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 关东 关内 关外(关中,关东,关西,关外是怎么个分法)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关中 关东 关内 关外(关中,关东,关西,关外是怎么个分法),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关中 关东 关内 关外(关中,关东,关西,关外是怎么个分法)。
关中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关中属于“地堑式平原”。
什么是“地堑式平原”?就是地貌学上划分的一种两侧被高角度断层围限,中间下降的一种槽形断块构造。
由于关中平原特殊的地质环境,秦岭与魏北山地是缓慢抬升,而关中平原则在下降,这就形成一种四周高而中间低的断限式平原。
关中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杨贵妃“温泉水暖洗凝脂”的临潼华清池,就是位于断层线上。
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关中,也就是常说的关中平原,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都最宽可达100公里,窄处仅20公里。古代称关中平原为“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
关中之得名确实因“关”而来。“地堑式平原”四周高,中间低,难免就会形成平原周边的众多关隘。
关中的得名,便源于这些关隘。
1、函谷关。旧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新关位于河南省新安县。“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说的就是这个关中平原的东大门。
2、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
3、蒲津关。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镇。
4、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司马迁言:“南阳西通武关、郧关。”武关是关中平原到南阳盆地的一个要关。
6、萧关。汉代设于宁夏固原县,北宋改置同心县。
7、金锁关。位于陕西铜川市。
8、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指这个关中平原的西大门。
这些关隘,使得关中平原成为“金城千里”易守难攻的形胜之地,奠定了关中平原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更多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读史。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汧水)、雍(雍山)以东至河(黄河)、华(华山)。
《史记》中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范围之内。
后来的四关说,函谷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南关)和北萧关(金锁关)。
两关说,大抵函谷关和陇关之间。
这些说法虽晚,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四关大意相同,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关中”地名的由来并未有确切的定论。
《陕西通史》记载,西晋潘岳在《关中记》中说三秦以陇关为限东为函谷为界,二关之间为关中。唐代《三辅旧事》中说,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
东晋徐广在《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作注释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史记》卷69记苏秦游说秦惠王曰:“三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古时大抵定位关中如此。
现在一般说的关中,指陕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一东,潼关以西区域。行政区划,西安,咸阳,宝鸡,谓南,杨陵区。五市一区。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95万左右。南依秦岭,渭水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是天然地形屏障,这就是今关中的定位。
。
更多关中 关东 关内 关外(关中,关东,关西,关外是怎么个分法)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