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印度,但今天印度民众多信(佛教是在印度发源的吗)
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佛教发源印度,但今天印度民众多信(佛教是在印度发源的吗),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佛教发源印度,但今天印度民众多信(佛教是在印度发源的吗)。
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
先来解释一下印度,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其实,这种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全面的!
“印度”一名的由来解释有很多,广义上的印度,涵盖了南亚次大陆大多数地区。在英国殖民者来到南亚这片区域之前,历史上的南亚地区从未真正的统一过。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在疆域上基本上做到了统一,但并不完全。是18世纪后,西方列强的侵入,主要是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南亚地区,今天的印度主要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产,从印巴分治后独立出来,成为今天的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α(India),龟兹语Indaka。
佛教的发源地,更准确的说法是发源于南亚地区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在佛教创立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内容。而婆罗门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印度教的前身。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
至于印度人今天为什么更多的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是有历史原因的!
早期的印度民众普遍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7),婆罗门教因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衰落。当时的孔雀王朝有一位著名的君主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后来孔雀王朝末期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于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后,婆罗门教得到复兴。据记载,普舍密多罗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婆罗门教的祭祀──马祭。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信奉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前281)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很多经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
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也就是雅利安人游牧民族,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继续保持所谓的种族优越性;在印度教里增加了所谓婆罗门刹帝利等几大种姓是梵天所舒于的优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罗贱民等是梵天脚里生出的,天生就是为婆罗门,刹帝利服务的!由于推广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而佛教则宣扬平等,当然是印度高种姓教徒所无法忍受的。所以会被排斥,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总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种姓利益,而佛教则破坏这种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渐的退出。
再有一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印度的发展传播中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供养系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大量出家人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兴衰是经过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这样三个大的阶段。佛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先是继承和汲取了婆罗门教的合理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义,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后佛教的发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印度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佛教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从印度佛教史可以看出,伊斯兰入侵是印度佛教灭亡的直接原因。
根据印度史的记载,入侵者对于原印度佛教徒,尤其是出家比丘,给予了“要么改信要么死”的对待,印度佛教才会被如此“一刀切”地灭亡。佛教的传播,其实主要仰赖于僧团。而原有僧人既被杀灭,新人不敢出家做和尚,佛教遂渐渐在印度根绝。
四个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
一、支持佛教的政权崩溃倒台,二、伊斯兰教势力大举入侵,三、受得印度本地宗教——印度教的排遣,四、佛教的思想太出世化或太学术高层化、不能与社会底层人群结轨。
第一因素:印度佛教自从佛世就得到了频婆娑罗等贤王的大力支持,后来的孔雀王朝的贤王——阿育王、贵霜王朝中的迦腻色迦王、笈多王朝的帝日王、还有戒日王及后来的波罗王朝的大力支持,让佛教在印度得以发展于社会而无阻,曾经都达到顶盛时期。但是世事无常,一再支持佛教事业发展的波罗王朝经过几百年的执政后,因国力军力渐渐衰退,最后被入侵印度的伊斯兰教军队势力打败而崩溃,随着佛教就面临着被反佛教的政权严重打击、破坏,最终让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因素:伊斯兰教军队大举入侵印度,据历料记载,公元12世纪末,伊斯兰教大举攻入印度的比哈尔(即佛教的中心地带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带,以圣战为由的伊萨教徒无恶不作,大举肆意的破坏、洗劫、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时的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要么还俗。据明代西藏史学家多罗那他说:超岩寺最后的座主释迦师利最后跑到了东孟加拉,经过三年后前往西藏;这标志着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没生存基地,并且导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因素:由印度教学者商竭罗,重整《吠陀经》,大力宣说梵我合一之思想,反对佛教的无神论,并在当时印度建立起四个基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个教团”的印度教组织,势力日长,渐渐普及印度全境,他们的思想被社会普遍人群所接受,从而形成了印度在民间流传的主流文化,最终也成为佛教最有力的反对者和破坏者,他们主要是破坏佛教的再生资源,或佛教的社会资源。
第四因素:由于佛教身为出世间的宗教,拥有与社会一线割开的教团组织所致,佛教虽拥有如那兰陀,超岩寺那样巨大的僧院,封闭式的高级僧院学府只适合于僧人及当时社会名流学习之用,此法必然脱离于基层社会而得不到社会的爱戴与支持,形成佛教孤立无缘的局面,因此教团势力缩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少,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
印度教为什么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在印度的影响超过任何宗教呢?除了吸收各教经验、革新教义和有理论作指导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姓制度广泛、有力地支持着它。印度教教义规定:教徒必须是一定种姓的成员并遵守有关种姓制度的规则和习惯,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坚持种姓制度的成员们的支持。
第二、印度教教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适应性很强。一些地区的地方神本来只有地方的独特性,不属于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释为印度教一个主神的化身或仆从,就把它也归入了印度教。
第三、支持各国统治集团,因而也得到各国统治集团的保护和支持。印度教教义宣扬,人的行为道德与否,要看与统治阶级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称每一个人都要按照法律对于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这对维护各国统治集团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
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社会既成关系外,对其信徒几乎并无其它宗教束缚。
由于国内对印度教介绍和传播的内容不多,更多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分享!
不管怎样,都要对别人信仰的宗教报以尊敬和包容,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
佛教是发源是尼泊尔,佛祖生于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所以,你们要搞清楚历史,尼泊尔在清末还是属于中国的一个附属国,不丹,锡金,阿富汗也是
更多佛教发源印度,但今天印度民众多信(佛教是在印度发源的吗)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