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故事200字(陶行知的故事200---300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陶行知的故事200字(陶行知的故事200---300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陶行知与学生们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7年陶行知回国,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毕其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人。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他认真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他还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赴各地开办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那就是师资成了最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放弃教授的头衔和高薪,创办师范学校。

1926年12月,陶行知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向江苏省教育厅申请创办乡村师范,3天后就获批复。他立即脱下西装,穿上草鞋,马不停蹄地投入筹款、建校工作。他选中南京北郊,距燕子矶二三华里的一座荒山“老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小庄”作为校址,要在这里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创办起中国第一个乡村师范——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改“老山”为“劳山”,改“小庄”为“晓庄”,取“在劳力上劳心”“日出而作”的意思。

晓庄学校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它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在招生广告里明文规定:“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培养目标是: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改造社会的精神。校训是:“教学做合一”。

这个小山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校址原是一片荒野。1927年3月15日正式开学,在开学典礼的头天晚上,陶行知与几位客人就住在农民家里,稻草铺地,同卧的还有一头大水牛,他戏称它“牛大哥”。开学那天,师生们穿着草鞋,有的扛帐篷,有的拿绳索,在晓庄搭成四个大帐篷,供来宾休息,又用木料搭成一个高台。出席典礼的有从南京来的江问渔、陈鹤琴等各界代表和敲锣打鼓前来祝贺的农民。第一期学生只有13名。陶行知作了简短的致辞,他说:“今天是我们试验乡村师范开学的日子,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他号召大家:“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

开学后,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早晨5时,全校举行“寅会”,师生轮流主持,先唱陶行知填词的校歌《锄头舞歌》,讨论学校的事务,会后是早操。上午读书,下午田间劳动、工艺制作、校外社会实践等,晚上是平民夜校活动,完全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刚开始同学们住在帐篷里,后来在指导员带领下,修造自己的宿舍、教室,还修建了大礼堂“犁宫”,这是师生们到山上挖泥土,用泥土做成巨型的砖块,然后砌成的。并建成了图书馆,称为“书呆子莫来馆”。对于此名,他详细解释说:“敝校现在造一小规模之图书馆。其名似嫌太长,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盖专为用书而设,非为书呆子而设也……图书馆之设置,对此点须特别注意,不然即失去图书馆之真意义矣。”

晓庄师范是我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最早的发源地和试验场,是“生活即教育”理论的伟大实践,历年从晓庄师范走出了张劲夫、刘季平、李楚材等一批杰出的人才,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田汉’欢迎田汉”

在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提倡师生衣食住要“农民化”。他们还经常开展戏剧活动。陶先生编了剧本给学生排演,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1929年1月,著名戏剧家田汉率南国社从上海到南京演出。陶行知与田汉早就认识,他得此消息后,立即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田汉下榻处,郑重邀请南国社下乡演出。陶行知的盛情使田汉深受感动,二话没说,就慨然允诺。那时正值寒冬雪天,田汉亲率南国社同仁们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赶到晓庄,途中装运道具的大车,因路滑翻进了水沟,大家好不容易把车拖了上来。

晓庄师范的师生和农民们在大礼堂“犁宫”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陶行知致了热情而又幽默的欢迎词,他说:“今天,我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晓庄是为农友而办的学校,农友是晓庄师生的朋友,我们的教育是为种田汉而办的教育。所以我是以一个‘种田汉’代表的资格,在这儿欢迎田汉……”田汉高兴地作了答词,他说:“陶先生说,他是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实不敢当!我是一个假‘田汉’,陶先生是个真‘田汉’。我这个假‘田汉’,能够受到陶先生这个真‘田汉’以及在座的许多真‘田汉’的欢迎,实在感到荣幸!我们一定要向真‘田汉’学习,让革命的艺术同‘田汉’大众携起手来!”他们两人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演出开始。那天,南国社演出了《苏州夜话》《兄弟》《卖花女》《湖上的悲剧》等话剧。这些戏或是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或是描写青年的恋爱悲剧,无不深深打动了晓庄的师生和农民们,场内掌声不绝于耳。

南国社的演出推动了晓庄师范的戏剧活动。他们成立了晓庄剧社,陶行知亲任社长,编演了《爱的命令》《生的意志》等许多戏。他们不仅在校内演出,还到农村去演,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巡演,着实火了一段时间。

鼓励高士其搞科普创作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那就是“爱满天下”,陶先生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学生、朋友都充满了爱心。高士其,大家都知道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陶先生的老朋友。高士其早年也留学美国,在做实验时因受细菌感染而身体致残。回国后,他一度非常困顿,父母不理他,有些朋友也疏远他。这时,陶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接到上海西摩路的自然学园里来。陶先生看高士其身体虚弱,特地为他订了一磅牛奶。高士其非常感激,说:“陶先生,太谢谢您了!我这个废人帮不了您什么忙,只能给您增添麻烦……”陶先生说:“快别这么说,士其,我要请您做的事情多着呐!我想编一套《儿童科学丛书》。科学要从儿童教起,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教给儿童科学知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想请您先写生理卫生这部分。”高士其受到了振奋,连忙说:“好,我来试试!”

从此,高士其开始了科普读物的写作。他忍着疾病的痛苦,艰难地创作。三天夜以继日,写成了一篇《三个小水鬼》。陶行知仔细地阅读了文章,说:“意思很好。写通俗科普作品,我给您推荐两位老师。一位是您的耳朵,文章写好了,先读给耳朵听一听,看看有什么地方不顺耳。另一位老师是没有文化的老妈子,自己听顺耳了,还不够,还要读给老妈子听,她听懂了,您就成功了。”这一席话,对高士其很有启发。他根据陶先生的要求,努力写作,他写出了《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一批科学小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后来,高士其成为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始终记着陶先生,他深情地说:“是陶行知先生引领我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

更多陶行知的故事200字(陶行知的故事200---300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