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肃顺的后代(肃顺之死),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肃顺的后代(肃顺之死)。

网友提问:

肃顺救过左宗棠一命,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当咸丰八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时,一切独断独行;一天骆秉章在签押房里看书,忽然听见辕门放铳,看辰光不是每天正午的“午时炮”,便问是怎么回事?听差告诉他:“左师爷拜折。”连上奏折他都不知道,湖南巡抚等于左宗棠在做;因而得了个外号,叫做“左都御史”。巡抚照例挂“右副都御史”衔,叫左宗棠为左都御史,意思是说他比“右副都御史”巡抚的权还要重。

其时有个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湖北恩施人,声名不佳,有一次去见左宗棠,谈到永州的防务情形,樊燮一问三不知,而且礼貌上不大周到,左宗棠大为光火,当时甩了他一个大嘴巴,而且立即办了个奏稿,痛劾樊燮“贪纵不法,声名恶劣”,其中有“目不识丁”的考语,也不告诉骆秉章就发出去了。樊燮是否“贪纵不法”,犹待查明,但“目不识丁”何能当总兵官?当下先革职、后查办。

樊燮当然要报仇走门路,于是告到骆秉章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那里,又派人进京,在都察院递呈鸣冤。官文和骆秉章不和,为此案出奏,有一句很厉害的话,叫做“一官两印”,意思是说有两个人在做湖南巡抚。名器不可假人,而况是封疆大吏;这件事便很严重了。

其时郭嵩焘是南书房翰林,他跟左宗棠的胞兄左宗植是儿女亲家,与左宗棠当然很熟,深知他才气过人。于是郭嵩焘先托王闿运找肃顺求情,肃顺表示不方便为此事说话,最好有人能先上个折子为左宗棠说好话,那他就可以顺水推舟的为左宗棠说话了。于是郭嵩焘便跟同为南书房的翰林潘祖荫说:“左季高如果不在湖南,一定保不住;东南大局,不复可问。我跟他同乡,又是姻亲,不便进言,老兄何妨上个折子。”

潘祖荫听他的话,果然上了上折子,铺叙他的功绩以后,作了个结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咸丰一看,为之动容,当即传旨问曾国藩,左宗棠是仍旧在湖南好呢?还是调到曾国藩大营中,以便尽其所长。曾国藩回奏,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于是奉旨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其他网友回答

必须佩服小编,知道这事的人估计不多!

在大家的印象里,左宗棠戎马一生,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更是在古稀之年带兵收复新疆,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年轻时的左宗棠并不如意,空有抱负,却始终难以施展

当时满人官员自然保持着与生俱来的那种优越感,看不上汉官,而像左宗棠这样怀才不遇的汉官又怎能看得上庸庸无为的满官,在这样的对立中,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要了左宗棠的命

当时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在巡抚衙门当差。永州总兵樊燮(xie)到巡抚衙门办事,偏巧巡抚不在,樊燮态度傲慢,直性子脾气的左宗棠就“以牙还牙”,不但给了他冷板凳,还言语嘲讽。

樊燮哪能受这个气?一状告到了京城,说左宗棠是无能的“劣幕”,并将他对自己的不满添油加醋升华到对满人的不满上,这让咸丰皇帝很生气,下令湖广总督官文严查此事,若事情属实,就将左宗棠就地正法

这正中官文下怀,樊燮告状就是他的主意,因为他是满官,对汉党的日益强大怨恨已久,这下终于可以“杀鸡儆猴”了

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已经颇有威信,在得知左宗棠的遭遇后,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萌连忙上书,阐述了左宗棠在湖南的种种“利政”,并直言“湖南不可一日无宗堂也”。

事情于是就被暂时搁置,而后,正是由于肃顺的调查和保举,咸丰帝非但没有治左宗棠的罪,反而提升为四品京官。而左宗棠也没有让人失望,用4年时间就做到了闽浙总督

历史上对于肃顺的评价总是“奸党”,这有失偏颇,肃顺其实是晚清比较耿直的官员之一,只不过由于慈禧和恭亲王的联手,才贻命于权利争斗,若咸丰多活十年,大清兴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更多肃顺的后代(肃顺之死)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