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孟尝君一章(孟尝君列传注释及翻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资治通鉴孟尝君一章(孟尝君列传注释及翻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今天给各位分享资治通鉴孟尝君节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尝君列传节选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孟尝君在薛 招致诸侯宾客原文及注释

一、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在薛"原文: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②,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③,以故倾天下之士④。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⑤。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⑥。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⑦。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⑧。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⑨。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二、注释:

①孟尝君(?—公元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

②亡人有罪者:犯罪逃亡的人。

③舍业厚遇之:舍弃家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待遇,这里作动词,“给....待遇”。

④以故:因这个缘故。倾:使....倾心。

⑤一:全部。文:田文,即孟尝君。等:等同。

⑥去:离开。使使:派遣使者。遗:wèi赠送。

⑦以:认为。辍:停止。

⑧刭:,割脖子。

⑨客:对待客人。

三、译文:

孟尝君在薛地的时候,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都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孟尝君)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背着火光在黑影里吃,宾客中有个人很恼火,他认为吃的饭食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觉得惭愧,就用刀割脖子自杀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有宾客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四、点评:

孟尝君对”士“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富的待遇, 使“天下之士”为之倾心,表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可贵品格。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翻译是什么?

翻译:孟尝君对他这么快就回来感到奇怪,穿戴整齐去接见他。

这句话出自《冯谖客孟尝君》,原文节选如下: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

译文: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

赏析

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使冯谖的才华尽露无遗,他在全部核查诸民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他的不凡举动使文势再生波澜,也表现了他重视民本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在复命中他认为孟尝君珍宝珠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少,只缺仁义爱民,故矫命焚券,买 *** 心。

他不仅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雄厚基础,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又抓住了孟尝君的口实把柄:“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胆大心细,果断而讲策略,但孟尝君“不悦”、“先生休矣”则暴露了他有些鼠目寸光、狭隘浅见。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6:孟尝君夜出函谷关

慎靓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二九九年)

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慎靓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二九八年)

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秦烟漠漠雨霏霏,狗盗鸡鸣乃得归。

下士礼贤明月夜,雄关如铁马蹄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孟尝君大才,也有落魄之时,鸡鸣狗盗,微末之技,亦有大用之处。人无贵贱之分,才无高低之别,礼贤下士,人才归位,大善!

孟尝君聘于楚译文

译文:

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

他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

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

原文: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

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更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关于孟尝君的翻译

公孙戌答应了。进府面见孟尝君,说:“小的国家都将相印送给你的原因,是因你能够救济贫困的人,使不得志的人变得通达,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不喜欢你的仁义,仰慕你的廉洁”致:送给所以:……的原因振:通“赈”救济穷:不通达注:貌似是存亡继绝,而不是断绝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资治通鉴孟尝君一章(孟尝君列传注释及翻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