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高考成绩分布表(2016年上海高考分数段分布)
很多小伙伴都关心
1,上海16年高考满分是多少
2016年上海高考采用的是自主命题数语英各150,选修150,综合考150卷子但最后分数除以5也就是30,总分630.2,2016上海高考文科状元
上海市2016年高考状元:理科状元是复旦附中的李翰飞,高考成绩总分557分;文科状元是华师大二附中的许一欣,高考成绩总分547分。江西文科状元管良剑 2010年江西文科状元落在了丰城中学,丰城中学管良剑以627分获得江西高考文科状元。管良剑也是丰城市第一位省高考状元。初次见到这个家境...3,2016年上海高考有多少学生参加
1、2016年,上海共有5.1万名考生参加秋季高考,其中文科报考人数为1.9万,理科报考人数为3.2万。2、2016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总录取4.1万名考生。2016年上海市春考高考录取了约1500名本科生。51选校:2016上海高考填志愿取消一本二本院校之分,逐步改变以学校为本的填志愿方式,转到以专业为本的填志愿方式。新高考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外,更多考察学生怎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高考600分能进上海交通大学吗
高考600分能否进上海交通大学可参考历年分数线。可上你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看历年各批次学校投档线(大致相当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结合录取排名、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分差,进行分析。录取排名比较准确。祝你好运。比较困难,交大的医学院这个分数一般可以很难考,不光湖南,全国都难考。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第三的顶尖学府,实力声誉等都在国内数一数二,难考程度仅次于北大和清华。5,上海高考时间2016
2016年上海高考时间:6月7日 :9:00-11:30 语文,15:00-17:00 数学,6月8日:9:00-11:30(加一科目),15:00-17:00英语1、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的官方最后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预计会超过5万人。 2、2014与2015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2万人和5.1万人。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2016年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上海理工、华政、上大等23所试点院校参与,2015年12月7日13:00—12月9日13:00网上报名和填报志愿。科目确定为“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为400分,时间为2016年1月16日-17日。高考时间每年都是全国统一6月7号和8号6,赵栩潼是谁
赵栩潼,女,企业家,是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最高检《平安上海》栏目出品人。2015年担任嫩竹网媒介总监一职。2016年于上海创办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上海最好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90后青年创业者的典范。从此申城的美食版图上,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理念,以新品种引进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为方式,在家乡新街镇打造了一片占地约1200亩的文冠树基地,以及一片占地约60亩的桃树林,未来将建成集观光旅游、赏花摘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赵栩潼于2018年拜袁岳博士为师,目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8级高级金融班。之前看袁岳收徒弟,赵栩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汇吃汇喝 董事长 赵栩潼不认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7,2020年高考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2020年7月7日至8日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公告》称,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高考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历史。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1949-2020年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7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印了《升学指导》一书,其中《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统一招生简章》明确报名日期暂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志愿填报
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
具体考试内容
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
●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2(选考),选考实行赋分制度。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8,高考变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头图出自视觉中国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高二分文理、高三冲刺、百日誓师应该是共同的记忆。但是随着改革,这种富有特色的高考轨迹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对于很多00后的孩子,他们的冲刺会从进校开始。
新方案,大力出奇迹
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新方案细则落地,北京成为继浙江、上海后,第二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其他包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
新高考规则简图,出自搜狐教育
《方案》洋洋洒洒3600多字,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不分文理科、科目3+3模式(语数外3门必考+拆分原文理综3门选考)、合并录取批次等。参考同批次天津、山东等地方案,改革内容大同小异。
其他地区改革反响平平,唯独北京《方案》引起了极大争议。公众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这段内容上,“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方案》定的信心满满,不过你们可以体会一下网友的反应。
新浪微博截图
请解释下,什么是面试成绩?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把这些提到跟高考成绩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适么......
“综合素质”变脸
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争议点)。此前的数十年,因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国内高考录取只能长期采用“一考定终身”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水至清则无鱼,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因素,但它依然凭借相对公平这一优势受到公众认可,沿用至今。
高考数十年来屡有修补性改进,但高校录取始终没有脱离“唯成绩论”的轨道,运行稳定。这次教改将录取调整成“高考+学业考+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明显打破了原有平衡。改革还设立时间表,分批限期完成,大干快上的架势明显。
批次时间一栏
然而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有没有充分论证先放在一边。就北京方案看,“一刀切”地直接将2017届高一学生投入新标准,与2016届分割开。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都是冲击。
一次性引入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两个变量,理应慎重。
对于最受关注的综合素质,北京《方案》中对此的评价包含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方案》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
学校和教师怎样指导没有明说,如何做到及时与客观也没解释。
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方案》仍只是一套指令性质的指导框架。而立即上马的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试点的是模式,实验品是学生,2020年才能看到结果。
不过北京好歹是第二批试点,前人已经开路。依据现有教改成效看,多地实践的结果都可供参考。
作为率先试点的省市,浙江省于2014年公开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比北京还狠)。
新政实施第一个3年周期后(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其中三位一体65人,凭裸分进入北大的只剩12人,占比不足6%。清华在浙江共录取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数据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6-2018年北大清华录取情况,裸分录取率逐年走低。图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好一个三位一体!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头部院校的录取情况,与某些部门口中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好像不太一致。
在“综合素质”选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阶段,这个“小规模”最明显的反馈,竟集中在最优质教育资源上,这不是好兆头。
北京与浙江,当相似的开头再配上同一个3年,会不会等到一样的结局?
来场说改就改的冒险
高考改动能有多频繁?江苏可以做到每一拨考生的记忆都不相同。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搞出了匪夷所思的“十年五改”,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实行了一年。而这还不是“瞎折腾”的全貌。
从1994年“3+2”模式开始
2000年“3+小综合”模式
2002年“3+大综合”模式
2003年“3+1+1”模式
20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2016年发布“3+3”模式
2018年最新的“3+2+1”模式
考试科目从3门到9门不等,分值从450分到750分不等,文科理科分分合合,而现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三位一体”模式,江苏在2008年就试过,最后没推行下去。
江苏高考历程,图片出自《教育网中国频道》
规则频繁改动对于考生的“折腾”不需多言,而江苏省的教训对于今日全国改革也颇有借鉴意义。抛开前文提到的综合素质,江苏“08方案”的废弃与“学业水平测试”的不靠谱有直接关系。
首先,江苏“08方案”总分值区分度太低(450分),将竞争的压力全部堆到学业水平上。如北大曾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和一个A。南京大学等大多数重本院校,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而规则本身不完善还发生过“临阵换帅”。江苏2008年首次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时,最初的规则是“6个A加10分”,除此以外均为0分。经公众反映不公平后,在2010年又改成了“必修科目1个A加1分,4个A加5分”。
学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只得组织学业水平科目的专门教学来应对“小高考”,这等于将考生的压力提前到高二。高中三年,学生要同时应对两场大考,而互相之间关联性又不强,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北京《方案》在某些方面比之江苏更甚,将学业水平考试细化到了5层和21类,分数赋值都不相同。
北京新学业等级考试示意图,截图出自腾讯视频
如果说江苏的5分,很多考生没有余力可以选择放弃的话。那北京方案的总计100分对于任何考生都是“华山一条路”。更头疼的是,江苏当时的学业考试只有10门,北京足有13门;江苏当时的高考只有3门,北京是6门,还有3门原综合课的选择也要消耗精力。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江苏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将再次变身,废弃江苏卷,重新使用全国卷。浩浩荡荡20年,江苏最终回归原点。
一位江苏高中教师对教改的评价是这样的:“参加这么多年的历次教育教学改革,次次锣鼓震天响,次次无疾而终,几乎成了一线教师的催命索。希望以后最好不再出现,别让我的后来的同事再受折腾。”
一个萝卜千斤重
审视国内高考的很多现象,会发现彼此矛盾之处。左手是对高考“唯分数论”的全民吐槽,右手是“多重标准”公平性的全民忧心。左右为难,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显而易见。
事关基础教育的诸多改革,常态是执行不下去,几年就来个推到重建,对于所有亲身参与者都是折磨。如果教改的初衷与落脚长期背离,是不是应该思考下,改革的出发点是不是就有问题?
首先,要承认国内教育的基础属性是竞争,而不是育人。否认这一点的人,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这里不展开)。只要优质的资源没有丰富到全民共享,没有能力逃出争夺的家庭和孩子就还是得拼命挣扎。
这也是为什么,当改革希望减负,搞素质教育的时候,现实却是把素质搞成了应试,孩子负担更重;当改革希望杜绝择校费和赞助,搞起划片派位的时候,学区房却被家长拼得更高,花费更多。
其次,扩充资源应该是更要紧的问题,这好过守着一群饥肠辘辘的人,“优雅”地商量吃法。
毛坦厂的“万人送考”
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讨论“招考分离”。试问,如何约束高校对权力的滥用?如何约束公权力对高校招生的干涉?在统一高考这么“简单粗暴”的制度下都不乏“条子生”,一旦纳入更多主观考量的因素,这些问题会不会因此失控?
国家对于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但阳光总有照不到的角落。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摘掉“民办高校”和“民办教师”的帽子,不再以出身决定等级。依此来看,合并录取批次可能是北京《方案》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了。
很多人认为合并“一、二本”就是鱼目混珠,忽视竞争,这种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将高下之分交给竞争和社会来决定,效果只会好过交给指令规定。
最后,以浙江和江苏的例子来看,北京《方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论罗列多少标准,新高考没有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次选择。多重标准与多次选择的区别,以后会逐渐明朗。不过规定已出,那么还是希望不论理想与否,方案都应该避免运动式的整改。
每个考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体在某些人心里可能只有三两斤的份量,但对于每一个家庭,自家的“萝卜”都是千斤重。所以,别折腾人家。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
1,上海16年高考满分是多少
2016年上海高考采用的是自主命题数语英各150,选修150,综合考150卷子但最后分数除以5也就是30,总分630.2,2016上海高考文科状元
上海市2016年高考状元:理科状元是复旦附中的李翰飞,高考成绩总分557分;文科状元是华师大二附中的许一欣,高考成绩总分547分。江西文科状元管良剑 2010年江西文科状元落在了丰城中学,丰城中学管良剑以627分获得江西高考文科状元。管良剑也是丰城市第一位省高考状元。初次见到这个家境...3,2016年上海高考有多少学生参加
1、2016年,上海共有5.1万名考生参加秋季高考,其中文科报考人数为1.9万,理科报考人数为3.2万。2、2016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总录取4.1万名考生。2016年上海市春考高考录取了约1500名本科生。51选校:2016上海高考填志愿取消一本二本院校之分,逐步改变以学校为本的填志愿方式,转到以专业为本的填志愿方式。新高考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外,更多考察学生怎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高考600分能进上海交通大学吗
高考600分能否进上海交通大学可参考历年分数线。可上你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看历年各批次学校投档线(大致相当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结合录取排名、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分差,进行分析。录取排名比较准确。祝你好运。比较困难,交大的医学院这个分数一般可以很难考,不光湖南,全国都难考。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第三的顶尖学府,实力声誉等都在国内数一数二,难考程度仅次于北大和清华。5,上海高考时间2016
2016年上海高考时间:6月7日 :9:00-11:30 语文,15:00-17:00 数学,6月8日:9:00-11:30(加一科目),15:00-17:00英语1、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的官方最后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预计会超过5万人。 2、2014与2015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2万人和5.1万人。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2016年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上海理工、华政、上大等23所试点院校参与,2015年12月7日13:00—12月9日13:00网上报名和填报志愿。科目确定为“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为400分,时间为2016年1月16日-17日。高考时间每年都是全国统一6月7号和8号6,赵栩潼是谁
赵栩潼,女,企业家,是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最高检《平安上海》栏目出品人。2015年担任嫩竹网媒介总监一职。2016年于上海创办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上海最好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90后青年创业者的典范。从此申城的美食版图上,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理念,以新品种引进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为方式,在家乡新街镇打造了一片占地约1200亩的文冠树基地,以及一片占地约60亩的桃树林,未来将建成集观光旅游、赏花摘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赵栩潼于2018年拜袁岳博士为师,目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8级高级金融班。之前看袁岳收徒弟,赵栩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汇吃汇喝 董事长 赵栩潼不认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7,2020年高考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2020年7月7日至8日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公告》称,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高考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历史。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1949-2020年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7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印了《升学指导》一书,其中《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统一招生简章》明确报名日期暂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志愿填报
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
具体考试内容
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
●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2(选考),选考实行赋分制度。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8,高考变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头图出自视觉中国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高二分文理、高三冲刺、百日誓师应该是共同的记忆。但是随着改革,这种富有特色的高考轨迹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对于很多00后的孩子,他们的冲刺会从进校开始。
新方案,大力出奇迹
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新方案细则落地,北京成为继浙江、上海后,第二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其他包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
新高考规则简图,出自搜狐教育
《方案》洋洋洒洒3600多字,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不分文理科、科目3+3模式(语数外3门必考+拆分原文理综3门选考)、合并录取批次等。参考同批次天津、山东等地方案,改革内容大同小异。
其他地区改革反响平平,唯独北京《方案》引起了极大争议。公众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这段内容上,“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方案》定的信心满满,不过你们可以体会一下网友的反应。
新浪微博截图
请解释下,什么是面试成绩?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把这些提到跟高考成绩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适么......
“综合素质”变脸
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争议点)。此前的数十年,因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国内高考录取只能长期采用“一考定终身”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水至清则无鱼,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因素,但它依然凭借相对公平这一优势受到公众认可,沿用至今。
高考数十年来屡有修补性改进,但高校录取始终没有脱离“唯成绩论”的轨道,运行稳定。这次教改将录取调整成“高考+学业考+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明显打破了原有平衡。改革还设立时间表,分批限期完成,大干快上的架势明显。
批次时间一栏
然而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有没有充分论证先放在一边。就北京方案看,“一刀切”地直接将2017届高一学生投入新标准,与2016届分割开。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都是冲击。
一次性引入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两个变量,理应慎重。
对于最受关注的综合素质,北京《方案》中对此的评价包含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方案》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
学校和教师怎样指导没有明说,如何做到及时与客观也没解释。
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方案》仍只是一套指令性质的指导框架。而立即上马的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试点的是模式,实验品是学生,2020年才能看到结果。
不过北京好歹是第二批试点,前人已经开路。依据现有教改成效看,多地实践的结果都可供参考。
作为率先试点的省市,浙江省于2014年公开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比北京还狠)。
新政实施第一个3年周期后(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其中三位一体65人,凭裸分进入北大的只剩12人,占比不足6%。清华在浙江共录取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数据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6-2018年北大清华录取情况,裸分录取率逐年走低。图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好一个三位一体!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头部院校的录取情况,与某些部门口中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好像不太一致。
在“综合素质”选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阶段,这个“小规模”最明显的反馈,竟集中在最优质教育资源上,这不是好兆头。
北京与浙江,当相似的开头再配上同一个3年,会不会等到一样的结局?
来场说改就改的冒险
高考改动能有多频繁?江苏可以做到每一拨考生的记忆都不相同。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搞出了匪夷所思的“十年五改”,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实行了一年。而这还不是“瞎折腾”的全貌。
从1994年“3+2”模式开始
2000年“3+小综合”模式
2002年“3+大综合”模式
2003年“3+1+1”模式
20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2016年发布“3+3”模式
2018年最新的“3+2+1”模式
考试科目从3门到9门不等,分值从450分到750分不等,文科理科分分合合,而现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三位一体”模式,江苏在2008年就试过,最后没推行下去。
江苏高考历程,图片出自《教育网中国频道》
规则频繁改动对于考生的“折腾”不需多言,而江苏省的教训对于今日全国改革也颇有借鉴意义。抛开前文提到的综合素质,江苏“08方案”的废弃与“学业水平测试”的不靠谱有直接关系。
首先,江苏“08方案”总分值区分度太低(450分),将竞争的压力全部堆到学业水平上。如北大曾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和一个A。南京大学等大多数重本院校,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而规则本身不完善还发生过“临阵换帅”。江苏2008年首次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时,最初的规则是“6个A加10分”,除此以外均为0分。经公众反映不公平后,在2010年又改成了“必修科目1个A加1分,4个A加5分”。
学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只得组织学业水平科目的专门教学来应对“小高考”,这等于将考生的压力提前到高二。高中三年,学生要同时应对两场大考,而互相之间关联性又不强,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北京《方案》在某些方面比之江苏更甚,将学业水平考试细化到了5层和21类,分数赋值都不相同。
北京新学业等级考试示意图,截图出自腾讯视频
如果说江苏的5分,很多考生没有余力可以选择放弃的话。那北京方案的总计100分对于任何考生都是“华山一条路”。更头疼的是,江苏当时的学业考试只有10门,北京足有13门;江苏当时的高考只有3门,北京是6门,还有3门原综合课的选择也要消耗精力。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江苏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将再次变身,废弃江苏卷,重新使用全国卷。浩浩荡荡20年,江苏最终回归原点。
一位江苏高中教师对教改的评价是这样的:“参加这么多年的历次教育教学改革,次次锣鼓震天响,次次无疾而终,几乎成了一线教师的催命索。希望以后最好不再出现,别让我的后来的同事再受折腾。”
一个萝卜千斤重
审视国内高考的很多现象,会发现彼此矛盾之处。左手是对高考“唯分数论”的全民吐槽,右手是“多重标准”公平性的全民忧心。左右为难,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显而易见。
事关基础教育的诸多改革,常态是执行不下去,几年就来个推到重建,对于所有亲身参与者都是折磨。如果教改的初衷与落脚长期背离,是不是应该思考下,改革的出发点是不是就有问题?
首先,要承认国内教育的基础属性是竞争,而不是育人。否认这一点的人,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这里不展开)。只要优质的资源没有丰富到全民共享,没有能力逃出争夺的家庭和孩子就还是得拼命挣扎。
这也是为什么,当改革希望减负,搞素质教育的时候,现实却是把素质搞成了应试,孩子负担更重;当改革希望杜绝择校费和赞助,搞起划片派位的时候,学区房却被家长拼得更高,花费更多。
其次,扩充资源应该是更要紧的问题,这好过守着一群饥肠辘辘的人,“优雅”地商量吃法。
毛坦厂的“万人送考”
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讨论“招考分离”。试问,如何约束高校对权力的滥用?如何约束公权力对高校招生的干涉?在统一高考这么“简单粗暴”的制度下都不乏“条子生”,一旦纳入更多主观考量的因素,这些问题会不会因此失控?
国家对于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但阳光总有照不到的角落。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摘掉“民办高校”和“民办教师”的帽子,不再以出身决定等级。依此来看,合并录取批次可能是北京《方案》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了。
很多人认为合并“一、二本”就是鱼目混珠,忽视竞争,这种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将高下之分交给竞争和社会来决定,效果只会好过交给指令规定。
最后,以浙江和江苏的例子来看,北京《方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论罗列多少标准,新高考没有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次选择。多重标准与多次选择的区别,以后会逐渐明朗。不过规定已出,那么还是希望不论理想与否,方案都应该避免运动式的整改。
每个考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体在某些人心里可能只有三两斤的份量,但对于每一个家庭,自家的“萝卜”都是千斤重。所以,别折腾人家。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一起来看看吧!
1,上海16年高考满分是多少
2016年上海高考采用的是自主命题数语英各150,选修150,综合考150卷子但最后分数除以5也就是30,总分630.2,2016上海高考文科状元
上海市2016年高考状元:理科状元是复旦附中的李翰飞,高考成绩总分557分;文科状元是华师大二附中的许一欣,高考成绩总分547分。江西文科状元管良剑 2010年江西文科状元落在了丰城中学,丰城中学管良剑以627分获得江西高考文科状元。管良剑也是丰城市第一位省高考状元。初次见到这个家境...3,2016年上海高考有多少学生参加
1、2016年,上海共有5.1万名考生参加秋季高考,其中文科报考人数为1.9万,理科报考人数为3.2万。2、2016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总录取4.1万名考生。2016年上海市春考高考录取了约1500名本科生。51选校:2016上海高考填志愿取消一本二本院校之分,逐步改变以学校为本的填志愿方式,转到以专业为本的填志愿方式。新高考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外,更多考察学生怎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高考600分能进上海交通大学吗
高考600分能否进上海交通大学可参考历年分数线。可上你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看历年各批次学校投档线(大致相当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结合录取排名、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分差,进行分析。录取排名比较准确。祝你好运。比较困难,交大的医学院这个分数一般可以很难考,不光湖南,全国都难考。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第三的顶尖学府,实力声誉等都在国内数一数二,难考程度仅次于北大和清华。5,上海高考时间2016
2016年上海高考时间:6月7日 :9:00-11:30 语文,15:00-17:00 数学,6月8日:9:00-11:30(加一科目),15:00-17:00英语1、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的官方最后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预计会超过5万人。 2、2014与2015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2万人和5.1万人。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2016年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上海理工、华政、上大等23所试点院校参与,2015年12月7日13:00—12月9日13:00网上报名和填报志愿。科目确定为“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为400分,时间为2016年1月16日-17日。高考时间每年都是全国统一6月7号和8号6,赵栩潼是谁
赵栩潼,女,企业家,是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最高检《平安上海》栏目出品人。2015年担任嫩竹网媒介总监一职。2016年于上海创办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上海最好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90后青年创业者的典范。从此申城的美食版图上,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理念,以新品种引进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为方式,在家乡新街镇打造了一片占地约1200亩的文冠树基地,以及一片占地约60亩的桃树林,未来将建成集观光旅游、赏花摘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赵栩潼于2018年拜袁岳博士为师,目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8级高级金融班。之前看袁岳收徒弟,赵栩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汇吃汇喝 董事长 赵栩潼不认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7,2020年高考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2020年7月7日至8日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公告》称,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高考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历史。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1949-2020年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7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印了《升学指导》一书,其中《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统一招生简章》明确报名日期暂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志愿填报
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
具体考试内容
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
●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2(选考),选考实行赋分制度。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8,高考变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头图出自视觉中国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高二分文理、高三冲刺、百日誓师应该是共同的记忆。但是随着改革,这种富有特色的高考轨迹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对于很多00后的孩子,他们的冲刺会从进校开始。
新方案,大力出奇迹
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新方案细则落地,北京成为继浙江、上海后,第二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其他包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
新高考规则简图,出自搜狐教育
《方案》洋洋洒洒3600多字,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不分文理科、科目3+3模式(语数外3门必考+拆分原文理综3门选考)、合并录取批次等。参考同批次天津、山东等地方案,改革内容大同小异。
其他地区改革反响平平,唯独北京《方案》引起了极大争议。公众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这段内容上,“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方案》定的信心满满,不过你们可以体会一下网友的反应。
新浪微博截图
请解释下,什么是面试成绩?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把这些提到跟高考成绩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适么......
“综合素质”变脸
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争议点)。此前的数十年,因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国内高考录取只能长期采用“一考定终身”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水至清则无鱼,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因素,但它依然凭借相对公平这一优势受到公众认可,沿用至今。
高考数十年来屡有修补性改进,但高校录取始终没有脱离“唯成绩论”的轨道,运行稳定。这次教改将录取调整成“高考+学业考+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明显打破了原有平衡。改革还设立时间表,分批限期完成,大干快上的架势明显。
批次时间一栏
然而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有没有充分论证先放在一边。就北京方案看,“一刀切”地直接将2017届高一学生投入新标准,与2016届分割开。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都是冲击。
一次性引入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两个变量,理应慎重。
对于最受关注的综合素质,北京《方案》中对此的评价包含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方案》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
学校和教师怎样指导没有明说,如何做到及时与客观也没解释。
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方案》仍只是一套指令性质的指导框架。而立即上马的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试点的是模式,实验品是学生,2020年才能看到结果。
不过北京好歹是第二批试点,前人已经开路。依据现有教改成效看,多地实践的结果都可供参考。
作为率先试点的省市,浙江省于2014年公开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比北京还狠)。
新政实施第一个3年周期后(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其中三位一体65人,凭裸分进入北大的只剩12人,占比不足6%。清华在浙江共录取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数据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6-2018年北大清华录取情况,裸分录取率逐年走低。图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好一个三位一体!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头部院校的录取情况,与某些部门口中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好像不太一致。
在“综合素质”选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阶段,这个“小规模”最明显的反馈,竟集中在最优质教育资源上,这不是好兆头。
北京与浙江,当相似的开头再配上同一个3年,会不会等到一样的结局?
来场说改就改的冒险
高考改动能有多频繁?江苏可以做到每一拨考生的记忆都不相同。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搞出了匪夷所思的“十年五改”,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实行了一年。而这还不是“瞎折腾”的全貌。
从1994年“3+2”模式开始
2000年“3+小综合”模式
2002年“3+大综合”模式
2003年“3+1+1”模式
20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2016年发布“3+3”模式
2018年最新的“3+2+1”模式
考试科目从3门到9门不等,分值从450分到750分不等,文科理科分分合合,而现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三位一体”模式,江苏在2008年就试过,最后没推行下去。
江苏高考历程,图片出自《教育网中国频道》
规则频繁改动对于考生的“折腾”不需多言,而江苏省的教训对于今日全国改革也颇有借鉴意义。抛开前文提到的综合素质,江苏“08方案”的废弃与“学业水平测试”的不靠谱有直接关系。
首先,江苏“08方案”总分值区分度太低(450分),将竞争的压力全部堆到学业水平上。如北大曾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和一个A。南京大学等大多数重本院校,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而规则本身不完善还发生过“临阵换帅”。江苏2008年首次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时,最初的规则是“6个A加10分”,除此以外均为0分。经公众反映不公平后,在2010年又改成了“必修科目1个A加1分,4个A加5分”。
学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只得组织学业水平科目的专门教学来应对“小高考”,这等于将考生的压力提前到高二。高中三年,学生要同时应对两场大考,而互相之间关联性又不强,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北京《方案》在某些方面比之江苏更甚,将学业水平考试细化到了5层和21类,分数赋值都不相同。
北京新学业等级考试示意图,截图出自腾讯视频
如果说江苏的5分,很多考生没有余力可以选择放弃的话。那北京方案的总计100分对于任何考生都是“华山一条路”。更头疼的是,江苏当时的学业考试只有10门,北京足有13门;江苏当时的高考只有3门,北京是6门,还有3门原综合课的选择也要消耗精力。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江苏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将再次变身,废弃江苏卷,重新使用全国卷。浩浩荡荡20年,江苏最终回归原点。
一位江苏高中教师对教改的评价是这样的:“参加这么多年的历次教育教学改革,次次锣鼓震天响,次次无疾而终,几乎成了一线教师的催命索。希望以后最好不再出现,别让我的后来的同事再受折腾。”
一个萝卜千斤重
审视国内高考的很多现象,会发现彼此矛盾之处。左手是对高考“唯分数论”的全民吐槽,右手是“多重标准”公平性的全民忧心。左右为难,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显而易见。
事关基础教育的诸多改革,常态是执行不下去,几年就来个推到重建,对于所有亲身参与者都是折磨。如果教改的初衷与落脚长期背离,是不是应该思考下,改革的出发点是不是就有问题?
首先,要承认国内教育的基础属性是竞争,而不是育人。否认这一点的人,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这里不展开)。只要优质的资源没有丰富到全民共享,没有能力逃出争夺的家庭和孩子就还是得拼命挣扎。
这也是为什么,当改革希望减负,搞素质教育的时候,现实却是把素质搞成了应试,孩子负担更重;当改革希望杜绝择校费和赞助,搞起划片派位的时候,学区房却被家长拼得更高,花费更多。
其次,扩充资源应该是更要紧的问题,这好过守着一群饥肠辘辘的人,“优雅”地商量吃法。
毛坦厂的“万人送考”
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讨论“招考分离”。试问,如何约束高校对权力的滥用?如何约束公权力对高校招生的干涉?在统一高考这么“简单粗暴”的制度下都不乏“条子生”,一旦纳入更多主观考量的因素,这些问题会不会因此失控?
国家对于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但阳光总有照不到的角落。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摘掉“民办高校”和“民办教师”的帽子,不再以出身决定等级。依此来看,合并录取批次可能是北京《方案》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了。
很多人认为合并“一、二本”就是鱼目混珠,忽视竞争,这种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将高下之分交给竞争和社会来决定,效果只会好过交给指令规定。
最后,以浙江和江苏的例子来看,北京《方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论罗列多少标准,新高考没有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次选择。多重标准与多次选择的区别,以后会逐渐明朗。不过规定已出,那么还是希望不论理想与否,方案都应该避免运动式的整改。
每个考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体在某些人心里可能只有三两斤的份量,但对于每一个家庭,自家的“萝卜”都是千斤重。所以,别折腾人家。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更多
1,上海16年高考满分是多少
2016年上海高考采用的是自主命题数语英各150,选修150,综合考150卷子但最后分数除以5也就是30,总分630.2,2016上海高考文科状元
上海市2016年高考状元:理科状元是复旦附中的李翰飞,高考成绩总分557分;文科状元是华师大二附中的许一欣,高考成绩总分547分。江西文科状元管良剑 2010年江西文科状元落在了丰城中学,丰城中学管良剑以627分获得江西高考文科状元。管良剑也是丰城市第一位省高考状元。初次见到这个家境...3,2016年上海高考有多少学生参加
1、2016年,上海共有5.1万名考生参加秋季高考,其中文科报考人数为1.9万,理科报考人数为3.2万。2、2016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总录取4.1万名考生。2016年上海市春考高考录取了约1500名本科生。51选校:2016上海高考填志愿取消一本二本院校之分,逐步改变以学校为本的填志愿方式,转到以专业为本的填志愿方式。新高考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以外,更多考察学生怎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高考600分能进上海交通大学吗
高考600分能否进上海交通大学可参考历年分数线。可上你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查看历年各批次学校投档线(大致相当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结合录取排名、投档线与省控线的分差,进行分析。录取排名比较准确。祝你好运。比较困难,交大的医学院这个分数一般可以很难考,不光湖南,全国都难考。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第三的顶尖学府,实力声誉等都在国内数一数二,难考程度仅次于北大和清华。5,上海高考时间2016
2016年上海高考时间:6月7日 :9:00-11:30 语文,15:00-17:00 数学,6月8日:9:00-11:30(加一科目),15:00-17:00英语1、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的官方最后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预计会超过5万人。 2、2014与2015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2万人和5.1万人。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2016年春季高考的试点方案:上海理工、华政、上大等23所试点院校参与,2015年12月7日13:00—12月9日13:00网上报名和填报志愿。科目确定为“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为400分,时间为2016年1月16日-17日。高考时间每年都是全国统一6月7号和8号6,赵栩潼是谁
赵栩潼,女,企业家,是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最高检《平安上海》栏目出品人。2015年担任嫩竹网媒介总监一职。2016年于上海创办汇吃汇喝(上海)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上海最好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90后青年创业者的典范。从此申城的美食版图上,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理念,以新品种引进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为方式,在家乡新街镇打造了一片占地约1200亩的文冠树基地,以及一片占地约60亩的桃树林,未来将建成集观光旅游、赏花摘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园,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赵栩潼于2018年拜袁岳博士为师,目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8级高级金融班。之前看袁岳收徒弟,赵栩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汇吃汇喝 董事长 赵栩潼不认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7,2020年高考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2020年7月7日至8日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公告》称,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截至目前,高考仍然是中国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高考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历史。从1952年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到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再到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一直在顺应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调整,承担起科学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1949-2020年中国高考变迁历史回顾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
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1952年7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印了《升学指导》一书,其中《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统一招生简章》明确报名日期暂定8月6、7、8日三天,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志愿填报
首次高考规定凡应届毕业生应尽可能采取集体报名方式。投考志愿分系科志愿和学校志愿两种。填报志愿的办法是先系科后院校,系科志愿可填报3个,每个系科志愿可填报院校志愿5个。3个系科志愿应全部填写,每个系科志愿后的5个学校志愿应尽量填写。学校志愿可填本区或外区学校,但所填外区学校不得超过所填学校志愿总数的1/3。此外,还有“指导志愿”栏,是当3个系科志愿均不能录取时,由招生委员会酌情分配至适当系科的候补。
考试科目和时间
1952年8月15、16、17日三天,举行了首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半天考两科,上午考试时间为7:30-9:10和9:30-11:10,下午是2:00-3:40和4:00-5:40。15日上午考国文和数学,下午考化学和中外史地;16日上午考物理和政治常识,下午考生物和外国语(俄、英);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报考理工农医等院校(系)采计分数的科目及比例正好相反。艺术、体育等院校(系),前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40%,后四科分数之和占总分的30%,加试术科成绩占总分的30%。
具体考试内容
首次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录取工作在北京,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持进行。此次高考的命题原则为:“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验投考者有无入有关系科的准备条件,绝不应出奇僻及超出中学范围的试题。”“试题要顾及全国高中毕业生的一般程度……”高考作文题为《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两题择一,文体为记叙文,国文总分100分,作文占50分。英语总分也是100分,其中阅读测验占40%,汉译英占60%。汉译英为10个句子,如“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啊!”“封建制度已经被消灭。”中外历史科总分为50分,同样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名词解释包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等,填充题、改错题也往往涉及农民起义、马恩著作、苏维埃政权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 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197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78年恢复后的第一场高考,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当年全国就有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目前全国大多省区市均实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如江苏、广东),高考告别酷暑。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四川地震重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外语科听力考试。
●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将文理科变为选考3门科目,同时考试次数由1次变成1+2(选考),选考实行赋分制度。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2020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8,高考变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头图出自视觉中国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高二分文理、高三冲刺、百日誓师应该是共同的记忆。但是随着改革,这种富有特色的高考轨迹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对于很多00后的孩子,他们的冲刺会从进校开始。
新方案,大力出奇迹
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新方案细则落地,北京成为继浙江、上海后,第二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其他包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
新高考规则简图,出自搜狐教育
《方案》洋洋洒洒3600多字,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不分文理科、科目3+3模式(语数外3门必考+拆分原文理综3门选考)、合并录取批次等。参考同批次天津、山东等地方案,改革内容大同小异。
其他地区改革反响平平,唯独北京《方案》引起了极大争议。公众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这段内容上,“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方案》定的信心满满,不过你们可以体会一下网友的反应。
新浪微博截图
请解释下,什么是面试成绩?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把这些提到跟高考成绩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适么......
“综合素质”变脸
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争议点)。此前的数十年,因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国内高考录取只能长期采用“一考定终身”这样简单粗暴的模式。水至清则无鱼,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因素,但它依然凭借相对公平这一优势受到公众认可,沿用至今。
高考数十年来屡有修补性改进,但高校录取始终没有脱离“唯成绩论”的轨道,运行稳定。这次教改将录取调整成“高考+学业考+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明显打破了原有平衡。改革还设立时间表,分批限期完成,大干快上的架势明显。
批次时间一栏
然而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去适应,有没有充分论证先放在一边。就北京方案看,“一刀切”地直接将2017届高一学生投入新标准,与2016届分割开。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都是冲击。
一次性引入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两个变量,理应慎重。
对于最受关注的综合素质,北京《方案》中对此的评价包含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方案》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
学校和教师怎样指导没有明说,如何做到及时与客观也没解释。
以现有的资料来看,北京《方案》仍只是一套指令性质的指导框架。而立即上马的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实验:试点的是模式,实验品是学生,2020年才能看到结果。
不过北京好歹是第二批试点,前人已经开路。依据现有教改成效看,多地实践的结果都可供参考。
作为率先试点的省市,浙江省于2014年公开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招生方案。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比北京还狠)。
新政实施第一个3年周期后(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其中三位一体65人,凭裸分进入北大的只剩12人,占比不足6%。清华在浙江共录取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数据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2016-2018年北大清华录取情况,裸分录取率逐年走低。图出自《中国新闻周刊》
好一个三位一体!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头部院校的录取情况,与某些部门口中的“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好像不太一致。
在“综合素质”选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阶段,这个“小规模”最明显的反馈,竟集中在最优质教育资源上,这不是好兆头。
北京与浙江,当相似的开头再配上同一个3年,会不会等到一样的结局?
来场说改就改的冒险
高考改动能有多频繁?江苏可以做到每一拨考生的记忆都不相同。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搞出了匪夷所思的“十年五改”,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实行了一年。而这还不是“瞎折腾”的全貌。
从1994年“3+2”模式开始
2000年“3+小综合”模式
2002年“3+大综合”模式
2003年“3+1+1”模式
20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2016年发布“3+3”模式
2018年最新的“3+2+1”模式
考试科目从3门到9门不等,分值从450分到750分不等,文科理科分分合合,而现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三位一体”模式,江苏在2008年就试过,最后没推行下去。
江苏高考历程,图片出自《教育网中国频道》
规则频繁改动对于考生的“折腾”不需多言,而江苏省的教训对于今日全国改革也颇有借鉴意义。抛开前文提到的综合素质,江苏“08方案”的废弃与“学业水平测试”的不靠谱有直接关系。
首先,江苏“08方案”总分值区分度太低(450分),将竞争的压力全部堆到学业水平上。如北大曾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清华大学要求一个A+和一个A。南京大学等大多数重本院校,几乎都要求两个A或以上。
而规则本身不完善还发生过“临阵换帅”。江苏2008年首次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时,最初的规则是“6个A加10分”,除此以外均为0分。经公众反映不公平后,在2010年又改成了“必修科目1个A加1分,4个A加5分”。
学校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只得组织学业水平科目的专门教学来应对“小高考”,这等于将考生的压力提前到高二。高中三年,学生要同时应对两场大考,而互相之间关联性又不强,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北京《方案》在某些方面比之江苏更甚,将学业水平考试细化到了5层和21类,分数赋值都不相同。
北京新学业等级考试示意图,截图出自腾讯视频
如果说江苏的5分,很多考生没有余力可以选择放弃的话。那北京方案的总计100分对于任何考生都是“华山一条路”。更头疼的是,江苏当时的学业考试只有10门,北京足有13门;江苏当时的高考只有3门,北京是6门,还有3门原综合课的选择也要消耗精力。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江苏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将再次变身,废弃江苏卷,重新使用全国卷。浩浩荡荡20年,江苏最终回归原点。
一位江苏高中教师对教改的评价是这样的:“参加这么多年的历次教育教学改革,次次锣鼓震天响,次次无疾而终,几乎成了一线教师的催命索。希望以后最好不再出现,别让我的后来的同事再受折腾。”
一个萝卜千斤重
审视国内高考的很多现象,会发现彼此矛盾之处。左手是对高考“唯分数论”的全民吐槽,右手是“多重标准”公平性的全民忧心。左右为难,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显而易见。
事关基础教育的诸多改革,常态是执行不下去,几年就来个推到重建,对于所有亲身参与者都是折磨。如果教改的初衷与落脚长期背离,是不是应该思考下,改革的出发点是不是就有问题?
首先,要承认国内教育的基础属性是竞争,而不是育人。否认这一点的人,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这里不展开)。只要优质的资源没有丰富到全民共享,没有能力逃出争夺的家庭和孩子就还是得拼命挣扎。
这也是为什么,当改革希望减负,搞素质教育的时候,现实却是把素质搞成了应试,孩子负担更重;当改革希望杜绝择校费和赞助,搞起划片派位的时候,学区房却被家长拼得更高,花费更多。
其次,扩充资源应该是更要紧的问题,这好过守着一群饥肠辘辘的人,“优雅”地商量吃法。
毛坦厂的“万人送考”
在具体操作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讨论“招考分离”。试问,如何约束高校对权力的滥用?如何约束公权力对高校招生的干涉?在统一高考这么“简单粗暴”的制度下都不乏“条子生”,一旦纳入更多主观考量的因素,这些问题会不会因此失控?
国家对于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但阳光总有照不到的角落。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应该解决的是摘掉“民办高校”和“民办教师”的帽子,不再以出身决定等级。依此来看,合并录取批次可能是北京《方案》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了。
很多人认为合并“一、二本”就是鱼目混珠,忽视竞争,这种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将高下之分交给竞争和社会来决定,效果只会好过交给指令规定。
最后,以浙江和江苏的例子来看,北京《方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论罗列多少标准,新高考没有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单次选择。多重标准与多次选择的区别,以后会逐渐明朗。不过规定已出,那么还是希望不论理想与否,方案都应该避免运动式的整改。
每个考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个体在某些人心里可能只有三两斤的份量,但对于每一个家庭,自家的“萝卜”都是千斤重。所以,别折腾人家。
虎Cares
这么大的太阳,每天上班还要生一堆闷气
谁不需要一个「职场保命利器」
怼天怼地怼到戏精昏过去
穿上这件「职场内心戏系列T恤」
老板想批评你都得三思而后行
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