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的感觉是什么意思(空虚的虚是空的意思吗)
空虚的感觉是什么意思(空虚的虚是空的意思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空虚的感觉是什么意思(空虚的虚是空的意思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编辑导语:突然觉得生活空虚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追根溯源,探究了人的空虚感的三个来源和本质,以及使人缺乏获得感的两个重要维度,并提出了消除空虚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士兵突击》 里许三多说: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是好好活着。
我相信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感到困惑,认为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在试图探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时,我发现,总是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大多数人都是衣食无忧,工作体面,过着别人期待的生活。例如:
有孩子的全职妈妈,吃喝不愁,经济宽裕。他们每天都期望孩子快点长大,快点上学。的确,送孩子上学后,她感到一种空虚感。还是大学考生,为了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天天刷题,当考完试出场纠结的心终于放下的那一刻还是一种迷茫感,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当然,有的人工作忙,社交圈和活动满满的,有空也会努力学习考证提升自己。静下心来,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空壳人,不知道以后要往哪里改,怎么改,甚至严重怀疑自己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你以为他们只是凡尔赛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现象是现代人的通病,也就是“精神所及之处并不富足,人们生活幸福却难以掩盖内心空虚,从而有种得失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陷入一个巨大的信息漩涡,地铁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和手机播放的洗脑神曲,软件的设置让人想往下翻。虽然里面的内容让人发笑,但正是这些重复的动作,让人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失去了对深层内容的专注,“空虚感”(Emptiness)也就慢慢降临。.
一、三种不同的输出来源事实上,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他的作品《空心人》中写道,“生命如此漫长,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潜能和存在之间,在本质和下降之间落下帷幕。,因为你所拥有的只是这,所以这是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崩溃,而是一个忧郁的结束。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百无聊赖,焦虑不安的生活状态。虽然是在1925年,但还是让人觉得空荡荡的。那这种“空虚感”到底是什么呢?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不易被他人看到和描述的模糊状态,属于内心空虚,这似乎和焦虑一样痛苦。就像自我意识突然停滞。你的所作所为和个人发展无法和网络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你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就像和外界隔了一堵很深的墙,你在里面能体会到的是无尽的匮乏。
受此困扰的人经常会有负面情绪,比如无聊、孤独和孤立。它的输出来自三个方面:
从人格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我们内心的困惑、随意或者矛盾,都是在一次次的对抗中权衡利弊后调和的。但问题在于人格即完整又分裂,为什么呢?
原因是,我们内心的冲突并不是来自不同部分的矛盾和斗争,而是来自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协调和组织人格的不同部分。你知道,就像一个将军。你每天都需要组织各种不同意见的部门,达成共识,这样才不会产生内斗,快速执行你的主要命令。
然而,许多人在处理内部冲突时往往会犯下巨大的错误。当他们对某件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要做决定时,他们往往会立即跳下裁判席,试图杀死除一人之外的所有其他对手。这种粗鲁的方式会引起白熊效应,你越想让自己不要什么,那种想法就偏在你认知中频繁出现,令人久久不能忘却。.
比如有些人有了辞职的想法后,是否应该离职?有合适的机会吗?外面的环境怎么样?辞职可以拿年终奖吗?各种杂念让你的心很扭曲。即使你最终决定留下来,你的状态也不一定很好,因为你还没有处理好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如果它长期停留在脑中,自己的日常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好比身边的人觉得你言语举动莫名其妙等。
这种内在模式是大多数人的处事方式,并不能真正做到自我调和,因为这些冲突在反复循环之后会越来越严重,进而遇到社会、健康等问题。久而久之,隐藏的倾向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不和谐的冲突。
在别人眼里,有一种人看起来很老实,很平淡,甚至有时候会因为性格冷漠而被拒绝。事实上,其中一些人属于“情感缺失”.
一般是一些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根据心理学调查,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通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即不自信,不善于与人沟通,即使是严重的人也往往悲观厌世。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社交空间里,往往伴有狂躁症。
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我们失去爱的动力(社交、关爱等。),我们会伤害自我价值。从而时常感到悲愤或抑郁,在时间的压缩下它会加大自我的防御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尔夫格林森(RalphGreenson)所强调的,当人们不允许某些愿望存在时,它们就被压抑了。
了下去,压抑到自己的意识都忘记它们的存在。然而,在一次次被抹去时你只能用大片的空白来掩盖。
这让自我更难意识到那个一开始想压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于是想做而无法完成的事就变成“空期待”。那些不需要尝试就知道会失败的心愿,注定被白茫茫的虚空掩盖进潜意识的黑暗河流中,长此以往空虚感便成为你的朋友。
很多人说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准确而言完成目标的人同样也存在空虚的状态,为什么呢?
一种人是完成的目标可能不是内心真正想完成的目标,而是“社会目标”或“团队目标”。它如同任务一般,不得不做。没有真正的热爱投入进去,那肯定带来不了非常充实的感觉,对不对?
另一种人虽自身拥有目标但期望值过高,由于每次完成都非常困难但又有强迫型人格要求自己不得不做,那内心就会拧巴。
在完成后的一瞬间尽管非常快乐,可想起未来每次都要「循环往复」的做此事,心中的落差感会不自觉的上头,那伴随着空虚感也会随之而来,其根本元素是没有为目标寻找“意义”。
什么是意义呢?假设从我的角度来看,能从当下事情中感受到多少「满足感」和「价值感」,同时没有偏离自我出发的本心和长远的规划就是“意义”。
说到底,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发呢?
内心的冲突、情感的缺失、目标的状态三者任何某个元素都可以使人出现空虚,它是构成的基础条件;但这仅是表层,而空虚的本质实则是丧失「获得感」。
二、两大重要维度什么是获得感呢?从字面意义理解为:「获得+感觉」。
它有物质和精神量方面,我把它理解为,当做某件事进行回顾时,有没有觉得有所收获和感到内心的满足,进而带着期望迎接下次做事欲望的到来。
反过来,很多人总是喜欢睡觉前制定第二天几点早起的时间或做事计划,然后次日又循环往复的把碎片化时间投入到“游戏”或“刷短视频”中。于是晚上你就会感觉到精神空虚、无聊,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感。
因此,对于那些短期就可以得到反馈的事情,它可能是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物(游戏、购物、逛街)会给自己增加时间束缚感,好处是能培养获得力。
那些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事,虽获得感反馈周期长,但一旦坚持下来会发现对人的改变非常大。
比如早睡早起,慢慢你会有健康的作息表;又好比锻炼身体,慢慢的你发现自己比别人更有动力。是什么让人的获得感缺失呢?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按照西方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说法,日常三个「我」能否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统一的状态,就是自洽的能力。东方王阳明也曾认为只要做到知行合一,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幸福感。
这些状态多半来源对自己有无清晰的认知和使命达成,比如我知道自己想好好吃顿饭,那么我通过学习烹饪,做了顿丰富的大餐来好好犒劳下自己,就会格外开心,对不对?
其中有条关键奥妙的公式,我被它称为:
自洽力=能力/欲望
当希望提升自洽力时,要么想办法提升能力,要么学会节制自身的欲望,两者达到持平是最佳状态。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大于欲望行动便会扭曲,内心想各种巧取捷径的方法来快速完成某件事以达到期待的状态,最后结果可能不会令人满意。
所以,我想告诉你:两者某个方面出问题你的生活工作就会出现困扰,多数人能力是可塑性极强,通过方法论或指导并刻意练习能对某项技能熟能生巧。
但在欲望管理方面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这以至于“获得感缺失”。
2013年,柏林大学心理学者们探索人脑内伏隔核与脸书(Facebook)使用的联系研究,结果中有一项证实,人们在使用社交平台过程中获得的社会认同会对脑基底核中的伏隔核产生作用,获得暂时的,莫以名状的快感。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社交网络中晒生活,发自拍,互评论我们会很爽,这是一种「被需要的状态」。
当我们贪婪地获取他人的认可时,期待这种认可过程会把自我怀疑平衡掉,通过别人的认证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感就会上升。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形成的社交快感链条是「自我销售—他人认同—自我认同」。
也还有说,我们需要他人认同来产生自我认同,这种被需要也是提升“获得感”重要因素。
假设你突然没有被别人需要时,会感觉到认可、信任、归属感的消失,以此无法形成正反馈,长期已久难免会难免产生自我怀疑。如:部门中开会偶尔背着你,你会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这会让一个人过度因寻求认同,导致不敢表达自己或因别人不认同而长期陷入抑郁状态,那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虚感”。
总而言之,获得感来“自洽力和被需要”两个方面,这种驱动力背后实则是物质或精神某一方面的满足,我们据此来寻找机体或心理平衡点。
单从纯粹物质角度出发,在过去人们喜欢用「全副武装」来为自己添砖加瓦提升幸福指数。而现在什么都不缺的时代,人们更关注从精神层面提升获得感,这是本质。那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获得感呢?
我见过很多人上来就寻找各种「方法」填补,这并不能从根本破解它,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认知到我的空虚来自于哪里?
婚姻家庭治疗师凯特琳·斯莱特曾说,尽管每个人都有空虚,他们整体虽有「内心冲突、目标、情感」三方面,但着眼于细节每个人也许都不同。
三、找到空虚的蛔虫比如:你感到空虚,可能是因日常社交太多,没有自己时间来思考未来人生是什么样?又或者部分人的空虚来自于职业的不稳定,不确定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如何?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来源于“渐渐放弃自我,不再听从内心的期望和愿望”或“想听从内心”但现实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所以每个人的空虚造成的自我放弃也许是不自知、无意的,是因追求完美或寻求他人肯定的。
那么如何找到自我空虚形成的关键要素呢?这里有三个方面:
首先,人的大脑有偷懒习惯,有时身体虽然在做事,但(思维)不一定在哪儿了。有时想想过去的事或令人开心的片段,但总会陷入一些事情的自责或纠结中;有时想象未来基本没有美好的感受,大概率不可避免陷入焦虑中。
这种状态叫做思维闲逛(wandering),就是不加自主的胡思乱想,你以为是放松有时是种压力,你以为的压力有时反而是额外操心。
不妨对照下自己是否有这种状态出现呢?
在我看来“自我觉察”能够有效检索出我从哪个部分单元感到空虚,是因过去的回忆唤起还是压力太大造成的状态紧张?
与此相对的状态是正念(mindfulness),可以描述为人脑主动控制、有目的且专注的模式。
假设你不够专注,那游离的思想就是造成「空虚」进入大脑的要素之一,此要素中想到的“什么”便是我们应该自我觉察的条目。
比如:我是否经常与人做比较?亦或者我只关注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身?我是因为亲人的离开而悲痛?我通过某件事的行为动机想证明、赢得什么?
找个安静的地方用心审视下自己,把它们用笔记下来并认真复盘。
其次,在写出来的事件清单中,要认真探索每个幻想出来的感受是什么状态?它让我有空虚感是因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未必是惊天动力,但你会发现自己感到“无聊、心烦意乱或好奇”。假设难以形容感受,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份更颗粒化的感受清单(feelingslist)作为参考。
最后将注意力放在日常中自我的行为上,这如同反思,“反”注重从外面看里面,像旁观者一样来洞察自身。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自传《旁观者》中,他一直推崇外部视角要跳出去。在一开始将自我抽离出来看自我可能比较困难,但“随着更多的练习短时间内允许自己关注感受,从而会变得更加包容,忍耐度也会有所提高”,就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循序自己体验更强烈的感受。
总而言之,三者循环下来会发现,空虚有时不是因为表面的「钱太少、社交少、感情淡」等因素,而是我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或者说为了得到想要的,拼命追逐,过程中舍弃太多无形的要素,如累的没时间休息,没空社交,突然的静默下来觉得努力好像无意义,所以它和获得感呈现正比例状态。
四、如何消除空虚感那么,如何从不好的状态中逃离出来消除自我空虚的感觉呢?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中的感叹:“如果一切事物背后都隐藏着无形无止的空虚,那么生命除了绝望还有什么呢?”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发展」和「内观」两个层面。
1.发展层面首先人们常说要给自己人生设定意义,不断塑造新的故事让自己奔赴未来,产生价值。可所有意义到最后就是「没有意义」,那找意义还有什么用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阐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告诉我们不要忘乎所以,因为任何人与物都有自己的常态。
所以人生即修行,修行即修心,当下即未来。
在《理想国》中有段关于洞穴的假说,一群囚犯从小住在洞穴底部他们的脖子被锁住,始终不能够回头,只能看到前面的洞壁。囚犯们身后有堆火在燃烧,火的光明把物体的影子投射在囚徒面前的洞壁上,他们就把自己的影子当做世上最真实的东西。
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假设没有去思考和向内照亮,往往以为自我觉察和认识的就是整个世界。这导致自己的观念不断形成价值观,就像那些囚徒把影子当做真实一样活自己的洞穴中,因此要不断迭代自我。
从目标感低的人出发,“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它代表自我在哪里,到哪里去,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不需要远大的目标,但至少要找到源源不断激活自己去行动的方向。
其次从行动层,最耻辱的我想应该来源于逃避,你心中明知道有该做的事情,但却未行动;利用碎片化时间投入娱乐中一旦停止,便会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羞耻。进一步而言,娱乐时间越多这种羞耻感越甚,自己敢面对和承认的勇气也就越少,内心也就越会倾向继续沉沦,最终变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拖延的额外表现,用娱乐塞满时间推迟做自己需要但不想做的事。解决的办法是学会「融入」。把那些逃避的事情尝试与喜欢的事业所结合。假设应该做的事本身就让你快乐,你便不会有自我空虚感了。
2.内观角度向内出发所谓空虚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消极的心态。也是人们常说的没劲,当失去某些精神支柱、个人价值感被抹杀,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我们无所适从时,很容易出现此心理。
你不妨尝试用爱填满自己的生活,这听起来很空洞对吗?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为此付出行动。
比如花时间去陪伴那些爱你的人。可是问题来了,在这个缺爱的时代谁才是真正爱我们的人呢?
辛辛苦苦将自己养大的亲人和那些不管发生什么事,依然不离不弃的朋友,和他们尝试诉诉苦恼,暖暖归属感总会让人有安全感。
可还有一类人他们本身不爱社交怎么办?
不妨学着结识些新朋友或参加些活动,别闲下来,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后认真投入才是崭新的开始,试着多留点时间你会收获许多。当然养宠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在闲暇时间帮助你转移注意力,从而减少胡思乱想。
以自身经验出发,别的动物不敢说,小狗绝对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有绝对的服从和依赖性,并会在关键时刻用生命保护自己的主人。
除上述外,《无聊的意义》中也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以新的视角去看身边的所有,或突破下舒适圈培养个兴趣,尝试在常规生活外学点好奇的东西,给自己一些挑战,接受一个新的项目等。
总结一下:空虚不是坏东西,学着在每件事上寻找获得感。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一切有理性的动物都会有无聊或空虚的时刻,通过创造自我价值,接受内在情绪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等方式,可以逐渐感受到内在力量带来的生活的踏实和丰富,你觉得呢?
#专栏作家#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空虚的感觉是什么意思(空虚的虚是空的意思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