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体技巧(有人说启功先生是馆阁体,不值得学习,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启功体技巧,以及有人说启功先生是馆阁体,不值得学习,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启功大弟子
启功的大弟子是贾鸿声。
他居于启功先生四个弟子之首,他六岁开始学习书法,比较擅长楷书。
他在启功先生对他的影响的基础上,又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所以他的作品每一幅都可以做到在字体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每一幅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书法赵体应该怎么练习
赵孟頫的赵体书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他是唐代以后难得的一位集书法之大成者。最为关键的是他的作品多为墨迹手书,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的笔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唐代的楷书基本都是碑刻的,经过二次加工,经过多次拓刻之后,很难去体会古人的用笔之道。所以唐代的碑版楷书也被称之为“工楷”,这种书体主要作用就是写碑文石铭,在古代也应用范围狭窄,非古人日常所书也。因此启功先生才有了“半生师笔不师刀”的感叹,对于学习碑刻书法的朋友时刻提醒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赵孟頫的书法是古人真正的书写体,就是日常所书的书体又称为“翰牍体”,这也造成了后世不懂书法的人说“赵书无工楷”。其实就是根本没有理解古人的碑版书法与日常书法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看一下唐人的写经小楷,就非常能体会到了,例如《灵飞经》。因此学习赵书的时候,即使是他的楷书也要注意一笔之收笔与下一笔之起笔的呼应。
《胆巴碑》
学习赵书要注意下面两点:
赵书的选贴赵孟頫的大楷代表作:《妙严寺记》《胆巴碑》《三门记》。其中《三门记》赵孟頫取法李邕,楷书中有行书笔意,去李邕的攲侧之势而变为浑厚方正,端庄典雅、气势雄伟而不失灵便。正如李日华所说:“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
《三门记》
而之后的《妙严寺记》又吸收了柳公权的结体,与《三门记》相比变方阔为修长。晚年的《胆巴碑》最是人书俱老,行笔严谨而不失流利,点画顾盼承接自然,结体匀称适度、风姿绰约,历来书家以此为赵书碑中第一。
小楷是赵孟頫诸书中最好的,他的小楷师法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代表作为《老子道德经》,是其晚年所书,除了有“二王”意韵,还对《灵飞经》有所借鉴。学习赵孟頫的小楷首推《道德经》,《汲黯传》虽然也是一篇小楷精品,但与赵氏整体书风有差异,疑为后世他的崇拜者俞和所书。
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所擅诸体书法中,成就最大者当属行草书,后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胡汲仲谓:“赵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虽然稍微有点夸张,但赵氏的行书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确实没有人能相比。
赵孟頫的行书以其成熟期的代表作《洛神赋》《赤壁赋》《吴兴赋》为主,把这三个写好足矣。
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洛神赋》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他的字,更要去理解学习他的书法思想。赵孟頫提倡复古,师法魏晋的书学思想在宋末元初时期,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他认为学习古人法帖,当以玩味笔法为第一,“笔法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
因此借鉴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我们不妨将赵氏的书法作为我们学习魏晋的跳板。在学习赵书的同时,多去看看“二王”和钟繇的作品,对学习赵书非常有帮助。日后学有所成之后,即可上溯“魏晋”,以“二王”为宗,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赵书。这也是赵孟頫的书学思想给到后人的启迪。
有人说启功先生是馆阁体,不值得学习,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启功先生说:并不能全盘否定馆阁体。有人讥笑他的字是“馆阁体”,他说:我哪有馆阁体写的那么好?
这是启功先生的自嘲了,同时也肯定的像二沈这样的馆阁体的创始人。至于那些馆阁体的追随者,把馆阁体的方正、乌黑发挥到毫无个性、艺术性的,那就不能怪二沈了。
馆阁体,其实是一种考试专用字体,以乌黑、方正、规范整洁、等大为特点。
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他的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读书人争相模仿,竟成了标准字体。
至清康熙、乾隆时期,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又倍受推崇,而二人书法又皆以规整、圆融为特点,使馆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
后期馆阁体被发挥到极致,如印刷体一般,毫无艺术性,以至于很多书家以馆阁为耻。
启功先生的楷书虽然规范,但规范中有变化,而且他临池不辍,他的行草书艺术成就也很高,说他是馆阁体实在是已因为不了解。
但是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奇功体不可学,初学习楷书仍然应该选择唐代楷书,唐代楷书法度严谨、结构精妙,能为初学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审美标准。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啦。
关于启功体技巧和有人说启功先生是馆阁体,不值得学习,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