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为什么不是七雄(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越国)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越国为什么不是七雄(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越国),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越国为什么不是七雄(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越国)。
网友提问:曾经历史上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优质回答:对于东周的春秋时期,历史上有两套说法用来描述春秋五霸——一为《史记索隐》记载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为《荀子·王霸》上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而其中越王勾践更是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而闻名,然而,在历史的记载中,仿佛关于越国的历史故事我们除了卧薪尝胆以外,再无耳熟能详的典故。
那么历史上在春秋时期称王称霸的越国,为何没有被列为战国七雄呢?
首先,越国其实并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名义上也就评比不上战国七雄。实际上,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可以说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成立于槐帝九年(前2032)。越国与当时的杞国、缯国、褒国等都是大禹的后裔子孙所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辈份上,周王室和越国同辈,战国七雄还是越国的小辈。在战国时期的越国和当时的蜀国、巴国等同辈,那时候都是华夏氏族之外的国家。
另外,越国本来就羸弱,国力难以比肩战国七雄。想当年,越王勾践为了能够雪耻,称霸中原,打败吴国。在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于是卧薪尝胆数年: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储蓄国力,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亲力亲为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他的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对外他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大量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同时杀害了伍子胥。
就这样辛辛苦苦发展了七年之久,在后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的攻吴之战中,勾践还是在趁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把精锐的武力带出以后,才勉强攻入吴国。四年后,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终于大败吴军主力。直到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才攻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称霸中原,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同时迁都琅琊,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从勾践卧薪尝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国国力是在不怎么样,一场战役备战需要长达七年的辛勤耕作,比之秦国这样一个西边的黄沙之地、北方燕国的苦寒之地尤为不及,就更加谈不上名列战国七雄了。
最后,当然是它灭亡得早,没能坚持到最后秦扫六合。不是被秦国干掉的诸侯国不配称作战国七雄。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06),越王无彊没有金刚钻却去揽瓷器活——他想要效法北方列国那样征伐中原,在中原地区也风光一把。于是越王发兵向北攻打时齐威王在位的齐国。齐王派遣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结果愚蠢没主见的越王无疆听从齐使的计策,掉头就去讨伐楚国。时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这恰好是块到嘴的肥肉,于是楚威王二话不说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自此,越国并入楚国版图。
地处偏远、国力羸弱,国家早夭、名义不当等原因,曾经称王称霸的越国难以名列战国七雄。要想在战国时期拥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国内生产力才是硬道理,越国的覆灭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其他网友观点战国初期魏国称霸天下,之后随着魏国连续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落败,齐国开始取代魏国的霸权,与此同时西部的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也快速崛起,一时间天下呈现出秦齐争霸的态势。在秦、齐两大霸权国之外,楚国虽国力不足以称霸,但仗着底子打得牢——疆域辽阔、人口兵力粮草充足,成为左右秦、齐两大霸权国局势的又一大国。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疑惑这么一个问题:楚国在春秋末期是险些陷于被吴国所灭的危险境地,当然吴国也没高兴多久就让越国给灭了,最终越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任霸主。可就是这个春秋时代笑到最后的霸主在战国时代却显得籍籍无名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战国早期越国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毕竟当年的吴国就险些灭掉楚国这样的老牌大国,而勾践灭吴之后坐拥当年吴、越两国的土地人口兵马粮草,实力更胜当年的吴国,完全具有称霸天下的资本。当时越国将首都迁移到了琅琊地区,这一地区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已经靠近老牌大国齐国的疆界了。这一举动直接威胁了中原各国:在当时甚至有一些小国投靠了越国,越国甚至堪与晋国、楚国比肩。在战国的初期越国仍是四大强国。墨子认为:楚国、魏国、齐国、越国为四大强国,这时秦国都还排不上号。然而越国的衰败之迅速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到战国中期随着秦、赵等国相继崛起,七雄在选择自己盟友时甚至考虑了中山国和宋国,但都没有考虑越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国初期的列国地图
事实上越国中衰的迹象在越国灭吴之后的全盛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志得意满的勾践不再锐意进取,并且将数百里的土地主动割让给楚国等诸侯国。特别是淮上之地的赠送,无异于表明越国就安心在吴越之地做一个土霸王。这种不思进取,远离中原先进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制度的心态使得勾践变得日益刚愎自用。在其死后其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政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而这对于越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内耗。从“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伴随着越国王族的内乱,人才的匮乏也日益严重:在越王勾践以后越国再也没有出现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家天下的时代君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越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弑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动荡造成了人心浮动。战国时期各国争相笼络人才——例如苏秦、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乐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终越国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无贤君下无能臣的国家怎能不衰败?
事实上越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国君主的做法更使问题雪上加霜:吴越地区当时还是蛮荒地区。越国完全是依赖范蠡、文种等杰出人才的辅佐,制定了良好的战略规划,加之时运眷顾才成就霸业。越国的粮食产量、武器产量其实样样不及中原各国。时至战国中期秦国吞并了陕北和巴蜀地区,赵国则吞并中山国和草原地区,燕国选择向辽东发展。就连邻居楚国也选择向南方发展,但是越国没有扩张的空间:越国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楚国、北边是齐国,当时越国绝对不会渡海征服日本。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越国根本就吃不下这些国家。
战国中期的列国地图
到了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代想要恢复勾践时代的越国霸业,于是兴师北伐齐国。齐威王田因齐派使者游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韩国国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像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王听从了齐国使者的建议,放弃齐国,攻打楚国。而楚威王则集中兵力迎击越军,大败越军,击杀了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后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苏南京)。接着,楚威王乘胜指挥大军讨伐齐国,进围徐州,与齐国大将申缚鏖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越国经楚国这次打击,分崩离析,各王族子弟们相争权位,但最终都降服于楚。
其他网友观点简单来说就是,当战国诸雄拉开架势准备大决战时,曾经傲视群雄的越国提前退场了。其实不光越国,战国初年的四强晋、齐、越、楚四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失去公室势力护佑的晋国,被卿室势力韩赵魏三家瓜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齐国,姜氏被田氏掏空,仅剩一个“齐国”的壳子;而楚国则由于公室势力太强大,王权逐渐被屈景昭三姓架空。
越国比楚国还要不幸,他们因公室势力的内斗,把盛极一时的国家打散了。
越国是大禹的后代,以“姒”为姓。当年大禹巡幸天下,在会稽山大封诸侯,死后就安葬在了那里。少康时期,将此地册封给庶子“无余”,建“杨越”国,负责祭祀禹陵。
一直到春秋末年之前,越国都没有存在,史料中仅能考证其世系,相关事迹一概不详。
越国的崛起,源于“晋楚争霸”。随着楚国实力的增强,他们从江淮流域不断向黄河流域扩张,由此对晋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牵制楚国,晋国人派楚国叛臣巫臣出使吴国,在军事上大力扶植吴国,在楚国身后插上一刀。
巫臣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美女夏姬的情人,因为追求夏姬,被搞得家破人亡,只身逃往晋国。正是巫臣一颗复仇的心,缔造了强大的吴国。
楚国也不甘心遭吴国骚扰,他们也如法炮制,给吴国制造一个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就是越国。
呵呵,看看当今世界,历史一直在重复,所谓博古通今、读史明智,看来此言不虚。
让晋楚两国都想不到的是,两个被当作工具使用的小国家,居然基因突变,变成了小巨人,把春秋末期的天下搅得天昏地暗。
勾践卧薪尝胆,消灭了吴国后,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获得周天子册封的勾践,挥兵北上,跨过淮河,染指中原,甚至把都城从会稽迁到了琅琊。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勾践在位时期,将吴国占领的楚国、鲁国、宋国土地归还给他们,还直接插手中原国家的内部事务,被公认为中原霸主。
跨进中原文化圈后,越国国力得到第二次发展,到勾践的曾孙朱勾在位时期,越国国力达到最鼎盛。当然,危机也夹在欣欣向荣的外表下悄然而至。
这位朱勾得位不正,他是弑父夺位,至于原因,历史交代不清。朱勾在位期间,吞并了滕国和郯国,他将越国推向顶峰的同时,也给越国留下一个恶例,在他死后,公室成员有样学样,都产生了王位的觊觎之心。
从公元前375年至372年四年间,越国连续三位王被弑杀,陷入了无休止的政治动荡,由此国力一落千丈。随着齐越交恶,以及吴国旧贵族的反抗,越国无法南北双线作战,只得将都城迁回吴地。
无颛即位后,再次南迁,将都城又迁回发迹之前的会稽。到越国末代王“无彊”即位时,公室内部的矛盾和仇杀已经无法协调,虚弱的越国仅剩下一副空架子。
而此时,韩赵魏三家和田齐已经获得了五十年的独立发展,呈现出振兴势头,西陲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成果也开始爆发出能量。
时间来到公元前333年,无彊为挽回越国颓势,决定攻打齐国。万事俱备时,齐威王派来一名使者,把无彊忽悠瘸了。
这位使者对无彊说,阻碍越国称霸的是楚国,以前韩魏不能帮您牵制楚国,如今楚国人给您送了大礼包,他们与三晋、齐、鲁、越形成三千多里的对峙,兵力太分散了。越国如果想称霸,怎么能错过这种千载难逢的时机呢?
不顾国力衰弱的事实,却依然自高自大企图称霸,这种蠢事不绝于史。不知道无彊是不是也因为岁数大了,脑子不清醒,一下子中招了,他下令调转枪口,对楚国发动攻击。
无彊没想到的是,楚国其实早就对孱弱不堪的“黔之驴”垂涎三尺。五年前,楚威王就派了一个卧底到越国收集情报,刀磨得铮亮,楚国人就差一个借口了。
如今无彊送上门,楚国也就不用客气了。更让无彊没想到的是,战争一开始,齐国趁火打劫,从北面对越国发动了攻击。
两面受敌的越国全军溃败,无彊被楚国人射杀在战场,越国几代人打下来的江山,瞬间就被楚国人占领。
无彊根本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更没想到自己会死在战场,所以继承人成了大问题。于是越国发挥老传统,兄弟间刀兵相向你抢我夺。不过这一次也没啥好抢的了,仅剩下老祖宗的发迹之地。
结果无彊的长子“玉”,占据了南边的闽地,建立“闽越”国,次子“蹄”占据北部,建立“东海国”,即后来的“东欧”国。
这两个弱小国家连上“麻将桌”的资格都没有,从此依附于楚国苟活。西汉时期,两国还不断互殴,后来被汉武帝一锅端了,全部内迁并入汉帝国。
越国被楚国灭掉的那一年,正是战国中期大决战即将来临的前夕,也就是说,越国在200多年的战国时期,赶上了“开胃菜”,当大餐上桌时,他被赶下了宴席!
回望战国的“开胃菜”,晋、齐吃出了滋味,越国吃坏了肚子,唯有秦国吃出了基因突变。
那段时间,各国都在春秋积弊中挣扎,都力图通过变法图强。晋国和齐国公室势力弱小,卿室势力取代王权,获得了第二春。楚国公室势力很强大,维持了发展惯性。而越国显然在消化吸收宗法制成果上不适应,迅速演变为公室内部的分裂。
秦国则由商鞅变法为利器推倒重建,彻底推翻了宗法制,拆除了公室势力掣肘王权的藩篱,将落后的奴隶制经济改造成大一统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让秦帝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不起眼的战国“开胃菜”,韩、赵、魏、齐获得了营养补充,楚国什么也没捞到,越国最惨,被毒死了,唯有秦国,建造了新的营养攫取机器。
大幕未启,天下已定,越国只能做看客!
更多越国为什么不是七雄(为什么战国时期没有越国)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