臬司和藩司是什么意思(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臬司和藩司是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明清时期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各有什么职能各自品级是什么
- 清朝的知府、道台、提督、巡抚、总督,他们都是几品官为什么会这样设立职位
- 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
-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明清时期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各有什么职能各自品级是什么
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因此在统一全国后,很多制度都继承了前朝,官制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在一些地方上还是与明朝有一定的区别。问题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总督与巡抚了。
一、明朝时期
(明朝官制图)
明初,沿用元制设行省,后于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司法)、军事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辖。布政使、按察使、都司合称为“三司”,都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同时三司的首长同秩同阶从二品!
在一省内,三司之间互不统属。布政使向户部负责,按察使向都察院和刑部负责,而都指挥使则向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负责。这种清晰的事权划分不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造成了地方管理上的混乱,于是巡抚一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巡抚三司的上级,总揽一省的军政大权。就这样解决了地方问责的问题。
可是后来问题又出现了,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区域,需要各省的协调调动,因此,又产生了总督一职!总督可以统辖数省,比如蓟辽总督节制顺天,辽东,保定三抚。
此时的总督和巡抚本身是没有品级的,但可以通过给总督加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衔,给巡抚加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来定品级。比如说比较有名的总督则有胡宗宪,他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和江西四省。明朝最初的总督巡抚有点类似钦差大臣,奉旨由中央到地方去处理事情,等到办完事情后则裁撤这一职位,到了嘉靖年间,各省设立巡抚才成为定制而总督在明朝始终未成定制。(胡宗宪剧照)
二、清朝时期
(清朝官制图)
到了清朝,在地方上设立总督和巡抚成为了定制。即总督、巡抚成为了掌握行政、军事、监察的封疆大吏,而布政使和按察使则成为了总督或巡抚的属官。
总督正常为正二品,通常又会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因此就会高配到从一品!总督辖区少则一首,如四川总督,多则三省,如两江总督。清朝中叶以后,共有八位总督,即直隶、两江、湖广、闽浙、陕甘、四川、两广、云贵,另有专督河道与漕运的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
巡抚正常为从二品,通常又会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因此就会高配到正二品!巡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也监管军民要务。另外,山东巡抚是特例,正常情况下就是正二品!
需要注意的是,总督和巡抚之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二者皆为封疆大吏,都是直接向上听命于皇帝!
按清朝官制,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职能则与明朝时期一样。
想必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听到“制台”,“抚台”,“藩台”,“臬台”,当时可能就是一脸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
“制台”是对总督的尊称。但是如果总督加衔到从一品,就要尊称为“部堂”。如果总督再加太子少保衔,则要被尊称为“宫保”。
“抚台”则是对巡抚的尊称。如果巡抚加衔到正二品,则可以尊称为“中丞”。
“藩台”则是对布政使的尊称。
“臬台”则是对按察使的尊称。
说了这么多,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噢!谢谢!
清朝的知府、道台、提督、巡抚、总督,他们都是几品官为什么会这样设立职位
知府
知府就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府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府一般情况下能够治理一府数县的区域,他总管这些区域的一切政务,包括民生、经济、吏治、赋税、科举等一切行政事务,但需注意知府只管政务,他没有军权。
清朝的知府一般是从四品,但是顺天府和奉天府这两个府的府尹是正三品官职,而之所以比普通的知府高出两个品级,其一顺天府是天子脚下的地方,其二奉天府是满清龙兴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府尹官职肯定不会太低。
道台清朝在继承明朝的“省-府-县”的区域划分下,还独创的在省和府之间增加了一个“道”的行政区划。而道台就是道一级的地方长官,但是清朝的道台有两个类型的道台,其一有专门管理一省或数省某一项事物的道台,如浙江督粮道道台就是管理一省督运漕粮的事务,其二就是管理一府或数府一切政务的道台,比如苏松道道台,就管理着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财政、民政和司法等政务。
清朝道台正常情况下都是正四品,但是在光绪时期,由于满清朝廷的吏治已经腐败到极点,再加上有品级没职务的官员越来越多,后期甚至出现了正二品的道台,当然这个只是例外并不常见。
提督清朝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最高统帅,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其中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镇绿营兵,负责全省绿营兵的训练、考核、晋升等军务,及一省的省防安全。但是需注意在各省的“八旗驻防军”是陆路提督管不了的,满清的八旗军归各地的满族驻防将军专管,如驻守浙江的八旗军就是有杭州将军管辖的。
而水师提督就是管理满清三大水师的最高统帅,其中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海防,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广东、海南等地的海防,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的江防。
而整个清朝一共有十九名提督,其中陆路提督十一员,即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各一位,巡抚兼陆路提督五员,即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各一位;专职水师提督三位,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清朝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其官阶可以说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了,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不过提督官职虽高,但是他却是被巡抚和总督节制,也就是说提督是需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的。
总督清朝的总督主要分两类,一种是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在光绪之前一共将整个中国分为八个区域,分别让八个总督管理,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这八个总督管理着满清十八个省的军务、政务和粮饷税赋,同时有些总督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直隶总督还兼领直隶河道总督,掌管着漳卫入运归海及永定河疏浚堤防之事;两江总督还兼任两淮盐政,掌控淮扬地区的盐政事务;四川总督还兼任四川巡抚一职。
而另一种主要是专门负责全国某项事务的长官,包括漕运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和北河总督这四个总督,其中漕运总督是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的最高长官,及统管各省的督粮道,同时节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和湖南八省漕粮所;南河总督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不过在1861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而被裁撤;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黄河和运河事务;北河总督负责直隶境内的南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及堤防,但这个总督都有直隶总督兼任。
清朝的总督一般都是正二品,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会被加授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借此可以有效的节制地方上的提督和巡抚。
巡抚清朝的巡抚就是管理一省的军政和民政大权,包括刑狱、吏治、盐漕、赋税、科举等事务,比如每次乡试按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比如福建的巡抚就有闽浙总督兼任及四川巡抚就有四川总督兼任等等,同时每个省的巡抚也都有所区别,比如浙江巡抚监管盐政;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之职。
清朝的巡抚一般是从二品,但是同总督一样,大部分时候都会被加兵部侍郎衔,高配至正二品。
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三级。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官员了。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因此得名道台衙门。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是清代地方官员的尊称,把这些官员搞清楚了,对清朝地方官僚系统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但是清代地方系统最为复杂,在不同时期,官僚制度变化挺大,本文竭尽全力给大家来了一个全面的概况性介绍,有问题的地方,也请多多包涵。
制台,就是总督,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衔可达从一品总督是清代掌管地方一省到多省的地方行政大员,官方叫法应该是总督,但是下属为了表示敬称,通常称其为制台,其他地方官员也都被尊称为各种台。
总督的主要职能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通常说的封疆大吏就是总督了,在地方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清朝中期总督体制稳定的时候,设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八个总督,清朝末期设置东三省总督,号称九大总督。
在清朝中前期的总督主要掌管行政,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总督逐渐掌握军权,逐渐有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
抚台,就是巡抚,从二品官员,加兵部侍郎衔可达正二品抚台也是巡抚的尊称,是一般掌管一省的事务,大家可能会认为清廷是一个省设置一个巡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清代大概有十二名左右的巡抚,远远低于省份的数量。
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总督掌管多省的行政辖区内,总督驻地的省份不设置巡抚,在非总督驻地的其他省份设置巡抚,我们简称为督抚不同城(大多数情况下这样)。
所以,巡抚与总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是清代统治者防止地方某一行政长官权力过大而采取的钳制方案。
正因为如此,巡抚虽然品阶比总督低,但是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同时对中央负责。
清代督抚制度小结督抚制度是清朝统治地方最重要的官僚系统,清政府虽然让督抚互相牵制,但是还是不放心,前期并未将军权全部放到督抚手中,比如八旗的将军制度和绿营的提督制度,这两套军政系统都是与督抚制度并行,并且互相牵制的,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和绿营垮台,督抚才彻底掌握地方行政大权。
当然,清朝统治时期,极少发生地方政府反叛中央的情况,主要原因并不局限与此,在具体管理地方政务当中,又设立布政使、按察使、学政来负责具体事务,虽然对督抚负责,但是都有直接上奏中央的权力,尤其是学政更是受中央直接委派,类似钦差身份。
下面再来将布政使、按察使、学政这掌管地方的“三驾马车”。
藩台,就是布政使,从二品官员,全省行政和财政藩台也就是布政使,是仅次于巡抚的地方行政官员,在清朝之前督抚没有成为专职官员前,布政使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虽然在级别上跟巡抚一样都是从二品,但是二者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因为巡抚都会加兵部侍郎衔变成正二品,真遇到未加衔的从二品巡抚,二者在品级上真就差不多。
当然,具体还是在职务上,在清代督抚成常设官职后,布政使成为督抚的属官,负责一省的财赋和人事等行政事务,相当于行政和财政两个口,实际权力大得很!
臬台,就是按察使,正三品官员,负责全省司法体系臬台也就是按察使,和布政使都是督抚的属官,虽然是正三品官员,但是具体工作很重要,那是负责全省治安、司法乃至刑狱的全部相关工作。
实际权力比现在的公检法加到一起还要大,因为古代没有警察维持治安,需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很多事情,所以按察使能够指挥一部分的绿营。
古代不是法制社会,官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谁的手里有兵,谁就牛啊!
当然,臬台在地方司法实践当中,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基本打大官司,后来都要臬台来定,在清末四大疑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两个人在地方政府因为屈打成招,浙江臬台认为其中有问题却并没有推翻重审,最后也受到牵连。
学台,就是学政,没有固定品级,掌管一省教育科举学台是学政的尊称,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同是地方官僚体系的三驾马车,甚至比前二位还要高一点。
很多人可能认为一个管教育体系的官员有什么了不起的,竟然比掌管财政、司法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还要牛叉?
学政虽然没有固定品级,却是皇帝亲自委任的,有钦差的身份,本身就是京官(翰林院系统的),只有科举考试的时候,才到地方去主持考试,地方官见了自然是溜溜的。
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最大的美梦就是到地方就主考,地方官会以一些名义给主考官几千两银子。
在他编练湘军之前,朝廷安排曾国藩到江西去主持乡试,结果赶上自己母亲过世,按照清代的规矩,官员父母去世的时候,官员要守孝,但是曾国藩又想要江西官场的孝敬,特地不发丧,等到了江西地界收了钱,然后再跟朝廷请求守孝。
学政之所以在地方有面,除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政不仅负责科举这种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事,就连生员犯了罪,也都直接绕过按察使由学政来负责审理,而生员在赋税问题上也有诸多特权,这是布政使也管不着的。
清朝时期,生员数量接近百万,全部由学政掌管,可见学政体系有多牛了。
清代省级行政机构小结从上面的官员介绍,大家应该可以看出,督抚制度下,总督和巡抚是地方名义上最高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学政是督抚的属官。
但是实际上,学政是直接对朝廷负责,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向中央直接汇报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对督抚的一种监视。
当然,督抚与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五人,基本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省一级的领导班子,职务有重叠,关系很微妙。
归根结底,这都是省一级的官僚体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其他一级的官僚体系。
道台,就是道员,正四品上下,介于省府之间,职责不固定清朝地方管理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上面讲的都是省一级的,在省一级之下,其实就应该讲府了,但是清代的三级地方官僚体系并不完全,在省府之间又夹了一个道台衙门,掌管为道员,尊称为道台。
其实,设置这个道台,也是清廷对地方官僚体系的一个分权制衡,担心总督、巡抚职权过大,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职权单独划出,派道员专门负责,比如粮道、河道、驿传道等。
在清朝之前,这是由布政使下面的参政和参议的官职干的事,清朝之后,给拔了出来,也有直接向皇帝密奏的权力。
在级别上,道员表面上是正四品官员上下,由于有密奏的权力,在有些地方的特殊道员,甚至可达到二品的品阶,完全可以与省级官僚分庭抗礼。由此可见,清廷为防止地方造反,究竟设置了多少道“保险”。
府台,就是知府,从四品,是地方行政官僚中层干部通过对省一级的官僚系统介绍,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清朝地方官僚设计的“精华”部分全是围绕着省级行政权力绕圈圈,真正到知府一级的时候,已经不在中央直接控制范围内了。
换句话说,道员能够直接向中央密奏,这在清代之前是很难发生的事情,清朝办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要直接过问知府一级的具体事务,那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这并不表明知府的日子就好过,由于在省一级的官员中,清朝加持了太多的杠杆,最后都是需要知府一级的衙门来完成,这就导致知府遇事,像分类垃圾一样先归拢归拢,生员方面的当然是报告学政,赋税、人事调动报告布政使,司法方面报告按察使等等。
为了能够顺利交差,自然免不了上泡,由于有着更加综合的权力,知府贪赃枉法起来更是容易,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如此的豪横。
在知府下面,还有知县一级的官员,代表了清政府能够有效统治的最底层行政机构,平均在七品左右,对知府负责。
全篇总结综合起来,清朝的地方官僚系统设置的十分精妙,通过这一套制度,把地方官员拿捏的死死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明明很多事情一个官员就能做的事情,偏偏要用一大堆的官僚来掣肘,结果就是整体办事效率极低。
在如此低效率的行政官僚体系下,却依然缺乏监管,导致地方官员往往“打成一片”,形成官官相互的局面。
关于本次臬司和藩司是什么意思和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