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照片(刘渡舟百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渡舟照片(刘渡舟百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刘渡舟-生平简介刘渡舟,原名刘荣贤,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营口。年轻的时候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请中医来治疗。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逐渐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由于体质虚弱,父亲在择业时为他选择了中医这条路。16岁时,他正式师从当地名医王志远,立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1931年至1932年在营口德育堂随王志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药性赋》、《方歌括》等基础知识。1933-1936年在大连致远药房随老师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

经过六年的学习,他跟随谢思权在大连寿民药店又学习了一年中医临床。谢老师曾告诉他,“中医临床研究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要看张仲景的《伤寒论》,内伤杂病要看《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所以今年他主要做柯云波的两本书《伤寒来苏集》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这对他以后的学术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938年,刘渡舟成为大连致远药房的一名医生。为了让他牢记行医的职业道德,努力为病人治病,让病人从病痛中解脱出来,父亲正式给他起了“渡舟”二字。

1945年5月,刘渡舟举家迁往北京。1946年冬,他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专考”。1947年5月至1950年底,他在北京东四梁倩胡同行医。期间被华北医学院聘为教授,讲授中医基础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继续教育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他于1951年毕业,学期一年。之后被分配到北京天坛华北人民医院中医科。此后历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广州、成都和上海建立中医学院,以振兴中医事业。这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各级部门对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建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中医学院的师资队伍物色人才。经人推荐,刘渡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历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1978年成为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开始培养中医研究生。1985年成为第一个招收中医博士生的导师。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理事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在教学中,他努力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支持。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起,历任第五、六、七、八届NPC人大代表;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估组(医学)成员,1987年起任任中华国家中医药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刘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

刘渡舟-《伤寒论》研究刘渡舟注重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尤其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刘渡舟认为,学习《伤寒论》时,必须把《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这几本书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正确地理解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我们借鉴后世的医学著作。他潜心研究了几十年,古为今用,去了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用简单的术语从理论上和临床上介绍。特别是在国内多次再版的《伤寒论》和《伤寒论通俗讲话》两本书,已经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同时,他还担任主编,组织编写了自《伤寒论十四讲》研究以来的第一部专门参考书——《伤寒论》。055-79000的核心是六经辨证。然而,长期以来,对“六经”精髓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针对学术界的各种观点,特别是一些人提出的“六经不是经脉”的观点,刘渡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六经的本质是经脉。他认为《伤寒论辞典》的六经辨证思想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经辨证是以阴三三阳六经及其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的。如果离开六经及其脏腑,六经辨证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六经辨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分阴阳,用三阴三阳的阴阳原理统一六经,进而进一步探讨病位的表里、病的寒热、病的虚实。但如果辨证只区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具体到人体脏腑经络的病变,所以仍然不能清晰深刻的阐明各种复杂的病变来指导临床治疗。因此,六经辨证必须以经络为基础,通过经络落实到具体脏腑,使辨证以物说话,从而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他认为,能否正确认识六经的实质,关系到能否正确运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临床治疗,这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至关重要的问题。

刘渡舟也非常重视六经病纲证的作用。055-79000六经病,各有大纲证。证纲是指能够反映各经络及其相关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的证候群,对某一经络的辨证具有普遍意义。如《太阳病大纲》中说:“太阳为病,脉浮,头颈强痛,恶寒”。“脉浮”是邪气入肌表的反映,人体正气抵御邪气;“头颈强痛”是太阳经络受邪,但经络有不利气血的反映;因为太阳经络在大脑之下,而头部是太阳经络支配的特殊部位,所以头部的强烈疼痛是太阳受邪的特有证候。“恶寒”和“脉浮”合在一起,反映的是未央受伤,无法温暖肌表。一脉二证反映了太阳经络疾病的基本脉象特征,揭示了太阳主病于表的病理规律。所以在临床辨证中只要掌握了纲证,就能把纲提起来,心就能明了。此外,刘渡舟还认为六经辨证的方法最初是基于致病因素对人的伤害,并不仅仅针对伤寒。需要注意的是,辨证的方法是以六经之体为基础的。由于六经之体不同,与六经交织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不同,各经的证候特点也不同。六经纲证反映了各自证候的共同特征。因此,掌握六经纲证,不仅可以掌握其在温病学中的辨证规律,还可以将其扩展到杂病的辨证范围。正如清代医学家柯云伯所说,“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只是伤寒。伤寒杂病,没有治疗的理由,但盐属于六经的节制”。关于《内经?热论》 398条的排列意义,刘渡舟认为《伤寒论》 398条是一个有机整体,条与条之间有联系,无论是隐或现,前或后。作者在写作中充分发挥了虚实相生、含蓄蕴藉、对比互鉴、简炼义正的语法和布局,从而充分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学习《伤寒论》,首先要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意义。在每一个内容中,我们要看到作者的布局和写作目的,学习文章之外的东西,通过与作者思想的共鸣,体会书的精神实质。比如第《伤寒论》 30条: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全书的纲领,具有指导全书、引领辨证论治的意义;第12篇至第28篇以穿插叙述的方式阐述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加减变化,并介绍麻黄桂枝汤的三种小汗法,作为后面讨论麻黄汤证的前言。第29条和第30条以错治、错救的形式,具体论证了“观脉、观证,知犯何种错,依证而治”。可以看出《伤寒论》共有398条经络和纬度,纵横贯通,充分发挥辨证论治的能力。

刘渡舟刘渡舟善用经方,临床经验丰富。根据辨证把握主症是他的临床特色之一。他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的主导证,直接反映疾病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因此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抓住主证不仅是辨证的关键,也是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例如,有一次,一位姓崔的妇女因产后腹泻而被误认为脾虚,多次服用补药无效;因其舌绛,苔薄黄,脉深滑,有泻,故渴。根据厥阴热益之证,服白头翁汤也无效。仔细检查证候,知道有水汽症状,如排尿困难、下肢水肿、睡眠不好、咳嗽等。所以我们抓住小便不利和“口渴、呕吐、心烦咳嗽、失眠”的主要症状,指的是舌苔、脉象深,是少阴阴虚、水热互结的证候。加上五剂朱令汤,所有有利小便引起的腹泻症状都消除了。擅长用经方治病是刘渡舟的另一大临床特色。仲景的方子是经方。他认为仲景的方子,不管病名如何,都是以适当的脉证和适当的病机为基础的。如果有任何综合症,他应该使用他的处方。所以不管外感内伤,他都可以拿在手里,按证施治。他还认为经方治疗疾病有两大优势。一是处方简化,配伍严密,少量药轻成功;二是方证结合紧密,根据脉象判定病情,根据证候进行治疗,不拘一格。他用柴胡治疗肝胆疾病,用泻药治疗脾胃疾病,用桂苓治疗水气疾病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他还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借鉴仲景的思想,广泛运用仲景的方法,创制了许多疗效较好的新方剂。如柴胡解毒汤、柴胡石三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等系列方剂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疗效显著。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证候概念。但自仲景以来,尚无医家系统论述水气证的治疗,导致水气的概念和治疗不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刘渡舟发现水气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涉及面广,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表现为水气病,临床治疗难度大。所以他特意对水气病做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伤寒论》等专题学术论文。他认为“水蒸气”这个概念应该同时指水和冷。其发病机制与心、脾、肾阳气不足有关。作为心脏的阳,上部在胸部,杨灿使阴的下部;脾为中土,能生津,中水;肾脏支配水的气化和脏水的液体化。心脾肾之阳若弱,则水阴之邪不受控制,王益有害。其中,心阳不足不能制伏下阴。一是“下心”部分的气往上冲,主要负责心脾阳虚;第二,气从“脐下”冲上,主要负责心肾阳虚。根据水气病的辨证,典型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气机自下而上的感觉。如果辨证不规范,典型者可能会有明显的气自下而上的感觉。非典型病例,虽然没有明显的气冲感,但自下而上依次出现的腹胀、饱胀或心悸等症状也非常明显,临床上不难鉴别。更有甚者,还可能因清阳在水上的位置,或眼、耳、鼻、舌诸窍不利而出现头部眩晕,也应引起注意。此外,色诊和脉诊对水气病的诊断也很有意义。水汽的颜色在头上,脸虚浮,颜色暗,或出现水斑(在额头、脸颊、鼻柱、口角等处。皮肤和皮肉外出现黑点,类似色素沉着),称为水色;舌质细嫩,苔滑,连舌面都津津有味地淌着,叫水舌;脉重,弦叫水脉。如果脉色对应,则可认定为水气病。治疗水气病,宜温阳降冲利水法。霍玲桂枝白术甘草汤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剂。方中以霍玲、桂枝为主药,霍玲有四用:一是甘利水,消阴;第二个是安神定志;第三,调肺益体的着力点;健脾固堤防水。桂枝有三个用途:一是通阳消阴;较低的空气下降到第二;心补水,第三。如果这个方子有灵没有桂枝,就不能把气化为津液;如果有桂枝没有茯苓,就不能利水切阳。因此,桂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他桂苓剂,如桂苓降肝汤、桂苓枣肝汤、桂苓行肝汤、桂苓甘薇汤等,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加减。除有效运用经方治疗水气病外,刘渡舟还创制了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桂苓龙牧汤、三参救心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方剂,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治疗水气病的内容。刘渡舟——热心教育刘渡舟在中医教育领域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书育人、培养中医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中医教学中,他积累了两条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需要背书;第二,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他看来,背书有两个好处:第一,背书有利于理解和认同。055-79000

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练,理论深刻,初学者很难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全部含义。如果他们能先把书上的内容背在心里,时间长了,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深入,特别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他们会对一些疑难问题举一反三,逐渐借鉴他人。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精明”。越精明,中医水平就越高。刘渡舟曾经说过,“每个有技巧的人都会遭受痛苦。如果平时不用努力把书背在心里,来门诊怎么可能熟练?”?这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他非常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中医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是因为它能解决临床上的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就是在临床上正确应用。如果一个中医不会中医,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医。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寻求发展。

刘渡舟一直对年轻中医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他在诊所的时候,总是被一大群本科生围着和他一起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问,他们总是给予耐心细致的建议和指导。在刘渡舟的家里,他的书柜玻璃下压着一篇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小杨的作文,从中可以看到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题目是《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文中写道:“1982年,我对中医视而不见。我考上河南中医学院后,听学长同学说北京有个很有名的中医专家,对《谈谈人体的津液链》很有研究。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名人的敬仰,我把第一封信寄给了远方的一位老专家。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多么渴望成为您的学生!”没想到7天后收到了回复。信中写道:“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中医要发展,老年人要教给年轻人。因此,我想和你交朋友,一起学习医学原理。信是用正楷写的,苍劲有力。虽然我从未见过他的笔迹,但我相信这封信是一位老专家本人写的,也是他寄来的。”“一个年轻人能和一个世界著名的医学家交朋友,真是太神奇了。我睡不着”。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我们的通信也越来越频繁。三年里,发了多少封信?我告诉你,我没数过。”。

“拖得越久,我就越急着要见他。我想,在未来,我可能会成为他的私人弟子。毕竟,我是他的学生,我必须见见他,我最尊敬的老师,刘渡舟教授”。

除了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和大量的日常事务,刘渡舟还承担着多项部级科研任务。如《谈谈“水证”的证治》,《医宗金鉴?凡例》,《不曾见面的老师》等。其中《伤寒论》的科研工作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和专家论证,已经通过鉴定。

“老马千里迢迢,志在千里”。如今,刘渡舟虽然年事已高,年事已高,但依然精力充沛,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一线,决心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渡舟-传记:1917年9月10日出生于辽宁营口。1931年至1937年,他在营口和大连跟随王志远和谢思权学习中医。从1938年到1945年,他开始在大连行医。从1947年到1950年,他开始在北京行医。1948年2月至1948年9月任华北医学院教授。1951年毕业于卫生部在北京举办的“中医继续教育学校”。1951年至1954年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科主任。1954年至1955年任北京市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1956年至今,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

刘渡舟-主要作品1刘渡舟。温病科普演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2月,刘渡舟。温病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3月,刘渡舟,傅士元等。温病释义。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4月,刘渡舟,聂惠民,傅士元。伤寒论。北京1985年第二版;第三版,1988年。6刘渡舟、苏宝刚、庞禾。金匮要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刘渡舟,1984年7月。新伤寒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程。肝病证治概述。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9月,李培生,刘渡舟.1985.10刘渡舟、白永波等解读《伤寒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1、李宪法、秦克峰等主编《伤寒论大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12刘渡舟,柏杨,侯勤峰,等。肝病的起源与发展。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13刘渡舟。我感兴趣的是(1): 59.14刘渡舟。我对“战汗”综合症的体会。中医杂志,1961,(5): 4.15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 11.16刘渡舟。论水气上冲的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 (1): 16.18刘渡舟。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新医学杂志,1978,(2): 18.19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其加减的体会。新医学杂志,1978,(4): 17.20刘渡舟。在《柴胡鳖甲汤治疗慢性迁延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上。(1): 4.21刘渡舟。《老中医电脑程序――苓桂术甘汤加减的临床运用》.新中医,1980,(4): 12.22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 17.23刘渡舟。谈谈程无忌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的贡献。湖北(3): 23.24刘渡舟。谈谈体液链。陕西中医,1980,(4): 1.25刘渡舟。谈谈《伤寒论》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 17.26刘渡舟。谈谈温经汤的方药。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1): 23.28刘渡舟。我学习中医的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1): 12.29刘渡舟。桂枝汤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 7.30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981年,(9): 28.32刘渡舟。医药0755到79000的几种浮动方法分析。陕西中医,1981,(6): 1.33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 18.34刘渡舟。如何正确使用小青龙汤.1984年,(4): 9.36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举隅。中医杂志,1985,(5): 12.37刘渡舟。论水火痰郁证的治法《伤寒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5,(4): 23.38刘渡舟。“经方”的使用要灵活。

刘渡舟——学术思想刘渡舟认为,《伤寒论》的公式称为经典公式;后世的党叫时间党。在方剂的应用上,他提出了古今结合的新观点。因为古今人的气机不同,以及体力、生活习惯的变化,都可以导致“证”的变化。如果机械地拘泥于古方而不逾越过去的界限,就不能灵活应变,随机应变。因此,要巧妙地将古方与经方结合起来,用古方弥补今方的弱点,用时方弥补古方的不完善,使古方、今方、古今方实现共同发展。此外,他认为气的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气机的基本形式是升和降,人体的所有器官都有气机。人的各种生理活动也依赖于气机的升降。人体器官中,与气机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肝、胆、脾、胃。因此,刘渡舟在临床上善于理气,尤其注重调理肝胆和脾胃之气。调理肝胆之气,就是疏肝利胆的方法。他常用张仲景的“柴胡汤”系列方剂。调理脾胃之气的方法是升降脾胃。他经常使用《伤寒论》的“清心剂”系列处方。总之,刘渡舟认为操作枢机、疏通肝胆、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刘渡舟在张仲景"水气透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此证命名为"水心病",并总结出"水舌"、"水色"、"水脉"、"水证",以补充仲景的叙述,发展了"水心病"的诊断,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桂苓疏肝汤,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水心病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临床经验刘渡舟一生致力于《金匮》,对张仲景辨治火热病有较深的研究。他指出,张仲景非常重视温病的诊治,特别是在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方面,运用了很多降温的方法,如白虎汤的清泻法、承气汤的降暑法、茵陈蒿汤的清利法、柴胡汤的清胆法、白头翁汤的凉血解毒法等。因此,刘渡舟根据现在临床上常见的事实,提醒人们对热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热证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用清热泻火法治疗脱发、面瘫、肢体疼痛麻木、半身不遂、肿胀呕吐、狂躁呕吐、皮肤病等。而且往往见效快。关于肝病的病理变化,刘渡舟认为,一个肝病的基本矛盾在于身体使用的不平衡;两种肝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都是气血两虚证。因此,他在肝病的治疗上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疏通气血,达到目的。第二,体用结合,适合补泻。第三,区分清楚标本,有适当的紧急程度。第四,整体治疗,治疗和维护并重。刘渡舟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等肝胆疾病。他运用气血阴的辨证方法,区分邪气的不同阶段,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养肝阴、温脾阳等方法。常用四逆散、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平汤、越鞠丸、下学堂、桃核承气汤、茵陈蒿汤、益气汤。

刘渡舟——后人影响刘渡舟一生致力于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他是其中之一

更多刘渡舟照片(刘渡舟百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