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燕国的为何没强大(战国时期燕国为什么那么弱)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春秋时期燕国的为何没强大(战国时期燕国为什么那么弱),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春秋时期燕国的为何没强大(战国时期燕国为什么那么弱)。
网友提问: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如此贫穷弱小,然而苟活到战国末期?
优质回答:战国七雄之中,燕国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强大的背景。
从各国历史来说,齐国出过春秋首霸齐桓公,秦国出过五霸中的秦穆公,楚国有五霸里的楚庄王,韩赵魏的前身是晋国,同样有五霸中晋文公。
唯独燕国什么也没有,在春秋时期实力就不强,战国末期才雄起了一段时间,但又迅速被秦国灭掉。
但如果把眼光放大一点,燕国的崛起得感谢齐国的一次帮助,估计齐国自己也没有想明白燕国到底得了多大的好处。
燕国如何成为了大国?源于齐国的一次帮助话说,公元前664年,北方匈奴的一支名为山戎的部族南下,侵略燕国。燕国不敌,向齐国求救。
说起这个山戎,和齐国也有仇,就在大概三十年前,曾经“跨燕击齐”,还是郑庄公派兵救援,齐国才打退了山戎。
三十年之后,齐国在齐桓公和管仲的治理下兵强马壮,山戎没敢再来,就攻打了相对弱小的燕国。
燕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出兵救燕。
齐国的目的其实还有一重,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践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收买人心,为称霸寻找的一个突破口。
但不管怎么说,齐桓公和管仲率领着精锐的齐国将士来到了燕国最前线,并且亲自冲锋陷阵,反倒让燕国的军队退居二线了。
山戎不是齐军的对手,被迅速地赶出了国境,但齐桓公和管仲没有停止,想要彻底解决这一祸患,于是就继续出兵,反攻山戎老巢。
山戎向孤竹国、令支国求救,于是这三股势力一起被铲除了。
至此,燕国东北方和北方边境安定,那么接下来就是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齐国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它没有要任何好处,将打下来的疆土全都送给了燕国。这还不算完,因为燕王感动,不知不觉地送别齐桓公进入了齐国五十里的疆界内,齐桓公以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国界的成例,将齐燕边界重新划定,这五十里原属于齐国的土地从此属于燕国了。
燕王非常感动,在此筑城,名为“燕留”。
这五十里无关紧要,只不过象征着齐燕两国的友谊而已。但是北边那大片土地,对燕国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燕国骤然得到这么大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从发展潜力来说已经有了成为大国的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土地的另一边连接着一个国家。
燕国“闷声发大财”,和朝鲜半岛取得了密切联系孤竹国所在地,最初在如今河北唐山一带,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辽西地区同样也出土了孤竹国青铜器,说明其势力范围还是很大的。
燕国得到这片土地之后,开始一路向北、向东探索,终于和当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箕子朝鲜”取得了联系。
这个“箕子王朝”就是商代贤臣箕子在商朝灭亡之后所逃去的地方,被周武王顺便就封在了朝鲜,最初还和中原诸国有联系,后来因为战乱而中断了。
朝鲜半岛盛产“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这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货物,之前是齐国从朝鲜半岛购入,再销往各地。
齐国能以商业立国,成为东方大国,与其和朝鲜半岛的交流有很大关系。
管仲就曾经这样说:
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而以为币乎?……一豹之皮,容金而金也。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
齐国和朝鲜半岛的交流是通过水路,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距离很近。
而燕国就此打通的是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
这在考古上已经得到了确切地证实,朝鲜北部出土了大量的燕国货币明刀,而分布路线非常明晰,是从今天河北省、北京、河间、易县,又经过了辽东半岛一直延续到朝鲜北部。
而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燕国还发生了一次迁都,从当时的临易北迁到了蓟城,也就是北京地区,具体时间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齐桓公助燕的时候其国都还在是在临易。考古发现上也普遍认同是发生在春秋时期。
商业的繁荣虽然在农业社会里显得有些虚假,但确实会使得国力迅速增长,这是燕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燕国地处边陲,有成为大国的潜力燕国是典型的“家前阔”,它是召公姬奭(shì)的封国,地处东北边陲,在最初为周王室管控着孤竹等诸侯国。
姬奭在当时是周代权力核心的成员之一,周公执大钺,召公执小钺,可见其地位。他的封国地理位置自然极佳。
凡是能成为大国的诸侯都有一个地理上的先天条件,那就是身处边陲地带,战国七雄都是如此。
这是因为“分封制”在国家建立之初并没有明确的国界线,分封出的这些诸侯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开疆拓土。
处于版图中央的那些诸侯国发展潜力是有限的,早晚会碰到一起,互相锁死,但是地处边陲的诸侯国就没有这样的隐患,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无限地扩张出去,当然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但有了这样的可能性就有了成为大国的条件,它所能得到的资源要比不同的诸侯国多得多。
就像燕国,在春秋时期其实并不强,虽然有地处边陲的便利,但北边有山戎、孤竹等势力,西北边还有二十多个游牧部族,没什么发展空间。
但是,当晋国通过改革扫平了其西北地区那些游牧势力,解决了燕国西北边患,齐桓公又帮他扫清了北部和东北边的外部威胁,燕国就迅猛成长起来了。
从春秋时期的小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转折点就在于齐桓公的这一次助燕行动上。
既解决了其发展地域的限制问题,也为它打通了去往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这也许是齐国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秦国的统一六国之战,是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灭齐国,完成大一统,燕国的确是坚持到了战国最后期。
但是我们知道,由于自然环境差,人口稀少,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是最弱小的,说起燕国的战史,曾被齐国灭国两次;在长平之战后进攻元气大伤的赵国,还被打得大败而归,实在是有点惨。
燕国真正的巅峰是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开启改革,后来联合五国伐齐击败齐国,尴尬的是,在齐国主力被灭后,其他各国相继撤军,燕国却遭齐国反扑。
这样自然环境恶劣,军事实力落后的燕国,却能够坚挺到最后,确实是很不容易,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燕国为什么会是倒数第二个被灭国的国家。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地理位置因素,另一方面是气候太恶劣。
燕国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挺好的,毕竟距离秦国最远,如果是齐国统一天下,估计第一个被灭的就是燕国。
秦国想要一统天下,首先就是对付身边的三晋(赵魏韩)三国,这三国就像是阻碍秦国东出的屏障一样,牢牢遏制秦国的发展,事实上,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与这三国交战也最为激烈,只有灭掉赵魏韩,才能撑起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这也符合当时秦国“远交近攻”的宏观战略,统一战争中,秦国在击败三晋后,才开始展开对楚国的进攻,在灭掉这四国之后,只剩下燕国和齐国。
在先攻打哪个国家问题上,估计秦国也犯难,正常来说应该是先攻打齐国,毕竟齐国离的比较近,打完齐国燕国自己就得投降。
但是在这个时候,秦国却率先攻打燕国,让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因为在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引发秦始皇的不满,随即开展对燕国的进攻计划。
这就要注意了,秦国是在结束了对赵魏韩楚四国的战事之后,是以全力来打燕国的,而且还是有报复成分的,但是从公元前226年出兵,一直到公元前222年才结束,前后总计用了四年之久。
要知道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大多数都是一年内解决战斗,几乎没有超过两年的,而攻打燕国竟然用了四年,就是因为燕国其实也很不好打。
燕国的地理位置,其实就是现在京津到河北中北部,辽宁一带,放到现在气候不算差,但是在战国时期,那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了,在保暖措施太少的古代,那种寒冷不是中原人所能适应的。
其实,不要说战国,就是四百年后,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地点大概也正好是燕国的位置,曹操有一首诗,叫《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位置就在现在河北昌黎附近。
为了这次北征,曹操修了两条漕运,因为道路泥泞,曹操只好放弃辎重,以快行军的策略击败乌桓,这一仗彻底消除了北方的隐患。
然而在路途中,长达二百里干旱无水,在粮食吃光后,曹军不得不斩杀战马以充饥,在归途中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也因为气候恶劣,水土不服,患病去世,也可以从侧面印证,战国时期燕国的气候条件有多恶劣。
其他网友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之所以能够存活到战国末期,这是由多重因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是正统、弱国合纵和地缘政治,三大因素。
正统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其弟召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由于燕国是周王朝姬氏正统,在春秋战国早期是倍受各诸侯国尊崇的。
公元前664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向山戎大举反攻。最终得以保全燕国。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感激,不惜优礼相待,亲自送齐桓公入齐境。
此时齐桓公的举动最能说明当时各国对待周王朝姬氏正统的态度。
燕庄公的感激之举,令齐桓公受宠若惊,认为自己不是天子正统的燕庄公是不合适送出境外的,于是齐桓公竟然把燕庄公所到之处割给了燕。
这就是为何到了战国中期之前,各国为了利益纷争不断,燕国依旧能够孑然一身的原因。
合纵
到了战国中后期,虽然各国对周朝宗室有所怠慢,但是弱国为了自保,形成的合纵,便成了此时燕国的护身符。
战国中期的合纵,是指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合秦对付齐或者联合齐对付秦。总之就是这五国联合一大国对付另一大国的策略。
虽然这中间被秦国的张仪使计以连横的策论多次破坏,但合纵还是间断的执行到了战国末期。
地缘政治
《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燕地地处偏远,这是燕国极少被秦国攻击的主要原因。
至于燕国居然会在齐国之前被灭,主要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惹怒了嬴政的缘故。但在@骇浪无波澜 看来,坐以待毙迟早是亡,还不如一搏,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
燕王喜为了自保将儿子丹杀死,最后不也只苟活了2年,就被秦给灭了吗。
在哪个纷乱的时代里,只有实力才能保全自己,一味地讨好不过是作茧自缚罢了。
燕国历史上也是出过明君,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广纳贤良复仇齐国,并最终大败齐国,一战之下使齐国元气大伤,再无霸主实力。可惜燕国的王道政治根深蒂固,给了齐国喘息的机会,齐国虽然不复当年的霸道实力,但是将燕国打回原形的能力还是有的。这也是燕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接近了霸主实力。
此处想多说一句,有的史料说燕召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复仇齐国,是采纳了苏秦的计策。但是为什么@骇浪无波澜 看到的却是在此战之后六国再没一国拥有钳制秦国的实力。苏秦到底是燕国的忠臣,还是秦国的死侍呢?
无论如何,对于来自齐国的威胁燕可利用合纵来破解,对于开自秦国的威胁,又因为相距甚远而无近忧,这就是燕国可以保全到最后的原因。
更多春秋时期燕国的为何没强大(战国时期燕国为什么那么弱)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