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经典语录(朱自清写春的心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朱自清《春》经典语录(朱自清写春的心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的层次:

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

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春》的内容: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是反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作者盼春心情迫切。“脚步”是拟人。“来了、近了”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之情,透露着喜悦之情。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这种情感,始终笼罩着全篇,而且越来越浓烈。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是“寻春”。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使春有了人的情态。“睡醒、张开了眼、”都是拟人,形象地描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后面三句是排比,简洁而周详地写出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朗润、涨、红”是摹状,分别描绘山、水、太阳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写出了春天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愉悦之情。“脸红”也是拟人,突出春暖。这一段,作者总写春日融融的景象。而这种温馨、暖和的情感,洋溢着全文。这就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自然的背景。

下面开始“绘春”,作者分别摹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从多侧面描写春天景色。

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是春草图。先正面写:“偷偷地、钻”都是拟人,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小草生长是悄悄的;它们从小草出土的情状,表现毫不张扬却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这属于侧面描写,草的新、嫩,令人喜爱不已。“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动词,写出春天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嫩嫩的、软绵绵的”。“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是排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对仗。“轻悄悄、软绵绵”写出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这一段是静中有动。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春花图。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回环格套拟人格,写出百花烂漫,春花竞放。“赶趟儿”是拟人,写出了百花闹春的景象。“像火、像霞、像雪”,三个比喻句排比,写出春花绚丽,百花争艳。“甜味儿”是通感,写出春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甜美。“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联想。“嗡嗡”是拟声,写出蜜蜂之多。“闹、飞来飞去”写出蜂蝶繁忙,衬托百花香甜,引人遐想。“遍地是、杂样儿”写出野花众多。“像眼睛、像星星”,写野草众多,进一步展示春意的浓郁。“眨呀眨的”是拟人,写野花随风摆动,闪闪烁烁,时隐时现。

这一段写景层次很清晰:树上→花下→遍地;作者写花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从花味甜联想到果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们相映衬;另外,作者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白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这是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下面作者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声、有情、活灵活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春风温柔,把无形的风变成有形的。“抚摸”突出柔和。“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从嗅觉写春风芬芳。“高兴、卖弄”是拟人,写出鸟儿的自由、自豪,从侧面描写春天的美好。 “呼朋引伴”是句中自对,又套拟人连用,突出春天带来的喜悦。“唱出、应和”都是拟人,从听觉写春风柔美。“成天嘹亮的响着”是夸张,写出牧童春风得意的情态。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这样,把本来无形的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⑹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春雨图。主要用正面描写,写出春雨中的特有美景。“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别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句写出春雨的多、细、密;“斜织”写出春雨的轻。 “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小。“绿得发亮”写出春雨的亮。“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净。“黄晕的光”写出春雨的柔。这些,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也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充满了诗情画意。“慢慢走着”写出春雨的和平。“披着蓑戴着笠”写出春雨的及时。忙于劳作的农民同雨中慢走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静默着”写出春雨的宁静。

⑺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是“迎春”图,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欢乐景象。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环境里,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充满活力走进大自然。“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采用排比,写出春早人勤的生活情景。“赶趟儿”与春花图照应,写出人们奔忙的热闹景象。“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反复兼对仗格,写出早春使人们挥发出勃勃生机。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谚语,写春天给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这五个图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人,完美结合,和谐一体,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因此人们情不自禁地喜爱春天。

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⑼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段是“赞春”。赞美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新,像新的生命一样,给人无限希望。“生长着”是拟人。“小姑娘” 比喻春天美,像漂亮可爱的女孩一样,给人无限愉悦。“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也都是拟人。“健壮的青年” 比喻春天健,像强壮的小伙子一样,给人无限力量。“领”也是拟人。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个结尾新颖奇崛,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兼有递进,气势迭起,嘎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淋漓尽致地讴歌春天的美好、从小到大的发展。这样,作者对春天的感情由喜欢到赞美,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爱好上升到社会寓意。

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摹状,选择了大量美好词语来形容春天,明朗欢快地表现出春天的健康壮美、生机勃勃。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一股柔情,感觉到充满生机趣味的春天。《春》的艺术修辞值得我们借鉴。

《春》的修辞:

《春》的修辞技巧,大致包括多格连用、诸格套用、数格兼用、综合混用。

(一)多格连用。多格连用,特指一句或相近的几句连续几次使用修辞。辞格连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辞格组合技巧。辞格连用,又可以分为同格连用和异格连用两种。

同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同一种修辞格。如: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上面,前例“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是两个直接反复连用。中例“偷偷”“钻”是两个拟人连用。后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三个比喻连用。

异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如: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面,前例是“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与“眨呀眨”一个拟人直接连用。中例“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卖弄”是数个拟人、句中自对等修辞格连用。后例“像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是比喻、夸张、拟人等,三种辞格连用。

(二)诸格套用。辞格套用,就是大格套小格,即以一个形式比较大的辞格为主,包孕其它几种形式比较小的辞格。如: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上面,前例是对仗,上下联各套用一个套复叠兼摹绘。中例是对仗,两联均套用了反复。后例是回环,上下句都套用拟人。

(三)数格兼用。数格兼用,是指多种辞格兼容于一体,即同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是这种辞格,从那个角度看是那种辞格,多种辞格融合在一起。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上面,前例“偷偷”既是复叠又兼拟人。后例三个句子,既是比喻又是排比。

(四)综合混用。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修辞技巧。每当内容表达到最精彩部分,作者特别讲究表现技巧,使诸多修辞方式交叉融合,交相生辉。从某种意义说,辞格的混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因此,它们的表达效果非常浓重,非常强烈,非常深刻。如: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面,例①是“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等拟人连用,又兼、套三个句中自对“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轻风流水”。例②是排比兼递进,又套用三个比喻;每个比喻中又兼有拟人的连用。由此,也可见朱自清《春》的艺术修辞,技巧灵活,变化多端之一斑。

《春》的学习思考题:

1.绘春部分是全文描写重点。说说这个部分是怎样安排材料进行描写的?

首先,简洁地总写春的轮廓,概写山、水、太阳的特点。

接着,采用工笔细描,分别画出春天的景物,从多侧面描画多姿多彩的春景。

最后,详细、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万众迎春的热闹景象。

2.绘春部分的五幅图画之间是什么关系?

前四幅,分别从草、花、风、雨等不同方面描写春的美景,主体是自然景物。第五幅,是春早人勤图,主体是人,其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语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大肆渲染景物是为了突出人。所以说,前四幅是为第五幅服务的,起着陪衬、铺垫的作用。

3.请在第2、3、4段中,各找一个拟人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形象画出春天降临、大地复苏的欢乐情态。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生动地表现出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亲切地写出树树争春,花花竞放的热闹情景。

4.作者笔下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能不能不要“嫩嫩的”?

不能。“嫩嫩的”写出了早春小草初生时柔软而鲜亮的质地,体现了节令特点。

5.作者写了哪些花?写到花的哪些方面?写果实为什么要用“仿佛”?

具体写桃花、杏花、梨花,这些都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花。此外还写了野花。

写花多:“开满了花”“遍地是”。

写花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写花香:“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是初春的景象。这是由花香联想将来的果实累累,是遥想之笔,并非实景。没有“仿佛”就不真实了。

6.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什么情态?

“像眼睛,像星星”是比喻。

“还眨呀眨的”是拟人。

这样,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的风姿:明亮耀眼,遍地都是,随风晃动,时隐时现,值得人们珍惜、怜爱。

7.风是无形无声的。本文是如何让读者感到风的存在?

作者借助触觉写风,把风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到它的温柔;借助嗅觉写风,从“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让人感到风的芳香;

借助听觉写风,从“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让人感到它的恬美。

8.作者是如何写雨的?侧面描写时,又借助了雨中哪些景物?

有时正面描写雨的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有时通过雨中的景物: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侧面描写春雨。

9.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揭示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作者以此为喻,形象地写出春天将走向成熟和丰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创造力的。)

《春》的学习小结:

本文名为《春》,实质以人为本:以情写景,景中有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清词丽句中,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纯真的热爱、对未来执著的追求。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朱自清《春》的层次】

1.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2.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

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朱自清《春》的内容】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是反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强调作者盼春心情迫切。“脚步”是拟人。“来了、近了”写出了人们盼春的急切之情,透露着喜悦之情。短短四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之情。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热切、喜悦的心情。这种情感,始终笼罩着全篇,而且越来越浓烈。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是“寻春”。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使春有了人的情态。“睡醒、张开了眼、”都是拟人,形象地描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后面三句是排比,简洁而周详地写出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朗润、涨、红”是

下面开始“绘春”,作者分别

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是春草图。先正面写:“偷偷地、钻”都是拟人,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小草生长是悄悄的;它们从小草出土的情状,表现毫不张扬却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这属于侧面描写,草的新、嫩,令人喜爱不已。“坐、躺、打、踢、赛、捉”一系列动词,写出春天带给孩子的欢乐和欣喜,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嫩嫩的、软绵绵的”。“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是排比。“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对仗。“轻悄悄、软绵绵”写出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这一段是静中有动。

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这是春花图。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回环格套拟人格,写出百花烂漫,春花竞放。“赶趟儿”是拟人,写出了百花闹春的景象。“像火、像

这一段写景层次很清晰:树上→花下→遍地;作者写花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

⑸“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

这是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下面作者把空灵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声、有情、活灵活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春风温柔,把无形的风变成有形的。“抚摸”突出柔和。“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从嗅觉写春风芬芳。“高兴、卖弄”是拟人,写出鸟儿的自由、自豪,从侧面描写春天的美好。“呼朋引伴”是句中自对,又套拟人连用,突出春天带来的喜悦。“唱出、应和”都是拟人,从听觉写春风柔美。“成天嘹亮的响着”是夸张,写出牧童春风得意的情态。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这样,把本来无形的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⑹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春雨图。主要用正面描写,写出春雨中的特有美景。“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别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句写出春雨的多、细、密;“斜织”写出春雨的轻。 “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小。“绿得发亮”写出春雨的亮。“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净。“黄晕的光”写出春雨的柔。这些,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也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充满了诗情画意。“慢慢走着”写出春雨的和平。“披着蓑戴着笠”写出春雨的及时。忙于劳作的农民同雨中慢走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静默着”写出春雨的宁静。

⑺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

这是“迎春”图,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欢乐景象。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环境里,人也充满了春意,他们充满活力走进大自然。“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采用排比,写出春早人勤的生活情景。“赶趟儿”与春花图照应,写出人们奔忙的热闹景象。“舒活舒活筋骨,抖

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⑼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

这三段是“赞春”。赞美春天的新意、娇美和活力。“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新,像新的生命一样,给人无限希望。“生长着”是拟人。“小姑娘” 比喻春天美,像漂亮可爱的女孩一样,给人无限愉悦。“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也都是拟人。“健壮的青年” 比喻春天健,像强壮的小伙子一样,给人无限力量。“领”也是拟人。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个结尾新颖奇崛,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兼有递进,气势迭起,嘎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淋漓尽致地讴歌春天的美好、从小到大的发展。这样,作者对春天的感情由喜欢到赞美,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人爱好上升到社会寓意。

全文描绘春的形象,作者善于把握最能代表春天特征的事物,并且运用各种手法,如生动的拟人、绝妙的比喻、有力的排比、众多的反复、精巧的照应、优美的

【朱自清《春》的修辞】

《春》的修辞技巧,大致包括多格连用、诸格套用、数格兼用、综合混用。

(一)多格连用。

多格连用,特指一句或相近的几句连续几次使用修辞。辞格连用是最常见、最简单的辞格组合技巧。辞格连用,又可以分为同格连用和异格连用两种。

同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同一种修辞格。如:

舒活舒活筋骨,抖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上面,前例“舒活舒活”“抖

异格连用,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接二连三地使用不同的修辞格。如: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

上面,前例是“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与“眨呀眨”一个拟人直接连用。中例“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卖弄”是数个拟人、句中自对等修辞格连用。后例“像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

(二)诸格套用。

辞格套用,就是大格套小格,即以一个形式比较大的辞格为主,包孕其它几种形式比较小的辞格。如: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舒活舒活筋骨,抖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上面,前例是对仗,上下联各套用一个套复叠兼

(三)数格兼用。

数格兼用,是指多种辞格兼容于一体,即同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是这种辞格,从那个角度看是那种辞格,多种辞格融合在一起。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

上面,前例“偷偷”既是复叠又兼拟人。后例三个句子,既是比喻又是排比。

(四)综合混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成功的表达现象,是一种自觉的控制手段。高明的作者不会单一地使用一种修辞技巧。每当内容表达到最精彩部分,作者特别讲究表现技巧,使诸多修辞方式交叉融合,交相生辉。从某种意义说,辞格的混合技巧,是复杂的艺术修辞的特殊组合规律。因此,它们的表达效果非常浓重,非常强烈,非常深刻。如:

①鸟儿将巢安在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

上面,例①是“高兴、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等拟人连用,又兼、套三个句中自对“

【朱自清《春》的学习思考题】

1.绘春部分是全文描写重点。说说这个部分是怎样安排材料进行描写的?

首先,简洁地总写春的轮廓,

接着,采用工笔细描,分别画出春天的景物,从多侧面描画多姿多彩的春景。

最后,详细、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万众迎春的热闹景象。

2.绘春部分的五幅图画之间是什么关系?

前四幅,分别从草、花、风、雨等不同方面描写春的美景,主体是自然景物。第五幅,是春早人勤图,主体是人,其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语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大肆渲染景物是为了突出人。所以说,前四幅是为第五幅服务的,起着陪衬、铺垫的作用。

3.请在第2、3、4段中,各找一个拟人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形象画出春天降临、大地复苏的欢乐情态。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生动地表现出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亲切地写出树树争春,花花竞放的热闹情景。

4.作者笔下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能不能不要“嫩嫩的”?

不能。“嫩嫩的”写出了早春小草初生时柔软而鲜亮的质地,体现了节令特点。

5.作者写了哪些花?写到花的哪些方面?写果实为什么要用“仿佛”?

具体写桃花、杏花、梨花,这些都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花。此外还写了野花。

写花多:“开满了花”“遍地是”。

写花艳:“红的像火,粉的像

写花香:“成千成万的蜜蜂

“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是初春的景象。这是由花香联想将来的果实累累,是遥想之笔,并非实景。没有“仿佛”就不真实了。

6.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什么情态?

“像眼睛,像星星”是比喻。

“还眨呀眨的”是拟人。

这样,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的风姿:明亮耀眼,遍地都是,随风晃动,时隐时现,值得人们珍惜、怜爱。

7.风是无形无声的。本文是如何让读者感到风的存在?

作者借助触觉写风,把风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到它的温柔;借助嗅觉写风,从“新

借助听觉写风,从“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牧童的短笛……嘹亮的响着”,让人感到它的恬美。

8.作者是如何写雨的?侧面描写时,又借助了雨中哪些景物?

有时正面描写雨的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有时通过雨中的景物: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侧面描写春雨。

9.最后三段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揭示了一个从小到大、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作者以此为喻,形象地写出春天将走向成熟和丰富,表明春天是新的、美的、富有创造力的。)

【朱自清《春》的学习小结】

本文名为《春》,实质以人为本:以情写景,景中有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清词丽句中,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纯真的热爱、对未来执著的追求。

导语: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1919年开始发表

?

1.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朱自清

2.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朱自清 《细雨》

3.只剩飘飘的清风, 只剩悠悠的远钟。 眼底是靡人间了, 耳根是靡人间了 ——朱自清 《独自》

4.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5.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朱自清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6.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朱自清

7.我觉得我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朱自清 《论无话可说》

8.古语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朱自清

9.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翻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想有几分秋意似的。 ——朱自清

10.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朱自清

11.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12.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

1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

14.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朱自清

15.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朱自清 《教育的信仰》

16.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17.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听着萧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这是由她的动作而来的;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 ——朱自清

18.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

19.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

20.因为人生有限,我们若能夜夜有这样清楚的梦,则过了一日,足抵两日,过了五十岁,足抵一百岁;如此便宜的事,真是落得的。至于梦中的“苦乐”,则照我素人的见解,毕竟是“梦中的”苦乐,不必斤斤计较的。 ——朱自清

21.区区一衣带水,却分开了两般人。但轮到艺术,两岸可是各有胜场,我们不妨说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

22.一个在欧洲没住过夏天的中国人,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他简直觉得是新秋的样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无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 ——朱自清

23.在欧亚两洲的交界处,有一段路颇有些中国意境,绵延不断的青山与悠然流着的河水,在几里路中只随意曲了几曲。山高而峻,不见多少峰峦,如削成的一座大围屏。车在山下沿着河走;河岸也是高峻,水像突然掉下去似的。从山顶到河面,是整整齐齐的两叠;除曲了那几曲外,这几里路中都是整齐的。整齐虽已是西方的好处,但那高深却还近乎中国的山水诗或山水画。河中见一狭狭的小舟,一个人坐着缓缓地划桨,那船和人都灰暗的颜色;这才真是中国画了。 ——朱自清

24.北来以后,不知怎样,夜夜有梦,而且不一其梦。但我究竟是新升格的,梦尽管做,却做不着一个清清楚楚的梦!成夜地乱梦颠倒,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只有一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着些什么而已。虽然如此,有一点是知道的:梦中的天地是自由的,任你徜徉,任你翱翔;一睁眼却就给密密的麻绳绑上了,就大大地不同了! ——朱自清

25.第二天傍晚过贝加尔湖;这是一个大大有名的湖,我所渴想一看的。记得郭沫若君的诗里说过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真是美丽而悲凉的想象。在黯淡的暮色中过这个寂寞的湖,我不禁也怀古起来了。 ——朱自清

26.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27.有湖,有悬桥;湖里鹈鹕最多,倚在桥栏上看它们水里玩儿,可以消遣日子。周围是白金汉宫,西寺,国会,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桥栏上的人却能偷闲鉴赏那西寺和国会的戈昔式尖顶的轮廓,也算福气了。 ——朱自清

28.踮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他们事 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 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明天的 明天了。 ——朱自清

29.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彩灯;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朱自清

30.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这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我说过大海,他正是大海上的一个小浪;我说过森林,他正是森林里的一只小鸟。恕我,恕我,我向那里去找你? ——朱自清

31.平常想到西伯利亚,眼前便仿佛一片莽莽的平原,黯淡的斜阳照着,或者凛冽的北风吹着,或者连天的冰雪盖着。相信这个印象一半从《敕勒歌》来,一半从翻译的小说来;我们火车中所见,却并不如此惊心动魄的——大概是夏天的缘故罢。荒凉诚然不错,但沿路没有童山,千里的青绿,倒将西伯利亚化作平常的郊野了。只到处点缀着木屋,是向所未见。我们在西伯利亚七日,有五天都下雨;在那牛毛细雨中,这些微微发亮的木屋是有一种特别的调子的。 ——朱自清

32.我寻了二十三年 只有影子 只有影子啊 近近近,眼前 远远远,天边 唇也焦了 足也烧了 心也摇摇了 我留泪如喷泉 伸手如乞丐 我要我所寻的 却寻着我不要的 因为谁才能从撒旦手中 夺回那已逝的花呢。 ——朱自清 《自从》

33.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 《匆匆》

【人物评价】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 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7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

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干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回到北平以后,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对编撰《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闻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这些文字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而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人物影响】

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朱自清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更多朱自清《春》经典语录(朱自清写春的心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