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容易暴怒怎么办(孩子不听话,家长脾气越来越暴躁怎么办),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容易暴怒怎么办(孩子不听话,家长脾气越来越暴躁怎么办)。

,,

有位学生家长和我抱怨,说疫情期间,长时间与孩子相处,已经极大地消磨了她的耐心,很多时候总忍不住要训斥孩子,可是每次发完脾气,看到孩子的惊慌失措,又会觉得特别自责,然而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听完她的话,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一名公立校教师,当初的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了近三年,我才慢慢地意识到,这句话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而说到家庭教育,就无法回避“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原生家庭”和“科学养育”二者的关系。

一、关于“原生家庭”,你必须要知道的3个真相

01 原生家庭的创伤可能代际传承

“原生家庭”,一般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成家前被抚养长大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这种影响潜在的代际传承性,却是一个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一次专访中说,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原生家庭创伤还可能代际传承,父母问题的受害者有可能变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

也就是说,如果不经过刻意练习,年轻的父母们会潜意识地按照他们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被教养的方式来养育家族的第三代子女。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位学生家长,跟我抱怨“自己总控制不住要冲孩子发脾气”。我想,或许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平时都是姥姥接送他上下学。这个老太太可是出了名的“戾气”,有一次我就亲眼看见她在学校外面和其他家长大发脾气,起因就是她横在路中间的的电动三轮车,被另一位家长的小汽车不小心剐蹭了一下。明明是她先挡住了别人的去路,可老太太依旧火冒三丈,不依不饶,颇有“河东狮吼”的架势。我猜孩子的姥姥,也就是那位家长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没少乱发脾气。这位家长在火药味十足的家庭长大,以至于她自己成了妈妈,也会经常控制不住情绪。

读者朋友,你们猜猜,她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这个小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好,可三天两头就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不是把这个同学惹哭了,就是把那个人的文具弄坏了。印象最深的一次,他在座位上歇斯底里,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原生家庭“劣根性”的代际传承。如果这位家长能够觉察出父辈原生家庭的影响,尽量克制住亲子互动中的负面情绪,那她就不会变成如今自己“讨厌”的样子(想必小时候的她也一定对自己妈妈的情绪失控很不满吧),更不会“熏陶”出一个同样脾气暴躁的孩子。

02 父母当下的输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输出

台湾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林紫博士说,原生家庭系统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教养方式等,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未来家庭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他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原生家庭的输入。而这种输入模型,又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变成孩子们方方面面的输出。

有位家长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她每晚睡前都会给女儿讲一个故事,有一次讲的是一个小和尚出去化缘,被别人指责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回来后,小和尚很伤心地告诉了师父,师父就开导他说,那些恶语是别人送给我们的礼物,如果你不喜欢,拒绝接受就好了。女儿听完故事就睡了,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应。很多天后,女儿回家跟她说起白天在学校被老师冤枉了,但是“自己一点都不生气”。妈妈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没想到女儿反问道:“老师给我的礼物我不喜欢,直接不接受就好啦,干嘛要生气?”

一个6岁的小女孩,能有这样豁达的心态,她所输出的价值观,不正是起源于妈妈的输入吗?

再拿亲子关系中的父女关系来说吧,如果爸爸能多陪陪女儿,让孩子在自己身上练习开玩笑、争论,或者探讨一些深入的话题,就能帮助女儿提高与男人交往的技巧,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不会轻易 *** 控。如果女儿受到了爸爸的尊重,那么长大后她就不会接受其他男人的不尊重,也不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原生家庭”中有爸爸的长期陪伴,女儿长大后就能输出自尊自爱和女性的独立,她们在今后升学、找工作、恋爱方面都不太容易焦虑。

为人父母,养为轻,育为重;爱而不教,是为失格。那何为“教”呢?就是给她全方位优质的输入,促成孩子“身、心、灵”持续优质的输出。

03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知名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说,家庭关系的核心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

中国人普遍有一个误区,认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是亲子关系,所以就有了一家6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闹剧”。其实,家庭关系的核心应该是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关系才能衍生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相亲相爱才会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在我看来,更好的家庭关系,就是爸爸全心全意地爱着妈妈,“核心人物”妈妈沉浸在爱河里,自然会以愉悦的状态处理各种家庭事务,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

豆瓣评分9.2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小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小男孩阿里出身贫寒,但一家人关系非常融洽。记得有一次,妈妈拖着生病的身子刷地毯,爸爸看见后生气地责问阿里为什么不去帮忙;晚上爸爸回到家,妈妈病恹恹地半躺着,但是也不忘嘱咐女儿帮爸爸倒杯茶。这对穷夫妻就是这样相濡以沫,没有甜言蜜语,但细节之处彰显着浓浓爱意。

在爸爸妈妈的熏陶下,男孩阿里也成长为一个很有爱的人,他在马拉松比赛上拼尽全力,只是为了给妹妹赢取一双新鞋子;妹妹同样乖巧懂事,鞋子丢了也不告诉爸爸,只是不想让他因为买不起新鞋而着急,清贫如洗的一家人就这样抱团取暖,互相爱护。相信兄妹俩长大后也会成为自己家中的好丈夫、好妻子,会成为社区里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好邻居。

娱乐圈儿也有一对明星夫妻——杜江和霍思燕,两人经常在综艺节目上秀恩爱。在杜江的家里,妈妈霍思燕有着绝对权威的地位,每天被爸爸宠得乐开了花,潜移默化中又把这种幸福感传递给了两个孩子,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也自然甘之若饴。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朋友A小的时候,父母动不动就吵架,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每次放学回家,先观察爸妈的脸色,如果是乌云密布,她就乖乖地去一边写作业;如果是晴空万里,才敢放下书包、打闹嬉戏。在外人看来,她总是那么乖巧懂事,但其实长大后,她才逐步意识到自己内心世界的贫瘠。

二、父母该如何撬动“原生家庭”的杠杆,对下一代进行科学养育?

01 学会自我疗愈,做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

当代家庭教育创始人孙景祥说,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所学校,那父母就是孩子永远不下岗的班主任老师。要想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需要打造丰盈的内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多少年后,当他们也为人父母,内心依旧住着一个“有所缺失”的小孩。面对这种缺失,新晋的父母们要学会告诉自己,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再事事经过别人的允许,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想哭就尽情地哭出来。只有哭够了,才可以轻装上阵、重新启程。

朋友B小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被寄养在奶奶家。两岁多回到父母身边,从此和家人尤其是妈妈产生了较深的隔阂。有一次小B做手术,我去医院看她。手术结束后,她被推回病房,又被随行陪护的男友抱到床上。这时手机响了,小B男友说“是阿姨发来微信询问手术进展的情况”。当时 *** 的药力还没有完全散去,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提起“妈妈”,小B瞬间被扎心,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越哭越厉害,以至于监测心率的机器都开始滴滴作响。

再后来,小B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不断地向内探寻、疗愈自己。她说,要做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既是为了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未来的孩子能够勇敢而独立。

02 减少“婚姻冲突”,让家庭变成孩子的幸福港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国良在《社会性发展》一书中提到,婚姻冲突主要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它可由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来具体界定。公开或隐蔽的婚姻冲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

我有一个学生叫皓皓,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还挺活泼开朗,过了一个春节升入三年级,整个人就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皓皓的爸妈大年初二在家里闹离婚,结果是妈妈净身出户,爸爸严格控制了探望权。孩子妈妈告诉我,皓皓偶尔在路上遇到她,因为惧怕身旁的爸爸或奶奶,都不敢叫一声“妈妈”,只能悻悻地擦肩而过。

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像皓皓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学业表现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父母婚姻冲突的影响。所以,我呼吁家长朋友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成熟理智地对待婚姻,双方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如果矛盾冲突无法避免,也请尽量躲开年幼的孩子。不过,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很容易觉察出家庭关系中各种细微的变化。所以,更好的办法就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让家庭变成爱的港湾,而不是暴风雨来袭前的汹涌海面。

03 更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日本“天才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儿童心理专家托德老师也说,“废掉一个孩子的更好方式,就是他的家长不懂得成长。”

家长不学习,孩子难进步。教育子女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很多人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殊不知,他们自己恰恰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啊!

我爸爸虽然脾气暴躁,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一边放牛一边考大学,工作后还自学做酒、养蜂蜜、修电视。他不仅自己爱学习,也经常督促我们,还记得——爸爸从小就给我们姐妹订了《儿童故事画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刊》,他自己又订了《半月谈》《家庭医生》《襄阳教育》《枣阳市报》等报刊杂志。每到寒暑假,他都会在家里支起一块小黑板,给我们讲下学期的数学课本。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们姐妹几个从小到大也都是顶呱呱的“学霸”。

父母不断精进自己,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据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国父母都只是复制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是把一些道听途说的育儿 *** 草率地用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因此,父母需要终身成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孩子、科学教养,同时也疗愈自己。

结语

没有人是天生的教育家,我们都是之一次为人父母,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既然完美的父母不存在,那么做一个“足够好的”家长就可以了。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要不吝啬爱和亲近,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安全、可爱的;当孩子开始懂事,再给他规矩、训练和支持;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也要学会放手与“断舍离”。

我们需要做的是,看到“原生家庭”模式造成的创伤和影响,使得这种亲子伤害不再重演;在这个基础上,充分理解孩子,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他们一起成长,这便是处理“原生家庭”创伤更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巨婴国》,武志红《为什么家会伤人》,武志红《超实用儿童心理学》,托德老师《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林紫的100堂心理课:探索自我》,【台湾】林紫

更多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容易暴怒怎么办(孩子不听话,家长脾气越来越暴躁怎么办)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