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吉思汗和女真族关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吉思汗和女真族关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关系(建州女真的前世今生)

《北纬42度—大明王朝的生死线》 第24节

作者:温骏轩

1

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被朝廷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种任命原本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一般来说只是对被羁縻部落内部继承的官方认证,所谓“俾仍旧俗,各统其属”。这就好像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婚姻登记处只是帮着发个证书,不能帮你做决定一样。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就是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的这次接班表面看起来并没有问题。不过实际上里面还是大有文章的。朝廷对女真诸部的经营原则是“以夷制夷”。最好的状态是你们之间掐得你死我活,但都要求朝廷出来主持公道。至于到底公不公道,那就看个人感受了。

此刻努儿哈赤的感觉肯定是不公道。他之所以能够继位,是因为之前建州右卫反叛朝廷,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塔克世本来是代表朝廷前去劝降。结果人还在城里,辽东总兵李成梁下面的兵,与带路的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就不顾二人的死活杀了进来。导致努尔哈赤的父祖死于乱军之中。

努尔哈赤肯定不能追责李成梁,除非他想背一个反叛朝廷的罪名。于是就强烈要求杀尼堪外兰抵命。然而明朝方面却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尼堪外兰是在为朝廷效命平叛。被努尔哈赤逼问得急了,甚至有边将放出话来,如果努尔哈赤再不依不饶的话,就扶植尼堪外兰成为新的建州之主。

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见明朝非但没有杀尼堪外兰抵命,还风传要扶植他,建州女真这边真有不少看不惯努尔哈赤的人,跑去说要效忠新主的。不过眼红的多是努尔哈赤的同龄的亲族子弟,有政治头脑的建城主们多是观望或者站队努尔哈赤。

朝廷这次不惩戒尼堪外兰,不代表真的会扶他上位。努尔哈赤是名正言顺的建州左卫指挥使,这位置传到他手上都快200年了。可别小看血统,当年成吉思汗和扎木合先后称汗,要不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曾经统一蒙古诸部做过大汗,两个人谁更有机会统一草原还真不好说。也先够强吧,就因为不是黄金家族的血脉,到头来依然落得个惨淡收场。

倒不是说有了血统就有了一切,只不过打破旧秩序需要时机和过程。朝廷治边的要求是别生乱,新势力除非有压倒性优势,才可能顺势被朝廷认可。否则的话,天时总归是在旧势力一边的。

于私来说,凡事脱不出个理字,这也是为什么打仗一定要师出有名。父祖之仇不共戴天,女真人讲究有仇必报,努尔哈赤报父仇理由到哪说都占理。两相一比较,换我也押宝努尔哈赤。

2

尼堪外兰可以不杀,但努尔哈赤那边总得有个说法。这个倒也有个承袭已久的规矩叫作“赔命价”。女真人的习俗是“杀人偿马牛三十”。在现代人看来,杀人用钱抵,那不就是“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此一时,彼一时还真不能这么理解。

用钱抵命在当时算是个重大进步,不然就是你杀我,我杀你,冤冤相报何时了。说到底,那个时代人命没那么金贵。

按照这个女真标准,身为辽东最高军政长官的李成梁,补偿了努尔哈赤三十匹马三十道敕书。要是分开来看,三十匹马是赔他父亲的命,三十道敕书是赔他祖父觉昌安的命。觉昌安不光是建州左卫的酋长,还是朝廷任命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只用三十匹马来抵命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敕书通俗点讲就是“委任状”,这东西在边疆地区属于硬通货。每一个接受朝廷任命的部落首领都得有敕书认证身份。同时敕书还代表着贸易权。大明跟历代王朝一样,用封贡贸易来控制四夷。只有那些接受朝廷任命的部落首领们,才有资格进京朝贡,包括按照相对应的配额获取赏赐及进行贸易。

三十道敕书就是三十份贸易配额,李成梁认为这个补偿不低了。其实努尔哈赤这个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官职,也是补偿的一部分。因为这个位置原本是属于他的祖父觉昌安,而他的父亲只是觉昌安的第四子,按正常继位顺序是轮不到努尔哈赤的。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上位后,建州子弟多有不服的原因。

其实那些支持努尔哈赤的城主,也有类似心理。你尼堪外兰原本和我们一样,都是建州三卫治下的城主,凭什么就想着攀上李成梁的大树,骑到我们头上。

人死不能复生,识时务者为俊杰,虽说父祖之仇不共戴天,努尔哈赤亦只能暂时把对明朝的不满压在心底。以家传的十三副铠甲为资本起兵向尼堪外兰复仇。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哪是十三副铠甲给的底气。真要说起来,那不光代表明朝态度,更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三十道敕书起得作用要关键得多。

很多人都说努尔哈赤能成功,李成梁帮助最大,这话还真没说错。他的这些举动代表着朝廷,等于给了努尔哈赤“天时”,有了“天时”就能“人和”,能让那些聪明人知道该往哪站队。

三年后屡战屡败的尼堪外兰被迫避入辽东,寻求明朝的保护。

既然尼堪外兰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努尔哈赤也表示愿意效忠朝廷,甚至视李成梁为父甘受驱使,那尼堪外兰成为弃子就成为必然了。于是这个旧势力挑战者被交了出去,用他的人头平息了一场动乱。

只是任谁也想不到的是,攻杀尼堪外兰只是一个起点。30年后努尔哈赤竟然能够统一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16年),11后拿下朝鲜。又过了17年,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就变成了努尔哈赤的孙子,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则吊死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

中国文化用天干地支纪年,以六十年为一轮回。如果以努尔哈赤起兵复仇为清朝兴起的起点,崇祯吊死煤山为明亡的象征,倒是正好合了一甲子之数。回头看,当年成吉思汗从起兵开始统一蒙古诸部,到攻灭金国入主中原,也是花了五、六十年时间。

说起来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两个人的经历还真有点相似。努尔哈赤跟羁縻女真地区的明朝有血仇,起兵反明时发了名为“七大恨”的讨伐檄文,七大恨的第一条就是父祖无端被明军所杀之事。

成吉思汗同样跟羁縻蒙古地区的金朝有血仇。蒙古诸部最早是由成吉思汗曾祖父合不勒汗统一的。合不勒汗的继任者,他的堂弟俺巴孩汗就是被当时的金熙宗钉死在木驴上的。后来成吉思汗在讨伐金国的直接理由,就是为俺巴孩汗报仇。

3

成吉思汗的祖先统一过蒙古诸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倒没那么辉煌,但也不是入不了史书的无名之辈。理一理建州女真的来历,甚至能跟宋徽宗、宋钦宗、明成祖朱棣,包括建立李氏朝鲜的李成桂都扯上关系。

上一章说朝鲜的事,不是提到一个铁岭卫和三万卫嘛。这两个地处沈阳之北的卫所,是唯一设置在北纬42度线以北的明军卫所。它们的得失是辽东安危的风向标,而辽东的得失又关乎帝都的安危,可以说怎么来形容它们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铁岭卫是从朝鲜撤回来的。当然从当时的情况看,朱元璋并没有真的在朝鲜铁岭设过卫所。保留这个名字有震慑李氏朝鲜的意思。如果你敢不听话,那我就让铁岭卫回它的老家去。三万卫也是这种情况,只不过它的初设地点不是在朝鲜境内,对应的是黑龙江省依兰县。

三万卫得名于元朝在此设的三个女真万户,而这三万户就是建州女真的前身。

说起三万卫大家肯定不熟,那五万户呢?估计知道的人也很少。那“五国城”呢?这个估计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了。

建州女真的祖地跟一条江和一座城有关:江是牡丹江,城是五国城。发源于长白山脉腹地的牡丹江,北流出山地后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注入松花江干流。五国城便位于牡丹江注入松花江的江口。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徽、钦二帝及数以千计的宗室被当成战利品押送回女真人的老家。五国城便是这两位皇帝的安置地,也是宋徽宗的身死地。

如果只是因为关过两个皇帝,五国城是不会出现在这本书中的。五国城更重要的身份,是充当东北渔猎区的南北分割点。为了便于识别,我们可以把五国城及其以北的女真部落称之为“北女真”,五国城以南的女真部落称之为“南女真”。

能够成为南、北女真的分割点,是因为五国城在地理上是三江平原与松花江平原的分割点。同时过了五国城,也就相当于走出了长白山脉。

东北地区有三大平原,由南向北分别是: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以及东北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合流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以平原来论,女真人的活动地区算是占了一个半,包括松嫩平原中的松花江平原部分(嫩江平原属于游牧之地),以及它北边的三江平原。

以三江平原为核心的地区,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北大荒。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片荒蛮之地。荒蛮有两个原因:一是纬度过高导致气候寒冷;二是三江平原实际是被长白山脉、外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几大山脉围就的一个盆地。几条大河的水淤在里面,使得其大部分土地的自然地貌呈现为沼泽地。

一直到上世纪50-70年代,这一地区方在现代机械及育种技术的助力下,排干多余积水才变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并赢得了“北大仓”的美名。

对于女真人以及其它成长于白山黑水的渔猎民族来说,覆盖松花江平原和长白山脉的南女真地区,条件肯定是要好过三江平原的,最起码温度也能高点。如果说南女真地区,在气候温暖期还能搞点农业,帮着建立扶余国、高句丽、渤海国、金国等政权的话,那么北女真地区当年就真的是纯渔猎区了。

4

“五国城”的名字来源于辽金时期,居住于三江平原的五个女真部落,这五个部落被合称为“五国部”。五国城位于五国地区最南端的,更准确的名称是“五国头城”,背山靠水算是北女真条件最好的地方,同时也是五大部落的会盟点。

金国的核心部落“完颜部”则崛起于南女真地区,最初的都城“上京城”位于哈尔滨东南。在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之前,五国部便已经为完颜部所收服。

元朝称女真之地为“三京故国,五国故城”,这“三京故国”指的就是南女真地区,因为刚才说的这些东北政权,在南女真地区建了不少名字带“京”的政治中心。至于“五国故城”代指的就是北女真地区了。

虽然辽国把白山黑水之地的女真部大都认定为“生女真”,只有迁入辽东的才是“熟女真”,但对于以完颜部为代表的南女真来说,以五国部为代表的北女真,肯定是更“生”的女真了。把宋朝的两个皇帝放在五国城,在完颜金国看来相当于发配边疆。

完颜女真入主中原后,五国部女真因为不是核心部落,整体还是留在了原地。不过这倒是因祸得福,毕竟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那些入主中原的核心部落,后来都被蒙古人清洗的差不多了,金国宗室们遭的罪并不比当年宋朝宗室的少。

被蒙古征服后,元朝同样没把五国部女真迁走,只是按自己的规矩编了五个万户,统称为“五万户”。等到纳哈出归降,朱元璋开始经营松花江流域时,五万户已经兼并重组成了围绕五国城一带定居的胡里改部、斡朵里部,以及桃温部等三个万户。

于是乎公元1387年,朱元璋开始在东北广设卫所时,“五万卫”翻牌成了“三万卫”。依托三万卫还设了个名字特别长的机构,叫作“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兀者、乞例迷都是野人女真的主要部族名,分布于三江平原。翻译过来就是管理兀者、乞例迷等野人女真的军政机构。

五国城的重要性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就算是改朝换代都不会变。后来清朝在入主中原后,仍然是依托五国城统治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无非是把名字改成了“三姓五国城”,简称“三姓”城。加注了三姓,是因为清朝从三江平原迁来了三个生女真部落入驻于此。而这些没有被带入中原的三江平原生女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分民族时,被单独列为了“赫哲族”。

说个题外话,要是比照现在的民族划分原则,五国城女真跟完颜女真估计得划成两个民族。

岳飞当年的梦想是“迎还二圣”,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红巾军起义打的是复宋的旗号,拿下五国城并驻军对于朱元璋来说极具标志性意义。如此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点,朱元璋肯定是想直接设立明军卫所,作为帝国直属领土的北级点,就像同一时期想在朝鲜设置铁岭卫,作为帝国东极点一样。

5

不过五国城离辽东还是有点远,朱元璋当时派了步骑两千前去设“三万卫”。结果派出去的将领到那就上书“粮饲难置,奏请退师”,第二年初就不得不内迁至辽东(公元1388年)。这事说起来跟高丽方面对铁岭卫的激烈反应也有关系,高丽那边都大兵压境了,朱元璋觉得还是先别管野人女真的事,集中力量警戒朝鲜才是上策。

后来李氏朝鲜建立,向明朝称臣,三万卫也没迁回牡丹江口。朱元璋也想通了,反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女真也好,朝鲜也罢,只要臣服都算是大明子民。三万卫和铁岭卫一起,放在辽东的最北边,同样能展现它们的标志性意义。

三万卫放在了辽东,那么贡献了这个名字的那三个女真部落有没有南下呢?在朱元璋决定在五国城设三万卫之前,这三个女真部落就已经离开了世居的五国城南下。

谁都想过好日子,过好日子就得往南走,向北纬42度靠拢。五国城这个位置在女真地界也只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最根本的问题是不靠近农耕区,很难通过互市、劫掠手段获取农耕区的丰富物资。中国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迁徙都是严格受限的,不是说你想走就能走,元朝垮了可是个大机会。

事实证明树挪死,人挪活。这三支南下的五国部女真最终成了建州女真的前身,250年后入主中原,为所有东北渔猎部落出了口气。

正常情况下,五国部女真想南下的话,那肯定是从黑龙江往吉林走,往松花江上游走。五国城以南的松花江沿线地区,包括哈尔滨、吉林等地在元朝被称之为“海西”地区。直接往南走,那就是进入海西地界了。

问题是海西一直是有主之地,也是女真诸部的核心区,当年完颜女真就崛起于哈尔滨一带,并定都在哈尔滨之南。后来与建州女真相争的“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其祖地就在哈尔滨一带。哈尔滨北边有条河叫作“呼兰河”,扈伦就是呼兰,只是翻译成了不同的汉字。

扈伦部在元朝末年也从东流松花江边上的哈尔滨,南迁到了西流松花江边上的吉林,并逐步在长白山脉中扩张至与辽东相接。在脱脱不花东征,海西女真遭遇重大打击后,扈伦部方分裂形成为各自独立的“扈伦四部”。

正因为这个扈伦部的起源地是原来完颜女真的中心,很多人认为扈伦部才是真正的金国宗室后裔。甚至直接认定为是完颜宗弼,也就是跟岳飞打得难解难分的“金兀术”的后人。这事听过算过,可以确定的是有海西女真挡着,五国城女真就没办法由松花江流域南下,向北纬42度线靠拢了。

标签:

更多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吉思汗和女真族关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