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1500唐诗(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浙东唐诗之路1500唐诗(浙东唐诗之路绍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学者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将唐诗研究与浙江地域文化相结合,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浙东唐诗之路”。陆、唐、龚、等学者论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任何人

林嘉莉(浙江庶人大学教授):浙东是唐代江南道浙东观察使团所辖地区的简称,因为观察使团驻扎在界越州,“越州”用来指浙东。“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是指从浙江渡江到越州萧山西陵渡口,进入浙东运河,然后到达越州3354,也就是今天的绍兴。然后,它沿着岳重的水山河而上,到达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

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形成的?一是浙东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浓厚的历史人文沉淀,为浙东山水注入了灵性和内涵,有助于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

浙江位于东部,杭州湾以北,其南部和东部分别与会稽山和四明山相连。境内河湖纵横,河流纵横交错,气候温暖,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西晋末年,北方士人投靠江左,浙东山水为中原士人所看重。这里的美景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好感,他们为之叹息歌唱,带来了北方文化与浙东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流。浙东山水赏析贯穿绍兴至天台。孙绰在《天台山赋》一书中提到:“造天台山者,亦是造山者。渤海有方丈蓬莱,登岸有四台。”谢灵运任永嘉知府时,诗一批,如《游赤石进帆海》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永嘉郡东望溟海》 《初去永嘉郡》 《樊川文集》等。无不赞美浙东的山川之美。

浙江天台山资料图片

第二,繁荣发达的经济条件的支撑。东晋以来,江南的庄园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庄园往往被山川环绕,风景优美。大户人家在庄园里饮酒作诗,欣赏自然美景,时不时聚朋友在山川之间吟咏性情,以示高雅。唐代浙东地区社会稳定,受战乱破坏较少。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再次南迁,经济繁荣发展,使越州成为浙东的经济文化中心,影响力远远大于杭州。据《兰亭修褉图卷》卷记载,晚唐时期,浙江东部西以淇河为界,东临左海。织布机耕庄稼,七州封侯,期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可见当时浙东地区已经成为唐政府收税的重镇。正是这种经济繁荣,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

第三,文学的滋养是浙东唐诗形成的关键之一。浙东唐诗道路上最耀眼的存在是山水诗的写作。金代南渡后,江左士人眼中的山水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的。琅琊王的《惠济兰亭雅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王的《兰亭集势》可与曹丕的《南皮之行》和石崇的《金谷》相提并论。南朝以谢灵运和谢惠连为代表的浙东山水诗,承上启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四,是理念的融合。自东汉末年以来,道家思想蓬勃发展。永嘉南渡,东晋建国,石天道蔚然成风。南朝时期,佛教思想越来越繁荣,尤其是在梁武帝,佛教得到了大力支持,寺庙建设如火如荼。是“南朝有寺四百八十座,烟雨中有塔多”。天台山是唐代三教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范例。天台山不仅是道教全真教的宗祠,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浙东的山川之间有很多寺庙和文物。诗人游览其中,在欣赏山川美景的同时,“以玄机观山川”,为山川注入思辨、哲理的内涵,纵向强化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思想深度。历史的沉淀和文学的滋养,为浙东山水注入了灵性、神韵和精神内核,同时也促成了山水诗的成熟。思想的融合,提升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精神,彰显了国力的强大和胸怀的豪迈,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南开大学教授):自1988年朱月冰首次提出“社溪是一条唐诗之路”,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来函肯定并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由各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和文人文化融合而成的道路,它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一条思想文化之路。浙东的景观特征是美丽、宜人、宜居;社会环境充满了流行,让人感到轻松的流行是文人文化。所以《浙东唐诗之路》融合了山水文化和文人文化。

浙东士人文化的兴起是在东晋时期。随着永嘉之乱,大批北方士绅慌慌张张地涌向南方,南北文化交融在一起。随着江左政权的稳定,南北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在缩短,逐渐走向融合。所以士人的心境是平和宁静的,罗宗强老师非常准确地总结为偏心境平和。局部安全心态使冯谖得以继续,而冯谖的继续则促进了局部安全心态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士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东晋谭磐主要在浙东地区开展。东晋名士如王羲之、王凝之、谢安、谢玄、谢衍,以及许逊、郗超、孙绰,著名僧人如支遁、白道友等都是谈话的核心人物。他们追求潇洒的休闲和脱俗的优雅。谢安给王沪之写了一首诗:“艳阳高照,歌啸秋霖。”晚上玩望舒,进屋弹琴。五弦清,南风扑面。用醇酒解渴,用温和的话语洗心。谁安静,我享受声音。“唱歌、赏月、弹琴、喝酒、聊天,是他们闲雅生活的重要内容。

孙伟《早发诸暨》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表现出文人雅士的风采,也有他们对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兴趣。戴奎擅长书法和绘画,因此他可以和别人谈论钢琴艺术。谢尚山擅长音乐,会跳舞。谢谢你的好音乐。王羲之家是书法世家。王导、王献之、王凝之等人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一代名将谢安也擅长书法。东晋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时代。绘画也成为文人雅趣,谢安特别推崇当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称“一生无一”。欣赏字画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当然也有令人愉悦的风景。从古代到后世的园林都表明人们喜欢生活在自然的景观环境中。自然景物进入文学较早,《越江秋曙》年,楚辞,汉赋都有描写。但正是到了东晋,人们才把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山水观光作为一个整体,进而大量用诗歌来表现山水之美,形成山水文化。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势》中所想,“长象交通,无尽轮转。道不是我的事业,也不是我的制度来的。制度其实是安全的,即合理又自泰。”于右任所谓的“赤心域表”也不过几里之遥。感觉是一体的,而且会很神秘。“这表明他们已经从景观上认出了一切都是统一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玄理。

神洲《越中行》(部分)图片来自百度

在发展过程中,道教和佛教与士人文化紧密结合,浙东也发生了这种情况。东晋以前的葛洪,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后来的陶弘景,都在浙东设道场,求仙炼丹,弘扬道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浙东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第一教派天台宗,国会寺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人们为什么选择浙东?因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赖于古戎、战戟、何逊、卢绾、于阗、空雨,而这些人很多都是浙东人。因此,北方士绅与南方士绅的融合主要在浙东。浙东既不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之地,也没有太多的干扰。文人可以安安静静地躲在浙东,也可以随时与政治保持联系。

当然,更重要的是浙东的山川秀美宜人。北方的文人过了江南,习惯了北方山川的辽阔,找到了江南山川的秀美和清澈,正好安顿了他们追求宁静的心灵。著名的兰亭集势就是这样的山川之旅。据王羲之《越中览古》,有26位诗人,15位诗人不会作诗。这是前所未有的群体创作,是山水文化与文人文化密切关系的典型表现。

杜牧《登越州城》诗意图片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东晋浙东名士为代表的的士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形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基本特征。唐代诗人的活动范围从会稽、越州、台州等地扩展到整个浙东地区。于是就有了一条与思想文化之路融为一体的诗旅之路。据考证,唐代有451位诗人巡游浙东,占《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年收集的2200多位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留下唐诗1500多首。

当然,唐代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好诗,如商道、西域之路、关中到、梁、宋、齐鲁、湘楚等。仅从诗人作诗的方式来看,这些地方也可以称为“唐诗之路”。然而,在古老的浙东,与文人文化融为一体的山水文化,以诗歌为载体的创作富诗之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浙东唐诗之路”的独特之处。

汤(宁波大学教授):我将主要谈谈“浙东唐诗之路”与唐代浙东茶文化的渊源。

虽然浙东不是茶叶的起源地,但据王符《题镜湖野老所居》记载,最迟在晋惠帝永嘉时期,浙东就有人忙着采摘、加工甚至贩卖野生茶叶。但第《越中寺居》卷第144卷《茶篇8》中有一些关于茶的记载,如“调理精神与内心和谐,解除疲劳,消除懒惰”,“少思多卧,轻身明目”等一些条目。喝茶被认为具有醒酒、提神和缓解疲劳的作用

这些被公认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无意中记录了某地茶树的广泛分布,如方干诗《高逸图卷》中的“云道采茶常迷道”;第二类,以顾匡《诗经》为代表,主要描述茶农制茶的一些工艺。第三类是关于喝茶缓解焦虑的。比如孟浩然在他0755年到79000年的诗中,自称“坐在空房间里互相思念,喝茶聊天不喝醉”。第四类是品茶评茶,比如皎然《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在众多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品茶评茶的实践下,浙东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茶不仅成为浙东的时尚饮品,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与酒大致相当的地位。就像顾况在《兰亭集序》里说的,“上至皇帝”,“下至情人”。

顾况苏州石雕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唐代浙东茶文化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地域特色:一是浙东梧州“东柏”之类的茶叶,是一种知名的栽培茶,被李昭《江南春》列为“名茶”;第二,越窑生产的秘制茶灯,长期用于饮茶。第三,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在天台国寺学习,回国时带回了茶籽。最后,他被成功介绍到日本。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种堪比“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内外学术界的认可。邹芝芳《全唐诗》、《神异记》、胡《北堂书钞》等诸多研究成果,逐步界定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时空边界,即东晋至晚唐,西起萧山西陵,东至天台。

龚宇燕(宁波大学浙东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长):感谢前三位老师的精彩发言,让我们对古代唐诗之路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来说说《浙东唐诗之路》的实用价值。

首先是“雅”,其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比如从时间上来说,浙东的唐诗之路是什么时候发端的?什么时候定的?可以分为几个时期。从空间上看,“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是什么关系?“浙东唐诗之路”有多少条主线和支线?我们知道,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部边塞。这样,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与“浙东唐诗之路”相关的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特点?《浙东唐诗之路》这首诗在整个浙江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学术上进一步探讨。还有,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冒着艰辛来到浙东,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是来拜佛的吗?还是找仙女的人?还是怀旧?还是为了陶?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因此,我认为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有助于拓展相关学术问题的讨论。

第二,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很多浙江人都觉得唐诗与浙江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但有了这个理念,唐诗已经和浙江的地理、文化紧密结合,所以各地也开展了唐诗朗诵、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活动。唐诗朗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仪式感。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承需要有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文化传承影响力不大,或者生命力不能持久,或者参与面不会太广。所以它帮助我们

第三,有助于提高浙江居民的文化素质。居住在浙江土地上的居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本地居民,另一部分是外来人口。而且来浙江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都有。《浙东唐诗之路》帮助移民更好地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浙江的认同和热爱;它有助于当地居民更深入地了解浙江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激发更多对家乡的感情和自豪感。这种认同、热爱、家乡情怀和自豪感,无疑有助于提高全体居民的素质,无疑有助于浙江的社会稳定、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

第四,它将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李白、杜甫等诗人写过《浙东唐诗之路》,山水多样,景色优美。沿途有运河湖泊、高山流水、悬崖峭壁、茂林修竹、名胜古迹。在这条旅游线路上,你可以欣赏到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这样的旅游线路更加珍贵。因此,可以根据“浙东唐诗之路”的主题,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包括亲情旅游、深度体验旅游、商务休闲旅游、青少年研学旅游等等。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增加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根据唐代诗人关于动植物的诗句如《山腾》、《龟兹》、茶、莼菜、鲈鱼等。在旅游项目中加入一些关于当地动植物的生物知识。根据诗人关于赤城山等名胜的诗词,可以介绍一些地质知识。根据诗人关于天台山、四明山、镜湖、社溪的诗词,可以增长一些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关于浙东运河、惠济古城和名人的诗词来补充一些浙江历史文化的知识。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浙东唐诗之路”,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促进现代旅游的发展。

美国尼尔森艾金斯美术馆周舫《荈赋》(部分)藏品

第五,有助于扩大浙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自唐代以来,浙江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并与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联系。随着大量优美的唐诗被介绍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这些国家的读者自然会读到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句。特别是一些日本古代诗人,虽然根本没来过中国,但读了唐代中国诗人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诗,也写了一些游濉溪、游会稽、登天的诗,在想象中走过“浙东唐诗之路”。就这样,唐诗成了浙江和日本的历史文化纽带。因此,深入研究“浙东唐诗之路”,对于扩大浙江的海外影响力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宫:我想在这里问几个问题。唐诗之路对浙东越来越重要。所以唐代以后的诗人写了很多关于这个地区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将后人的诗歌纳入浙东唐诗之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是否严格限定浙东唐诗之路发生在唐代?如果说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那么在唐诗的道路上,要用什么概念来表达唐以后的诗歌?

鲁:唐诗之路不仅是空间之路,也是历史之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一般认为唐诗之路是从东晋开始的,之后都是派生出来的。那么衍生就会带来发展和变化。唐诗之路是以诗歌为载体的多种文学形式的融合。所以唐诗之路是地理之路、空间之路、时间之路、历史之路。浙东唐诗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内涵可以延伸,可以追根溯源,可以后衍生,但

林嘉莉:文学有几代人,唐诗主要在唐朝兴盛。宋朝以后,其实是有变化的。我很赞同陆老师的说法。从东晋开始,我们的唐诗之路逐渐成型。唐诗宋词无与伦比,未来的发展变化也算是唐诗之路的延续。

唐:我想问一下陆先生。你说浙东唐诗之路始于东晋,中唐以后一直延续。在如此悠久的历史中,内容如此丰富,外延如此广阔。浙东唐诗之路有没有可能以路段或者以流派来研究?

陆:体裁还没有考虑,细分是必要的。但是目前不知道有什么学者在做这个工作,只是希望大家做细分研究。比如从谢灵运到初唐的沈嵩,这段历史值得深入研究。唐代以后,各节分别处于什么地位,是研究的重点。是按照我们的早旺中晚来划分,还是怎么定义,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方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非常感谢您的精彩采访。

自1991年朱月冰老师正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以来,学术界高度重视。随后,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著作逐渐增多,研究切入点也丰富多彩。去年底光明日报《暮春对柳二首》专家委员会专门提到“浙东唐诗之路”,浙江专门为“唐诗之路”召开了几次会议。老师们对“浙东唐诗之路”的思考和交流也让我感触颇深。我想谈五点我的看法。

首先需要厘清一些概念,比如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位置的界定。“浙东唐诗之路”是从钱塘江到绍兴,再到浙江运河,从曹娥江到佘溪,再到新昌,到台州天台和温州的一条路线。学者们可能对这个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应该解释清楚。

其次,聚焦“浙东唐诗之路”的时间段需要进一步界定。唐诗之路既是一条创作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之路。单一的“创作之路”应该仅限于唐朝。但我们把它当作“交流之路”,时间的概念在未来是可以延伸的。只有这样,文化才能永远有生命力。

第三,唐诗之路并不局限于浙东。相比较而言,浙东的唐诗之路未必是最繁华的,但我们需要探索浙东最有特色的唐诗之路。我的家乡是甘肃。唐朝的时候,甘肃有个地方叫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许多诗人曾经在这里停下来写诗。陆老师还说,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还有待商榷,以便与其他地方的唐诗之路进行比较。

第四,《唐诗之路》本质上属于历史研究,永远是有价值的研究。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也是专门的历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唐诗之路”研究是针对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是文学史上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唐诗之路》,我们不仅可以探究唐代浙东的文化历史,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细节。框架虽大,却能在细节上把握文学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历史范围和观念下,研究可以保证一定的深度。刚才唐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了唐诗对浙东品茶品评的影响,描述了诗人注重品茶本身、品茶过程、品茶工具等等的详细动作。我觉得学者们通过唐诗对类似细节的研究,也能为我们思考“浙东唐诗之路”增色不少。无论是宏观测量还是微观

第五,“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支持。我们的唐诗是古往今来流行的文学形式,唐诗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诗之路:一条“看不见的”诗歌走廊

介绍

很多人知道“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但很少有人知道见证了盛唐文化的“唐诗之路”。这条让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着迷的古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唐诗的脚步来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吧。

唐诗之路:一条“看不见的”诗歌走廊

01发现《唐诗之路》:道,一个书生。

鲁迅老师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了。顾名思义,“唐诗之路”是唐代诗人走出的路,也是他们用唐诗铺就的诗歌走廊。

著名景点“唐诗之路”,山,3354。

发现“唐诗之路”

说到“唐诗之路”,就不得不提它的发现者朱月冰老师。28年前,朱月冰在考证李白是否到过天目山时,发现潭溪是一条被遗忘的古代著名水上旅游线路。于是他兴奋地读完了《初归镜中寄陈端公》和40多本关于李白生平的书。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的视野也开阔了。

好事多磨。1991年5月,朱月冰在首届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迅速赢得了在场专家的认同。经过严格论证,1993年8月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文批准《浙东唐诗之路》。从此,“浙东唐诗之路”正式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

从地图上看,“浙东唐诗之路”从绍兴古城出发,从镜湖经曹娥江向南,沿河而上,入浙江名溪,溯河而上,经新昌的沃洲、天目,最后到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全长200多公里,面积2万平方公里。

严格来说,“唐诗之路”这个词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地理位置,即总长超过200公里的特定道路。第二层是指这条有形道路上的无形道路,即唐代文人在这条道路上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看不见的”路

这是一条神奇的路线,虽然你几乎不可能在任何地图上看到它的实际存在。但自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这里一直是诗人、文人向往的地方。

浙东宁静美丽的风景

“唐诗之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却成了文人墨客的避暑胜地,实在令人惊讶。其实这主要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

从三国之争到两晋南北朝的改朝换代,每一次鹿与中原的争斗和战火都会导致人口的南迁。生长在北方、游遍北方的唐代文人,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山水秀丽、风光旖旎的江南。四面环山,千岩竞美,交通不便,宁静祥和,浙东地区恰好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所以,这种令人惊叹的“唐诗之路”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01《唐诗路上的驿站》:系列优美诗篇无数。

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唐代诗人来江南多是乘船和水路。即从怀德扬州出发,经运河向南,过钱塘江进入绍兴古镜湖,再从浙东运河、曹娥江到佘溪,经过新昌天目山,最后到达天台山,这是一条贯穿浙东的古道。唐代无数诗人在这条古老的文化道路上徜徉。每次他们去邮局,他们没有

“故人辞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帆远天蓝,唯长江天流。”说起这首《焙茶坞》的唐诗,大家都不陌生。唐代扬州是国际大都市,是连接南北水路的重要驿站。当时28岁的李白在江夏认识了40岁的孟浩然。那时候,孟浩然已经以诗名扬天下了。短暂的见面后,李白自然很难过。喝了一大口酒后,他一笔写下了这首诗。

其实李白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情感诗,和他几次扬州之行有很大关系。公元727年,李白第一次游江南时路过扬州。城市的繁华让李白大开眼界,豪放的性格让他认识了很多扬州的朋友。许多年轻的学者也竞相宴请李白,一方面是与他探讨文学,另一方面是对白的酒量。那次李白准备离开扬州的时候,吃了十多天的送别酒。“玉瓶卖酒,送你回去哩。是马垂阳下,杯间。”此外,杜甫的《尚虎离扬州》和《忆西陵旧驿楼》也表明他漫游吴越时曾到过扬州。

055-79000沈李

晚渡江,潮过金陵秋叶。

你插洪过楚泽,浅绛树见扬州。

夜晚,桥上点亮了星星,水上郭帆就在斗牛附近。

如今,这座城市的风俗正在发生变化,所以你不必问秘密建筑的事。

扬州最大的幸运,是它在鼎盛时期,遇到了中国诗歌的巅峰。据史料记载,唐代有罗、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杜牧、等诗游扬州。几乎占了唐代著名诗人的一半以上。

杭州:

杨迪开凿江南运河后,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水上运输的“黄金水道”。隋唐以后,几乎所有从北方到南方的达官贵人都是从这条水路乘船到杭州的。据史料记载,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全国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益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多。唐代贞观(627-649)有15万多人,开元(713-741)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与广州、扬州并列,是中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杭州运河的美景

清二年(822年),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大规模疏浚西湖,筑堤造闸,方便农田灌溉,深得民心。他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一年多。青年时代,曾浪迹江南,在苏杭生活。应该说他对江南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江南在他的脑海里印象很深。在他因病离开苏州任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六十七岁的时候,他还记得江南水乡的温柔之美,写下了这三首诗《清明即事》。可见江南的胜景在他的脑海里还是历历在目的。

白居易《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江南的风景很美,如画的风景早已为人所熟悉。当春天来临时,太阳从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红色更鲜艳,绿色的河比蓝色的草更绿。怎样才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杭州是江南忆最令人难忘的地方。月下寺中寻桂花,郡亭枕上观潮。你哪天会重游?

接着是回忆吴的宫殿。吴饮一杯春竹叶,吴娃舞醉芙蓉。迟早会再见面的?

其实除了白居易,写杭州和西湖的诗人也越来越多了。晚唐的元稹、许宁、胡璋、李贺、罗隐等都写过杭州和西湖的诗。

绍兴:

绍兴是“浙东路到唐诗”的集散地。英语字母表中第一个字母

说到绍兴,就不得不提镜湖和会稽山,这是两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明珠。这两颗“珍珠”,一颗在水中,一颗在陆地上,遥相呼应,成为山川之宝。镜湖与浙东古运河的交汇,是诗人水路到达绍兴的主要途径,走水路去观光也就顺理成章了。镜中人游,画中船行的意象,是诗人追求的山水意境。李白的诗“吾心与梦在吴与月,一夜镜湖上飞月”道出了诗人的心声。

绍兴镜湖

自古以来,绍兴的酒就很有名,尤其是到了唐代,喝酒成了文人的一大爱好,所以很多爱酒的诗人都涌向绍兴。绍兴何也是唐代一位爱酒如命的大诗人。无论是写诗还是交友,都需要酒来陪伴。他和李白是挚友,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何晚年退休,成为古越州(今绍兴越城区)后,李白来到绍兴,借酒表达对何的思念。他在《茶赋》年写道:“欲去江东,谁举杯?稷山无老人,酒船归。”

诗人王波在《唐国史补》年写道:“留叶为烟晚,花落为光。在城市的杜松子酒吧,他们都是来自农村的人。”不仅如此,王波游越州时,为纪念王献之,在会稽门庙献上三亭,效法王羲之,举行雅集修三十。几杯美酒下肚,王波下笔神韵十足,一气呵成《浙东唐诗之路》,堪比王羲之的《“浙东唐诗之路”诗歌与唐代浙东经济》。

上虞:

上虞,位于浙东四明山脚下,曹娥江中游的上浦镇。这里依山傍水,被誉为古代纪的“风水宝地”。东山美丽的风景因为两个历史人物而更加闻名于世。一个是在这里生活了20年而“东山再起”的东晋宰相谢安,一个是多次自称隐士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上虞东山风景区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讲的是东晋的谢安。东晋时,贤者谢安毅然辞官,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学者们经常来拜访他,和他一起喝酒,写诗。前秦南侵,东晋危矣。谢安被任命为东晋丞相,率军在淝水大败前秦军队,乘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后来“东山再起”的地方,成了有志政治家、战略家甚至学者的圣地。

自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朝拜,留下了无数诗篇。其中以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陆游最为常见。李白曾三登东山,留下“白云依旧散,明月落谁家”的人生感叹。陆佑泽第二次去东山,发出了“宇宙名山少,地因人比东山好”的赞叹。可以说,古老的粤东山,因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唐宋名家前来游览吟咏,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01《唐诗之路》盛况:一座天目山,一半是《浙东唐诗之路论集》。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部的天目山,由博云涧、西涧、大涧等山脉组成。这是一个起伏的宏伟的群峰。传说爬山的人能听到神仙天目山的歌声,因此得名。天目山虽然在现代默默无闻,但在唐代以前,它是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高峰。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神奇的山,沉寂了一千多年,湮没在历史滚滚的烟尘中。专家认为,天目山的“消失”是一个谜,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

从0755年到79000年,该书收录的唐代2000多位诗人中,实际上有400多位诗人游走于江南吴越一带,近五分之一的文人曾在天目山吟诗作赋。难怪有人忍不住赞叹:一座天目山,一半是《调琴啜茗图》!

在《天目山》中,谢灵运可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启“唐诗之路”的标志性人物。在官场失意又无才华的谢灵运罢官回乡,从此沉迷山水。后来他来到天目山,自制了“谢公洞”,也就是木尖刺。上山的时候把前掌的尖刺摘下来,下山的时候把后掌的尖刺摘下来,下山的时候省力多了。春水、鸟语、园田、攀险峰,于是他在天目山找到了精神家园,使他在中国山水诗史上永垂不朽。

谢灵运的肖像

055-79000李白

一个航海的游客将谈论日本,它隐藏在水和雾中,无法接近。

但是越人说起天母山,仍然能透过不同深度的云看到它。

在一条通往天堂的直线上,它的峰顶进入天堂,顶上五座圣峰,并投下穿过中国的阴影。

天堂阶地山脉长达一百英里,就在这里,开始向东南方向延伸。

我的心和我的梦在吴和岳,一夜在镜湖飞翔。

月亮照亮了我的影子,我来到了延河。

谢草堂还在,碧水荡漾,猿声啼啼,我穿上谢最早用过的钉鞋,登上碧云的云梯。

……

这是人类快乐的一贯方式,万种事物永远像水一样流向东方。

所以我要离开你,不知道要多久?但是让我在我绿色的山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大山。

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职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从来不愿意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

深受谢公所影响,“诗仙”李白来到这里,“走在谢公洞中,登上青云梯”。跟随谢公的脚步,四进浙江,三赴佘溪,四登天台山,在“唐诗之路”上留下了26首诗。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权贵赶出长安,被释放出京城。次年,他从东麓(今山东)南下吴越,写下这首诗3354 《文学遗产》,描绘了他的天目山梦幻之旅。李白的诗借用了乐府这个老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尤其是那句“我怎能对那些从来不吃亏的达官贵人卑躬屈膝”是李白游山玩水的经历和感受,流露出他不畏权贵的豪情,成为一代超凡脱俗的文人的标榜。

喜欢喝酒写诗的“诗仙”李白。

公元731年,20岁的诗人杜甫在越南和中国游历了四年。即使在晚年生病时的一首自传体叙事诗《白莲社图卷》中,他仍不忘游天目山的情景,写道:“山之美,不可忘。扬帆回天目,中年向故里致敬。”优美的诗歌来感叹天目山的壮美,用一种不可磨灭的山水情怀来表达自己。

其实除了天目山,唐诗路上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天台山、会稽山、兰亭等等。村落、驿道、美景,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沉迷山水,吟诗作赋,探寻人生真谛,追求文人墨客的品格与气节。初唐四杰、杨炯、陆、罗,中唐三杰、元稹、李德裕,在唐诗道路上留下了书法的芬芳。罗隐、叶洛、罗丘、崔豪、王维、贾岛、杜牧、白居易等。据史料记载,在唐朝,这条路上有312位诗人。

01《唐诗之路》传承:文化古道有望再放异彩。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和创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乐府的民歌和乐府传统,而且有很大的创新

为了弘扬唐诗文化,绍兴新昌作为“唐诗之路”的代表路段,于2007年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世界遗产申遗领导小组”,希望时机成熟时,一起“捆绑”申遗。2008年,嵊州市、上虞市政府也先后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世界遗产申报领导小组。[详细]

资料显示,中国唯一授权使用其logo的《全唐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60页是用来展现唐诗路上的山水人文的。截止到2008年,作为世界遗产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日本的圣地和嵇山神社;另一条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圣地亚得孔波斯特拉的游览之路。有专家认为,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唐诗之路》有七项标准符合申遗要求,即: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地、中国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的中心、道教的巩固和丰富中心、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和文人文化的聚集地。

图为绍兴新昌大佛

那是一个“秋妈轻狂,随歌同行”的年代;

那是一次“一剑报国,离别亲人,远行”的旅程。

回望几千年前多姿多彩的唐朝,2000多位诗人宛如群星,闪耀着中国文学的星空。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地方特别明亮,因为450位诗人纷纷涌向那个地方,或求仙,或修道,或闭关自守,或大巡,或官巡,或灵巡。

他们包括青年时代曾在台湾、越南四年的杜甫,曾四次在浙江、越南、中国、台湾的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以及“初唐四杰”、“中唐三骏”、“晚唐三洛”等名家,他们或逆流而上,或逆流而归;或携酒扬帆,或扬帆远航,都是临水写诗,登顶唱曲,赞美这里的壮美风光,流传千古不朽的诗篇。一行行优雅的脚印,一串串爽朗的笑声;那嘹亮的歌声,那意味深长的低吟,最终化作一千五百多首气势磅礴的诗篇,铺就了一条唐诗之路。

唐代诗人来到江南,大多是乘船.即从扬州经运河南下,过钱塘江,从西兴渡口进入浙东。他们驾着小船,沿着小邵运河一路向东唱,向南经浩浩荡荡的会稽河,向北经汹涌澎湃的东海,中间经唐唐泾湖,站在一片芦苇中间,站在那里发呆,到达滚滚的沙川河,然后沿河一路南下。此时茫茫烟浪如云白帆,牧童短笛在浪中飞扬。两岸青山鳞次栉比,碧波清溪是欢笑歌唱的人。绿树掩映着绿篱和茅屋,楼房望着行人和黄狗。千岩竞,万河竞谷;帆船回舟,田园牧歌,让人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从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吊座》看东南,山高水远。是利益之争,是来来去去的趋势。问我今天感觉怎么样?天台访石桥。坐在夕阳下,不难看出他们走的是一条“岳重-沙溪-石桥”的水路。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爱浙江,尤其是浙东?这是由于这片神奇的土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这里有三座名山,即惠济山、四明山和天台山。其间,中间有一潭溪,是三山的天然分界线。无数流入潭溪的清流,一路,来自万和前山。“在惠济美景中住着许多名人”(《宿扬州》)。“顾长康自惠济还,人问山川之美。古韵竞千石,千山万水竞流。草和树覆盖在上面,如果云蓬勃发展,夏薇。”又曰:“景云太子:上山路,山川相映,令人应接不暇。”(《忆江南》)王羲之也说:“走上山坡路,如镜中游。”非凡的风景,非凡的人。这里举行过多少优雅的学者会议?比如东晋十八高僧十八贵士在钟山开会,王羲之等41人在兰亭修了曲水河。

镜湖、佘溪湖、天目湖等秀山丽水,深深吸引着诗人多情的目光。更吸引人的是这里丰厚的文化积淀:有云门寺、大佛寺、国会寺等名刹古刹,有关白潮顺、西施浣纱、曹娥投江、朱良化蝶的美丽故事,有大禹治水、睡薪尝胆、马震筑湖等历史遗迹。还有任公子“蹲在会稽,把一根扁担扔进东海”捉一只巨鳌的神奇寓言,刘晨、阮昭天台采药遇仙的精彩传说,一代高僧智道林“买山藏”的有趣故事,谢灵运“砍树开道”爬山。不仅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也有像戴奎这样的绘画、雕塑大师,还有以白道友为代表的佛僧。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多少诗人都是在追求先贤。李白说:“去山求王许”(许,即许),刘长卿说:“山藏官多,你去稻香寺。”.唐诗中有多少诗句把这种寄托写在了诗人的心里?所以有人说,唐诗的源头在魏晋,这里不仅是一条诗路,更是中国佛、道、儒三教合一,书、画、诗融为一体。所以有人说,没有佛教的传播,就没有后来的“唐诗之路”;如果没有东晋名士的风流韵事和山水歌咏,唐诗的繁荣可能会推迟。

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少有诗句与中国的山水诗、书画艺术、宗教思想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诗人才纷至沓来;因为他们的歌唱,成就了一条独特的“唐诗之路”.

这是一次诗意之旅,一次心灵之旅。李白早有“此行不为鲈鱼,为名山”的向往。杜甫感叹“山美不胜收,不可忘也”。白居易更是感慨“东南山川为先,山为面,卧州天目为眉”。从初唐的罗、李乔、王波,到晚唐的杜牧、贾岛、姚合、罗隐,这些诗人中的一部分,如李白、沈李,在这条路上徘徊了三次。有的如顾况、许浑,在这条路上徘徊过两次;有的,比如孟浩然、杜甫,在这里待了四年。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和著名诗人都曾走过和唱过这条诗歌之路。

经济繁荣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团结为唐诗繁荣奠定了现实基础。以诗用人的科举制度促进了文人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统治者爱好的提倡有助于整个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唐朝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诗人照亮了这个古老国家的地理、山川、政治和经济面貌、农村、历史和文化。没有人怀疑它有一定的边界在里面,或者它诞生于某个区域,或者它只局限于历史。正因为如此,她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五千年来从中华文明的脊梁中逃逸出来的强大的民族气息。

至于《唐诗之路》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南宋理学大家朱留下的著名对联3354“日月之眼,百代诗书圣人之心”,以及他讲学的地方自己种下的“朱梅”来发挥想象。你还可以在旅行家徐霞客、张岱、袁枚乃至近代的屈原、弘毅大师的作品或书法中,找到深浅不一的痕迹。

朱月冰(1935年4月21日-2019年7月6日),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人,“浙东道唐诗”创始人,“浙东道唐诗研究会”会长,绍兴文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

2019年7月6日19时51分,朱跃兵因病去世,享年84岁。[1]

中文名

朱跃兵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

出生日期

1935年4月21日

死亡日期

2019年7月6日

主要成就

“唐诗之路”的发现者和倡导者

1目录个人资料

2人物作品

作品概述

主业

主要论文

其他论文

一般条款

朱月冰编者简介1990年,朱月冰提出《唐诗之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在南京召开年会。

傅、余显浩、杨、罗连天等23位台湾著名学者联名撰文支持!199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上,朱月冰宣读了论文《唐诗之路》。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参加的“唐诗之路”论证会正式发文,将“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到2008年,在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下,朱跃兵和他在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组织召开了八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最多的是120名学者。来自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省的学者参会最多。2019年7月6日19时51分,朱跃兵因病去世,享年84岁。[1]

朱月兵人物作品编辑

朱月冰著作概述朱月冰的学术专著有《忆江南》、《贺知章不遇》、《他乡叙兴》、《修稧序》、《兰亭集序》和《全唐诗》;与于晓军《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李兆虹《全唐诗》,《全唐诗》等合著。主编:《梦游天姥吟留别》 1999年专辑等。发表论文近百篇。朱月兵的学术研究严谨创新。除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他的论文《梦游天姥山吟留别》,《壮游》等。被学术界誉为“李白中年旅程的清晰轮廓”;《中华遗产》,《舟中晓望》,《晋书王羲之传》,《世说新语言语》,《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资料汇编》,《唐诗之路唐诗总集》等。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朱月冰兴趣广泛,在佛教史、道教史、美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成就。比如《天姥山研究》,《李白与天姥》。055-79000,《浙东唐诗之路》,《唐诗之路唐诗选注》,《唐诗之路综论》等。055-79000是他的最新作品。

朱月兵主要作品1。《探秘天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版。《中国李白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3版。《剡溪--唐诗之路》(主编,与李兆虹合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4版。《李白行踪考异》(朱跃兵李兆虹),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5版。《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999年第6版。《南陵考辩》,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7.0755。08年第8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旨新解》香港威信版权公司2001年第9版。《李白“移家东鲁”考》中国郭雪出版社2008年10版。《此心郁怅谁能论》中国郭雪出版社2009年11版。《从李白五松山诗看李白时代精神》中国郭雪出版社2009年第12版中国郭雪出版社2009

朱月冰主要论文中的李白研究13。李白《东去海》考《晋唐名人与沃洲山水》辑1 14。《天姥山得名考辩》诗歌新解《词与园林》系列6 15。江苏古籍出版社16 .南陵《殿堂建筑的时代特征》 1991年集考证。李白《迁家鲁东》浙江,三晋钟山,二上天台,前四明《真实的比例与比例的真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8版。谁能说说这份惆怅?3354安徽吴淞山李白诗歌初探《新昌大佛寺的建筑特色》安徽文艺出版社19。“李白与天目”国际研讨会专题会议纪要《革新桩的基础,优化基本建设》 1998-1999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李白与天目》755-79000,1998-1999,安徽文艺出版社21。《天目山》、《天目吟》和《天目岑》的错误3354,也论《开辟中日佛教之旅》诗题(与李兆虹合作),《天姥山研究》,1998-1999,安徽文艺出版社22《论李白人格力量的现实意义》《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4版。从李白《武松山诗》看李白的时代精神《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25。天目山碑文,0755- 79000,1998-1999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唐代文学研究》26。东晋文化与山水。7000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7版。山西——唐诗之路《唐诗之路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8。晋唐名人与沃州山水《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资料索引》 29。天目山名称考证《中国李白研究》 1998-1999年第30集安徽文艺出版社。唐诗与越南文化研究之路30 5-79,000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1。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纪要《浙东唐诗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唐代诗人考证】中国文史出版社32。崔豪的两次浙东之行。孟浩然游历浙东的目的和足迹。刘和孟浩然一起来到浙东35号。37.王昌龄浙东游记考。何籍贯考。《唐诗之路唐诗选注》年丁仙芝与浙东的关系40。韦庄中考之举41。魏晚年在浙东42。当鲁伦访问浙东43。白居易三游浙东44。戚迹自称是沃州45号的和尚。浙东不旅游46。李商隐。浙东的中国故里与足迹。许浑三游浙东50。康杞藏了多少年?51.刘禹锡两次访问浙东52。魏延故里与浙东足迹53。关修与诸暨54。焦然恋爱关系沃洲55。草堂与天目山56。诸葛珏三测57。戴树伦和余姚58。从0755到799。浙东62。许在天台山隐居了多少年。高适故里与浙东游记64。马岱浙东中年游65。王贞白何时游历浙东66。王亚在浙东的住处67。刘长卿浙东游记68。皮日休月访浙东69。杜荀鹤两次浙东70。杜牧何时到达浙东71。朱纨情结72。吴语

年游浙东80.皇甫冉两游浙东考81.皇甫曾两游浙东考82.施肩吾在浙东的隐居地、籍贯、卒年考83.姚合寓居浙东考84.徐凝籍贯与浙东行迹考85.徐浩是剡人吗86.黄滔壮年游浙东87.魏徵还是魏征88.李频上虞有别业建筑艺术89.殿堂建筑的时代特征《绍兴学刊》90.词与园林《风景名胜》91.真实的比例与比例的真实《科学与文化》92.略谈新昌大佛寺 《建筑学报》93.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新昌大佛寺《旅游天地》上海文艺出版社94.新昌石窟寺《绍兴学刊》95.登览景偏幽——新昌大佛寺的“藏”景之妙-《旅游天地》上海文艺出版社96.新昌千佛洞的建筑特色《东南眉目》97.革新桩的基础 促进施工优化(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交流论文)98.一奇二壮三多瀑《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竺岳兵其它论文99.顾欢是剡中文教始祖吗 《绍兴学刊》100.智者大师与沃洲刍言 《绍兴学刊》101.新昌三绝 《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102.开辟中日佛教之旅 《浙东唐诗之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103.东晋文化与剡中山水 《浙东唐诗之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04.王羲之晚年隐居罕(厂)岭考 《浙东唐诗之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105.替东晋隐士翻案 《浙东唐诗之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106.剡中山水与王羲之书法成就 《浙东唐诗之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107.东晋文化与剡中山水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8、昙济住孟山考109、三家村成语流传及其影响110、重视地域文化,促进学术繁荣111、唐诗之路与越文化研究112、萧山在唐诗之路上的地位113、试论鄞州在唐诗之路上的地位114、对浙东人文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115、对浙东文化研究的展望116、莫逆之交的秘密117、傅璇琮先生与浙东唐诗之路

竺岳兵一般文章〖散文〗《天姥探密》118.李白醉酒歌《天姥》119.天姥山——唐朝才子的朝圣地120.天姥山得名的神话轨迹121.天姥山——承载历史的文化名山122.中园山水诗的先声123.谢公宿处今尚存124.名士孙绰流连剡中125.庄子列子与南岩钓鳌处126.刘阮遇仙天姥山其它散文:127.智者大师与沃洲(电视散文)【新昌唐诗之路研究社出品浙江电视台、日本、美国等电视台播出】128.旅游要注意看题词《旅游天地》上海文艺出版社129.自爱名山入剡中《浙江画报 》1998年130.师问寄禅何处所 浙东青翠沃洲山《浙江画报》1998年131.梁山伯两三事《风流一代》1989年132.和尚为何敲木鱼《杭州日报》133.任公子钓台在何处《旅游天地》上海文艺出版社134.鲛鮹一帕见世界《上海商报》135.砸碎酒精瓶的锤子 《科海拾技》136.月桂高五千丈吗 《桂林日报》137.试谈启发式教育的实质《浙江教育报》138.陶潜辞官与他的《桃花源记》记《浙江教育报》139.藏书与旅游——王羲之隐居厂岭 《上海商报》140.王羲之抱病求老师《中国老年报》141.建塔邮票的启示《上海商报》142.兔字之由来《中国养兔杂志》143.唐诗之路简介《风景名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更多浙东唐诗之路1500唐诗(浙东唐诗之路绍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