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发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什么时候发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什么时间爆发的)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到11月27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当时中国的18个省中,就有14个省宣告独立。

  清政府仓促起用袁世凯,但袁世凯利用手中的军队,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结束了清朝268年的统治。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不过,我们要清楚,革命并不是从1911年才开始的。在辛亥革命之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已经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十多年的努力。他们不断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通过办报纸来向民众宣扬革命观念。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辛亥革命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也就是今天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的祖上世代务农,家里比较穷。他从6岁开始,就帮家里打柴、养猪、放牛,9岁才开始读书。

  少年孙中山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来到了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哥哥孙眉在这里开办牧场、商店,是大企业家。

  孙中山在夏威夷进入教会学校,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政治和自然科学教育,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他经常跟学校里面的中国同学倾诉衷肠,立志要拯救国人。

  后来,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医学。到了1892年,26岁的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先后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

  孙中山翠亨村故居的书房(复原景)

  不过,孙中山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医生,和后来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他认为,中国人的苦难来源于不良的政治,于是决定弃医从政,帮助清政府改革政治。

  1893年,27岁的孙中山作了一个大胆的举动——给当时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写信,企图劝说李鸿章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他在信中直言不讳地提出清王朝的弊端,要求改革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发展农业,甚至提出愿意帮助清政府出国考察农业。

  孙中山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封信怎么才能送到李鸿章手中呢?他找到了李鸿章的一名幕僚,请求他代为传递。没想到,这封信最后还真就到了李鸿章手中。只不过,当时李鸿章正忙于应付中日战争,并没有把孙中山的信当回事,仅让幕僚为孙中山代办了一张可以到欧洲各国考察农业的护照。

  给李鸿章上书没有受到重视,孙中山和好友决定到北京探听虚实。孙中山发现,北京的官场比广东还要腐败。孙中山从此就彻底抛弃了体制内改革的一切念头,开始从事体制外的革命。他立即与好友南下,深入武汉等地考察山川地理,为将来起义做准备。

  发动革命,首先需要建立组织,其次,还需要有统一的纲领。

  那么,孙中山是如何操作的呢?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清政府的失败加深了孙中山的危机感,他决定迅速在檀香山成立会党——兴中会。

  在决定成立会党的当天,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

  孙中山还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和条款,条款规定了如何捐款、如何进行公共选举、如何加入会党等。这些规定说明兴中会已经完全脱离了旧式帮会,成为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团体。

  在海外,兴中会受到了很多华侨的欢迎,有些人加入兴中会,成为武装起义的一员,还有些人则主动捐钱。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为了支持弟弟的革命,降价卖掉了自己牧场中大部分的牛。

  有了会党,孙中山决定开始进行武装起义。1894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坐船回国,在经过日本的时候,他在船上向回国的华侨演讲。结果,船上有一个人被孙中山的演讲所鼓舞,立即表示愿意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与陆皓东、陈少白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选举孙中山为会长,领导全国的起义。随后,孙中山等人又分别在日本横滨、台湾台北、越南河内、南非约翰内斯堡等地陆续成立分会。

  “涓涓细流,可以汇为江海;星星之火,可以发展为燎原烈焰。这时的兴中会,虽然人员寥落,势孤力单,但是它却很快发展、壮大,终于在十几年后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进程。”

  当孙中山建立了会党,有了经费和人员之后,下面一步就是要正式发动起义了,他们决定将起义地点选在广州。

  孙中山等人联合了广州的各路民间会党、绿林土匪,甚至还有政府军队,准备在10月底发动起义。结果,内部出现了叛徒,将孙中山起义的事情报告给了两广总督。

  1895年10月27日,起义人士陆皓东等6人被捕。28日,起义军队200人被捕。孙中山得知消息之后,烧毁起义者名单,将购买的炸弹埋入地下,化妆成苦力,撤往香港。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还没有发动,就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起义失败,并没有打击孙中山起义的决心,相反,他通过这次起义总结了教训。

  从1900年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夏威夷檀香山、越南、法国等地游走,宣传革命理念,学习欧洲先进的政治、经济等思想。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来到日本横滨,认识了此后共事一生的革命同志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

  孙中山决定,建立中国革命同盟会。他认为,此前只在一省起义的想法,会导致各地方起义军失去联络,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必须要扩大联络,共同推进起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分散的革命力量有了统一的组织,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盟会建立之后,起义变得更加频繁,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从1906年到1910年,同盟会及其附属会党,相继发动了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萍浏醴起义,广东的黄冈起义,广西的镇南关起义,浙江的秋瑾、徐锡麟起义,安庆的熊成基起义等等,虽然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们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也让民众逐渐觉醒。

  徐锡麟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广州的“三二九”起义,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黄花岗起义。

  之前我们提到的起义,基本都是以会党为主体的。这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等人意识到从外部发动起义困难,于是开始把重点放到了清政府的新式军队中,希望通过吸收下层士兵进行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以广州为起义地点,以新军为主干,同时让会党加以配合。孙中山等人还决定,派遣同盟会会员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募捐,筹集10万元经费。

  参与黄花岗起义的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黄兴曾给一位同盟会的同志写信说:“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他还跟其他人说,其他人可以走出广州,惟独我黄兴一人必死于此矣。

  除了黄兴,还有24岁的林觉民。在起义前,他给自己妻子写了一封信,开头第一句话就说:“吾今以此书与汝诀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1911年4月27日下午4点,黄兴开始聚集起义人员。5点半,起义正式开始。黄兴率领起义军直扑两广总督衙门,黄兴手持双枪,不断射击。在战斗中,黄兴的一节手指被打断,但仍继续射击。

  然而,这场起义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先后有29人被清政府逮捕,并处以死刑。事后,有人将这29人的尸体,连同其他战死者的尸体,一共72具,收集起来埋葬。后人将这72人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之前最大的一场起义,从黄花岗起义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看到清王朝的末日。

  其实,孙中山等革命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锲而不舍的发动起义之外,它们还拿出了宣传的武器。在理论上,赢得了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论争,获得了更多群体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1905年11月,同盟会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由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日本创办了《民报》。这些后来成为辛亥革命领导力量的知识分子,是近代以来首次意识到舆论力量重要性的革命者。在这之后,《民报》成为了这批革命派批驳改良派观点的主要阵地。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分别是“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先来说“种族革命”。

  1905年,清政府正在进行立宪,改良派对立宪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革命派则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从历史上来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不断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的主权。革命派认为,清政府是专制政府,只有推翻它,才能使中国强盛。

  从现实来看,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其实是满洲贵族愚弄汉人的手段,其目的是延续爱新觉罗家族的寿命。后来,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证明了革命派的远见。

  第二个我们再来说“政治革命”。

  改良派认为,在立宪的君主国家,君主可以调和国内的各种冲突,保证各个机构的有效运转,提拔的官员都是有能力的人。

  革命派则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君主,是不合时宜的。在共和制的国家,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至于国家的各种冲突,可以依靠议会来进行调和。

  虽然共和制国家通过普通选举有可能把“目不识丁”的“贫民”选成官员,但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点都不逊色于其他民族,只要推翻君主专制,清除贪官污吏,人们就能学会如何做主人。

  第三个再来看“社会革命”。

  改良派认为,中国没必要进行社会革命,因为资本家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如果打倒资本家,保证工厂工人的权利,缩小贫富差距,那么就削弱了中国的对外竞争力。

  革命派则认为,不能不顾及劳动者的痛苦。可以让国家成为大资本家将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都管起来,这样既能解决分配不平均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保证中国的对外竞争力不被削弱。

  在这场论战中,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有正确的观点,也都有局限。比如,改良派认为,由于人民素质不高,革命之后,社会失去管控,的确有可能带来内乱。但是,改良派一味维护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民心。

  至于革命派,没能认识到资产阶级在中国的作用,他们希望国家成为大资本家,却忽略了国家可能会变成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派也没有想到,革命后可能会出现军阀割据和列强的趁虚而入。

  由于革命派士气旺盛,改良派势单力孤,这场论战最终以革命派的胜利而结束。后来,梁启超在给老师康有为的信中说:“革命现在东京占极大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者过半。”

  在这场论战中,革命派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开始继续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创办了几十种报刊。

  “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晚清的这些报刊对于转移人心、形成舆论、推动革命高潮到来,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正是有了这些措施,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党才最终推翻了清王朝。

  

更多什么时候发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什么时间爆发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