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奇特风俗(满族有趣的风俗图片)
满族的奇特风俗(满族有趣的风俗图片)、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满族的奇特风俗(满族有趣的风俗图片)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本文已超过165天未更新。请注意相关内容是否还有!
满语的原始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是16世纪末借用蒙古语字母创造的。由于蒙古语和满语语音存在差异,借用的蒙古语字母不能全部表示满语语音。17世纪初,借用的蒙古语字母用“圈”或“点”标记,以区别原来不可区分的语音,称为“有点满语”或“新满语”。以前的满语叫“无图点满语”和“老满语”。18世纪40年代以后,大量满族入关。受环境影响,他们普遍使用汉语。大量* * *迁移到关外,东北满族逐渐采用汉语。时至今日,除了黑龙江一些偏远乡村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外,其他地方的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
17世纪以前,满族生活在东北,擅长骑射,女性在鞭笞方面与男性不相上下。满族服饰,男人从后半头扎头发,辫子垂在脑后,马蹄袖袍,两边开叉,腰间一根腰带。女子头戴耳环,宽直旗袍,足登花鞋。早期,富人穿亚麻衣服,穷人穿麋鹿皮。进入辽沈地区后,贵族、富豪穿绸缎,平民穿民族布,服饰分等级。入关后,满汉服饰逐渐趋于一致。
满族的房子一般有两个正房,南窗和西窗较多。里屋有三个炕,叫做余曼炕。西康贵,北康大,南康小。客人住西炕,家中长辈住北炕,幼女媳妇可以住南炕。
以前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黄米干,糯米糕(豆包)。逢年过节吃“艾吉格波”(饺子)。农历除夕,晚饭一定要吃“手扒肉”。此外,满族的独特风味食品是水煮猪肉,烤猪肉,以及今天仍然存在的“萨基马”蛋糕。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结婚时,新娘要在南康上坐一天,这叫“坐地求福”。晚上,地上摆一张桌子,上面放两个酒壶和一个小酒杯。新娘和新郎手挽着手绕着桌子走,三圈后喝酒。炕上点着两支蜡烛,点了一夜。外屋一个或几个人唱着欢乐的歌,说着“空空的家”,或者有人用黑豆退出新房。兴奋了一两个小时后,他们散去了。三天后,新娘和新郎将回到他们父母的家。
满族重视礼仪。以前晚辈给长辈三天小礼,五天大礼。每三天晚辈要问候长辈,每五天要“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不同。男人弯腰,右手向下伸,左手撑着膝盖,好像在捡东西。一个女人双手放在膝盖上蹲着。亲戚朋友聚会时,男女都欢迎见面。
满族曾经信仰萨满教,后来信仰多神教。早期满族姓氏中都有一个萨满,在祭祖时跳神之歌,赞美当年的收成,歌颂祖先的功德。清朝的宫廷里也有萨满。皇帝们手持各种圣典,用满语诵经、跳舞。每当出兵拒敌,就在行军前和凯旋后设“堂”,萨满当神。直到18世纪末,满族人还相当流行祭祖和祭天。解放前,黑龙江省爱辉满族人把祭祖和祭天作为一年一度的活动。
满族正房西墙,宽一尺八寸,长一尺半的“祖宗板”,满语称为“日库”,祭祖称为“沃哲库”。祭祀时有魔刀(哈马刀)和箭,说明是安斯使用的东西
祭天通常是祭祖的第二天。每个满族庭院都有一面影壁。影壁后面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叫做“索伦杆”,顶端是一根猪脖子骨。一只没有鬃毛的黑色野猪被用来祭祀“索伦之杆”。宰杀后,把肠子和膀胱放进扁担的桶里,给乌鸦吃。在三天内吃它被认为是幸运的。另外,把猪肉剁碎,加一点小米做成粥,叫做小米粥,邀请亲戚朋友邻居甚至路人来吃粥。粥必须在屋外吃,而且必须当天吃完。
古代满族喜欢唱歌和跳舞。舞蹈的特点是由狩猎和战斗活动演变而来的。进入辽宁、沈阳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
满族的体育活动有跳马、跳骆驼和滑冰。19世纪中叶以前,滑冰是八旗士兵必须练习的军事技能。清代满族冰鞋有两种:双冰鞋和单冰鞋。通常,溜冰鞋是放在木板上,然后绑在鞋子上。那时候,溜冰鞋比鞋子短。这种木冰鞋在解放前的北京人中间还能找到。
以上满族风俗习惯,由于满汉共存二百多年,大多已经消失。解放后,一些落后的习俗逐渐被先进文明的习俗所取代。其中一部分得到了传承,成为满汉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更多关于满族的奇特风俗(满族有趣的风俗图片)的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