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的基本知识 基础知识(养猪的基本知识总结)
养猪的基本知识 基础知识(养猪的基本知识总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养猪的基本知识 基础知识(养猪的基本知识总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很多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小猪的信息。这里是由(扬升资讯)边肖整理的小猪相关内容与你分享。让我们看一看。很多朋友想了解一些山东仔猪的信息。下面是(升天资讯)边肖整理的山东仔猪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让我们看一看。
颜倩
养殖:种猪可以对养猪场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瘦肉型猪是世界猪种的主要品种。优质肉猪常见的种猪有约克夏、长白猪、杜洛克、皮特兰、汉普夏。我国主要引进培育了约克夏、长白、杜洛克三个种猪品种,构建了“杜长大”三元商品猪繁育体系,这也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商品猪体系。种猪育种体系的完善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种猪育种的核心。中国在生猪育种方面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原因在于育种体系、资金投入和育种技术的不足。
养殖: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我们常用PSY指数(能繁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来考察断奶节点前的猪育种效率,它由母猪年周转率和每窝断奶仔猪数决定;环节可分为配种发情、母猪产仔、仔猪喂养。从各方面选择繁殖能力优异的种猪,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其发情和交配效率,降低仔猪分娩和哺乳期的死亡率,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效率。
育肥:集约化养殖,规模效应强。育肥期仔猪体重达到30公斤以上时,可转入育肥舍。在这个阶段,猪生长最快,死亡率相对较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比哺乳期和育婴期低,但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规模养殖企业通常采用两种育肥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种是
疾病防控:猪疫苗前景广阔。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疾病很容易在养殖场传播。做好整个养殖过程中的猪病防控,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在猪的几种流行性疾病中,除非洲猪瘟外,疫苗都是作为免疫防控手段。随着养殖龙头企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和行业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的加快,猪病免疫疫苗批签发量快速增加。在生猪养殖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使用寿命较长的生产工具,能繁母猪的免疫程序比商品猪更加全面和严格,其疫苗接种集中在分娩前后。对于商品猪,由于仔猪免疫力低,大部分疫苗都是在仔猪阶段接种。
养猪场设施和设备:工厂化养殖的物质基础。猪场设施设备是生猪工厂化养殖的物质基础。养猪场内部布局一般分为生活区、辅助生产区和生产区。现代养猪场通常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实现批量生产,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工厂化养猪已经走过了机械化、信息化阶段,现在正在走向智能化养猪,这不仅需要设施设备的研发和升级,还需要AI、云计算等软件支持。
风险警告:
1.非洲猪瘟毒株流行风险超出预期;
2.国内生猪养殖业格局恶化超出预期。
养猪基础知识的全方位整理
养猪基础知识全方位组织猪肉是人体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全世界有着悠久的养殖和消费历史,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养殖猪。在发达的养殖主体中,在生猪养殖、配种、育肥等阶段形成了产业化规模生产,建立了优良的疫病防控体系,提供了先进的猪场养殖设施和设备。从机械化养殖到信息化养殖,养猪场逐渐步入了智能化养殖阶段,
猪肉是国内居民的首选肉类,消费需求相对稳定。我国每年人均消费猪肉约20KG,猪肉消费占肉制品总消费的比重稳定在65%左右。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导致的去产能,人均猪肉消费量下降,猪肉消费占肉制品的比重下降到59%。随着非洲猪瘟的逐步控制,猪肉消费可能会得到提振,预计未来国内猪肉消费将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生猪养殖和消费历史悠久。中国猪肉主产区集中在华北、华中、华南。中国的生猪数量从1996年的4亿头增加到2012年的7亿头。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生猪产量下降至5.5亿头左右。从省份分布来看,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云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辽宁、江苏是我国猪肉主产省,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猪在世界各地被大量饲养。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0-2018年世界生猪产量约12亿头,其中中国生猪产量最大,2010-2018年生猪年产量约7亿头。2019年以后,由于非瘟疫,国内屠宰量下降。世界上其他主要养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巴西和俄罗斯。根据美国农业部2018年披露的数据,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是全球前五大猪肉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墨西哥、韩国和美国是全球前五大猪肉进口国家和地区。
注:将2010年至2020年的产量相加,计算比例。
养殖:种猪可以对养猪场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瘦肉型猪是世界猪种的主要品种。商品猪常见的种猪有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和汉普夏猪。我国主要引进培育了约克夏、长白、杜洛克三个种猪品种,构建了“杜洛克”三元商品猪繁育体系,这也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商品猪体系。目前世界上质量较好的主要品种有六个,分别是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台湾、英国和配套品种。猪的育种和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决定了完善的育种体系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猪育种的核心点。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长期的持续投入。中国生猪养殖落后于美国、丹麦、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核心原因在于育种体系、资金投入、育种技术的相对落后。
根据经济用途,猪可分为肥型、瘦型和两用型。
脂肪型猪:这种类型的猪能有效地将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体脂,但其将蛋白质转化为瘦肉的能力较差。猪胴体瘦肉率在45%以下。目前肥猪市场小。二战前,因为对猪油的需求,美国大规模养殖肥猪。这种猪以巴奇亚猪为代表。
瘦肉型猪:猪的体长,猪胴体瘦肉率在60%以上。瘦肉型猪的饲料转化率比较高。二战后,对猪油的需求明显减少,瘦肉型猪开始大量养殖。目前常见的肉类品种主要是瘦肉型猪,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
肥-两用猪:体型大小、肥瘦程度、饲料转化率介于肥型猪和瘦肉型猪之间,瘦肉型猪率一般在50%-55%。
我国传统地方猪种瘦肉率一般在40%-50%,饲料报酬率在3.5: 1以上,经济效益低。随着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我国也在逐步培育新的猪种。中国养猪历史悠久,形成了大量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如朱敏、荣昌、太湖等。我国地方猪种具有明显的高繁殖力优势,但劣势是瘦肉率不高,在40% ~ 50%之间,饲料报酬较低,一般在3.5: 1以上。随着国外优良品种在我国的逐步引进,新品种的培育正在有组织地进行。中国培育的新品种有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弄玉白猪。
目前,世界上常见的种猪有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德猪和汉普猪;
大白猪:原产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及其附近地区,大白猪具有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产仔数多、母猪泌乳性能好等优点。具体来说,大白猪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产仔数大,泌乳性能好:母猪初发情165-196天,220-240天适宜配种,初产9头以上,经产10头以上,饲料转化率2.8: 1以上,瘦肉率62%以上。主要用于杜洛克猪杂交生产第一个母本,即长白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再与杜洛克猪杂交生产商品猪。
白猪:生产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母猪产仔多,奶水充足,断奶窝重较高;但具有抗赤字、体质弱、对饲料营养要求高、易发生繁殖障碍、裂蹄等缺点。主要用于长白猪的杂交生产,常作为与长白猪杂交的第一父本,与地方猪种和栽培猪种杂交效果较好。
杜洛克猪: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品质好,瘦肉率高。而杜洛克母猪平均产仔数在9头左右,雌性差,繁殖率低,在杜洛克杂交育种中常作为父本使用。
皮特兰猪:皮特兰猪是由法国贝叶猪与英国北夏猪回交,再与英国大白猪杂交而成。生长迅速,6月龄体重90-100kg,日增重750g左右,饲料转化率2.5: 1以上,瘦肉率70%。每头母猪的产仔数约为10头,活产仔数约为9头。在经济杂交中常作为父本使用。
汉普猪:每窝产仔数10只,生长速度慢,日增重700g左右,饲料利用率3左右,瘦肉率61%左右。在经济杂交中常作为父本使用。
我国主要引进培育了约克夏、长白猪、杜洛克三个种猪品种,构建了三元商品猪繁育体系。“杜长大”外三元品种是指由大白、长白、杜洛克三个引进品种杂交而成的商品猪。因其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低的优势,是市场上最主流、最通用的商品猪杂交组合。
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也各有优劣。目前,国际上公认种猪质量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6大品系,即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台湾、英国及配套。
美系:美系品种猪最大的优势是体型好,生长速度快,120kg的低饲料肉,体型好,后腿壮,抗应激能力强。而美种猪整体产仔数不高,后备母猪利用率低,泌乳能力相对较差,所以美种猪更适合用作种公猪。
附加系:附加系种猪的特性与美系相似。育种中的育种方向主要是体型和抗逆性,产仔数相对较低,更适合作为种公猪使用。
丹品种:丹品种猪最大的优势是产仔数较高,平均产仔数可达14-15头,
法制:法国猪繁殖能力好,平均14胎活仔,但体型差,生长速度慢,生长后期料肉比高,对母猪营养水平要求高。法国猪中长白猪和大白猪品种更好。
台湾:台猪主要指杜洛克,体型较好,繁殖能力比美猪差。英系:英系猪的繁殖能力和美系猪差不多,大白猪的优越感强。
配套系:配套系猪是指经过科学测定,由一些专门的系组成的固定的杂交育种和生产体系。不仅是一套养殖模式,也是一套生产模式。配种猪不是简单的品种杂交,它有完整的配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按照固定的杂交模式生产,不能改变,配种猪的后代生产才能相对稳定。匹配系的好处是各方面都比较一般,比如产仔数、体型、生长速度、抗应激能力等。都处于平均位置。目前主要有四大支撑体系:迪卡支撑体系、Sige支撑体系、PIC支撑体系、大蓝支撑体系。
种猪育种原理种猪育种是指在不同的猪种中寻找满足生产能量需求的基因,留作育种之用。也就是说,通过在其中决定保留哪头猪,如何进行育种,通过选择匹配,提高群体的遗传水平,从而不断培育出稳定优质性能的种猪群体。
从种猪育种和改良的基本原理来看,遗传变异、选择强度、选择精度和世代间隔决定了种猪的遗传进度。遗传变异是遗传改良的基础,选择强度和世代间隔是根据育种措施和育种方案确定的,而育种选择的准确性取决于育种值估计的方法和使用的信息量。
从种猪的育种和改良方法来说,首先需要对种猪的形态进行测量和评估,得到表型测量结果,然后通过遗传评估方法得到育种值估计。基于此,我们可以选择优秀的种猪进行选育,从而获得优秀的后代。然后,继续对后代进行育种和改良,一个周期不断改进,不断满足同样不断变化的育种需求。
其中,能量计量是生猪生产和养殖的基础。常用的能量测定主要包括生长能量测定、屠宰能量测定、肉质评定和繁殖能量测定。
生长指标:达到目标体重的日龄、平均日增重、目标体重的背膘厚、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等。
屠宰的可衡量指标: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胴体长、瘦肉率等。
肉质评价指标:品质评价包括肉色、大理石花纹、pH值测定、肉失水率、嫩度、肌内脂肪等。
繁殖指标:初产年龄、窝产仔数、窝间距、窝产仔数、泌乳量、断奶窝产仔数、仔猪数等。
来源:《养猪学》,《现代实用养猪全书》,长江证券研究所。
猪的育种常采用杂交育种,使育成的后代具有“杂种优势”,即生长速度、繁殖能力、适应性等方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保种纯种猪是建立杂交育种体系的基础。育种体系一般由种子场、育种场和商品场组成。原种场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原种猪,建立纯种猪的品系结构,对引进品种进行改良和繁殖。种猪场的主要任务是大量繁殖种猪,满足下游商品猪场的需求。一般繁殖场可分为一级繁殖场和二级繁殖场。一级繁殖场通过纯种繁殖提供纯种种猪,二级繁殖场通过同品种杂交为商业市场提供杂交猪。商品猪场的任务是生产大量优质杂交商品猪。一般来说,有三种
猪育种改良的原则和方法决定了完善的育种体系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猪育种的核心点。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这也导致投资周期长,初期收益低。在育种过程中,由于育种基因是猪场育种效益的核心,育种技术能力是生猪育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取决于育种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积累的深度,即性状的确定方式、种猪数量和性状数量。背后需要完善开放的育种体系,持续的性能测定和基因数据库建设,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育种目标的不断完善。是养殖产业链中专业化程度最高、耗时最长、经济效益最持久的工作,也是构成养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环节。
来源:《国外生猪育种体系简析及对我国生猪育种的几点思考》周磊,长江证券研究所。
来源:《现代实用养猪全书》,长江证券研究所。
中外生猪养殖体系比较由于生猪养殖前期投入大、回报低,在起步阶段,国外大多以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名义,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养殖工作。企业强大后,逐渐过渡到以企业为基础的市场化养殖。国际生猪育种体系可分为两种:一是行业协会指导和组织中小型猪场开展联合育种,如美国生猪检测和遗传评估体系、加拿大猪改良中心和丹麦国家猪遗传改良计划,美国和丹麦的联合育种组织分别成立美佳育种集团和于丹国际,销售育种产品;二是专业育种公司的遗传评估体系,如英国PIC公司、加拿大嘉鱼公司、荷兰Heipole公司、法国Nucleus公司等。
PIC公司隶属于全球领先的动物养殖公司GENUS Group。PIC长期占据全球种猪市场第一,2020年市场份额将达到16%。2020年,PIC公司将繁育后代约1.71亿头,占美国农业部估计的2020年全球生猪屠宰量的14.6%。PIC的全资母公司Genus International Group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动物育种集团,其下属的ABS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奶牛和肉牛育种公司。PIC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公司。2020年,PIC公司在全球生猪养殖市场的份额达到16%。2017年后,PIC公司在全球前五大生猪养殖企业中的市场份额稳定保持在40%以上。2017年后,PIC公司饲养繁殖后代猪超过1.39亿头。2019年受中国养猪业非疫病传播能力下降影响略有下降,2020年其繁殖后代猪达到1.71亿头左右。2017年后,PIC公司繁殖后代猪在全球生猪产量中的比例稳步上升。结合美国农业部估算的全球生猪产量数据,2020年占14.6%。
PIC采用了金字塔育种模式。2020年,公司销售公猪精液4万余头,母猪50万头(含曾祖母猪和祖父母猪)。PIC公司在核心群内自育部分曾祖猪,不断优化育种,将部分曾祖和祖先猪交给专业养殖场进行合同养殖。PIC主要卖曾祖父和祖先种猪。2020年,公司销售公猪精液4万余头,母猪50万头(含曾祖和祖先母猪)。
PIC的成功在于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的品种。
1)PIC的技术领先地位来自于其对研发的重视。PIC有两个独立的R&D机构,分别是美国的PIC富兰克林R&D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的PIC剑桥R&D中心。在不断的研发过程中,PIC在种猪育种技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如控制产仔数基因、毛色基因、肉质基因等。2013年,PIC在基于关系的基因组选择方面取得突破,使遗传进度提高了35%。2016-2020年,PIC母公司属种猪部门研发费用从约1350万增加到约3000万,年化增长率超过20%。属猪养殖部门R&D费用率自201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以上,2020年超过9%,超过国内生猪养殖企业丰华种业。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去产能,研发支出不足,风华种业2019年R&D率高于属种猪部。
2)PIC公司拥有近60年的专业育种历史,在世界各地积累了大量的选种群体。PIC公司进行全球联合育种,在全球建立了50多个核心养殖场。PIC公司通过长期的培育,积累了20多个各具特色的纯系。这些纯线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此外,PIC广泛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不断优化菌种组合,获得最佳育种方案。
从美、丹、加等国行业协会指导的育种体系来看,美国种猪登记协会(NSR)保护了遗传进度的准确性,建立了完善的育种体系。育种登记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系谱准确性和保持品种纯度,提供种猪改良方案,帮助所有成员不断取得遗传进步;其次,建立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价体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育种体系。
丹麦最早开始种猪试验,建立了完善的育种体系。目前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和芯片检测来提高育种效率。1996年,丹麦提出了长白猪育种计划。1907年,丹麦建立了育种能力测试中心。1990年,丹麦国家育种计划联合国内43个核心育种场,采用金字塔育种体系,开展联合育种。目前,丹麦已在约克夏、长白猪、杜洛克应用了基因组选择技术,核心群至少25%的纯种仔猪实现了芯片检测。
经过20多年持续的国家联合遗传评估,加拿大采用领先的基因组选择技术,成为种猪出口国。1994年,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成立,CCSI通过不断更新评估软件,实现了从原始基因型数据到个体基因组育种数据的过程。回顾CCSI对产仔数的基因组选择,发现利用基因组选择可以显著提高遗传进度。
来源:《世界生猪育种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于福满等,长江证券研究所。
我国生猪养殖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养殖体系有待完善,生猪养殖公司专业化程度不高,中小型养猪场各自为政,联合养殖少,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2.育种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基因育种等新应用较少;3.育种核心群规模小,没有大规模标准化、细化的性能测定,数据积累不足。
中国一直依赖从国外进口大量种猪。2014年,引进猪的数量开始减少。2019年后,由于非洲猪瘟对我国养殖体系的破坏,叠加生猪价格居高不下。2020年,中国进口大量种猪。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从国外引进种猪进行基因和品系改良。从种猪引进量来看,2011-2013年我国种猪引进量达到高峰,之后进入下降通道。2014-2018年,我国年平均引进种猪6895头,较前五年下降34.5%。2020年,非疫病产能价格将处于高位,我国种猪进口量将创历史新高,超过3万头。中国主要从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等国引进了约克夏、长白、皮特兰和杜洛克四个品系;目前国内的丹种猪市场已经逐渐被压缩,开始形成美、加、法体系的格局。2008-2018年,我国种猪进口总量的来源分布为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分别占43%、24%和16%,丹麦仅占12%,美国和加拿大合计份额达到82%。
中国与欧美先进育种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育种体系、资金投入和育种技术上。
1)育种体系:种猪全球育种体系主要分为两种,即以PIC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化育种公司和以丹麦于丹、荷兰托皮卡为代表的中小型公司联合育种体系。美国的养猪业有明确的分工。除了史密斯菲尔德,排名前30的养猪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养殖体系。相反,他们将育种外包给以PIC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养猪公司。PIC养猪占美国前30大养猪公司养猪消费的50%以上。与美国养猪业高度专业化分工不同,中国养猪业追求全产业链,甚至更小的养殖公司也饲养种猪。从2009年开始,我国开展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认证工作,筛选出生产力高的核心育种群体。而核心育种场之间信息和资源交流很少,没有实现真正的联合育种。其实就是各种猪企的自主养殖。
2)资金投入:生猪养殖作为生猪养殖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是产业链中专业化程度最高、耗时最长、经济效益最持久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在品种改良上的资金投入远高于中国。一般来说,品种改良、营养饲料、饲养管理和疾病控制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四个关键点。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有40%用于品种改良,而中国养殖业的发展更注重营养饲料和饲养管理,用于品种改良的资金投入约占10%。目前,中国的养猪业已经意识到育种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将加大对育种的资金投入。
3)育种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生猪育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育种初期,生猪育种企业主要通过目测形量来估计育种值,分别选择父系和母系的中遗传力和高遗传力性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最佳线无偏估计(BLUP)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低遗传力和限制的遗传评估,同时可以利用不同来源和不同时间的数据。2000年以后,随着基因育种技术的发展,大型养猪企业对杂交猪进行了能量测定、基因组选择、基因填充和全基因组个体测序。PIC在基因组育种中应用广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品种的改良。中国是s
育种成果最终体现在各项指标上,其中核心经济性状主要包括繁殖、生长、肉质和体貌。我们用当年的商品猪数量除以10个月前能繁母猪的平均存栏量,得到每头能繁母猪每年的平均育肥猪数量(MSY)。排除2019年以后非鼠疫造成的扰动,可以看出,2010-2018年我国能繁母猪MSY不断提高,2010-2018年9年间平均MSY从13.6提高到19.5。对比能繁母猪一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这一指标,根据董瑞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丹麦、荷兰、德国、欧盟、美国的平均PSY分别为33.29、30.25、29.66、27.79、26.43,而我国行业协会监测的规模养殖场年均PSY不到23。在饲料转化率和人均肉类产量方面,中国在水产养殖方面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董瑞股份的招股书,西班牙、巴西、荷兰、丹麦、欧盟和美国的平均饲料转化率分别为2.46、2.76、2.58、2.66、2.83和2.71,而中国生产水平较高的养猪场的饲料转化率约为2.9。此外,中国的平均肉类产量低于美国。目前美国平均头肉产量约为90公斤,中国约为78公斤。
养殖: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我们常用PSY指数(能繁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来考察断奶节点前的猪育种效率,它由母猪年周转率和每窝断奶仔猪数决定;环节可分为配种发情、母猪产仔、仔猪喂养。从各方面出发,选择繁殖能力优良的种猪,提高其发情和交配效率,降低仔猪分娩期和哺乳期的死亡率,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效率。根据发情、分娩、母猪和仔猪的指标,可以划分猪的繁殖效率。母猪发情后的交配成功率越高,分娩时产仔的健康仔猪越多,泌乳仔猪的淘净率越低,每年能育母猪提供的断奶仔猪越多,即猪的繁殖效率越高。因此,要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做好母猪的配种、分娩和产后护理,以及哺乳期仔猪的护理。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来源:《正大集团猪场开发流程》,长江证券研究所。
注:参考《正大集团猪场开发流程》了解目标值。
从繁殖特征来看,猪是常年发情的多产高产动物。
母猪在4-8月龄时会进入发情期,发情期为18-23天。发情期可分为发情期和停情期。发情期一般为2-3天。在发情期间,母猪表现出各种发情症状,其精神、食欲、行为和外生殖器官都发生变化。休止期:指本次发情结束到下一次发情开始之间的时期。休眠期,母猪发情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状态。母猪产后10天内发情是正常的。如果超过28天不发情,可以注射雌激素刺激发情。60天以上不发情的母猪经常被淘。
母猪可以在第一次发情时配种,但由于母猪的排卵数在前2、3个发情周期明显较高,具有每窝增加1-2头仔猪的潜力,所以青年母猪一般在7-8月龄配种,11-12月龄产仔。
用于繁殖的母猪通常分为后备母猪、能繁母猪和发情后淘汰母猪。后备母猪一般是指入选后未参与配种的母猪。在大多数养殖场,在某些情况下,它也指年轻的母猪和母猪,它们被挑选出来留作第一次分娩之用;能繁母猪是指已产下仔猪并能继续正常繁殖的母猪;一般能繁母猪在6-7孕周后进入淘汰期,当这一时期繁殖能量下降时,能繁母猪就会转入淘汰母猪。
一般来说,年龄、肢蹄问题、生产能力、繁殖失败等原因是能繁母猪转淘汰母猪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猪场维持健康的胎龄结构是必要的。1 ~ 7胎次母猪的理想比例结构分别为20%、18%、17%、16%、14%、10%和5%以下。在此基础上,现代基因型品种通常要淘汰连续产6窝的母猪。如果母猪的母体、产仔数、泌乳能量特别好,一胎的淘汰时间可以延长,但最多不能超过8胎。此外,对母畜虚弱、繁殖困难、肢蹄病或其他不利于继续生产的母猪,要及时淘汰。
资料来源:《养猪学》,USDA-APHIS,长江证券研究所。
公猪的行为最早出现在1月龄左右,6-7月龄后,公猪逐渐进入成熟期。一般7-9个月到3岁左右作为种猪使用。在使用的前六个月,公猪最多一周配种两次,而用于采精的公猪一般一周采一次精。通常情况下,养猪场公猪的实际使用寿命短于3年。原因如下:1。加快公猪更新,及时使用较好的公猪进行育种,提高猪群质量和遗传改良速度;2.有的公猪用力过猛,所以机能过早退化;3.如果体型过大,自然交配时身体与母猪的差距会很大,导致繁殖困难,人工授精时也可能对人造成很大的危险。
最佳交配时间是母猪发情开始后的12-24小时。如果错过了最佳交配时间,可能会造成
母猪回归爱情或超时限怀孕。因为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只存活24-48小时,而卵子存活时间更短,排卵后储存8-10小时。所以,要想受孕,一定要在最合适的时候繁殖。精子和卵子受精时间过长会造成后代畸形。由于这个原因,常常要进行多次授精,以便在排卵期间有活精子存在。
母猪配种妊娠一般可分为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比,人工授精有四大优势:生产效率更高、生产安全性更高、遗传潜力更好、生产难度更低。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猪的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90%以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力推广,但发展速度缓慢。到20世纪末,我国规模化猪场人工授精普及率约为30%。自然交配的生产效率低。在采用自然交配的猪场,公猪与母猪的比例为1:20,而在人工授精下,一头公猪可以对应100头母猪;人工授精可以减少场内猪与场外猪的接触,从而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在非洲猪瘟的大背景下,人工授精的生物安全性优势尤为突出;人工授精更容易引进遗传能力高的种猪进行育种改良;人工授精下,母猪受精不需要高应激水平,人工监管时间短,大大降低了生产难度。
母猪妊娠期一般为108-120天,平均114天。妊娠结束后,母猪分娩。由于母猪是养殖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哺乳仔猪是脆弱的,所以母猪分娩需要养殖企业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从母猪层面来说,母猪分娩护理分为产前护理、分娩和分娩、产后护理。分娩前2周左右,母猪要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药物驱除体外寄生虫;分娩前10天左右,改喂哺乳饲料;分娩前7天转产房,专门安排值班人员取送。母猪生孩子需要有人伺候,接生员需要剪掉小猪的脐和牙,处理假小猪和难产。母猪分娩后需要补充优质易消化的饲料,逐步恢复繁殖能力。
来源:《现代实用养猪技术大全》,长江证券研究所。
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称为泌乳仔猪,而
体温调节不完善:仔猪出生前子宫内环境温度相对恒定,新生仔猪体毛少,体表脂肪层薄,体温调节弱,抗寒能力差,所以保温是新生仔猪的特殊要求。随着皮下脂肪层的增厚和调节功能的逐渐建立,仔猪逐渐适应较低的温度。
消化功能不全:仔猪消化器官体积小,排空快,成熟晚,到6周龄才逐渐发育完善,仔猪消化能力差。
生长快:由于仔猪生长发育快,特别是20天后,母猪泌乳量会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小猪就会发育不良。
免疫力低,容易生病:母猪的免疫抗体无法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小猪只能通过吃初乳来获得母源抗体,然后过渡到自己产生抗体。
除了仔猪的生长和疾病,挤乳是仔猪哺乳期死亡的最大原因,占50%以上。
为了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养殖主体需要对哺乳仔猪进行强化护理,通常采取监督分娩、辅助哺乳、积极寄养、设置保育箱、配置保育箱、鼻腔免疫等措施。养殖主体往往采用监督分娩,通过分娩使仔猪及时脱离黏膜,排除粘液防止仔猪呛奶,将仔猪移离不稳定的母猪,帮助仔猪找到乳头吸奶。产仔数大的时候会寄养一些仔猪,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对体弱的仔猪进行辅助哺乳和补饲。因为仔猪出生时自身免疫功能还不完善,需要母猪乳汁的帮助才能获得免疫力。由于仔猪生长速度与母猪泌乳量高峰不匹配,哺乳仔猪生长后期需要专用乳猪饲料,一方面为乳猪补充营养,另一方面逐渐脱离猪奶喂养,逐渐转向植物蛋白饲料。另外,针对哺乳仔猪易受寒的特点,养殖主体要及时对新生仔猪进行晾晒,并设置保温箱。
另外,为了后期仔猪的生长和健康,养殖主体通常会对仔猪进行断牙、断尾、阉割等处理。
断牙:小猪天生有八颗尖尖的乳牙,需要剪掉。这些幼齿非常锋利,可以割破母猪的乳房,相互撕咬时也可以割破对方的皮肤,造成二次感染。母猪吃仔猪的问题可能和仔猪的乳牙有关。一般仔猪出生后1天内,部分牙齿被切掉。
剪尾:为了防止仔猪互相咬尾,大型养猪场一般都会进行剪尾,剪尾要在7日龄之前进行。
最好的时间是1-2天。
阉割:阉割不仅可以使猪变得温顺,减少争斗,从而提高猪的生长速度,还可以提高肉的品质,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断奶后的林克仔猪进入保育期,保育期持续5周左右。当体重达到30KG时,它们逐渐进入育肥猪序列。仔猪断奶离开母猪后,由于环境变化的应激因素,往往会停滞不前。一般有单独的看护猪舍来管理这个阶段的小猪。断奶后,仔猪失去了与母猪的生活环境,饲料种类和环境发生变化,对其生长发育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这个阶段的猪容易消瘦,体质弱,发病率增加。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育雏期间的饲料,也就是育雏饲料和乳猪差不多,但更倾向于抗痢、皮毛、生长能量。
保种期间应注意环境温度控制、卫生保健、饲料适口性和疾病防治。产房的温度往往比育婴室高。小猪从产房转到育婴室后,可能会因为离开母猪而拒绝进食,情绪低落。所以育婴室的温度控制要到位,冬季尽量提高育婴室内部的温度。其次,仔猪的保健。断奶后,从母猪身上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因此,保育期的猪要吃药保健,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提高猪的免疫抵抗力。第三是育雏期的饲料供应。产房里的仔猪主要靠奶获取营养,辅以少量饲料,但转入育婴室后,只能通过饲料获取营养。饲料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仔猪的不适应。所以一定要选择优质饲料,可以先用湿拌,有利于育肥期猪的消化吸收。第四是疫病防控,比如尽量做到全进全出,猪进去之前要消毒然后再消毒,这样就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育肥:集约化养殖,规模效应强。保育期仔猪体重达到30KG以上后,即可转入育肥房育肥。育肥时间4个月左右。这个阶段的猪速度最快,死亡率相对较低,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低于哺乳期和保育期。因此,育肥阶段的集约化养殖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现阶段饲料和人工单位成本的降低可以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对比2015-2019年牧源、温氏、正邦科技、天邦的商品猪总成本,牧源长期保持低成本优势。在成本分解层面,这一优势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和饲料成本的大幅降低。2014-2018年,平均来看,牧原股份的饲料单位成本和人工单位成本低于散养户、中型养猪场和文股份。牧原股份2019年年报显示,育肥阶段(视猪舍条件而定),一个种猪可以同时饲养2700-3600头猪。饲料单位成本的优势来源于大型养殖企业的规模化采购,来源于饲料原料按粮食价格以亩为单位的合理配置。
来源:相关上市公司公告,长江证券研究所计算注:此处商品猪包括育肥用外包仔猪。
资料来源:牧原股份公司、温氏股份公司公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汇编,长江证券研究所。
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沐源股份公司公告。
育肥模式:“公司农户”育肥阶段相对于养殖阶段,对人工精细化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但需要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规模养殖企业通常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养殖户”模式,另一种是自行养殖模式。
“公司养殖户模式”:公司负责生猪的养殖和饲养,育肥阶段委托给养殖户。公司提供饲料、种猪等养猪原料,以及养殖技术指导,养殖户提供人力和土地。一般来说,养殖户按照公司标准自行投资或改建育肥猪舍,并与公司签订委托养殖协议。生产周期结束后,公司按约定价格回购成熟商品猪,并支付托管费。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猪的产权归公司所有。
自繁自养模式:企业自建养殖场,包括配种场和育肥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等原料,雇佣养殖场工人进行养殖,覆盖上游饲料、种猪养殖,到中游配种育肥。全程一体化使得这种模式在食品安全、疾病防控体系、成本控制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
来源:长江证券一
从成本核算来看,传统散养农户的人工成本和折旧成本低,但管理和扩张能力差,往往在猪价高的时候进入。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差,逐渐退出生猪养殖难以盈利的阶段。在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防疫能力差的散户在猪价逐渐走弱的情况下,利润水平急剧下降,或者大量退出生猪养殖业。
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具有轻资产、快速扩张的优势,农民养殖协会责任感强,充分利用了农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但非洲猪瘟对防疫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的“公司养殖户”模式下,由于猪舍建设水平和养殖户养殖能力参差不齐,公司很难向养殖户输出严格的非鼠疫防疫能力,因此温氏股份目前正在尝试“公司养殖小区”。在“公司养殖小区”模式下,公司仍以订单养殖的方式委托农户养殖,农户责任心强的优势得以保留。该公司将负责养殖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因此这也是一种资产扩张。
在这一轮非疫形势下,牧原自繁自养模式在疾病防控体系中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非洲猪瘟虽然刚刚发生,但由于自繁自养模式养殖密度大,损失很大。而个体户员工自建猪舍,防控体系快速高效建立。此外,牧源有自己的二元回交种猪体系,尽可能避免从外部引进种猪,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从外部传入的可能性。
美国的专业育肥猪场效率很高。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生猪养殖后期形成专业化分工,专业育肥场的效率明显高于自育自饲一体化养猪场。随着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推进,种养一体化的育肥效率逐渐被专业化育肥场超越。育肥猪场主要负责把猪养到出栏标准,育肥过程采用专业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养殖技术。养殖场的专业化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也有利于疫情的防控。1992年,综合养殖的养猪场占60%以上。随着养猪场规模的提高,专业化养殖方式得到了推广。到2004年,专业化育肥猪场的数量已经达到80%左右,而传统综合种猪场的数量已经下降到20%以下。专业育肥场与自繁养殖场相比,在饲料、人工、生产成本等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消耗更低。美国USDA数据显示,专业化育肥场的料肉比达到242磅/美元,远优于自育系统的352磅/美元。成本方面,专业化育肥场饲料成本19.48美元/美元,运营成本38.31美元/美元,管理成本5.94美元/美元,总成本44.25美元/美元,均低于自育。
美国的大型养殖企业相对于小型的自营养殖场,具有规模效应,受到美国人力资源成本高的制约,所以美国的大型自营养猪企业很难扩张。首先,美国的大型养殖企业通过规模优势进行集中采购,使得种猪和疫苗包括饲料的采购成本更低,而小型自繁养殖场无法具备这样的规模优势。对于大型自收自支企业来说,正是因为美国人力资源成本高,无法实现产能的大规模扩张。
疾病防控:猪疫苗前景广阔。非鼠疫爆发后,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规模养殖企业更加正规、合理
在合理的养殖场选址、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优质饲料供应的基础上,猪的免疫程序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死亡率。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疾病很容易在养殖场传播。做好整个养殖过程中的猪病防控工作,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生猪养殖场所一般应远离市区和人口密集的村庄,无工业污染,猪舍要注意通风、采光和温度;采用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保持适度的单场饲养规模,防止饲养密度过大;防止饲料霉变、污染和食物中毒。在此基础上,制定免疫计划,预防疾病。
猪的免疫程序在猪群的几种主要流行性疾病中,除非洲猪瘟外,疫苗都是作为免疫预防和控制手段使用的。随着养殖龙头企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和行业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的加快,猪病免疫疫苗批签发量快速增加。
在生猪养殖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使用寿命较长的生产工具,能繁母猪的免疫程序比商品猪更加全面和严格,其疫苗接种集中在分娩前后。非洲猪瘟爆发前,生猪养殖业对母猪生物安全控制的改善相对缓慢。作为养猪生产中的生产机器,能繁母猪的生物安全控制是重中之重。与商品猪相比,能繁母猪的免疫程序更加全面和严谨,其疫苗接种集中在分娩前后。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养殖企业普遍大幅增加对能繁母猪的生物安全防控投入。无论是日常消毒细节的完善,还是疫苗接种防疫的规范化,生猪养殖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规则,有望对养殖业综合养殖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商品猪,由于仔猪免疫力低,容易生病,所以大部分疫苗都是在仔猪体内注射。与使用年限较长的能繁母猪相比,商品猪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栏销售,因此其生命周期内注射疫苗的数量和种类均少于能繁母猪。由于仔猪免疫力差,断奶育肥猪患某些疾病后可以自然恢复,但仔猪死亡率很高。所以大部分疫苗都是给哺乳期的仔猪打。如伪狂犬病、支原体、猪圆环、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
对于商品猪,由于仔猪免疫力低,容易生病,所以大部分疫苗都是在仔猪体内注射。与使用年限较长的能繁母猪相比,商品猪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栏销售,因此其生命周期内注射疫苗的数量和种类均少于能繁母猪。由于仔猪免疫力差,断奶育肥猪患某些疾病后可以自然恢复,但仔猪死亡率很高。所以大部分疫苗都是给哺乳期的仔猪打。如伪狂犬病、支原体、猪圆环、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
主要猪病1。非洲猪瘟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病毒传入中国。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了非洲猪瘟。此后,它遍布世界各地,如西班牙,俄罗斯和越南。2018年8月,中国首次报告非洲猪瘟疫情。
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介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于基因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约为99.95%。
非洲猪瘟以急性症状和高感染率为特征。受感染的猪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和皮肤出血等。虽然发病过程很短,但死亡率几乎是100%。非洲猪瘟的潜伏期可达4至19天,部分被感染的猪甚至会无任何异常直接死亡。健康猪与病猪或污染物的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猪被携带病毒的蜱等病媒昆虫叮咬也有可能传播非洲猪瘟。此外,非洲猪瘟病毒也存在于体液中,可通过饲料、泔水、圈舍、车辆、器皿、衣物等间接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CSFV)在中国发生了变异和减毒,增加了检测的难度。根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实验室研究组2020年6月至12月在中国部分省区开展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监测,中国各领域至少存在4种以上的低频基因型自然变异体。监测结果表明,突变株毒力虽明显低于典型强毒株,但仍表现出明显的残留毒力,具有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很可能在田间猪群中流行,造成持续感染、病程缓慢甚至死亡,给非洲猪瘟的早期诊断带来很大障碍。
2.猪的口蹄疫
猪的口蹄疫(FMD)的特征是蹄子起泡,体温升高和明显的全身症状。哺乳期幼畜常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发病率可达80%以上)。猪的口蹄疫(FMD)的特征是蹄上有水泡,体温升高,并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当蹄冠、前叉、跟部发红,形成水疱、溃烂,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一瘸一拐,喜欢躺着;病猪(主要是泌乳母猪)的鼻、口、牙龈、舌、乳房上也可见水泡和烂斑。
几乎所有处于口蹄疫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动物的组织、器官、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口蹄疫病毒。病毒随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气排入外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形成该病的传染源。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和空气传播,接触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猪口蹄疫爆发初期也有猝死的情况,妊娠母猪可能流产。尤其是哺乳仔猪,感染后水疱不明显,但可因心肌炎、肠胃炎等在短时间内迅速死亡,比率高达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极大损失。
目前猪的口蹄疫主要通过免疫来控制,免疫可以降低动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可以减少病毒在动物间的传播;可以减少病毒排放数量,实现群体保护,保证口蹄疫不会出现疫情。
3.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流产、公猪不孕、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会导致大量死亡。临床确诊第一天,新生仔猪表现正常,第二天开始发病,死亡高峰期在3-5天内。同时,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如嗜睡、呼噜声、呕吐、腹泻等。一旦患病,它们会在1-2天内死亡。尸检时肾脏布满针状出血点,有时可见肺水肿、脑膜充血、出血。5日龄内感染猪伪狂犬病的仔猪,病情极其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伪狂犬病的另一个特点是种猪不育。比如母猪反复不孕,发情复育率可高达90%。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为睾丸肿胀、萎缩和睾丸丢失
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对感染猪的解毒作用传播给健康猪。此外,被伪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设备和空气也是伪狂犬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对新引进的猪要严格检疫。引入后,应将其隔离观察,并抽血检查。种猪应定期进行灭活疫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仔猪在2-4月龄时也应进行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措施,最好使用2%氢氧化钠(苛性钠)溶液或酚类消毒剂。此外,养猪场应采取严格的灭鼠措施,以消除鼠传疾病的风险。
4.猪蓝耳病
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疾病,1995年后从国外传入我国。所有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影响仔猪和繁殖母猪,而育肥猪不易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劳、厌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怀孕母猪感染后,容易流产、分娩、弱胎和木乃伊化,产后发情时间延长,发情后反复交配不孕。新生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行走不稳、耳朵和尾巴发紫,7天内死亡率可达60%左右。断奶仔猪的体温升至40
℃以上,表现出呼吸困难、两眼水肿、结膜发炎、食欲减退或不食、腹泻,易继发其他病,亡率高达 80%以上。育肥猪的症状较轻,表现出不愿进食,轻度呼吸困难,鼻、耳朵、尾部、腹部皮肤出现紫色斑。猪蓝耳病舍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而舍外病原的侵袭多为空气传播。目前对猪蓝耳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预防主要是应用蓝耳病疫苗,在没有发生本病的猪场或受威胁的猪场和地区,选用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5、猪圆环病
猪圆环病毒(PCV)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主要发生在
5~16 周龄的猪。本病最早发现于加拿大(1991),很快在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发生和流行。最常见的症状是猪只渐进消瘦或生长迟缓,其他症状有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以及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PMWS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亡率不高。
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猪圆环病毒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此外,猪在不同猪群间的移动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被污染的衣服和设备进行传播。圆环病毒病疫苗预防是比较有效的手段,疫苗免疫接种有利于控制圆环病毒的感染,降低猪群 PMWS 的发生率。
6、猪传染肠胃炎与流行腹泻
两病可发生于各种品种、年龄、别的猪,但主耍在仔猪中流行,年龄越小(尤其是 7 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率越高,断奶猪、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多自然康复。病猪和带毒猪是两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从粪便、呕吐物、乳、鼻液和呼出的气体排毒,污染环境。传播途径可能是运输工具、衣服、鞋子等,狗、猫、飞鸟和老鼠的粪便也可以传播。
发病时症状是:开始时厌食,之后腹泻,并以水样粪喷射状泻出。大猪一般 7~10 天自行康复,但抵抗力弱的猪和有并发症的猪会亡。病猪除腹泻外,往往呕吐。传染胃肠炎的症状比猪流行腹泻要重一些。
预防两病的原则是:在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实行全进全出、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猪体的抵抗力;做好圈舍及环境卫生、防止潮湿、强化消毒、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从而综合预防此病发生。
猪场设施与设备:工厂化养殖的物理基础养猪场设施与设备是生猪工厂化养殖的物理基础。由于猪是活体动物,饲养密度较大, 猪舍建筑需要满足猪的生物学特与现代化养猪工艺的要求;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工艺复杂,建设猪场时要满足各生产阶段猪群的周转,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率,此外满足疫病的隔离、防范等要求;由于生猪养殖会产生污水与气味,故而建设猪舍的时候要考虑到空气净化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养猪场建设布局与规划养猪场内部布局一般分为生活区、辅助生产区以及生产区,由于生猪成长各阶段所需要的管理条件有所差异,生产区一般分为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以及展售舍等。根据规模养猪场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流程,在待产母猪阶段,在配种舍内饲养空怀、后备、断奶母猪以及公猪进行配种,妊娠母猪则在妊娠舍限位栏饲养,时长在 114 天(4 个月)左右,在临产前一周转入产房。在母猪产仔阶段,母猪按预产期进分娩舍产仔。仔猪断奶后离开产房,进入仔猪保育舍培育至 8-9 周龄后转群。保育期结束后,肉猪进入育肥舍进行育肥,育肥至出栏时长在 4 个月左右。
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现代规模养猪场通常采用“全进全出”管理方式,从而实现规模化猪场批次化生产以及降低疾病再次传播风险。“全进全出”管理方式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场地设施和管理制度才能得以保证。“全进全出”管理方式要求所有猪只同时被移出一栋或一间猪舍。随后在新的猪只进入之前,猪舍被彻底清扫、消毒。“全进全出”管理方式是实现规模化养猪生产批次化生产的前提。规模化养猪连续、节奏、均衡都很强,每一工艺群不仅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对圈栏设备的占用时间有较明确的限定,否则猪群的周转就会出现问题,生产的节律一旦被打破,流水线就难以保持畅通,这将给生产和管理带来较大的混乱。“全进全出”与彻底清扫消毒,可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有助于控制疾病 在传统的连续进出的养猪方式中,由于圈栏一直处于占用状态,只能带猪消毒,一方面限制了强消毒剂的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彻底地清洁,去除粪便和污物,为疾病连续滞留创造了条件。“全进全出”管理方式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场地设施和管理制度才能得以保证。
在非洲猪瘟之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养猪场需要做到封闭养殖、强化消杀、严格引种、分开饲喂、确诊后尽快隔离清栏。1、全面封闭式管理猪场。对猪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严禁一切与饲养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或靠近猪场;2、建立消毒清洗中心,对所有进场的车辆如饲料车、猪苗车、种猪车、猪粪车、垃圾车等进行清洗、消毒、烘干等措施,达到杀毒灭菌效果,杜绝外疫进入猪场;3、执行严格引种制度,引入种猪后,先隔离观察,确保猪健康后方进场饲养;4、分开饲喂,由于非瘟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如果采用相同料槽或水槽的猪场,拔牙也很难成功,非瘟病毒通过水的流动也有可能让共用水槽或料槽的猪只发病。5、确诊为非洲猪瘟疫情后,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或者直接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拔牙式”的清除,将疫情猪舍及相邻猪舍全面封锁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护未感染猪群。
工厂化养猪——从机械化养猪到智能化养猪现代化的猪场规划与设施是工厂化养猪的基础,全球来看,工厂化养猪大致经历了机械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三个阶段。
1、养殖机械化:在生猪养殖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执行各类操作,机械的使用节约了人工,降低的养殖成本,提升了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与标准化生产水平。但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全程的机械化水平被个别环节拉低;
2、养殖信息化:即通过人工录入或传感器感知采集环境信息、猪只体征、运动行为、生产数据、屠宰数据以及物流分销数据等,并通过信息管理软件高效地完成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信息化阶段的问题在于缺乏数据决策机制,还决策与处理还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猪场正由机械化阶段向该阶段转型,而我国大部分集团化养猪企业则正处于这一阶段;
3、养殖智能化: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新技术与猪场生产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智能化决策逐步能够辅助甚至代替人,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
在生猪养殖各个环节,智能养猪通过 RFID 技术、物联网、视觉识别、机器学习、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个体识别、母猪管理、饲喂管理、生长曲线、疾病防控、环境控制、转群管理等应用场景落地。在个体识别场景,通过 RFID 技术为每头猪编码,记录其品种、系谱、体重、运动量、体温、采食和异常行为等,并通过物联网、视觉识别等技术持续跟踪;在母猪管理场景,猪场通过在猪舍安装摄像头与传感器,检测母猪的发情、配种与膘情;在饲喂管理场景,依据 RFID 技术实现的猪只编码,得到每头猪的实际采食量与饮水量,实现精准饲喂;在生长曲线场景,养殖管理者根据每头猪每头的采食、体重、健康状况绘制猪只的生长曲线,分析全程料肉比,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在疾病防控环节,通过传感器、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猪只疾病监测、免疫提醒、异常提醒、疾病预警;在环境控制环节,通过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结合动物行为,对猪舍内温度、湿度、通风、采光等多因素的综合智能控制;在转群管理场景, 通过 RFID 与物联网技术,自动根据猪只体重进行分群至相应栏位,自动筛选出栏标准的育肥猪。
(完)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更多养猪的基本知识 基础知识(养猪的基本知识总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