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灭亡了是什么意思,大清亡了以后是什么
清朝都灭亡了是什么意思,大清亡了以后是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都灭亡了是什么意思,大清亡了以后是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
在2022年的冬奥会上,中国500米速滑选手高亭宇说了一个词,搞懵了现场的翻译。
“可能我比较格路吧!”
说完这句话,全场静默了好几秒钟,翻译勉强把这句话直接用英文“glue”(胶水)翻译了出来,笑喷了现场的很多人。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词语会难倒见多识广的同声翻译?
因为“格路”这个词,不仅是一句东北话,还是一句如假包换的“满族语”。
虽然,听起来感觉满语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在汉语中,有很多的词都是满语,甚至有可能,你每天都在说这些满语。
满语是怎么和汉语融合的呢?
又有哪些词语是满语但人们并不知道呢?
2
其实,最开始的满语没有创造者,也谈不上与汉语融合。
1583年,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八旗制度,废除了“诸申”的这个族号,改称“满洲”,满族就此成立,他们说的语言就是满语。
满族则是那个时候,统治阶层的代名词,所以,会说满语曾经代表了一种荣耀。
虽然这种语言是满族人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但那个时候的满语传承全靠口口相传。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满语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通过不断地跟周边各个民族融合,受到蒙古语言的影响,慢慢衍变产生的一种语言,因为不是原创,所以当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后来,随着满族的日益强大,努尔哈赤敏锐的感觉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字,要不然怎么把自己民族的历史保存下来呢?
于是在16世纪的最后一年,努尔哈赤找人在女真族和蒙古族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立了“老满文”。
但是因为“老满文”有很多问题,皇太极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后来满族人广泛使用的满文。
如今有很多学者认为,努尔哈市和皇太极可以算是满语的改造者,但并不是满语的创造者。
但是,一种新语言的推广哪有那么容易?
为了提高满语的覆盖面,在皇太极时期,使用了“铁桶战术”。
他要求后金境内所有使用汉文的地方,必须全部使用满文,只要违抗,就会被严惩。
所以那段时间里就算是被俘虏的汉人,为了生存下去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满语。
1644年,清军随多尔衮入京,顺治在北京称帝,满语也被带入中原。
现在我们看到故宫的牌匾上,都是有两种文字,汉字旁边竖着的那一排外文,就是满文。
顺治帝在坐稳皇位的同时,也没有忘了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开始大力推广满语。
但他发现当时的满族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30万人,而说汉语的汉人大概在三千万人左右,这就相当于把一个说满语的扔到一百个说汉语的人中间,根本推行不下去。
顺治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愿意臣服满族的,都可以被编入满族籍。
靠着这种方法,到了清朝中期,满族的人口像滚雪球般,迅速扩张到了600万人。
解决了人口基数的问题,顺治还学习祖辈的方法,在太庙等祭祀场所必须全部使用满文,还取消了宗室子弟学习汉语的机会,一律只能学习满语。
所以,那个时候,满语也开始慢慢流行开来。
但是,随着“满汉一家亲”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汉人进入到朝廷中,满语的地位开始动摇。
3
到了康熙帝时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满族官员开始学习汉语,说汉语。
这让康熙帝非常不满,他想继承老祖宗的遗愿,让满语发扬光大,
于是他在些重要场合,都坚持说满语,还要求八旗的幼童必须会说且会写满语,旗人写奏折也全部都要用满文。对于能说满语的官员,也都可以得到优先提拔。
然而收效甚微。
相比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来说,满语的词汇量太少了,。康熙帝在跟大臣们开会的时候,有很多的词语或者命令,根本不能用满语表达,必须穿插说汉语。
这就已经让很多大臣,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要多学汉语,才能把问题交代地更清楚,才能更好地跟皇上沟通”的这样一种理念。
再加上北京话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就像“带偏一屋南方人,只需要一个东北人”一样,说满语的官员,也被成功带跑。
甚至到了后期,满族的官员们都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荣。
后来到了乾隆年间,推广满语的工作也仍然在大力进行中,比如:
上朝的时候,乾隆还是会说满语,所有的文书,必须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旗人上奏的时候,必须说满语,不然轻则申饬,重则革职。
即使如此,还是阻挡不了大臣们那一颗说汉语的心。
由此也可以见得,满语已经逐渐没落了。
在史料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在乾隆十七年,吏部带了两位笔帖士来见皇上。
在清朝,笔贴士是满族人的一种特有的职位,相当于是现在的文书,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翻译、抄写汉语和满语的各种文书。
本来乾隆觉得,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满语一定是很精通的。谁料一用满语跟他们沟通,却发现他们甚至有些话连听都听不懂,更别说是正常对话了。
看到这种情景,乾隆感慨道:”连他们都这样,其他的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间,虽然屡任皇帝都会不断想出各种方法,来发扬光大满语,但也都是收效甚微。
到了末代皇帝溥仪那里,几乎就已经全部忘掉了。他在回忆录中说道,他自己会说的满语,只有两个字”伊立”,就是平身的意思。
据说,现在全世界也只有3个把满语作为日常交流首选的人。
他们住在齐齐哈尔,一个叫三家子的,以种玉米和养奶牛为生的偏远屯子里。
4
虽然,现在满语已经近乎消亡,但是,却并不是销声匿迹了。
满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曾经亲密接触过的北京人和东北人,影响更大。
因为满语最开始是通过口口相传才传承下来的,所以,他的语言读起来很有特点,而且特别形象,发音也很生动。
比如,现在北京话里,著名的“儿”话音,就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不只北京话,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日常用语,其实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
1.姓氏
在清朝时候,满族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其中有很多的大家族,都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后来,虽然大清亡了,这些家族也逐渐没落甚至消亡,但是,他们的姓氏,也通过汉语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说不定在你的身边,就有这些隐藏的“皇亲国戚”。
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皇帝的专用姓氏——爱新觉罗。爱新,满语是金,也就是现在的“金”姓,觉罗是”赵“。
所以,你身边姓“金”或者姓“赵”的朋友,搞不好就是“皇族后裔”。
还有很多皇后的姓氏——叶赫那拉氏,满语就是叶、那、南、白。
还有钮钴禄氏,就是姓“钮”。在巩汉林主演的《巴哥正传》中,有一个叫钮超英的角色,就提到,自己是钮钴禄氏的后人。
富察氏的满语是富、傅、李。
佟佳氏很简单,就是姓“佟”。
齐佳氏也简单,就是姓“齐”。
而瓜尔佳氏,隐藏的就稍微有点深,不是姓瓜,而是姓关、石、包、鲍、汪。
2.形容词
我们经常说的一些很形象的形容词,那也都是满语。
比如,冻的直“嘚嘚”,在满语中,就是不停打哆嗦的意思。
高亭宇说的那个“格路”,满语里表示特别。
邋遢,满语里,表示很脏,不爱干净。
磨叽,也是满语,就是动作很慢,很磨蹭的意思。
磕碜,是满语里用来形容很丑,很寒酸。
稀罕,就是满语说很喜欢。
3.名词
生活中的很多名词,也是满语来的,有很多的你可能还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吃。
饽饽,很多人以为是山东方言,其实这是在满语中,用来说糕点、饼干的意思。
旮旯、嘎吱窝,这些也都是满语,意思跟我们现在说的一摸一样。
4.地名
现在在东北,有很多的地名,也都是从满语流传下来的
比如:
吉林,在满语中,叫“吉林乌拉”,是滨江之城的意思。
齐齐哈尔,满语是“齐沁哈尔”,意思是齐沁河边的哨卡
还有哈尔滨,这座有名的冰雪之城,在满语里是“哈尔温”,意思是晒网场。
还有松花江、鸭绿江、伊春、漠河、佳木斯,也全部都是满语。
5
满语作为一种语言,曾经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有过高光时刻,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衰亡了。
关于它衰亡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因为根基太浅,没有文化传承;有人认为是因为过于绕嘴,不便于流传。不管是哪种原因,他都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就像“三家子”村的那位说满语的老人所说:
“什么东西不得没啊!”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进化论的真谛。
万物更迭,乾坤流转。虽然满语已经近乎消失,但却不会被人们遗忘。
不仅因为他已经跟汉语融为一体,更因为他为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另一种精彩和文化传承。
更多清朝都灭亡了是什么意思,大清亡了以后是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