济特区,有一定条件。我不反对你进行这项实验。但是,目前我们国家财力有限,恐怕你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计划还是有难度的。”不久,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同时发行《职工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实施细则》和《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深圳的改革需要立法权。在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深圳也在积极争取立法权。当时只有国家和省两级有立法权,立法权授予一个经济特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先例,其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李浩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立法权就没有改革权。”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在吸引外资,但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得外商对特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几经周折,全国人大最终授予深圳立法权。有了立法权,就意味着特区的法律法规要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深圳具备改革的重要条件。李浩说,“获得立法权是中央对深圳最大的支持”。

两手都要硬。

李浩到南方履新前夕,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尉健行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困难。坦率地说,李浩说,许多困难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但他对两件事没有把握,即发行经济特区的货币和建设精神文明,特别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萦绕在他心头最多的问题。李浩在民主法制、行政体制、思想文化教育、新闻舆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

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监察局。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1987年成立的监察局不同于检察院和反贪局。监察局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同级”,重点是监督市政府领导,从市长开始。倡导“立法、教育、办案”六字监管方针,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其次是教育,最后是办案。李浩说,我们和香港、新加坡不一样,我们主张预防为主,教育为主,既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也体现了我们爱护干部,善待同志,确保我们的事业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注重舆论监督,鼓励批评和举报。在1986年深圳记者座谈会上,李浩指出,经济特区的新闻工作者要以主人翁精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新生事物的宣传报道工作,热情为新生事物开道,促进其蓬勃成长;其次,关注倾向性问题的报道,善于抓住一个时期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批评和揭露,尽量把一些不良倾向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我们应该做好

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公开招聘局级干部。它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深圳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它试图建立一个行政咨询委员会和一个立法委员会,以有效地整合决策、执行和监督。

一个城市应该有一面高高的精神旗帜。1986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深圳提出了“开拓、创新、奉献”的特区精神。李浩对“特区精神”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深圳特区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里可以表达各种意见,有很大的自由,但不能没有主旋律,那就是“开拓、创新、奉献”。特区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9年,李浩在《求是》发表了《抓好法制、道德、理想教育》一文,再次阐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李浩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该从法制、道德、理想三个方面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怎样才能约束人的行为?主要靠法制。商品经济最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自由平等,是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竞争,要求人们尊重诚实守信、质量至上、追求效率的理念。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思想教育。一个社会需要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和道德,更需要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人类的理想。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必然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平的教导永远不会被忘记。

李浩主政深圳8年,最令他难忘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李浩回忆说,这一次小平非常激动,他一路侃侃而谈,充分肯定了深圳的发展成就。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深圳基本建立。小平觉得自己有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行了。他高兴地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于冒险。敢冲,往哪里冲?小平同志打破了中国改革的敏感禁区——市场经济。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更多的计划或更多的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李浩还记得那一幕。在和他一起参观华侨城的路上,他向小平汇报说,特区经济发展了,生活更好了,要反哺内地。1989年,深圳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从市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以低息贷款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造血工程。小平高兴地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以带动后来发达的地区。今后,转移支付将用于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

“八年过去了。这次没想到深圳、珠海特区等一些地方发展这么快。看完之后,我的信心增加了。”小平所说的八年,正好是李浩主政深圳的时期,这是对特区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李浩一生的最大褒奖。

变革的时代经历了艰辛。

半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和时代变迁,给李浩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可以说,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他不断进步和成长。

李浩少年时爱读书,求知若渴。他决心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服务。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在他头脑中萌发。李浩的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家庭。1939年和1941年,李浩的父母先后病逝。他的二姐李嘉、二姐夫梁志摩、堂弟郑奎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对李浩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41年开始,中共毛电信地委和电白县党组织一直以李浩家为秘密据点。从1941年到1949年,地区和县领导在这里活动和隐藏了8年。

1943年高中毕业后,李浩原本打算去昆明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为家庭困难,他筹不到路费,只好在当地另谋高就。他先后在两所农村小学担任校长。李浩先后安排中共电白县委负责人严子刚、刘、担任教导主任,学校骨干多为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1946年,李浩的三个亲人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民族危机和家族恩怨极大地触动了李浩。李浩此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党组织的影响和安排下,积极配合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1946年初,李浩从家乡走到广州,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西大学举行的入学考试。名单公布后,他惊喜地发现,他申请的学校都录取了他,而且名列前茅。李浩选择了附近的中山大学,成为了一名农学系的学生,师从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李浩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同时与刘继昌、李卓儒等人成立了“电白六岁联谊会”和“秋白社”。秘密出版刊物《电风》和《电声》,同时多方集资,运送到毛电信游击区。1947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地下学联,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由于李浩身份的暴露,党组织决定让他退学,调到两广边区的毛电信区,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李浩在广州期间,开展了反对上层的统战工作,最突出的功绩是策动了陈赓桃起义。李浩的叔叔陈赓是国民党正规军的团长。山东战役后,他回到广州,任广东保第三师副师长兼保第九团团长。李浩利用关系主动做陈赓桃的工作,吸收陈的两个儿子参加地下学联,共同做造反工作;利用陈招兵买马的机会,他介绍了一些可靠的人进入宝九集团。1949年10月,陈领导的保九团、保十团1营1000余人起义,毛电周边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军队整编后,两广边总任命李浩为边总临时2团1营教导员。

1950年,两广边区全境解放,李浩从部队调回电白县,参加支援前线、建立民主政府、恢复经济和土地改革。历任电白县政府党组成员、书记、科长、土改组长、代区委书记。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技术干部归队。李浩峰调任北京,历时32年。在此期间,李浩经历了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对外经济贸易等不同岗位的历练。

起初,我

1979年8月,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成立了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一机构两名称)。任命李浩为“两委”副秘书长兼专职委员,从事对外经济工作。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进行了改组,他被调到新成立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并担任秘书长。1983年5月至1985年7月,李浩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党组副书记,组织并参加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

李浩虽然在中央机关工作,只是一个“参谋”,但他对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外贸等都很了解。熟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锻炼个人工作能力,培养宏观经济观察能力。多年积累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他日后推进深圳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区招牌不能丢。

1993年4月,李浩从深圳市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成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正部级)。他主要关注立法工作。八届全国人大期间,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了证券法、银行法、国有资产法、破产法、期货交易法等10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审议了数十部法律草案。

2004年9月,李浩被中央批准离职休养。李浩说,我工作几十年了,到了可以开始做一个闲人的年纪了。其实退休后的他依然很忙,很关心深圳的发展。把深圳建成国际化城市,特区内外一体化,深港合作,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城建设,这些都是他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李浩退休后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全面回顾和科学总结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对历史负责,对后人有所启迪。在李浩的倡议下,经深圳市委批准,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于2005年12月正式成立,李浩担任研究会首任会长。他对深圳经济特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幽默地对经济特区研究会的同志们说:“你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守住经济特区,不要丢掉。”

改革开放30年,深圳无疑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之一,李浩无疑是传奇人物之一。2008年11月,在中国经济改革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举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中,李浩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和30位社会人物。这是对李浩改革实践的公正评价。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浩谦虚地说:“虽然是我个人当选,但这其实是对深圳这座改革城市的肯定。”

南巡的见证人重温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在实施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措施的余地,国家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深圳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与香港的合作。深港合作要有战略思维。

除了深圳和香港,北京、天津和上海是中国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的地方。

“15年了,我真的很想念小平同志!”和两年前《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一样,李浩又习惯性地挥了一下右手。"小平同志处理问题的高瞻远瞩,使我们受益匪浅。"

1992年1月18日,在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期间,李浩出任深圳市委书记。1985年在深圳上任,曾经给人

055-79000:1992年小平南巡的一个大背景是当时国内“姓u2018社u2019还是姓u2018资u2019”的争论。当时的深圳是什么情况?作为深圳的“一把手”,你对小平南巡有什么样的期待?

李浩: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到小平南巡,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批评和反对声不断,主要集中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应该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特区进行的改革顶住了各种压力,冒了很大风险。

这一时期,我们在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率先在物价、劳动工资、国有企业、外汇、证券市场、土地和住房、社会保障、行政监督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

但这些改革对不对,期待小平同志的检验和指导。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斩钉截铁地说特区姓“社”而不是“子”的时候,特区人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然,我们也想向他汇报,听听他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指示。

由于日程紧张,一直没有机会多报道。小平同志离开深圳的前一天,我算了一下,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向他汇报。于是第二天去蛇口的路上,我在车上向他汇报了我未来的打算:

一是进一步打通一线,管理二线,即建设类似香港的自由港区;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第三,撤销宝安县,设立三个区,逐步推进经济特区内外的农村城镇化。

这三个方案,小平当场就认可了。他说,“我同意他们所有人的观点。大胆去做。”现在看来,实际上这些想法还在逐步付诸实践。

055-79000:小平南巡时曾希望深圳“改革开放更大胆,敢试敢闯”,“你们要干得更快”。你当时是怎么理解这种精神的?

李浩:我的理解是,这句话不仅仅是针对深圳,而是针对全国。我们都知道,小平同志的心里装的是我们全中国,全中国人民,要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尽快实现现代化。他对深圳人的劝诫,不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期待吗?

我没有邀请小平南巡。我之前邀请过他几次去深圳,他都没来。这次,我还没来得及邀请他,他就主动要求来了(笑声)。

深圳成为小平南巡的目的地是必然的。因为深圳是他实践改革开放的地方,如果实践成功,就证明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可行的。特区成立以来,他一直关注着深圳发展的每一步,关注着影响全局的实验。

055-79000:您认为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重要讲话解决了哪些问题?

李浩:南巡讲话对全国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制度被正式写入党章和宪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

我们应该处理好一般政策和特殊政策的关系。在任何地方,统一不好,统一到死也不好。在实施统一政策的同时,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措施的余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不是中央让广东、福建率先改革开放,让特区进行改革试验,很难想象我们的改革开放会如何推进,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055-79000: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的企业大多今非昔比,深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李浩:未来15年深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并不奇怪。首先,深圳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在那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政企分开后,国有企业不再占据一家独大的优势地位。同时,为了搞活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我们还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我们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第三,1987年我们发布了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鼓励创办各种形式的民营企业。

制度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并不是说任何企业都可以靠政府的命令来管理。同样的环境,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也有一批有才华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华为首席执行官任表示,这些企业诞生在深圳,因为深圳能够为它们提供“准生证”,也因为深圳努力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深港合作关系深圳未来

055-79000:小平南巡之后,关于深圳特区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你如何看待争议对深圳发展的影响?

李浩:199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经济特区是靠寻租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这些政策甚至经济特区都应该废除,这引起了一场大辩论。

平心而论,这位学者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特区不仅要参与国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竞争,这当然更重要。我认为这一点即使是现在也应该强调。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自由港区和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就连一些发达国家也在陆续设立这样的特区,而且这些地区的税率都很低。如果我们特区的税率很高,我们可以怎样与别人竞争呢?

至于两法合并的建议,我完全同意。现在是合并的好时机。据我理解,两法合并是为了解决内外资企业税率不同的问题,与特区的政策不同。事实上,经济特区自成立之初就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率。现在的税率和香港以及国外一些特区差不多,应该是可行的。我想中央政府会考虑这种情况。

055-79000:小平南巡定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今天,中国正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尤其是在深圳。基于此,你对小平南巡讲话的历史意义有新的解读吗?

李浩:现在来看,15年前小平南巡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不合时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可以说,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不能改变的,邓小平当年强调试验田的作用,也应该继续引起我们的注意。

经济特区的建设目标也在与时俱进。就像深圳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国际化城市,这个目标是深圳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出来的;另一边是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窗口,改革的试验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属性是实现前一种属性的手段。这就需要给它一定的特殊政策。没有某些特殊政策,就不会有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特区。

055-79000:2005年深圳明确定位后,可以说轻装上阵,开始了新的征程。最近,深圳成功获得了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权。你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愿景是什么?

李浩:深圳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是与香港的合作。这

在中国,深圳和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甚至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除了深圳和香港,中国还有两个地区有资格建设世界级大都市,一个是京津,一个是上海。当然,这三大世界级大都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对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要大胆一点,有把握就大胆试,大胆突破。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总是争取每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比如广东,要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上海等地也可以发展得更快。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李浩:习近平视察广东,继承改革精神。李浩:传承改革精神续写春天的故事。

两年前,他们见证了邓小平同志的南方之行,见证了“春天的故事”。20年后,他们被邀请到深圳莲花山,与Xi总书记一起回顾广东的改革开放。他们说要老当益壮,“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莲花山期间,原深圳市委书记李浩作为随行的四位老同志之一,见证了整个过程。近日,李浩在深圳麒麟山疗养院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在李浩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访深,没有封路,没有宴请,也没有住宾馆。而是住了一个普通套房,他的饭只是自助餐。这些都表明,Xi总书记正在以鲜明的态度践行新八项规定。

回忆起Xi总书记向小平同志塑像敬献花篮的情景,李浩激动万分。“我很幸运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一届领导人视察深圳,看到改革开放精神的传递和坚持。20年的道路足以证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改革的步伐不能停”。

李浩还回忆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李浩说,特区人民非常感谢邓小平。没有小平同志的指导、支持和信任,就没有现在的深圳。1992年,当全国都在讨论经济特区的“姓氏社会”时,邓小平来到深圳谈了一次话,为深圳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李浩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是深圳,这意味着中国仍然要坚持邓小平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虽然我们现在的环境与20年前有很大不同,但小平同志的讲话仍然指引着我们前进,经济特区仍然要敢于冒险和尝试。小平同志当年强调试验田的作用,也应该继续引起我们的注意。”李浩说,20年前,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一个春风,给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广东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广东之行犹如阳光,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希望南粤大地继续做改革开放的窗口,续写u2018 u2019春天的故事。”

李浩认为,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深圳一直在改革,改革任务还很重,比如人民币如何国际化,如何和香港一起打造国际化城市。而且深圳作为改革的“试验田”,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尝试,比如财富二次分配、遗产税等。“其实深圳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毕竟从那以后中央政府再也没有加过特区。

这篇文章到此结束,我希望它将

更多李滨灏个人资料(李滨灏哪里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